錦瀾呆呆的看著沈氏憔悴的麵孔,整個人都愣住了。
“瀾兒?”沈氏見女兒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又忍不住喚了一聲,吃力的抬起手,想撫摸那張朝思暮想的小臉。
“母親......”錦瀾這才緩過神,向前一步握住沈氏枯瘦的手,掌心中一片冰涼。
原本被她掀起的帳子幡然落下,將兩人罩了起來。
錦瀾再也忍不住,撲到沈氏懷裏,失聲痛哭。
在本家受到的委屈,宮裏遭遇的險境,還有沿途的辛勞以及初見喪事時的驚恐,均化為滾滾落下的淚珠,徹底自她心中宣泄而出。
“迴來就好,迴來就好......”沈氏不多說,隻緊緊摟著錦瀾纖瘦的身子,一手順背,一手摸著她的秀發,含著淚低聲呢喃。
惠秀原本在小廚房裏忙活著,聽到秋紋來話,急急忙忙地擦幹淨手,一路小跑往正房來,可抬眼一看,門外圍著好幾道身影,除了尚嬤嬤、挽菊和碧荷外,竟還有一道陌生的身影。
她特意放緩腳步,打量了兩眼祝嬤嬤,才走過去,“果真是二姑娘迴來了。”
尚嬤嬤稍稍側頭看了眼惠秀,又轉過去繼續盯著門簾,仿佛上頭的花樣特別吸引人一般。她原本就是古板的性子,隻是麵對錦瀾時才顯得和軟些,對旁人,仍舊是一副拉長的臉孔。
“惠秀姐姐。”挽菊和碧荷給她見了禮,祝嬤嬤也輕輕頜首,算是打了招唿。
當初祝嬤嬤離開葉府時,惠秀和蔓萍幾人還沒在沈氏身邊伺候,因此這會兒水榭軒裏當差的丫鬟婆子,沒有一個人能認出祝嬤嬤的身份。
惠秀見祝嬤嬤穿著體麵,又是同錦瀾一起從京城迴來,心裏便猜想著這人會不會是本家的嬤嬤,這麽一琢磨,臉上的笑容就少了幾分,不過仍給祝嬤嬤迴了禮。然後才欣喜的看向挽菊,“二姑娘什麽時候迴的府?這會兒可在裏頭?”
挽菊點了點頭,“姑娘剛進府,連瀾園都沒迴,一下馬車就到水榭軒來了,這會兒正在屋裏。”
正說著,眾人突然聽到屋裏傳來隱隱約約的哭聲,聽著分明就是太太和二姑娘。頓時,所有人心裏一陣酸楚,眼眶都忍不住紅了幾分。
惠秀原本擔心沈氏的身子,急著伸手就要去摸門簾,卻被尚嬤嬤攔住,“先別進去,讓太太和姑娘緩一緩,叫下邊的丫鬟備些熱水來,一會兒好讓太太、姑娘淨臉。”
原本伺候在沈氏身邊的這幾名丫鬟都認為,尚嬤嬤和上迴來的吳嬤嬤是一夥的,要不是她們,姑娘不會千裏迢迢上京祝壽,太太也不會思女心切,傷了身子。
因此,看到尚嬤嬤,惠秀並沒什麽好臉色,但現在聽她這麽一說,頓時覺得是個理兒,便緩緩縮迴了手,轉身就要迴小廚房備熱水。
惠秀還未邁開腳,祝嬤嬤又緊接了句:“姑娘歸心似箭,一路上都沒好好用過膳,這會兒定是餓了,還勞煩惠秀姑娘備些清粥小菜。且太太平日裏胃口想必不大好,如今見著姑娘,心喜下指不定能用上一些,對太太的身子也是好的。”
比起尚嬤嬤的古板臉,祝嬤嬤顯得平易近人些,惠秀臉上自然而然便緩和了幾分,點點頭,不再耽擱,快步往小廚房去了。
待她備好熱水和膳食,眾人在一道進了屋。
母女倆已經說了好一會兒話,又哭又笑的,眼睛都有些紅腫。
錦瀾親自絞了帕子伺候沈氏淨臉,沈氏原本心疼女兒一路舟車勞頓,不願讓她忙碌,可拗不過錦瀾的堅持,最終還是接了帕子。
伺候完沈氏淨臉,錦瀾又幫她擦了擦有些冒汗的手心,然後才到一旁的耳室裏略微梳洗了一番。
沈氏讓惠秀開了箱籠,取出新做的冬裝給錦瀾換上,自己則讓和祝嬤嬤及尚嬤嬤說著話,大多是關於錦瀾在京城時的事宜。
直到錦瀾換好衣裳出來,她才抬眼看過去,灼桃紅暗繡妝花扣身襖子搭著皎月白海棠挑線裙,竟像是量身定做般,多一分嫌長少一分嫌短,且紅白相間的顏色搭得正好,讓錦瀾蒼白的膚色添了一絲紅潤。
沈氏滿意的點了點頭,“還好,正合適,我原本還擔心怕是短了些。”
惠秀將食盒裏的膳食一一擺上桌,又遣了粗使丫鬟們出去,打量了眼錦瀾身上的裙裳,忍不住說道:“姑娘,這身衣裙裳的花紋鑲邊,都是太太親手所繡,打從你離府上京開始,一直到前些日子才完工的。”
沈氏瞪了她一眼,“惠秀,多嘴。”
惠秀暗暗吐了吐舌頭,退到一旁不敢再多說話了。
錦瀾怎麽也沒想到,這身衣裳竟然是沈氏親手所繡,看著那張憔悴的麵容,她心疼的抱怨道:“母親,您身子弱,怎的不好好歇息,這些費心思又費眼的活兒,讓針線房的人做便是了。”
沈氏笑嗬嗬的把她拉到身前,仔細端詳了一小會兒,才輕輕拍著她的手,柔聲道:“我也是閑著沒事,橫豎算著你迴來的日子還早,每日繡一些,也不累。隻是針線擱置許久,這會兒繡得不好,已經比不上當年做姑娘的時候了。”
“這是哪兒的話,我瞧母親繡的極好,比針線房裏頭繡工最出色的師傅還要好上三分。”錦瀾知道這些話不過是為了安慰自己,剛離開京城那會兒,母親管著府中上下事宜,哪有什麽閑工夫?且照蔓萍的說法,待母親身子撐不住時,老太太才接了手,到那時,想必母親已是臥病在床了。
母親,怕是也有了覺悟,想為她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吧!
祝嬤嬤見母女倆的眼圈又漸漸泛紅,忙上前打岔:“姑娘,你一早起身,到現在隻是墊了些糕點,依奴婢看,還是先用膳,然後再坐下來和太太慢慢說話,可好?”
“瀾兒還沒用午膳?”沈氏趕緊執帕子拭了拭眼角邊上的濕潤,對錦瀾說道:“快去,可別餓壞了身子。”
許是放鬆了心弦,加上彌漫在屋裏的香味,錦瀾這才覺得腹中空蕩蕩的,餓得慌,她看了眼擺在小幾上,冒著熱氣的膳食,轉頭對挽菊說道:“將小幾搬過來,擱在床前,我和母親一塊用。”
挽菊點頭應了句,和碧荷以及趕上前搭手的惠秀小心翼翼的將小幾挪到床榻前,又搬來錦杌讓她坐下。
熬得香糯的紅棗碧梗粥,清脆可口的拌萵筍,晶瑩剔透的七翠羹,香味撲鼻的素燴三鮮丸子,還有一碟白嫩香滑的杏仁豆腐,色香味俱全,光是濃鬱的香氣都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
沈氏午膳本就用得不多,這會兒有錦瀾陪著,鬱結的心氣頓時消散一空,自然也就覺得餓了。
惠秀見她願意多吃,喜得眉眼彎彎,趕緊上前伺候。
隻是錦瀾剛坐下,還未來得及拿起象牙箸,秋紋的聲音就從外頭傳了進來,“太太,韶姨娘來了。”
韶姨娘?她怎麽來了?
不光是錦瀾,就連沈氏也皺起了眉頭。
自打韶姨娘有孕後,對水榭軒是避如蛇蠍,這會兒竟會巴巴的過來,怕是得了什麽信兒吧?
想著,沈氏的臉色就沉了下來。
突然間,一股暖意覆上她冰涼的手,眼一抬,就對上了錦瀾關切的目光。
錦瀾目光含笑,輕聲言道:“母親好好歇著,韶姨娘許是掛心大姐姐,這會兒得知女兒迴了府,才特地過來看一看,讓女兒出去同她說幾句話也就沒事了。”說罷她又看向惠秀,道:“惠秀姐姐先伺候母親用膳,我去去就迴。”
“瀾兒......”沈氏心裏清楚,錦瀾是不願讓韶姨娘給她添堵,可如今韶姨娘懷著身孕,若一不小心出了什麽差池,隻怕......略微一想,她便道:“還是讓她進來吧。”
錦瀾含笑搖了搖頭,給沈氏投了個安心的眼神,又看了尚嬤嬤一眼,腳步輕快的出了裏間。
隔著裏外間的水晶珠簾剛落下,韶姨娘便進了屋,看到錦瀾亭亭玉立的身影,目光一凝,麵上故意露出驚詫的表情:“二姑娘?”
錦瀾淡淡一笑,徑直走到主位上坐著,才脆生應道:“可不就是我嘛,數月不見,姨娘顯得越發有福相了。”
綿裏藏針的話,刺得韶姨娘一陣生疼,自從三月過後,她的食欲越來越好,加上葉霖和老太太對這個肚子的重視,向來是要什麽有什麽。不過短短幾個月,她整個人就橫著長了兩圈,襯著這個圓滾滾的肚子,簡直難看到極點。
府裏的人都不敢明說,生怕將她氣出個好歹,沒想到錦瀾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便踩著她的痛腳,讓她哪能不恨?
不過,錦瀾到底不是沈氏,她暫且奈何不了一二,眼珠子微微一轉,便壓下了怒意,嬌笑道:“前些日子老爺才讓李管事上京,說是要接大姑娘和二姑娘迴府,沒想到二姑娘今兒竟就到了,若是老爺得知二姑娘迴來,定然十分歡喜。就是不知,大姑娘是否也一並迴了府?”
聽起來是欣喜的話,實則暗指她私自迴府,加上京城和揚州相隔千裏,這其中的意味,也就多了。
“瀾兒?”沈氏見女兒一副失魂落魄的樣子,又忍不住喚了一聲,吃力的抬起手,想撫摸那張朝思暮想的小臉。
“母親......”錦瀾這才緩過神,向前一步握住沈氏枯瘦的手,掌心中一片冰涼。
原本被她掀起的帳子幡然落下,將兩人罩了起來。
錦瀾再也忍不住,撲到沈氏懷裏,失聲痛哭。
在本家受到的委屈,宮裏遭遇的險境,還有沿途的辛勞以及初見喪事時的驚恐,均化為滾滾落下的淚珠,徹底自她心中宣泄而出。
“迴來就好,迴來就好......”沈氏不多說,隻緊緊摟著錦瀾纖瘦的身子,一手順背,一手摸著她的秀發,含著淚低聲呢喃。
惠秀原本在小廚房裏忙活著,聽到秋紋來話,急急忙忙地擦幹淨手,一路小跑往正房來,可抬眼一看,門外圍著好幾道身影,除了尚嬤嬤、挽菊和碧荷外,竟還有一道陌生的身影。
她特意放緩腳步,打量了兩眼祝嬤嬤,才走過去,“果真是二姑娘迴來了。”
尚嬤嬤稍稍側頭看了眼惠秀,又轉過去繼續盯著門簾,仿佛上頭的花樣特別吸引人一般。她原本就是古板的性子,隻是麵對錦瀾時才顯得和軟些,對旁人,仍舊是一副拉長的臉孔。
“惠秀姐姐。”挽菊和碧荷給她見了禮,祝嬤嬤也輕輕頜首,算是打了招唿。
當初祝嬤嬤離開葉府時,惠秀和蔓萍幾人還沒在沈氏身邊伺候,因此這會兒水榭軒裏當差的丫鬟婆子,沒有一個人能認出祝嬤嬤的身份。
惠秀見祝嬤嬤穿著體麵,又是同錦瀾一起從京城迴來,心裏便猜想著這人會不會是本家的嬤嬤,這麽一琢磨,臉上的笑容就少了幾分,不過仍給祝嬤嬤迴了禮。然後才欣喜的看向挽菊,“二姑娘什麽時候迴的府?這會兒可在裏頭?”
挽菊點了點頭,“姑娘剛進府,連瀾園都沒迴,一下馬車就到水榭軒來了,這會兒正在屋裏。”
正說著,眾人突然聽到屋裏傳來隱隱約約的哭聲,聽著分明就是太太和二姑娘。頓時,所有人心裏一陣酸楚,眼眶都忍不住紅了幾分。
惠秀原本擔心沈氏的身子,急著伸手就要去摸門簾,卻被尚嬤嬤攔住,“先別進去,讓太太和姑娘緩一緩,叫下邊的丫鬟備些熱水來,一會兒好讓太太、姑娘淨臉。”
原本伺候在沈氏身邊的這幾名丫鬟都認為,尚嬤嬤和上迴來的吳嬤嬤是一夥的,要不是她們,姑娘不會千裏迢迢上京祝壽,太太也不會思女心切,傷了身子。
因此,看到尚嬤嬤,惠秀並沒什麽好臉色,但現在聽她這麽一說,頓時覺得是個理兒,便緩緩縮迴了手,轉身就要迴小廚房備熱水。
惠秀還未邁開腳,祝嬤嬤又緊接了句:“姑娘歸心似箭,一路上都沒好好用過膳,這會兒定是餓了,還勞煩惠秀姑娘備些清粥小菜。且太太平日裏胃口想必不大好,如今見著姑娘,心喜下指不定能用上一些,對太太的身子也是好的。”
比起尚嬤嬤的古板臉,祝嬤嬤顯得平易近人些,惠秀臉上自然而然便緩和了幾分,點點頭,不再耽擱,快步往小廚房去了。
待她備好熱水和膳食,眾人在一道進了屋。
母女倆已經說了好一會兒話,又哭又笑的,眼睛都有些紅腫。
錦瀾親自絞了帕子伺候沈氏淨臉,沈氏原本心疼女兒一路舟車勞頓,不願讓她忙碌,可拗不過錦瀾的堅持,最終還是接了帕子。
伺候完沈氏淨臉,錦瀾又幫她擦了擦有些冒汗的手心,然後才到一旁的耳室裏略微梳洗了一番。
沈氏讓惠秀開了箱籠,取出新做的冬裝給錦瀾換上,自己則讓和祝嬤嬤及尚嬤嬤說著話,大多是關於錦瀾在京城時的事宜。
直到錦瀾換好衣裳出來,她才抬眼看過去,灼桃紅暗繡妝花扣身襖子搭著皎月白海棠挑線裙,竟像是量身定做般,多一分嫌長少一分嫌短,且紅白相間的顏色搭得正好,讓錦瀾蒼白的膚色添了一絲紅潤。
沈氏滿意的點了點頭,“還好,正合適,我原本還擔心怕是短了些。”
惠秀將食盒裏的膳食一一擺上桌,又遣了粗使丫鬟們出去,打量了眼錦瀾身上的裙裳,忍不住說道:“姑娘,這身衣裙裳的花紋鑲邊,都是太太親手所繡,打從你離府上京開始,一直到前些日子才完工的。”
沈氏瞪了她一眼,“惠秀,多嘴。”
惠秀暗暗吐了吐舌頭,退到一旁不敢再多說話了。
錦瀾怎麽也沒想到,這身衣裳竟然是沈氏親手所繡,看著那張憔悴的麵容,她心疼的抱怨道:“母親,您身子弱,怎的不好好歇息,這些費心思又費眼的活兒,讓針線房的人做便是了。”
沈氏笑嗬嗬的把她拉到身前,仔細端詳了一小會兒,才輕輕拍著她的手,柔聲道:“我也是閑著沒事,橫豎算著你迴來的日子還早,每日繡一些,也不累。隻是針線擱置許久,這會兒繡得不好,已經比不上當年做姑娘的時候了。”
“這是哪兒的話,我瞧母親繡的極好,比針線房裏頭繡工最出色的師傅還要好上三分。”錦瀾知道這些話不過是為了安慰自己,剛離開京城那會兒,母親管著府中上下事宜,哪有什麽閑工夫?且照蔓萍的說法,待母親身子撐不住時,老太太才接了手,到那時,想必母親已是臥病在床了。
母親,怕是也有了覺悟,想為她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兒吧!
祝嬤嬤見母女倆的眼圈又漸漸泛紅,忙上前打岔:“姑娘,你一早起身,到現在隻是墊了些糕點,依奴婢看,還是先用膳,然後再坐下來和太太慢慢說話,可好?”
“瀾兒還沒用午膳?”沈氏趕緊執帕子拭了拭眼角邊上的濕潤,對錦瀾說道:“快去,可別餓壞了身子。”
許是放鬆了心弦,加上彌漫在屋裏的香味,錦瀾這才覺得腹中空蕩蕩的,餓得慌,她看了眼擺在小幾上,冒著熱氣的膳食,轉頭對挽菊說道:“將小幾搬過來,擱在床前,我和母親一塊用。”
挽菊點頭應了句,和碧荷以及趕上前搭手的惠秀小心翼翼的將小幾挪到床榻前,又搬來錦杌讓她坐下。
熬得香糯的紅棗碧梗粥,清脆可口的拌萵筍,晶瑩剔透的七翠羹,香味撲鼻的素燴三鮮丸子,還有一碟白嫩香滑的杏仁豆腐,色香味俱全,光是濃鬱的香氣都讓人忍不住食指大動。
沈氏午膳本就用得不多,這會兒有錦瀾陪著,鬱結的心氣頓時消散一空,自然也就覺得餓了。
惠秀見她願意多吃,喜得眉眼彎彎,趕緊上前伺候。
隻是錦瀾剛坐下,還未來得及拿起象牙箸,秋紋的聲音就從外頭傳了進來,“太太,韶姨娘來了。”
韶姨娘?她怎麽來了?
不光是錦瀾,就連沈氏也皺起了眉頭。
自打韶姨娘有孕後,對水榭軒是避如蛇蠍,這會兒竟會巴巴的過來,怕是得了什麽信兒吧?
想著,沈氏的臉色就沉了下來。
突然間,一股暖意覆上她冰涼的手,眼一抬,就對上了錦瀾關切的目光。
錦瀾目光含笑,輕聲言道:“母親好好歇著,韶姨娘許是掛心大姐姐,這會兒得知女兒迴了府,才特地過來看一看,讓女兒出去同她說幾句話也就沒事了。”說罷她又看向惠秀,道:“惠秀姐姐先伺候母親用膳,我去去就迴。”
“瀾兒......”沈氏心裏清楚,錦瀾是不願讓韶姨娘給她添堵,可如今韶姨娘懷著身孕,若一不小心出了什麽差池,隻怕......略微一想,她便道:“還是讓她進來吧。”
錦瀾含笑搖了搖頭,給沈氏投了個安心的眼神,又看了尚嬤嬤一眼,腳步輕快的出了裏間。
隔著裏外間的水晶珠簾剛落下,韶姨娘便進了屋,看到錦瀾亭亭玉立的身影,目光一凝,麵上故意露出驚詫的表情:“二姑娘?”
錦瀾淡淡一笑,徑直走到主位上坐著,才脆生應道:“可不就是我嘛,數月不見,姨娘顯得越發有福相了。”
綿裏藏針的話,刺得韶姨娘一陣生疼,自從三月過後,她的食欲越來越好,加上葉霖和老太太對這個肚子的重視,向來是要什麽有什麽。不過短短幾個月,她整個人就橫著長了兩圈,襯著這個圓滾滾的肚子,簡直難看到極點。
府裏的人都不敢明說,生怕將她氣出個好歹,沒想到錦瀾不管三七二十一,上來便踩著她的痛腳,讓她哪能不恨?
不過,錦瀾到底不是沈氏,她暫且奈何不了一二,眼珠子微微一轉,便壓下了怒意,嬌笑道:“前些日子老爺才讓李管事上京,說是要接大姑娘和二姑娘迴府,沒想到二姑娘今兒竟就到了,若是老爺得知二姑娘迴來,定然十分歡喜。就是不知,大姑娘是否也一並迴了府?”
聽起來是欣喜的話,實則暗指她私自迴府,加上京城和揚州相隔千裏,這其中的意味,也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