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成大錯 鏟除異己反成引狼入室
沆瀣一氣 選拔人才被戲同流合汙
公元824年,李湛繼位做了皇帝,史稱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二世孫,唐穆宗的長子,唐朝第十二代第十四位皇帝。此時,自唐憲宗末年形成的以牛僧孺為首的科舉進士派與李德裕為首的士族門弟派“朋黨之爭” 是越演越烈,兩黨爭相攀附權閹,以為援助,使宦官更加得勢,曾策劃殺害唐憲宗和唐穆宗的宦官王守澄利用兩派的矛盾,竟然獨掌了朝政。而年僅十六歲的唐敬宗李湛隻知在後宮嬉戲,奢侈荒淫,開始是日上三竿還不上早朝,後來發展到一個月也難得上朝兩三次。兩眼一睜隻有一件事就是玩。唐敬宗太喜歡玩,也實在是太會玩了。他是一位馬球高手,又會散打,喜歡摔跤、拔河、競龍舟。他喜歡打獵,平時白天玩不夠,就深夜帶人捕狐狸以取樂,宮中稱之為“打夜狐”;他喜歡賽龍舟,竟然要拿出當年國家轉運經費的一半,建造20艘舟船;為了玩的痛快,唐敬宗於公元826年的六月,在宮中舉行了一次體育盛會,馬球、摔跤、散打、搏擊、雜戲等,項目很多,最有創意的一個項目叫“驢馬球”,就是由軍卒、宮人等分成若幹組,騎著驢打馬球。一千多年前的這次體育盛會,恐怕要算是中國體育史上之最吧!所以,給唐敬宗冠於體育皇帝之名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唐敬宗對陪他玩耍的人要求也是很高的,稍有不順心,輕則辱罵或捶撻,重則被削職,或被驅除出宮。宦官們凡是陪他一起玩時,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唐敬宗最後一次“打夜狐”還宮之後,由於玩的不開心,又命宦官劉克明、擊毬將蘇佐明等二十八人陪他飲酒作樂,在酒宴之上還是怒氣不消,直到喝的酩酊大醉。劉克明料知這位閆王爺酒醒之後又要遭殃,經過一番密謀,他讓人吹滅了大殿上燭燈,趁唐敬宗醉的不省人世,將這位皇帝爺掐死在龍床之上。唐敬宗享年十八歲,在帝位三年。諡號睿武昭湣孝皇帝,廟號敬宗,葬於莊陵。
劉克明殺死了唐敬宗李湛後,忙派人將絳王李悟請入宮中,密謀由李悟繼位做皇帝。絳王李悟是唐憲宗的六子,唐敬宗的親叔。劉克明擁立絳王李悟的目的,就是要取代王守澄等人的地位,自己成為掌朝之人。劉克明的舉動馬上就被王守澄發覺,王守澄連夜串通了唐敬宗的二弟江王李昂,帶人包圍了後宮,將絳王李悟及劉克明在內的一幹人馬全數誅殺殆盡,等天明早朝時,假傳太後懿旨,宣布唐敬宗被害,由江王李昂繼皇帝位。史稱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二世孫,唐穆宗的二子,唐敬宗的弟弟,是唐朝第十二代第十五位皇帝。李昂繼位後,開始進行了一番變革:釋放宮女,裁減冗員,關閉供皇室玩耍用的鷹犬房;貶斥“李黨”,重用“牛黨”,使牛李之爭得到了暫時的收斂;殺掉曾殺害唐憲宗、唐穆宗的陳弘誌、王守澄等幾個權傾一時的大宦官,使宦官勢力受到一定削弱。唐文宗正準備借機徹底鏟除宦官勢力,沒想到讓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搶先殺了個迴馬槍,許多朝中大臣慘遭宦官殺害,朝政大權仍被宦官牢牢的握在手中。唐文宗卻被宦官軟禁在宮中,不久抑鬱身亡了。唐文宗李昂享年三十二歲,在帝位十四年,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
唐文宗李昂死後,原本應由太子李成美繼位皇帝,可宦官仇士良等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要擁立潁王李瀍,宰相李玨雖據理力爭,卻也是無可奈何。仇士良假傳聖旨,潁王李瀍登基做了皇帝,史稱唐武帝。
唐武宗李瀍,後改名李炎,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二世孫,唐穆宗第五子,唐朝第十二代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解除了宦官仇士良的軍權。貶斥“牛黨”,重用“李黨”,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且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唐武宗大量服用仙丹妙藥,身體受到極大損傷,終因藥物中毒而亡。享年三十三歲,在帝位七年。諡號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唐武宗李昂死後,皇叔光王李忱在宦官的強勢擁立下,登基做了皇帝。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一世孫,唐憲宗的十三子,唐朝第十一代第十七位皇帝。史稱唐宣宗。此時的大唐王朝國勢已很不景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政腐敗,四夷不朝。唐宣宗繼位不久,牛僧孺病故,李德裕被貶,結束了牛李兩黨長達四十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接下來唐宣宗勵精圖治,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開始有了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隨後,唐宣宗借勢出兵平定了吐蕃,使十分衰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麵。唐宣宗是唐朝曆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小太宗”,後因病去逝。享年五十歲,在帝位十四年,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
唐宣宗之後的三十年,又先後換了兩任皇帝,先是唐宣宗長子唐懿宗李漼在位十四年,是唐朝的第十二代十八位皇帝。四十一歲時病死,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葬於簡陵。唐懿宗的五子唐僖宗李儇繼位,成為唐朝第十三代十九位皇帝。在位十六年,病死時年僅二十七歲。諡號惠聖恭定孝皇帝,廟號僖宗,葬於靖陵。
唐懿宗李漼與唐僖宗李儇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經濟政治衰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是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黃巢起義被鎮壓之後,朝廷已無法控製全國的局勢,各地的節度使各行其是,形成了一個個割據勢力。他們勾心鬥角,爭城奪地,你想吃掉我,我也想吃掉你,各地是動亂不斷,唐僖宗李儇在動亂中死去了。
話說唐僖宗李儇時期,魏博節度使羅紹威占據著魏州等六個州,實力不算小,但是,他整日憂心仲仲。為什麽呢?因為他手下有一支不聽指揮,卻又非常驃悍驕橫的衛隊。他怕有朝一日衛隊會起來造反殺掉他,再擁立新的元帥,就暗自盤算找機會除掉這一隱患。這一日,他的兒媳婦死了,羅紹威覺得這是天賜良機,就派親信去給兒媳婦的父親,自己的親家朱全忠報喪,並帶去一封密信,要朱全忠帶兵來協助他翦滅手下的衛隊。朱全忠就是後來滅掉唐朝,建立了後梁王朝的梁太祖朱溫,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朱全忠早有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野心,苦於沒有機會,誰知機會自己送上門了。朱全忠馬上帶上大隊人馬,以給女兒辦喪事為由開進了魏州城,趁魏州城衛隊無準備,在羅紹威的引導下,不費吹灰之力,就替羅紹威解決了心頭之患。隨後,朱全忠就將自己帶來的軍隊,駐紮在魏州城不走了,名義上是替羅紹威維護治安,實際上,朱全忠成了魏州城的主人,而軍隊的糧餉卻由羅紹威負責供給。不到半年的時間,朱全忠的軍隊就吃掉了七十萬隻羊,花掉了一百多萬兩的餉銀,幾乎把魏州城的積蓄全花光了。羅紹威一沒了地盤,二沒有錢糧,此時才明白了過來,隻有後悔的歎息道:“就是把魏博六州四十三縣的鐵聚在一起,也鑄不成這樣大的錯(銼)呀!”
話說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華,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考主都尊稱主考官恩師。發榜後考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見到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後來,崔瀣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僅當官特別快,而且官職也特別的好,顯然與眾不同。別人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看他們的名字就明白了。也真是巧合,"沆" "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就把二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主考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說他們師生兩人是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狼狽為奸,同流合汙。
這正是:處世均觀利與弊,毋聽他人是非言。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沆瀣一氣 選拔人才被戲同流合汙
公元824年,李湛繼位做了皇帝,史稱唐敬宗。
唐敬宗李湛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二世孫,唐穆宗的長子,唐朝第十二代第十四位皇帝。此時,自唐憲宗末年形成的以牛僧孺為首的科舉進士派與李德裕為首的士族門弟派“朋黨之爭” 是越演越烈,兩黨爭相攀附權閹,以為援助,使宦官更加得勢,曾策劃殺害唐憲宗和唐穆宗的宦官王守澄利用兩派的矛盾,竟然獨掌了朝政。而年僅十六歲的唐敬宗李湛隻知在後宮嬉戲,奢侈荒淫,開始是日上三竿還不上早朝,後來發展到一個月也難得上朝兩三次。兩眼一睜隻有一件事就是玩。唐敬宗太喜歡玩,也實在是太會玩了。他是一位馬球高手,又會散打,喜歡摔跤、拔河、競龍舟。他喜歡打獵,平時白天玩不夠,就深夜帶人捕狐狸以取樂,宮中稱之為“打夜狐”;他喜歡賽龍舟,竟然要拿出當年國家轉運經費的一半,建造20艘舟船;為了玩的痛快,唐敬宗於公元826年的六月,在宮中舉行了一次體育盛會,馬球、摔跤、散打、搏擊、雜戲等,項目很多,最有創意的一個項目叫“驢馬球”,就是由軍卒、宮人等分成若幹組,騎著驢打馬球。一千多年前的這次體育盛會,恐怕要算是中國體育史上之最吧!所以,給唐敬宗冠於體育皇帝之名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唐敬宗對陪他玩耍的人要求也是很高的,稍有不順心,輕則辱罵或捶撻,重則被削職,或被驅除出宮。宦官們凡是陪他一起玩時,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唐敬宗最後一次“打夜狐”還宮之後,由於玩的不開心,又命宦官劉克明、擊毬將蘇佐明等二十八人陪他飲酒作樂,在酒宴之上還是怒氣不消,直到喝的酩酊大醉。劉克明料知這位閆王爺酒醒之後又要遭殃,經過一番密謀,他讓人吹滅了大殿上燭燈,趁唐敬宗醉的不省人世,將這位皇帝爺掐死在龍床之上。唐敬宗享年十八歲,在帝位三年。諡號睿武昭湣孝皇帝,廟號敬宗,葬於莊陵。
劉克明殺死了唐敬宗李湛後,忙派人將絳王李悟請入宮中,密謀由李悟繼位做皇帝。絳王李悟是唐憲宗的六子,唐敬宗的親叔。劉克明擁立絳王李悟的目的,就是要取代王守澄等人的地位,自己成為掌朝之人。劉克明的舉動馬上就被王守澄發覺,王守澄連夜串通了唐敬宗的二弟江王李昂,帶人包圍了後宮,將絳王李悟及劉克明在內的一幹人馬全數誅殺殆盡,等天明早朝時,假傳太後懿旨,宣布唐敬宗被害,由江王李昂繼皇帝位。史稱唐文宗。
唐文宗李昂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二世孫,唐穆宗的二子,唐敬宗的弟弟,是唐朝第十二代第十五位皇帝。李昂繼位後,開始進行了一番變革:釋放宮女,裁減冗員,關閉供皇室玩耍用的鷹犬房;貶斥“李黨”,重用“牛黨”,使牛李之爭得到了暫時的收斂;殺掉曾殺害唐憲宗、唐穆宗的陳弘誌、王守澄等幾個權傾一時的大宦官,使宦官勢力受到一定削弱。唐文宗正準備借機徹底鏟除宦官勢力,沒想到讓以仇士良為首的宦官集團搶先殺了個迴馬槍,許多朝中大臣慘遭宦官殺害,朝政大權仍被宦官牢牢的握在手中。唐文宗卻被宦官軟禁在宮中,不久抑鬱身亡了。唐文宗李昂享年三十二歲,在帝位十四年,諡號元聖昭獻孝皇帝,廟號文宗,葬於章陵。
唐文宗李昂死後,原本應由太子李成美繼位皇帝,可宦官仇士良等為貪擁立之功,以太子年幼多病難當重任為由,要擁立潁王李瀍,宰相李玨雖據理力爭,卻也是無可奈何。仇士良假傳聖旨,潁王李瀍登基做了皇帝,史稱唐武帝。
唐武宗李瀍,後改名李炎,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二世孫,唐穆宗第五子,唐朝第十二代第十六位皇帝。唐武宗解除了宦官仇士良的軍權。貶斥“牛黨”,重用“李黨”,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且鑒於佛教勢力泛濫,損害國庫收入,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由於唐武宗大量服用仙丹妙藥,身體受到極大損傷,終因藥物中毒而亡。享年三十三歲,在帝位七年。諡號至道昭肅孝皇帝,廟號武宗,葬於端陵。
唐武宗李昂死後,皇叔光王李忱在宦官的強勢擁立下,登基做了皇帝。李忱,原名李怡,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一世孫,唐憲宗的十三子,唐朝第十一代第十七位皇帝。史稱唐宣宗。此時的大唐王朝國勢已很不景氣,宦官專權,藩鎮割據,朝政腐敗,四夷不朝。唐宣宗繼位不久,牛僧孺病故,李德裕被貶,結束了牛李兩黨長達四十年之久的黨派之爭;接下來唐宣宗勵精圖治,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開始有了起色,階級矛盾有所緩和,百姓日漸富裕。隨後,唐宣宗借勢出兵平定了吐蕃,使十分衰敗的唐朝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麵。唐宣宗是唐朝曆代皇帝中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因此被後人稱之為“小太宗”,後因病去逝。享年五十歲,在帝位十四年,諡號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葬於貞陵。
唐宣宗之後的三十年,又先後換了兩任皇帝,先是唐宣宗長子唐懿宗李漼在位十四年,是唐朝的第十二代十八位皇帝。四十一歲時病死,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廟號懿宗,葬於簡陵。唐懿宗的五子唐僖宗李儇繼位,成為唐朝第十三代十九位皇帝。在位十六年,病死時年僅二十七歲。諡號惠聖恭定孝皇帝,廟號僖宗,葬於靖陵。
唐懿宗李漼與唐僖宗李儇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經濟政治衰退,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特別是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黃巢起義被鎮壓之後,朝廷已無法控製全國的局勢,各地的節度使各行其是,形成了一個個割據勢力。他們勾心鬥角,爭城奪地,你想吃掉我,我也想吃掉你,各地是動亂不斷,唐僖宗李儇在動亂中死去了。
話說唐僖宗李儇時期,魏博節度使羅紹威占據著魏州等六個州,實力不算小,但是,他整日憂心仲仲。為什麽呢?因為他手下有一支不聽指揮,卻又非常驃悍驕橫的衛隊。他怕有朝一日衛隊會起來造反殺掉他,再擁立新的元帥,就暗自盤算找機會除掉這一隱患。這一日,他的兒媳婦死了,羅紹威覺得這是天賜良機,就派親信去給兒媳婦的父親,自己的親家朱全忠報喪,並帶去一封密信,要朱全忠帶兵來協助他翦滅手下的衛隊。朱全忠就是後來滅掉唐朝,建立了後梁王朝的梁太祖朱溫,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朱全忠早有擴大自己勢力範圍的野心,苦於沒有機會,誰知機會自己送上門了。朱全忠馬上帶上大隊人馬,以給女兒辦喪事為由開進了魏州城,趁魏州城衛隊無準備,在羅紹威的引導下,不費吹灰之力,就替羅紹威解決了心頭之患。隨後,朱全忠就將自己帶來的軍隊,駐紮在魏州城不走了,名義上是替羅紹威維護治安,實際上,朱全忠成了魏州城的主人,而軍隊的糧餉卻由羅紹威負責供給。不到半年的時間,朱全忠的軍隊就吃掉了七十萬隻羊,花掉了一百多萬兩的餉銀,幾乎把魏州城的積蓄全花光了。羅紹威一沒了地盤,二沒有錢糧,此時才明白了過來,隻有後悔的歎息道:“就是把魏博六州四十三縣的鐵聚在一起,也鑄不成這樣大的錯(銼)呀!”
話說唐僖宗當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華,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他錄取了。發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時的習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考主都尊稱主考官恩師。發榜後考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見到崔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後來,崔瀣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僅當官特別快,而且官職也特別的好,顯然與眾不同。別人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看他們的名字就明白了。也真是巧合,"沆" "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於是,愛湊趣的人就把二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主考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說他們師生兩人是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狼狽為奸,同流合汙。
這正是:處世均觀利與弊,毋聽他人是非言。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