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風敗俗 論佛事說古諷今
反複推敲 吟詩篇斟字酌詞
古人雲:“唐朝二百九十年,傳有二十二位皇帝(其中包括武則天),真正治國有道,能使國家昌盛富強的皇帝,也隻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和唐憲宗李純。
話說公元805年,李純繼位做了皇帝,史稱唐憲宗。李純,初名李淳,立為太子後改名李純。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世孫,唐順宗的長子,唐朝第十代第十二位皇帝。唐憲宗繼位後,以唐太宗,唐玄宗為自己施政治國的榜樣,勤勉政事,上朝議事,經常是很晚才退朝。他常以曆朝實錄為綱鑒,總結曆史上治國的得失經驗,開誠布公,同心同德的任用和倚重賢臣良相,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麵,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宣布一切賦稅必須按中央政府規定的價格折納,規定觀察使須先征用所治州市稅,不足時方可征所屬其餘州之稅;又下詔免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止南方掠賣奴婢;並在北邊開營田和並省各級官員。他還利用唐德宗以來積蓄的財力,重用主張抑藩鎮的大臣,為削弱藩鎮勢力,唐憲宗采取節度使由軍中任命;以左金吾大將軍範希朝出任朔方、靈鹽節度使,以革舊弊;分割強鎮之州縣,削弱其力量。分散方鎮兵權,削減其實權。經過削藩,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使大唐的國力得以恢複,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被後人譽為唐代的中興之主。但是不幸的是,唐憲宗還是沒有擺脫宦官的控製,最後被宦官陳弘誌等人謀殺。享年四十三歲,在帝位十六年,諡號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葬景陵。
宦官陳弘誌等人謀殺了唐憲宗後,立太子李恆為帝,史稱唐穆宗。唐穆宗李恆,初名李宥,立為太子後改名李恆。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一世孫,唐憲宗的三兒子,唐朝第十一代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在位期間,遊幸無常,好擊毬奏樂,沉於酒色,久不視朝,把國家政事忘在九霄雲外,使唐朝的政治腐敗,無力對付藩鎮,,造成河朔三鎮再度割據,朋黨鬥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唐穆宗還希望長生不死,很早就開始服金石之藥。可這位想靠長生補藥延年益壽的皇帝,最終卻被宦官用毒藥害死。唐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個做了皇帝,就是後來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這在中國帝王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唐穆宗相對於他之前的唐朝皇帝來說,可謂最短壽的一位。在唐穆宗君臨天下時,宮廷局勢已經難以用常規來審視,不但是皇位繼承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變得毫無保障。唐穆宗李恆享年三十歲,在帝位四年。諡號睿聖文惠孝皇帝,廟號唐穆宗。葬於光陵。
話說在唐憲宗和唐穆宗兩朝中,出了一位可與孔孟二聖齊名之人,他叫韓愈,字退之,河南焦作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被後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韓愈是一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韓愈為刑部侍郎之時,朝中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這一日,唐憲宗聽說有所寺院裏安放著一塊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便準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裏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就上了一道奏折反對迎取佛骨。為此,他從黃帝說到南北朝。例數了中國古時候沒有佛教時,祖先們也是把國家治理的很好。黃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歲;堯帝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歲;舜帝及禹帝都年過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周武王活了年九十三歲,這些先祖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又從東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的後說起,漢明帝在帝位也隻有十八年,活了四十八歲;南北朝各代都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非常短。到了梁朝的武帝可說是對佛非常虔誠,自己不吃葷,祭祀時也不讓殺生,還三次出家當和尚,雖然活了八十四歲,可是落了個被活活餓死,下場非常悲慘。韓愈接著說道:“可以說,佛教傳人中國後,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局都不能如願以償。可是,皇帝還被佛教蒙蔽,甚至還要興師動眾迎到宮中來,使一些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了大量人的人力物力。也使一些愚味無知的百姓,甚至發狂的燒灼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了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做笑話四處傳揚,可不是一件小事啊!”韓愈越說越激動,最後竟不能自控的大吼道:“要我說,應當把那塊枯朽的骨頭扔深淵,或者是葬焚於烈火之中。”唐憲宗聽完韓愈的這番奏章,他認為韓愈不隻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曆史來影射詛咒皇帝不能長壽。自己活不長壽,頓時是火日三丈。立刻傳旨要將韓愈斬首示眾。宰相裴度忙從一旁攔住了唐憲宗說道:“韓愈所言,措辭不當。但這確實是忠臣的肺腑之言,望皇帝念他一心為大唐盡忠,可免除一死,給於重重責罰就是了。”唐憲宗見裴度為韓愈求情,也自知自己言語過重,就當堂另下一聖旨。韓愈終被貶職,到潮州去當了一名刺史。
話說這一時期,有一位大詩人名叫賈島,字閬仙。北京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他較為擅長五言律詩,意境多孤苦荒涼。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他未到任即病逝了。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在詩界的聲望到晚唐、乃至五代時期達到高峰,被晚唐的李洞、五代孫晟等人事之如神,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吟後覺得詩中的“推”字好像不是想像中的意境,他又吟道:“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到底是用“推”字呢?還是用“敲”字,一時拿不準確主意。他人坐在驢背上,一麵思考,一麵用手反複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毛驢直向韓愈的儀衛隊溜達過支。隨從人員不由分說,從驢背上把賈島拽了下來,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麵前,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驢子怎麽低著頭,也不朝前麵看看?”賈島一驚,慌忙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迴避的情形講了一遍。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賈島一聽,連連拜謝。韓愈非常喜歡這位年青人,就約他到府上坐坐。於是,兩人並排騎馬而行迴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從此,韓愈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了好友。
這正是:行為需觀利和弊,做文應經煉與錘。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反複推敲 吟詩篇斟字酌詞
古人雲:“唐朝二百九十年,傳有二十二位皇帝(其中包括武則天),真正治國有道,能使國家昌盛富強的皇帝,也隻有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和唐憲宗李純。
話說公元805年,李純繼位做了皇帝,史稱唐憲宗。李純,初名李淳,立為太子後改名李純。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世孫,唐順宗的長子,唐朝第十代第十二位皇帝。唐憲宗繼位後,以唐太宗,唐玄宗為自己施政治國的榜樣,勤勉政事,上朝議事,經常是很晚才退朝。他常以曆朝實錄為綱鑒,總結曆史上治國的得失經驗,開誠布公,同心同德的任用和倚重賢臣良相,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為了糾正朝廷權力日益削弱、藩鎮權力膨脹的局麵,他提高宰相的權威,平定藩鎮的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他宣布一切賦稅必須按中央政府規定的價格折納,規定觀察使須先征用所治州市稅,不足時方可征所屬其餘州之稅;又下詔免租稅,出宮人,絕進奉,禁止南方掠賣奴婢;並在北邊開營田和並省各級官員。他還利用唐德宗以來積蓄的財力,重用主張抑藩鎮的大臣,為削弱藩鎮勢力,唐憲宗采取節度使由軍中任命;以左金吾大將軍範希朝出任朔方、靈鹽節度使,以革舊弊;分割強鎮之州縣,削弱其力量。分散方鎮兵權,削減其實權。經過削藩,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使大唐的國力得以恢複,取得了一定的勝利。被後人譽為唐代的中興之主。但是不幸的是,唐憲宗還是沒有擺脫宦官的控製,最後被宦官陳弘誌等人謀殺。享年四十三歲,在帝位十六年,諡號聖神章武孝皇帝。廟號憲宗,葬景陵。
宦官陳弘誌等人謀殺了唐憲宗後,立太子李恆為帝,史稱唐穆宗。唐穆宗李恆,初名李宥,立為太子後改名李恆。是唐太祖李淵的十一世孫,唐憲宗的三兒子,唐朝第十一代第十三位皇帝。唐穆宗在位期間,遊幸無常,好擊毬奏樂,沉於酒色,久不視朝,把國家政事忘在九霄雲外,使唐朝的政治腐敗,無力對付藩鎮,,造成河朔三鎮再度割據,朋黨鬥爭更加激烈,爭權奪利,互相傾軋。唐穆宗還希望長生不死,很早就開始服金石之藥。可這位想靠長生補藥延年益壽的皇帝,最終卻被宦官用毒藥害死。唐穆宗一共有五子,其中竟然有三個做了皇帝,就是後來的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這在中國帝王史中是絕無僅有的。唐穆宗相對於他之前的唐朝皇帝來說,可謂最短壽的一位。在唐穆宗君臨天下時,宮廷局勢已經難以用常規來審視,不但是皇位繼承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是皇帝的人身安全也已變得毫無保障。唐穆宗李恆享年三十歲,在帝位四年。諡號睿聖文惠孝皇帝,廟號唐穆宗。葬於光陵。
話說在唐憲宗和唐穆宗兩朝中,出了一位可與孔孟二聖齊名之人,他叫韓愈,字退之,河南焦作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被後人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韓愈是一語言巨匠。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井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韓愈為刑部侍郎之時,朝中佛教盛行,連唐憲宗也很祟尚佛教。這一日,唐憲宗聽說有所寺院裏安放著一塊佛祖釋加牟尼的遺骨,便準備興師動眾,把它迎進宮裏禮拜。韓愈對此很反感,就上了一道奏折反對迎取佛骨。為此,他從黃帝說到南北朝。例數了中國古時候沒有佛教時,祖先們也是把國家治理的很好。黃帝在位一百年,活了一百一十歲;堯帝在位九十八年,活了一百一十八歲;舜帝及禹帝都年過百歲。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周武王活了年九十三歲,這些先祖在位的時間長,壽命也很長。又從東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的後說起,漢明帝在帝位也隻有十八年,活了四十八歲;南北朝各代都對佛教無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非常短。到了梁朝的武帝可說是對佛非常虔誠,自己不吃葷,祭祀時也不讓殺生,還三次出家當和尚,雖然活了八十四歲,可是落了個被活活餓死,下場非常悲慘。韓愈接著說道:“可以說,佛教傳人中國後,帝王在位時間都不長;想拜佛求保佑的,結局都不能如願以償。可是,皇帝還被佛教蒙蔽,甚至還要興師動眾迎到宮中來,使一些王公大臣們奔走施舍,浪費了大量人的人力物力。也使一些愚味無知的百姓,甚至發狂的燒灼自己的身體,以表示自己對佛的虔誠。這敗壞了風俗的事,會被人們當做笑話四處傳揚,可不是一件小事啊!”韓愈越說越激動,最後竟不能自控的大吼道:“要我說,應當把那塊枯朽的骨頭扔深淵,或者是葬焚於烈火之中。”唐憲宗聽完韓愈的這番奏章,他認為韓愈不隻是故意與自己作對,而且用曆史來影射詛咒皇帝不能長壽。自己活不長壽,頓時是火日三丈。立刻傳旨要將韓愈斬首示眾。宰相裴度忙從一旁攔住了唐憲宗說道:“韓愈所言,措辭不當。但這確實是忠臣的肺腑之言,望皇帝念他一心為大唐盡忠,可免除一死,給於重重責罰就是了。”唐憲宗見裴度為韓愈求情,也自知自己言語過重,就當堂另下一聖旨。韓愈終被貶職,到潮州去當了一名刺史。
話說這一時期,有一位大詩人名叫賈島,字閬仙。北京人。早年出家為僧,號無本。他較為擅長五言律詩,意境多孤苦荒涼。被韓愈發現其才華。後受教於韓愈,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長江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他未到任即病逝了。賈島詩在晚唐形成流派,影響頗大。在詩界的聲望到晚唐、乃至五代時期達到高峰,被晚唐的李洞、五代孫晟等人事之如神,甚至對他的畫像及詩集焚香禮拜。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吟後覺得詩中的“推”字好像不是想像中的意境,他又吟道:“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到底是用“推”字呢?還是用“敲”字,一時拿不準確主意。他人坐在驢背上,一麵思考,一麵用手反複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毛驢直向韓愈的儀衛隊溜達過支。隨從人員不由分說,從驢背上把賈島拽了下來,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麵前,韓愈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你騎驢子怎麽低著頭,也不朝前麵看看?”賈島一驚,慌忙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迴避的情形講了一遍。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沉靜得沒有一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賈島一聽,連連拜謝。韓愈非常喜歡這位年青人,就約他到府上坐坐。於是,兩人並排騎馬而行迴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從此,韓愈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了好友。
這正是:行為需觀利和弊,做文應經煉與錘。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