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迴,孝武帝元修從洛陽逃到西安投奔了宇文泰,導致了北魏的分裂。從此,北朝進入了東魏西魏並存時期。東西魏的兩個皇帝,實際是高歡、宇文泰分別操縱的傀儡。
東魏朝始於公元534年,原北魏王朝的十一帝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受高歡的脅控,出逃西安,投奔了宇文泰。高歡見皇帝出走,就和百僚們一起詳細商議後,決定立元善見為皇帝,並遷都河北臨漳。國號仍為魏,史稱東魏。東魏的實際掌權人先是高歡,高歡病死後,由高歡的兩個兒了高澄、高洋相繼執政,最後由高洋廢帝,代東魏改北齊。東魏的國土占有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
元善見,是北魏孝文帝的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繼位時隻有十一歲。史稱孝靜帝。孝靜帝即是東魏王朝的開國皇帝,也是東魏王朝唯一的一位皇帝。孝靜帝元善見遜位後被高洋用鴆酒毒死,享年二十八歲,在帝位十七年,諡號孝靜皇帝,葬於漳西山崗。
東魏王朝存世隻有短短的十七年,隻有一個皇帝。隨著孝靜帝元善見的禪位,東魏滅亡了。
西魏朝始於公元535年。宇文泰自孝武帝元修來到西安,認為從此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沒想到高歡不但沒有俯首稱臣,反而和他公開抗衡,另立元善見為帝,並遷都立朝,心中很是不忿,於是幹脆殺了從洛陽逃至長安的北魏最後一個皇帝孝武帝元修,也立了個元寶炬為皇帝,史稱文帝。以西安為都,國號不改,仍用魏國的名字。為區分宇文泰這個魏朝與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北魏朝及高歡建成的東魏朝,史書上把它稱為西魏。西魏朝的三個皇帝都是由宇文泰選立,並聽命於宇文泰,所以,宇文泰才是西魏王朝的天子。宇文泰一死,他的兒子立即就逼西魏皇帝禪位,名正言順的當起了皇帝,建立了周朝。西魏的國土占有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陽以西,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
文帝元寶炬,是北魏孝文帝的孫子,京兆王元愉的兒子,是西魏王朝的開國皇帝。文帝元寶炬享年四十五歲,在帝位十七年。諡號文皇帝,葬於永陵。
公元551年,文帝元寶炬病死,太子元欽繼位,史稱廢帝。廢帝元欽是魏文帝元寶炬的長子,西魏王朝第二代第二位皇帝。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廢帝元欽享年三十歲,在帝位二年,沒有諡號和廟號,葬地不明。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元欽,立元廓為帝,史稱為恭帝。恭帝繼位後,宇文泰強令皇室複古姓氏為拓跋。因此,史稱元廓為拓跋廓。恭帝拓跋廓是魏文帝元寶炬的四兒子,廢帝元欽的四弟,西魏王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公元556年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覺逼恭帝拓跋廓禪位,西魏滅亡。恭帝拓跋廓於遜位後的第二年,被宇文覺殺死,享年二十一歲,在帝位三年,諡號恭皇帝,沒有廟號,葬地不明。
西魏王朝自文帝元寶炬登基稱帝到恭帝拓跋廓禪位,存世二十三年,傳了二代共有三位皇帝。
話說東魏王朝的實際掌朝者高歡,有個鮮卑族的名子叫賀六渾。祖籍河北景縣,世居內蒙古包頭,是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因參加北方六鎮起義而小有名氣。後脫離義軍投靠了爾朱榮,受到寵信,任晉州刺史。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殺死後,爾朱氏族人控製朝廷。高歡開始起兵聲討爾朱氏,並大敗內部不和的爾朱氏聯軍,進入洛陽。節閔帝派人慰勞高歡。高歡此刻覺得節閔帝是爾朱氏所立,其名不正,決定廢掉他。高歡就把節閔帝幽禁在寺廟中鴆殺而死,並將皇族中較為嫡親的安定王元朗、東海王元曄及汝南王元悅統統殺死,立孝武帝元修為皇帝,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元修做了皇後,高歡成為了國丈。高歡又封自己為丞相兼天柱大將軍,親掌東魏的兵權,並操控的朝野上下,孝武帝元修成了一個傀儡。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製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聽說皇帝出逃,慌忙親自帥兵追趕,目的是把皇帝追迴以掩其逐君出逃的過錯,最終沒有追上孝武帝元修。皇帝沒有了,挾天子令諸侯的美夢就要成為泡影,高歡實在是不甘心。他必須重立皇帝來掩人耳目。他首選了清河王元檀,可轉身一想,這老王爺以後會不會也要和他反睦為仇,一但控製不住,又會重蹈覆轍。他靈機一動,選擇了清河王元檀十一歲的兒子元善見為帝。高歡換掉皇帝後,一鼓作氣,把都城也遷出洛陽,定都臨漳,另起鍋灶建起了東魏王朝。隨後,為鞏固東魏,他頻頻掛帥,帶兵進攻以宇文泰為首的西魏,企圖吞並對方。在東魏王朝存世十七年中,高歡為東魏天下馳騁疆場十三年,終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病倒在軍中,累死在沙場。
東西魏時期,南有梁朝,北有西魏,東魏,在中國曆史上又被稱為後三國時期,高歡就是第二個曹操。高歡治國,雖有挾君之勢,絕無篡國之心,為政嘔心瀝血,勵精圖治。軍事上,他南和梁朝,北盟北狄各少數民族部落,西擊西魏;生活中,他雅尚儉素,仁恕愛士;政治上,他法令嚴肅,策出有章,聽斷昭察,任人唯賢。在高歡帳下,也聚集了一批治國能臣和忠良幹才。法不阿貴的崔暹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好幫手。崔暹是讀書人出身,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不詢私情,很得高歡的賞識,官位節節高升,從左丞到吏部郎直至升遷到禦史中尉。他不畏權貴,敢於揭發重臣的罪狀。他曾上書彈劾尚書令司馬子如及尚書元羨、雍州剌史慕容獻,後來又檢舉了太師鹹陽王元坦,將這些奸臣惡吏,連同和他們通通一氣,犯科做奸的死黨們該免的罷了官,該死的砍了頭,一時牽涉朝野上下各層官員人數之多令人震驚。高歡看到崔暹如此嚴厲也吃驚不小,但是,他對崔暹的做法卻是十分滿意。他稱讚崔暹說:“從前朝廷不是沒有法官,可是大臣權貴徇私枉法,無人彈劾。崔暹盡心為國,不避豪強,使得國家遠近都很清淨,群公奉法,看樣子衝鋒陷陣是大有人在,這人就是崔暹呀!”
話說西魏王朝的實際掌朝者宇文泰,字黑獺,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他和高歡一樣參加北方六鎮起義,後投靠爾朱榮。爾朱榮喜歡他的驍勇善戰,授他為統軍一職並鎮守關西大行台。高歡滅爾朱氏後,知宇文泰是位亂世梟雄,想借宇文泰赴京之機扣留住他。宇文泰深知高歡的陰謀,趁高歡一時疏忽,溜出了京城。高歡得信後,急忙派人追殺,但為時太晚,讓宇文泰僥幸逃出了羅網。這一來,項羽不殺劉邦、曹操放走劉備、桓玄容納劉裕的曆史劇重演,最終養虎貽患,結果是二年以後,宇文泰另立起朝遷,開始和高歡分庭搞衡,十內年以後,宇文泰的後代滅掉了高歡的後代。
宇文泰一生,正處在由亂到治的曆史轉折點,他能夠在紛繁複雜的曆史條件下,觀時而變,順乎曆史發展的潮流,終至取威定霸,轉弱為強,南攬江漢,西克巴蜀,北控沙漠,鞏固了西魏王朝。他在位時所頒行的兵製、選官之法等等更是開隋唐政治製度之淵源,宇文泰的功業可謂盛矣,堪稱是中國曆史上繼孝文帝元宏之後的又一位少數民族傑出人物。
話說西魏有一位容貌魁偉,有勇有謀的大將軍叫王思政,孝武帝元修還做平陽王時,素聞王思政的才略,即召於府上,視為座上客,優遇異常。高歡殺死節閔帝後,王思政力勸高歡立元修為帝,元修封王思政為安東將軍。元修備受高歡淩逼,處境十分危急之時,王思政冷靜地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高歡野心如司馬昭,路人皆知,今洛陽之地四麵受敵,非英雄用武之地,而宇文泰兵馬精強,糧儲豐厚,進可以討逆,退可以自守,勸說並力保元修逃出洛陽,投附了宇文泰。王思政文有漢蕭何之謀,武有趙子龍之勇,在西魏與東魏的戰事中聲名顯赫。東西兩魏都對王思政十分敬佩。所以,當王思政被重兵壓境,守城被破之時,東魏大將高澄為攻城將士下了一道軍令:“生擒王大將軍者,重賞封侯,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王思政眼見迴天無力,仰天大吼道:“我已力屈道窮,隻有一死而謝國了!”說完,王思政麵西再拜,撥劍就要自刎。身旁大都督駱訓忙抱住了他的雙手說道:“大將軍千萬不要隻顧自己的名節,那高澄要的是活著的王思政,你在,全城的將士與百姓都將免一死;倘若不然,那將是玉石俱焚,請大將軍三思呀!”王思政望著四周疲憊不堪的士兵們,兩眼流著痛苦的淚水,無耐的說道:“城破兵敗,是我的無能,但願用我的名節,能換得眾生。”說完這些話,王思政獨自走出城池,麵見高澄,辭言慷慨,無撓屈之容。高澄遂帶走了王思政,撒掉了攻城的軍隊。
這正是:亂世梟雄皆為國誰忠 千秋功罪是與非孰對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東魏朝始於公元534年,原北魏王朝的十一帝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受高歡的脅控,出逃西安,投奔了宇文泰。高歡見皇帝出走,就和百僚們一起詳細商議後,決定立元善見為皇帝,並遷都河北臨漳。國號仍為魏,史稱東魏。東魏的實際掌權人先是高歡,高歡病死後,由高歡的兩個兒了高澄、高洋相繼執政,最後由高洋廢帝,代東魏改北齊。東魏的國土占有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
元善見,是北魏孝文帝的曾孫,清河文宣王元亶之子,繼位時隻有十一歲。史稱孝靜帝。孝靜帝即是東魏王朝的開國皇帝,也是東魏王朝唯一的一位皇帝。孝靜帝元善見遜位後被高洋用鴆酒毒死,享年二十八歲,在帝位十七年,諡號孝靜皇帝,葬於漳西山崗。
東魏王朝存世隻有短短的十七年,隻有一個皇帝。隨著孝靜帝元善見的禪位,東魏滅亡了。
西魏朝始於公元535年。宇文泰自孝武帝元修來到西安,認為從此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了,沒想到高歡不但沒有俯首稱臣,反而和他公開抗衡,另立元善見為帝,並遷都立朝,心中很是不忿,於是幹脆殺了從洛陽逃至長安的北魏最後一個皇帝孝武帝元修,也立了個元寶炬為皇帝,史稱文帝。以西安為都,國號不改,仍用魏國的名字。為區分宇文泰這個魏朝與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北魏朝及高歡建成的東魏朝,史書上把它稱為西魏。西魏朝的三個皇帝都是由宇文泰選立,並聽命於宇文泰,所以,宇文泰才是西魏王朝的天子。宇文泰一死,他的兒子立即就逼西魏皇帝禪位,名正言順的當起了皇帝,建立了周朝。西魏的國土占有湖北襄樊以北、河南洛陽以西,原北魏統治的西部地區。
文帝元寶炬,是北魏孝文帝的孫子,京兆王元愉的兒子,是西魏王朝的開國皇帝。文帝元寶炬享年四十五歲,在帝位十七年。諡號文皇帝,葬於永陵。
公元551年,文帝元寶炬病死,太子元欽繼位,史稱廢帝。廢帝元欽是魏文帝元寶炬的長子,西魏王朝第二代第二位皇帝。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廢帝元欽享年三十歲,在帝位二年,沒有諡號和廟號,葬地不明。
公元554年,宇文泰廢掉元欽,立元廓為帝,史稱為恭帝。恭帝繼位後,宇文泰強令皇室複古姓氏為拓跋。因此,史稱元廓為拓跋廓。恭帝拓跋廓是魏文帝元寶炬的四兒子,廢帝元欽的四弟,西魏王朝第二代第三位皇帝。公元556年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覺逼恭帝拓跋廓禪位,西魏滅亡。恭帝拓跋廓於遜位後的第二年,被宇文覺殺死,享年二十一歲,在帝位三年,諡號恭皇帝,沒有廟號,葬地不明。
西魏王朝自文帝元寶炬登基稱帝到恭帝拓跋廓禪位,存世二十三年,傳了二代共有三位皇帝。
話說東魏王朝的實際掌朝者高歡,有個鮮卑族的名子叫賀六渾。祖籍河北景縣,世居內蒙古包頭,是鮮卑化的漢人。高歡因參加北方六鎮起義而小有名氣。後脫離義軍投靠了爾朱榮,受到寵信,任晉州刺史。爾朱榮被北魏孝莊帝殺死後,爾朱氏族人控製朝廷。高歡開始起兵聲討爾朱氏,並大敗內部不和的爾朱氏聯軍,進入洛陽。節閔帝派人慰勞高歡。高歡此刻覺得節閔帝是爾朱氏所立,其名不正,決定廢掉他。高歡就把節閔帝幽禁在寺廟中鴆殺而死,並將皇族中較為嫡親的安定王元朗、東海王元曄及汝南王元悅統統殺死,立孝武帝元修為皇帝,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元修做了皇後,高歡成為了國丈。高歡又封自己為丞相兼天柱大將軍,親掌東魏的兵權,並操控的朝野上下,孝武帝元修成了一個傀儡。孝武帝不願作高歡控製的傀儡皇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聽說皇帝出逃,慌忙親自帥兵追趕,目的是把皇帝追迴以掩其逐君出逃的過錯,最終沒有追上孝武帝元修。皇帝沒有了,挾天子令諸侯的美夢就要成為泡影,高歡實在是不甘心。他必須重立皇帝來掩人耳目。他首選了清河王元檀,可轉身一想,這老王爺以後會不會也要和他反睦為仇,一但控製不住,又會重蹈覆轍。他靈機一動,選擇了清河王元檀十一歲的兒子元善見為帝。高歡換掉皇帝後,一鼓作氣,把都城也遷出洛陽,定都臨漳,另起鍋灶建起了東魏王朝。隨後,為鞏固東魏,他頻頻掛帥,帶兵進攻以宇文泰為首的西魏,企圖吞並對方。在東魏王朝存世十七年中,高歡為東魏天下馳騁疆場十三年,終落了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病倒在軍中,累死在沙場。
東西魏時期,南有梁朝,北有西魏,東魏,在中國曆史上又被稱為後三國時期,高歡就是第二個曹操。高歡治國,雖有挾君之勢,絕無篡國之心,為政嘔心瀝血,勵精圖治。軍事上,他南和梁朝,北盟北狄各少數民族部落,西擊西魏;生活中,他雅尚儉素,仁恕愛士;政治上,他法令嚴肅,策出有章,聽斷昭察,任人唯賢。在高歡帳下,也聚集了一批治國能臣和忠良幹才。法不阿貴的崔暹就是其中一位典型的好幫手。崔暹是讀書人出身,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不詢私情,很得高歡的賞識,官位節節高升,從左丞到吏部郎直至升遷到禦史中尉。他不畏權貴,敢於揭發重臣的罪狀。他曾上書彈劾尚書令司馬子如及尚書元羨、雍州剌史慕容獻,後來又檢舉了太師鹹陽王元坦,將這些奸臣惡吏,連同和他們通通一氣,犯科做奸的死黨們該免的罷了官,該死的砍了頭,一時牽涉朝野上下各層官員人數之多令人震驚。高歡看到崔暹如此嚴厲也吃驚不小,但是,他對崔暹的做法卻是十分滿意。他稱讚崔暹說:“從前朝廷不是沒有法官,可是大臣權貴徇私枉法,無人彈劾。崔暹盡心為國,不避豪強,使得國家遠近都很清淨,群公奉法,看樣子衝鋒陷陣是大有人在,這人就是崔暹呀!”
話說西魏王朝的實際掌朝者宇文泰,字黑獺,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他和高歡一樣參加北方六鎮起義,後投靠爾朱榮。爾朱榮喜歡他的驍勇善戰,授他為統軍一職並鎮守關西大行台。高歡滅爾朱氏後,知宇文泰是位亂世梟雄,想借宇文泰赴京之機扣留住他。宇文泰深知高歡的陰謀,趁高歡一時疏忽,溜出了京城。高歡得信後,急忙派人追殺,但為時太晚,讓宇文泰僥幸逃出了羅網。這一來,項羽不殺劉邦、曹操放走劉備、桓玄容納劉裕的曆史劇重演,最終養虎貽患,結果是二年以後,宇文泰另立起朝遷,開始和高歡分庭搞衡,十內年以後,宇文泰的後代滅掉了高歡的後代。
宇文泰一生,正處在由亂到治的曆史轉折點,他能夠在紛繁複雜的曆史條件下,觀時而變,順乎曆史發展的潮流,終至取威定霸,轉弱為強,南攬江漢,西克巴蜀,北控沙漠,鞏固了西魏王朝。他在位時所頒行的兵製、選官之法等等更是開隋唐政治製度之淵源,宇文泰的功業可謂盛矣,堪稱是中國曆史上繼孝文帝元宏之後的又一位少數民族傑出人物。
話說西魏有一位容貌魁偉,有勇有謀的大將軍叫王思政,孝武帝元修還做平陽王時,素聞王思政的才略,即召於府上,視為座上客,優遇異常。高歡殺死節閔帝後,王思政力勸高歡立元修為帝,元修封王思政為安東將軍。元修備受高歡淩逼,處境十分危急之時,王思政冷靜地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高歡野心如司馬昭,路人皆知,今洛陽之地四麵受敵,非英雄用武之地,而宇文泰兵馬精強,糧儲豐厚,進可以討逆,退可以自守,勸說並力保元修逃出洛陽,投附了宇文泰。王思政文有漢蕭何之謀,武有趙子龍之勇,在西魏與東魏的戰事中聲名顯赫。東西兩魏都對王思政十分敬佩。所以,當王思政被重兵壓境,守城被破之時,東魏大將高澄為攻城將士下了一道軍令:“生擒王大將軍者,重賞封侯,若大將軍身有損傷,親近左右皆斬。”王思政眼見迴天無力,仰天大吼道:“我已力屈道窮,隻有一死而謝國了!”說完,王思政麵西再拜,撥劍就要自刎。身旁大都督駱訓忙抱住了他的雙手說道:“大將軍千萬不要隻顧自己的名節,那高澄要的是活著的王思政,你在,全城的將士與百姓都將免一死;倘若不然,那將是玉石俱焚,請大將軍三思呀!”王思政望著四周疲憊不堪的士兵們,兩眼流著痛苦的淚水,無耐的說道:“城破兵敗,是我的無能,但願用我的名節,能換得眾生。”說完這些話,王思政獨自走出城池,麵見高澄,辭言慷慨,無撓屈之容。高澄遂帶走了王思政,撒掉了攻城的軍隊。
這正是:亂世梟雄皆為國誰忠 千秋功罪是與非孰對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