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位看官,前四迴我們說了南朝的四個朝廷的興衰,現在我們迴過頭來再表一表北朝。其實南朝和北朝是兩個相峙並存的朝代。南朝自公元420年劉裕建立南宋開始,經曆了四個小朝廷,到公元589年隋朝滅了南朝最後的南陳王朝止。而北朝則以公元386年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稱魏算起,至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代周建隋為止,其間華夏大地經曆了長達303年的南北分隔的局麵,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華夏大地又一次得到了統一,結束了南北朝時期。同時發生的故事,筆者隻能是“花開兩朵,先表一枝”了。所以說是說完了南朝,我們再來表北朝。閑話少說,咱書歸正傳。

    北朝自公元386年魏道武帝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稱魏起,經曆了北魏 、東魏、西魏、北齊、北周5個王朝。北方五個王朝的統治者出自塞北的鮮卑族或與鮮卑族有著密切的關係。北魏統治者是鮮卑拓跋部的貴族。東、西魏本來就是從北魏皇室中分裂出來的,它們的實際掌權者高歡、宇文泰,同時又是北齊、北周政權的真正創建人。高歡是生長在北鎮的鮮卑化漢人,宇文泰是鮮卑的南匈奴的後裔。北朝時期,統治時間最長的是北魏;疆域最大的北齊。

    話說公元386年,拓跋珪稱帝建立了魏國,建都於山西大同。史稱北魏。北魏王朝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陝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拓跋珪登基稱帝,史稱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人。西晉時鮮卑拓跋部勢力日趨強大,曾建立代國,被前秦占所滅。十年後,拓跋部族再次崛起,各部大人共推拓跋珪為頭領,建立了魏朝,魏道武帝是北魏王朝第一代第一位皇帝。魏道武帝拓跋珪於公元409年被他次子清河王紹謀害而死,享年三十九歲,在帝位二十四年,諡號道武皇帝,廟號太祖,葬盛樂金陵。

    公元409年,拓跋珪死後,拓跋嗣繼位,史稱魏明元帝。魏明元帝拓跋嗣是魏道武帝拓跋珪的長子,是北魏王朝第二代第二位皇帝。魏明元帝拓跋嗣稱帝後,對南朝劉宋發動大規模進攻,奪取黃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使北魏的疆土進一步得到了鞏固的擴大。魏明元帝拓跋嗣病死,享年三十二歲,在帝位十五年,諡號明元皇帝,廟號太宗,葬雲中金陵。

    公元423年,拓跋嗣病死後,拓跋燾繼位,史稱太武帝。太武帝拓跋燾是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孫子,明元帝拓跋嗣的長子,是北魏王朝第三代第三位皇帝。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時,國力進一步強盛。先後滅夏國、北燕、北涼,統一了北方,結束一百多年北方十六國分裂割據局麵。太武帝拓跋燾被大臣宗愛暗殺。享年四十五歲,在帝位三十年,諡號太武皇帝,廟號世祖,葬雲中金陵。

    公元452年,拓跋浚繼位,史稱文成帝。文成帝拓跋浚是魏道武帝拓跋珪的五世孫,太武帝拓跋燾的長孫,是北魏王朝第五代第四位皇帝。後病死,享年二十六歲,在帝位十四年,諡號文成皇帝,廟號高宗,葬雲中金陵。

    公元465年,拓跋弘繼位,史稱獻文帝。獻文帝拓跋弘是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六世孫,文成帝拓跋浚的長子,是北魏王朝第六代第五位皇帝。獻文帝拓跋弘是北魏封建化進程中一位承前啟後的較有作為的年輕皇帝,後傳位給太子,做了五年的太上皇,被母親馮太後毒死。享年二十三歲,在帝位七年,諡號獻文皇帝,廟號顯祖,葬雲中金陵。

    公元471年,五歲的太子拓跋宏繼位,史稱孝文帝。孝文帝拓跋宏是太祖拓跋珪七世孫,獻文帝的長子,是北魏王朝第七代第六位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後,同馮太後一起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通過改革,北魏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提高。後孝文帝拓跋宏病死,享年三十三歲,在帝位二十九年,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葬長陵。從六帝拓跋宏開始,將祖姓拓跋改為姓元。因此,拓跋宏改稱元宏,以後拓跋氏都以元氏相稱了。

    公元499年,元恪繼位,史稱宣武帝。宣武帝元恪是太祖拓跋珪的八孫,孝文帝元宏的二兒子,是北魏王朝第八代第七位皇帝。後病死。享年三十三歲,在帝位十七年。諡號宣武皇帝,廟號世宗,葬景陵。

    公元515年,元詡繼位,史稱孝明帝。孝明帝元詡是太祖拓跋珪九世孫,宣武帝元恪的二兒。是北魏王朝第九代第八位皇帝。後被胡太後毒死,享年十九歲,在帝位十四年。諡號孝明皇帝,廟號肅宗,葬於定陵。

    公元528年,大都督爾朱榮借為孝明帝報仇之名進軍洛陽,殺死自攝朝政的胡太後,擁立元子攸為帝,史稱孝莊帝。孝莊帝元子攸是太祖拓跋珪八世孫,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是北魏王朝第八代第九位皇帝。孝莊帝元子攸上任不久,以犯上做亂罪殺死爾朱榮。爾朱榮的弟弟起兵造反,攻入皇宮,殺死了孝莊帝元子攸。孝莊帝元子攸享年二十四歲,在帝位四年,諡號孝莊皇帝,廟號敬宗,葬於靜陵。

    公元530年,爾朱榮擁立元恭為帝,史稱節閔帝。節閔帝是太祖拓跋珪八世孫,顯祖獻文帝拓跋弘的孫子,是北魏王朝第八代第十位皇帝。節閔帝在帝位八個月,被高歡殺死。享年三十五歲,諡號節閔皇帝,沒有廟號,葬地不明。

    公元531年,高歡自任丞相兼天柱大將軍,擁立元修為皇帝,史稱孝武帝。孝武帝元修是太祖拓跋珪的九世孫,孝文帝元宏的孫子,是北魏王朝第九代第十一位皇帝。孝武帝元修稱帝的第二年,不甘心於高歡的脅控,出逃往西安,投奔了宇文泰,第二年,被宇文泰害死。孝武帝元修享年二十六歲,在帝位二年,諡號孝武皇帝,沒有廟號,葬雲陵。

    孝武皇帝出走後,北方再度陷入分裂之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帝,遷都河北臨漳獨立,史稱東魏;宇文泰殺孝武帝,立元寶炬為帝,建都西安獨立,史稱西魏。北魏王朝自太祖拓跋珪於公元386年稱帝建國,到孝武帝元修出逃西安,共149年,傳世八代共有十一位皇帝,於公元534年滅亡了。

    話說這北魏朝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名叫高允,字伯恭,河北景縣人。出身世家大族。少年好學,博通經史、天文、術數。位居鹹陽公。從太武帝拓跋燾到孝文帝拓跋宏前後曆事五位皇帝,居要職50餘年。為人剛正清廉,不畏權勢,敢以死相諫,是北魏朝知名的直臣,深得幾位當朝皇帝的敬重。高允九十八歲那年,孝文帝拓跋宏聽說高允病了,就派禦醫前往探視。禦醫迴來後告訴皇帝高允將不久人世。孝文帝拓跋宏感到十分的惋惜,沉思了片刻後告誡禦醫一定要對高允的病情要保密,讓人為高允家送去了各種皇宮用的高級生活用品及珍奇寶物多達一百多樣,並傳達皇帝的囑托,讓高允好好的照顧自己。高允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滿心的喜悅流露在臉上。隻要有人來看他,他總是感激的說道:“我己是年老無用了,皇上還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我,讓我能無憂無慮的安度晚年,我真的要好好活著,不辜負皇上的一片好意啊!”這樣過了許多天,旁人也沒有看出高允健康有什麽值得擔憂的地方,直到不久高允在一個深夜悄悄的去世時,連他的家人提前也沒有發現一點的異常現像。

    話說北魏王朝的六帝孝文帝元宏,是一個非常有作為的皇帝,留傳千古的孝文帝改革,就是他的傑作。孝文帝元宏五歲繼皇帝位,朝中大事歸馮太後臨政。到公元471年,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他針對北魏的現狀,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遷都。北魏自太祖拓跋珪定都山西大同以來,這裏一直是北魏的首都,但是大同地位偏北,從戰略上講,常遭北方少數民族部落的騷擾,對北魏政權的鞏固很不利;從政治上說,北方均為少數民族,貴族居多,保守勢力強大,不利於鮮卑人的統治;從生活上撲看,大同常年發生自然災害,水旱疾病肆虐。總之,大同不適於做為一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孝文帝元宏選中了洛陽建都。孝文帝元宏把國都遷到洛陽以後,就開始著手改革舊的風俗習慣。他先是召集朝中皇室宗親,向他們闡明了一些舊俗的弊端和改革的必要性,接著問道:“你們看是移風易俗好,還是因循守舊好?” 這些人中,雖有許多人屬保守派,可見皇帝改革的決心如此堅決,沒人敢出來反對,異口同聲讚成移風易俗。孝文帝說道:“那麽我要宣布改革,大家可不能違背。” 隨即,孝文帝元宏頒布了一係的改革措施,這其中在文化風俗方麵重大舉措如:禁止鮮卑貴族穿著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服;將鮮卑族姓氏由拓拔改為元;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變鮮卑人的籍貫,規定凡是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就算是洛陽人,死後不許歸葬塞北等等。孝文帝元宏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北魏的政治、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這正是:忠誠換來終善老,改革贏得天下興。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成語話帝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嶂石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嶂石岩並收藏成語話帝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