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50年至577年,東魏改稱北齊。
話說高歡建立了東魏,雖挾天子獨攬朝綱,但還算是一位盡職的朝臣。可是到了他的子輩,就不能不說是亂臣了。公元547年,高歡逝世,高歡的長子高澄被孝靜帝元善見任命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承襲其父渤海王位。高澄12歲時娶孝靜帝妹妹馮翊公主為妻,可算是外戚國舅了,此時的高澄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高澄並不滿足,他一直認為皇帝的寶座應該是他高家的,因此根本不把孝靜帝放在眼裏。為了控製孝靜帝,高澄專門安置了自己的親信崔季舒做黃門侍郎,負責監視皇上的一舉一動,隨時向他報告。高澄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最終被王宮中的侍從們一頓揮刀亂砍,剁成肉醬。高歡的二兒了高洋借機頂替了大哥的位子,當上了東魏王朝的丞相兼齊王。第二年,高洋就廢掉了皇帝孝靜帝元善見,建都河北臨漳,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高洋自稱為帝,史稱為文宣帝。
文宣帝高洋,字子進,東魏創始人高歡的二兒子,是北齊王朝第一代第一位皇帝。文宣帝高洋在位初年,留心政務,削減州郡,整頓吏治,訓練軍隊,加強兵防,使北齊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盛了起來。到了後期,高洋整日不理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大興土木,濫殺無辜,使北齊成為了一個黑暗無比的人間地獄。後病死,享年三十歲,在帝位十年,諡號文宣皇帝,廟號顯祖,葬於武寧陵。
公元559年,太子高殷繼位,後被廢掉,史稱廢帝。廢帝高殷,字正道,是高歡的孫子,文宣帝高洋的長子,北齊王朝第二代第二位皇帝。高洋臨終前委托六弟高演輔佐高殷。誰知高洋死後第二年,這位皇六叔就發動了政變,廢高殷為濟南王並將其殺死。廢帝高殷享年十七歲,在帝位二年。
公元560年,高演稱帝,史稱孝昭帝。孝昭皇帝高演,字延安,高歡的第六子,文宣皇帝高洋的六弟,是北齊王朝第一代第三位皇帝。高演得重病死,享年二十八歲,在帝位二年,諡號孝昭皇帝,廟號肅宗,葬於文靖陵。
公元561年,高湛稱帝,史稱武成帝。武成帝高湛,是高歡的第九個兒子,文宣皇帝高洋的九弟,北齊王朝第一代第四位皇帝。武成帝昏庸無能,沉湎於美色之中,不思國事。在北齊岌岌可危之時,將帝位傳給了太子高緯,當起了太上皇,最後也因為酒色過度而死,年僅三十二歲。在帝位五年,在太上皇位四年。諡號武成皇帝,廟號世祖,葬於永平陵。
公元565年,武成帝高湛禪位太子高緯,史稱齊後主。齊後主高緯,字仁綱,高歡的孫子,武成皇帝高湛的長子。是北齊王朝第二代第五位皇帝。齊後主高緯性格吝嗇荒淫。他即位時,腐朽的北齊政權已經風雨飄搖,他自己仍然荒淫無道,自稱“無愁天子”,政治腐敗,尤其最大致命傷是誅殺名將斛律光,這使得北齊失去得以抗擊北周侵略的有力將領,北周來攻,齊軍大敗,周軍不久破北齊京都,高緯慌忙將皇位傳於自己八歲的兒子高恆,然後帶著幼主高恆等十餘人騎馬準備投降南方的陳朝,但他們剛逃到青州被周軍俘虜,不久與幼主高恆一起被辣椒塞口而死,葬長安北原洪瀆川。享年二十三歲,在帝十三位年。
公元577年,齊後主高緯禪位太子高恆,史稱齊幼主。齊幼主高恆是高歡的重孫子,後主高緯的長子。北齊王朝第三代第六位皇帝。齊幼主高恆和父親高緯一起被殺死時還不滿九歲,在帝位也不滿一年。自此,北齊王朝以文宣帝高洋起,到齊幼主高恆被俘,共存世二十八年,傳了三世六位皇帝後壽終正寢了。
話說高洋當政之時,有一位賢良的丞相,為北齊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雖有高洋的無道,但是朝政卻是平穩而鞏固,正所謂用是主昏於上,而政清於下,這位一代賢相就是楊愔。楊愔,字遵彥,河北景縣人。楊愔聰明過人,自小是琴棋書畫一看便通,過目不忘。等楊愔長大後,是儀表超群,風神俊悟,人士見之,莫不敬異,有見識的人都認為楊愔將來一定有遠大的前程。北魏後期,世道大亂,群雄並起。六鎮起義將領葛榮非常欣賞楊愔,想請他做為幫手,楊愔便假裝有病推脫不就,他事先偷偷地在嘴裏含了一大口牛血,等葛榮來探看時,狂噴不止,然後佯裝說話含混、不能言語,葛榮隻好相信了他,這才作罷。後來葛榮兵敗,雖朝廷對楊愔屢次封賞,但他認為世道混亂,未遇明主,一心隻想潛身隱退,於是稱病不出,隱居於嵩山。高歡執掌東魏之時,楊愔認定高歡是自已尋找的明主,就主動投奔了高歡。高歡西征,楊愔每陣都捷足先登,身先士卒,屢立奇功。高歡非常高興,頻頻為他加官晉級,直至官為太原公、吏部尚書。高歡死後,高洋建立齊朝,封楊愔為丞相。高洋的姐姐太原公主原是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之妻,元善見被害死後,高洋把姐姐改嫁給了楊愔,並累封他至開封王。高歡非常信賴地對楊愔說: “北齊的天下,就全仗丞相您啦!”楊愔也不負眾望,輔佐高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短時間內,使北齊的政治、文化、經濟有了較大的改觀。正當楊愔為新生的北齊政權殫精竭慮,日夜操勞時,文宣帝高洋卻小成即滿,腐敗起來,他留情沉湎,肆行淫暴。楊愔為了報答高家父子的知遇之恩,除努力勸諫外,盡心處理政務,竭力不使朝政荒廢。雖上有昏慵無道的高洋皇帝,可是朝政在楊愔的治理之下,還是穩定有序。北齊政權得以苟延下去。
高洋一死,他十六歲的兒子高殷個性軟弱,皇宗內部激烈的權力爭奪戰便開始了,首要分子當屬高洋六弟常山王高演和高洋九弟長廣王高湛。楊愔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企圖削弱這二王的權勢,誰知幾經努力,卻適得其反。一次,楊愔等勸皇上除去二王,但小皇帝不肯。楊愔等又建議將二王派到外麵做刺史,削去其實權,以架空他們,小皇帝卻遲遲不表態。誰知二王得到密報,先下手為強,讓打手將楊愔等人痛打一頓,打得他們頭破血流,楊愔的一隻眼球也被打出來了。接著,二王又將楊愔等人押到皇帝那兒,要皇帝下令殺死楊愔。小皇帝高殷看見二王殺氣騰騰,早就嚇壞了,戰戰兢兢地說:“叔父隻要饒我性命,這些人隨你們處置吧。” 最終,楊愔死在了這兩位王爺的刀下。
話說高洋當政,殺人如麻,一點也不誇張。高洋在金鑾殿上設有一口鍋和一把鋸,每逢喝醉了酒,必須殺人才能快樂。而他從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殺人。宮女宦官和親信每天都有人慘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後遂由司法部門把判決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宮,供高洋殺人時之用,後來殺得太多,死囚不夠供應,就把拘留所裏正在審訊中的被告充數,稱為“供禦囚”。不但送到皇宮,即使高洋出巡,供禦囚也跟著高洋的屁股後,隻要三個月不死,即作為無罪釋放。
高洋還十分迷信,有一個的初一正趕上日食,他認為是一個不祥之兆,感覺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麽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迴去?” 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麽道理,隨便迴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大開殺戒。一口氣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麽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麽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元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元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
這正是:愚忠反為奸佞害 剛直名言警後人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話說高歡建立了東魏,雖挾天子獨攬朝綱,但還算是一位盡職的朝臣。可是到了他的子輩,就不能不說是亂臣了。公元547年,高歡逝世,高歡的長子高澄被孝靜帝元善見任命為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大行台、承襲其父渤海王位。高澄12歲時娶孝靜帝妹妹馮翊公主為妻,可算是外戚國舅了,此時的高澄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然而高澄並不滿足,他一直認為皇帝的寶座應該是他高家的,因此根本不把孝靜帝放在眼裏。為了控製孝靜帝,高澄專門安置了自己的親信崔季舒做黃門侍郎,負責監視皇上的一舉一動,隨時向他報告。高澄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滿,最終被王宮中的侍從們一頓揮刀亂砍,剁成肉醬。高歡的二兒了高洋借機頂替了大哥的位子,當上了東魏王朝的丞相兼齊王。第二年,高洋就廢掉了皇帝孝靜帝元善見,建都河北臨漳,改國號為齊,史稱北齊。高洋自稱為帝,史稱為文宣帝。
文宣帝高洋,字子進,東魏創始人高歡的二兒子,是北齊王朝第一代第一位皇帝。文宣帝高洋在位初年,留心政務,削減州郡,整頓吏治,訓練軍隊,加強兵防,使北齊在很短的時間內強盛了起來。到了後期,高洋整日不理朝政,沉湎於酒色之中,大興土木,濫殺無辜,使北齊成為了一個黑暗無比的人間地獄。後病死,享年三十歲,在帝位十年,諡號文宣皇帝,廟號顯祖,葬於武寧陵。
公元559年,太子高殷繼位,後被廢掉,史稱廢帝。廢帝高殷,字正道,是高歡的孫子,文宣帝高洋的長子,北齊王朝第二代第二位皇帝。高洋臨終前委托六弟高演輔佐高殷。誰知高洋死後第二年,這位皇六叔就發動了政變,廢高殷為濟南王並將其殺死。廢帝高殷享年十七歲,在帝位二年。
公元560年,高演稱帝,史稱孝昭帝。孝昭皇帝高演,字延安,高歡的第六子,文宣皇帝高洋的六弟,是北齊王朝第一代第三位皇帝。高演得重病死,享年二十八歲,在帝位二年,諡號孝昭皇帝,廟號肅宗,葬於文靖陵。
公元561年,高湛稱帝,史稱武成帝。武成帝高湛,是高歡的第九個兒子,文宣皇帝高洋的九弟,北齊王朝第一代第四位皇帝。武成帝昏庸無能,沉湎於美色之中,不思國事。在北齊岌岌可危之時,將帝位傳給了太子高緯,當起了太上皇,最後也因為酒色過度而死,年僅三十二歲。在帝位五年,在太上皇位四年。諡號武成皇帝,廟號世祖,葬於永平陵。
公元565年,武成帝高湛禪位太子高緯,史稱齊後主。齊後主高緯,字仁綱,高歡的孫子,武成皇帝高湛的長子。是北齊王朝第二代第五位皇帝。齊後主高緯性格吝嗇荒淫。他即位時,腐朽的北齊政權已經風雨飄搖,他自己仍然荒淫無道,自稱“無愁天子”,政治腐敗,尤其最大致命傷是誅殺名將斛律光,這使得北齊失去得以抗擊北周侵略的有力將領,北周來攻,齊軍大敗,周軍不久破北齊京都,高緯慌忙將皇位傳於自己八歲的兒子高恆,然後帶著幼主高恆等十餘人騎馬準備投降南方的陳朝,但他們剛逃到青州被周軍俘虜,不久與幼主高恆一起被辣椒塞口而死,葬長安北原洪瀆川。享年二十三歲,在帝十三位年。
公元577年,齊後主高緯禪位太子高恆,史稱齊幼主。齊幼主高恆是高歡的重孫子,後主高緯的長子。北齊王朝第三代第六位皇帝。齊幼主高恆和父親高緯一起被殺死時還不滿九歲,在帝位也不滿一年。自此,北齊王朝以文宣帝高洋起,到齊幼主高恆被俘,共存世二十八年,傳了三世六位皇帝後壽終正寢了。
話說高洋當政之時,有一位賢良的丞相,為北齊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雖有高洋的無道,但是朝政卻是平穩而鞏固,正所謂用是主昏於上,而政清於下,這位一代賢相就是楊愔。楊愔,字遵彥,河北景縣人。楊愔聰明過人,自小是琴棋書畫一看便通,過目不忘。等楊愔長大後,是儀表超群,風神俊悟,人士見之,莫不敬異,有見識的人都認為楊愔將來一定有遠大的前程。北魏後期,世道大亂,群雄並起。六鎮起義將領葛榮非常欣賞楊愔,想請他做為幫手,楊愔便假裝有病推脫不就,他事先偷偷地在嘴裏含了一大口牛血,等葛榮來探看時,狂噴不止,然後佯裝說話含混、不能言語,葛榮隻好相信了他,這才作罷。後來葛榮兵敗,雖朝廷對楊愔屢次封賞,但他認為世道混亂,未遇明主,一心隻想潛身隱退,於是稱病不出,隱居於嵩山。高歡執掌東魏之時,楊愔認定高歡是自已尋找的明主,就主動投奔了高歡。高歡西征,楊愔每陣都捷足先登,身先士卒,屢立奇功。高歡非常高興,頻頻為他加官晉級,直至官為太原公、吏部尚書。高歡死後,高洋建立齊朝,封楊愔為丞相。高洋的姐姐太原公主原是東魏孝靜皇帝元善見之妻,元善見被害死後,高洋把姐姐改嫁給了楊愔,並累封他至開封王。高歡非常信賴地對楊愔說: “北齊的天下,就全仗丞相您啦!”楊愔也不負眾望,輔佐高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短時間內,使北齊的政治、文化、經濟有了較大的改觀。正當楊愔為新生的北齊政權殫精竭慮,日夜操勞時,文宣帝高洋卻小成即滿,腐敗起來,他留情沉湎,肆行淫暴。楊愔為了報答高家父子的知遇之恩,除努力勸諫外,盡心處理政務,竭力不使朝政荒廢。雖上有昏慵無道的高洋皇帝,可是朝政在楊愔的治理之下,還是穩定有序。北齊政權得以苟延下去。
高洋一死,他十六歲的兒子高殷個性軟弱,皇宗內部激烈的權力爭奪戰便開始了,首要分子當屬高洋六弟常山王高演和高洋九弟長廣王高湛。楊愔采取了一係列措施,企圖削弱這二王的權勢,誰知幾經努力,卻適得其反。一次,楊愔等勸皇上除去二王,但小皇帝不肯。楊愔等又建議將二王派到外麵做刺史,削去其實權,以架空他們,小皇帝卻遲遲不表態。誰知二王得到密報,先下手為強,讓打手將楊愔等人痛打一頓,打得他們頭破血流,楊愔的一隻眼球也被打出來了。接著,二王又將楊愔等人押到皇帝那兒,要皇帝下令殺死楊愔。小皇帝高殷看見二王殺氣騰騰,早就嚇壞了,戰戰兢兢地說:“叔父隻要饒我性命,這些人隨你們處置吧。” 最終,楊愔死在了這兩位王爺的刀下。
話說高洋當政,殺人如麻,一點也不誇張。高洋在金鑾殿上設有一口鍋和一把鋸,每逢喝醉了酒,必須殺人才能快樂。而他從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須從早到晚不停地殺人。宮女宦官和親信每天都有人慘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後遂由司法部門把判決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宮,供高洋殺人時之用,後來殺得太多,死囚不夠供應,就把拘留所裏正在審訊中的被告充數,稱為“供禦囚”。不但送到皇宮,即使高洋出巡,供禦囚也跟著高洋的屁股後,隻要三個月不死,即作為無罪釋放。
高洋還十分迷信,有一個的初一正趕上日食,他認為是一個不祥之兆,感覺自己篡奪的皇位快保不住了。於是,把一個親信召來問道:“西漢末年王莽奪了劉家的天下,為什麽後來光武帝劉秀又能把天下奪迴去?” 那親信說不清這是什麽道理,隨便迴答說:“陛下,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為他沒有把劉氏宗室人員斬盡殺絕。” 殘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親信的話,馬上又大開殺戒。一口氣把東魏宗室近親44家共700多人全部處死,連嬰兒也無一幸免。消息傳開後,東魏宗室的遠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麽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他們頭上。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唯一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兄元景皓,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氣憤地說:“怎麽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做玉器被打碎,不願做陶器得保全。我寧願死而保持氣節,不願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元景皓的話報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元景皓,並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並且升了官。
這正是:愚忠反為奸佞害 剛直名言警後人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