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靖歎道“九陰真經和武穆遺書就能驅逐韃子嗎,我們倒是對九陰真經和武穆遺書爛熟於心,還是救不了襄陽城。”
黃蓉道“運來天地同使力,勢去英雄不自由,大宋氣數已盡,非人力可挽迴,昔日嶽武穆文成武功,氣吞山河,勝你我百倍,但一生夙願“直搗黃龍府”,奮鬥十數年卻功敗垂成,百年後,你率一千精兵輕鬆攻占黃龍府。九陰真經乃江南武林之根,武穆遺書乃大宋將士之魂,即使我大宋城破國亡,隻要大漢民族的根在、魂在,又怎知數十年後沒有英雄帶著真經兵法,趕蒙古鐵騎迴漠北呢?”
郭靖道“蓉兒所言極是,我突聞噩耗,心裏糊塗了。”
黃蓉道:“屠龍刀和倚天劍已經打造完成,刀劍之中鑲嵌桃花島埋書信的地圖鐵片,並分別托人帶給襄兒和衣琇。。。。”
郭靖奇道“衣琇是誰?”
黃蓉道:“前日內奸開城一戰中,抓了不少蒙兵俘虜,審訊之下得知,目前在蒙元境內的武林勢力中,人數最多的並非鷲巢,也不是薩迦派,而是明教。”
郭靖道“明教?一百五十年前在浙西雲心寺造反的方十三不就是明教教主嗎?”
黃蓉道“正是,據那俘虜招供,目前在蒙元境內,自‘李檀之亂’後,漢族世候的勢力被削弱,軍力被控製,已經難成氣候,民間武裝力量,也就是各幫派中,各傳統幫派也逐漸式微,唯有明教實力不退反進,因在阿裏不哥與忽必烈內戰中,明教堅定站在忽必烈一邊,並組織教軍一萬,參與蒙古皇族內戰,後得到元朝支持,現在元朝境內有教徒二十萬,遠遠超過其他門派。”
郭靖道“這明教,昔日反宋,今日助元,數百年來,武林名門正派無不對它痛恨在心,它興盛壯大,又是什麽好消息?”
黃蓉道“這明教教旨並非反宋助元,昔日在方十三在浙西造反是因江南之地賦稅繁重,先帝徽宗設“蘇杭應奉局”搜刮花石綱等民間財物,令民不聊生,今日助薛禪汗奪位,也是相較之下,阿裏不哥稅賦更重,對漢人統治更加嚴酷,至於說與名門正派的百年恩怨,我看責任還多在正派一邊”
郭靖皺眉道“此話怎講?”
黃蓉道“當年少林掌門悟性大師帶五百武僧率名門正派數千人,去勸降明教叛軍,悟性大師對方十三傳誦金剛經說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時,方十三怒斥悟性‘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並說當時皇上昏庸奸臣當道,百姓民不聊生,官吏錦衣玉食,倚紅偎翠。可武林名門正派明知如此卻昧著良心說什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非是維護昏庸帝製,愚弄百姓永遠為貪官汙吏為奴為婢,他今日就是要推翻這些吃人不吐骨頭的仁義禮教,建立真正的光明世界,平等國家。”
郭靖眉頭鎖得更深。
黃蓉繼續說道“名門正派與明教一言不合,立即動手,一場大戰,名門正派損兵折將,狼狽敗退,但明教也元氣大傷。後被官兵所滅,方十三淩遲處死,明教教徒幾乎被屠殺殆盡,但百年來,依然頑強發展。”
郭靖打斷黃蓉道“既然明教如此愛民惜命,為何蒙宋交戰數十年,各大門派出錢出力抗擊暴元,那明教卻沒有來一兵一卒?”
黃蓉道“阿裏不哥在蒙境稱帝時,為與忽必烈爭奪帝位,加稅賦三倍,強征兵丁,明教率眾起義,奪阿裏不哥三州七郡,並最後與忽必烈前後夾擊,滅了暴君阿裏不哥。”
郭靖道“我是問在大宋境內,明教教徒在哪裏,丐幫、全真這些弟子浴血沙場的時候,他們在哪裏?”
黃蓉道“自方十三造反後,明教在大宋境內一直被看成邪教,官府征討,武林追殺,沒有正式的組織,但是上至大宋兵將,下至販夫走卒,甚至很多丐幫弟子,都是秘密的明教教徒”
郭靖道“你說這些何意?”
黃蓉道“襄陽城破後,大宋難以為繼,蒙元境內,世候軍閥也力量衰弱,日後若想光複我漢人江山,隻有指望民間義軍,丐幫經過這數十年征戰,元氣大傷,已無力執武林牛耳,至於其餘門派,隻能錦上添花,不可力挽狂瀾,唯有明教,教徒眾多,曆來有反抗暴政的傳統,因此我認為,驅逐韃子,光複漢人江山唯有指望明教。”
郭靖道“你想把抗元大旗交到明教手上?”
黃蓉歎道“可惜破虜已亡,不然讓他改名易容,加入明教,有望做成一番事業。”
郭靖不悅道“蓉兒,此言差矣,我郭家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城破身死乃求仁得仁,豈能臨陣逃脫,苟且偷生。”
黃蓉道“虜兒已故,就不說這個了。對了,你知道當今明教光明左使是何人?”
郭靖道“是何人?”
黃蓉道“靖哥哥記得四十年前開封之戰否?”
郭靖道“我想忘,但是忘不掉”
兩人都陷入沉默,誰都不想迴憶起那慘絕人寰的日子。
但是黃蓉必須說下去“當年,開封城破後,蒙軍屠城,你多方努力也無法阻止,開封城數十萬百姓被屠殺殆盡,男女老幼無一辛免,不過你救了一個少年。”
郭靖努力迴憶道“似乎有此事,不過記不清了“
的確,在郭靖隨蒙軍征討的歲月裏,這樣的場景發生過太多。
黃蓉道“那少年為保護家人,手持扁擔打翻了幾個士兵後被砍翻在地,你攔住兵士,留下了那少年性命,後來還讓那少年成為你的部下並傳了他一些武功。”
郭靖恍然大悟道“確有此事,那少年似乎姓衣,在軍中作戰勇猛”
黃蓉道“那少年就是我說的衣琇,很快成為蒙軍千夫長,屢立戰功,後來又加入明教,一路升到光明左使,教中地位僅在教主之下,他家中供奉雕像,日夜參拜,卻不是佛祖財神關公,你猜是誰“
郭靖笑道“難道是金兀術?”
黃蓉道“非也,正是你郭大俠。衣琇雖加入元軍,但國恨家仇應不會忘,加上你郭大俠的影響,日後擇機反元定會赴湯蹈火。我已修書給鋤奸盟盟主王著,明教光明左使衣琇,丐幫季長老。讓他們在日後收納那三個孩子,共商反元大計。”
郭靖道“我乃征討過金國之人,金國百姓被蒙兵屠殺十之八九,我助紂為虐,罪惡滔天,萬死難贖,你在給衣琇的信中加一句,讓他把我郭靖的塑像砸個粉碎,把碎片扔在豬圈裏,日夜唾棄。”
黃蓉正在勸解,有兵士來報,說大元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孤身一人,在門外請求與郭靖麵談。
(本章完)
黃蓉道“運來天地同使力,勢去英雄不自由,大宋氣數已盡,非人力可挽迴,昔日嶽武穆文成武功,氣吞山河,勝你我百倍,但一生夙願“直搗黃龍府”,奮鬥十數年卻功敗垂成,百年後,你率一千精兵輕鬆攻占黃龍府。九陰真經乃江南武林之根,武穆遺書乃大宋將士之魂,即使我大宋城破國亡,隻要大漢民族的根在、魂在,又怎知數十年後沒有英雄帶著真經兵法,趕蒙古鐵騎迴漠北呢?”
郭靖道“蓉兒所言極是,我突聞噩耗,心裏糊塗了。”
黃蓉道:“屠龍刀和倚天劍已經打造完成,刀劍之中鑲嵌桃花島埋書信的地圖鐵片,並分別托人帶給襄兒和衣琇。。。。”
郭靖奇道“衣琇是誰?”
黃蓉道:“前日內奸開城一戰中,抓了不少蒙兵俘虜,審訊之下得知,目前在蒙元境內的武林勢力中,人數最多的並非鷲巢,也不是薩迦派,而是明教。”
郭靖道“明教?一百五十年前在浙西雲心寺造反的方十三不就是明教教主嗎?”
黃蓉道“正是,據那俘虜招供,目前在蒙元境內,自‘李檀之亂’後,漢族世候的勢力被削弱,軍力被控製,已經難成氣候,民間武裝力量,也就是各幫派中,各傳統幫派也逐漸式微,唯有明教實力不退反進,因在阿裏不哥與忽必烈內戰中,明教堅定站在忽必烈一邊,並組織教軍一萬,參與蒙古皇族內戰,後得到元朝支持,現在元朝境內有教徒二十萬,遠遠超過其他門派。”
郭靖道“這明教,昔日反宋,今日助元,數百年來,武林名門正派無不對它痛恨在心,它興盛壯大,又是什麽好消息?”
黃蓉道“這明教教旨並非反宋助元,昔日在方十三在浙西造反是因江南之地賦稅繁重,先帝徽宗設“蘇杭應奉局”搜刮花石綱等民間財物,令民不聊生,今日助薛禪汗奪位,也是相較之下,阿裏不哥稅賦更重,對漢人統治更加嚴酷,至於說與名門正派的百年恩怨,我看責任還多在正派一邊”
郭靖皺眉道“此話怎講?”
黃蓉道“當年少林掌門悟性大師帶五百武僧率名門正派數千人,去勸降明教叛軍,悟性大師對方十三傳誦金剛經說到“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時,方十三怒斥悟性‘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並說當時皇上昏庸奸臣當道,百姓民不聊生,官吏錦衣玉食,倚紅偎翠。可武林名門正派明知如此卻昧著良心說什麽“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非是維護昏庸帝製,愚弄百姓永遠為貪官汙吏為奴為婢,他今日就是要推翻這些吃人不吐骨頭的仁義禮教,建立真正的光明世界,平等國家。”
郭靖眉頭鎖得更深。
黃蓉繼續說道“名門正派與明教一言不合,立即動手,一場大戰,名門正派損兵折將,狼狽敗退,但明教也元氣大傷。後被官兵所滅,方十三淩遲處死,明教教徒幾乎被屠殺殆盡,但百年來,依然頑強發展。”
郭靖打斷黃蓉道“既然明教如此愛民惜命,為何蒙宋交戰數十年,各大門派出錢出力抗擊暴元,那明教卻沒有來一兵一卒?”
黃蓉道“阿裏不哥在蒙境稱帝時,為與忽必烈爭奪帝位,加稅賦三倍,強征兵丁,明教率眾起義,奪阿裏不哥三州七郡,並最後與忽必烈前後夾擊,滅了暴君阿裏不哥。”
郭靖道“我是問在大宋境內,明教教徒在哪裏,丐幫、全真這些弟子浴血沙場的時候,他們在哪裏?”
黃蓉道“自方十三造反後,明教在大宋境內一直被看成邪教,官府征討,武林追殺,沒有正式的組織,但是上至大宋兵將,下至販夫走卒,甚至很多丐幫弟子,都是秘密的明教教徒”
郭靖道“你說這些何意?”
黃蓉道“襄陽城破後,大宋難以為繼,蒙元境內,世候軍閥也力量衰弱,日後若想光複我漢人江山,隻有指望民間義軍,丐幫經過這數十年征戰,元氣大傷,已無力執武林牛耳,至於其餘門派,隻能錦上添花,不可力挽狂瀾,唯有明教,教徒眾多,曆來有反抗暴政的傳統,因此我認為,驅逐韃子,光複漢人江山唯有指望明教。”
郭靖道“你想把抗元大旗交到明教手上?”
黃蓉歎道“可惜破虜已亡,不然讓他改名易容,加入明教,有望做成一番事業。”
郭靖不悅道“蓉兒,此言差矣,我郭家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城破身死乃求仁得仁,豈能臨陣逃脫,苟且偷生。”
黃蓉道“虜兒已故,就不說這個了。對了,你知道當今明教光明左使是何人?”
郭靖道“是何人?”
黃蓉道“靖哥哥記得四十年前開封之戰否?”
郭靖道“我想忘,但是忘不掉”
兩人都陷入沉默,誰都不想迴憶起那慘絕人寰的日子。
但是黃蓉必須說下去“當年,開封城破後,蒙軍屠城,你多方努力也無法阻止,開封城數十萬百姓被屠殺殆盡,男女老幼無一辛免,不過你救了一個少年。”
郭靖努力迴憶道“似乎有此事,不過記不清了“
的確,在郭靖隨蒙軍征討的歲月裏,這樣的場景發生過太多。
黃蓉道“那少年為保護家人,手持扁擔打翻了幾個士兵後被砍翻在地,你攔住兵士,留下了那少年性命,後來還讓那少年成為你的部下並傳了他一些武功。”
郭靖恍然大悟道“確有此事,那少年似乎姓衣,在軍中作戰勇猛”
黃蓉道“那少年就是我說的衣琇,很快成為蒙軍千夫長,屢立戰功,後來又加入明教,一路升到光明左使,教中地位僅在教主之下,他家中供奉雕像,日夜參拜,卻不是佛祖財神關公,你猜是誰“
郭靖笑道“難道是金兀術?”
黃蓉道“非也,正是你郭大俠。衣琇雖加入元軍,但國恨家仇應不會忘,加上你郭大俠的影響,日後擇機反元定會赴湯蹈火。我已修書給鋤奸盟盟主王著,明教光明左使衣琇,丐幫季長老。讓他們在日後收納那三個孩子,共商反元大計。”
郭靖道“我乃征討過金國之人,金國百姓被蒙兵屠殺十之八九,我助紂為虐,罪惡滔天,萬死難贖,你在給衣琇的信中加一句,讓他把我郭靖的塑像砸個粉碎,把碎片扔在豬圈裏,日夜唾棄。”
黃蓉正在勸解,有兵士來報,說大元帝師、大寶法王八思巴,孤身一人,在門外請求與郭靖麵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