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兒一行人走的是水路,雇了艘不大的船,過燮州、瞿塘、最後入三峽,一路上山明水秀、讓張巧兒這個“鄉下妹”大開眼界,頻頻在內心感慨她既然穿到北宋來了,就該早點出來開開眼界、見識下北宋的壯麗山河才是。

    因齊大郎他們幾個上京趕考時已走了一迴水路,因此路上每每遇到一些有名的山水景色,齊大郎幾個都會誇誇其談的介紹講解,滿足了張巧兒幾個足不出戶的女流之輩的好奇心。

    一路上看到一些令人心曠神怡的綠水青山時,齊大郎幾個來了興致,還會學那些文人吟幾句詩助興……

    船一路北上,先後經過了巫山、巴東、秭歸三峽。出了三峽後,張巧兒等人留在荊州稍作停留,補足了幹糧、淡水等物事後才再度起航,經淮水、汴水,最終順利抵達北宋的都城———汴京。

    汴京城乃是北宋都城,自是比閩南一帶要繁華許多。因此穿到北宋十幾年卻沒出過遠門的“土包子”張巧兒,一待那船泊在碼頭邊、就迫不及待的提議道:“娘,趁著天色還早、我們趕緊下船逛逛!”

    吳氏見小女兒滿心興奮、不忍讓她掃興,於是便客氣的向顧氏尋個方便:“堂嬸婆對京都一帶應是十分熟悉,不知道能不能帶我們四下走走?我們家四娘打小就是個愛湊熱鬧的丫頭,眼下又是頭一迴出門到這繁華的汴京城,要是不讓她出去走動、走動,她心裏就像有隻貓爪子在撓著般!”

    顧氏也不急著迴家,也沒因過繼了張二郎就撇下吳氏等人不管,隻見她先讓隨身的婦仆把行李搬迴張府,自個兒則親自陪吳氏等人下了船,打算盡地主之誼帶吳氏等人四下走走、瞧瞧繁華的汴京城。

    張巧兒幾人下了船後自碼頭緩緩走了出來,最先見到的是汴京的外城,那外城方圓四十餘裏,城壕名叫“護龍河”,寬十餘丈。城壕內外兩岸種了兩排楊柳樹,與那粉牆朱戶相互襯托、煞是好看,可惜城壕附近禁人來往、讓張巧兒不能走近了瞧。

    張巧兒一行人再往前走,便見城內都建有甕城三層,曲拐開門,唯南薰門、新鄭門、新宋門、封丘門是直門兩重,故這四門為正門,據說都有預留皇帝出行的禦道。

    張巧兒一行未走那四道正門,而是在顧氏的引領下、自東南方那座“陳州門”而入,陳州門旁有一河,顧氏指著它向張巧兒等人介紹道:“此河名曰‘惠民河’,但因此河通蔡州,汴京當地人便隻以‘蔡河’稱唿它。”

    張巧兒一邊點頭一邊欣賞河邊

    風景,見有幾座跨河的城門懸著鐵裹的窗門,忍不住好奇的問了句:“堂叔婆,那些鐵裹的窗門是做什麽用的?”

    顧氏聞言笑著解釋道:“那些窗門每到夜間就會像閘一樣垂下來接著水麵,阻止船隻從水門通行,不過蔡河兩岸各有留門、通人行走。”

    說話間張巧兒一行人已不知不覺的進了城,街上的人也多了起來,顧氏見狀馬上接了身後丫鬟遞來的蓋頭,戴上後隔著罩在麵上的薄紗問了吳氏一句:“堂侄媳婦兒,你們幾個要不要也買頂蓋頭來戴?在京城,大戶人家的女眷大多不出來拋頭露麵,即便出來了也會戴頂蓋頭遮住麵容,免得惹人閑話、壞了閨譽。”

    吳氏打小就生活在鄉間、且天天都挽著褲管下田,因此她對“拋頭露麵”這點十分不以為然,反倒覺得好端端的往臉上罩個蓋頭很奇怪呢!

    於是吳氏當下就衝顧氏擺了擺手,道:“我都是三個孩子的娘了,用不著遮擋了!要我入鄉隨俗的戴那蓋頭,我反倒覺得不自在,我們鄉下不興這個。”

    顧氏也不勉強吳氏這個地地道道的村婦,而是轉而對張巧兒和齊三娘說道:“你們兩個都是未出閣的小娘子,還是入鄉隨俗的戴頂蓋頭教好,免得閨譽受損、將來被婆家人不待見……”

    顧氏說著伸手指了指不遠處的一間鋪子,介紹道:“前麵就有家蓋頭店,裏頭有賣各式各樣的蓋頭,你們若願意我們便先去買上兩頂,戴了再繼續逛也不遲。”

    齊大郎一聽說這戴蓋頭和閨譽有關係,立馬就十分大方的說道:“四娘、阿妹,你們盡管挑好看的蓋頭買了戴上,這買蓋頭的錢我掏!”

    而吳氏自個兒不願意戴那不自在的物事,但卻站到了齊大郎那邊、對張巧兒說道:“齊大小子說的沒錯,四娘和三娘你們兩個是得戴個蓋頭,不能叫別人把你們的容貌瞧了去!聽說京城的登徒子比我們鄉下多多了!”

    張巧兒被吳氏那自相矛盾的說法弄得哭笑不得,但她最終拗不過吳氏和齊大郎,隻能乖乖的跟著顧氏去了一家蓋頭店,選了頂蓋頭買下後老老實實的戴上。

    張巧兒戴了“裝備”後,一行人順著長街再逛了好一會兒,便尋了家茶館坐下來歇息。齊大郎見日頭已逐漸偏西,趕忙拿出生母薑氏迴信附上的地址,展開後客氣的向顧氏打探方位:“顧夫人,您知道‘州橋夜市’在哪裏嗎?我娘說她住在那附近,讓我照著尋上門去。”

    “出了朱雀門、走到龍津橋,從州橋往南一帶走

    去很快就到州橋夜市,”顧氏知道齊大郎等人對汴京不熟,於是不等張二郎開口相求就主動提議道:“一會兒我使個婆子領你們過去,免得你們人生地不熟迷了路、白白繞了彎子。”

    齊大郎客氣的道了謝後,顧氏又主動邀請吳氏住到張府:“堂侄媳婦兒,你們初到京城也沒個落腳的地方,不如先到我那裏暫住幾日?”

    這個問題吳氏一家早就商量好了,隻見吳氏當下便出言婉拒了顧氏的邀請:“不用勞煩堂叔婆了,我們已經托齊大小子的母親替我們租了間屋子,就在州橋夜市那一帶,說是已經事先幫我們打掃收拾過了,我們一會兒直接就能住進去了。”

    顧氏見吳氏一家已事先安排好了住處便不再勉強,隨後先是邀了吳氏有空到張府串門,待吳氏應下後兩人再說了幾句客套話、便分道揚鑣往各自的住處去了。

    張巧兒幾人很快就在顧氏身邊婆子的帶領下,尋到了齊大郎生母薑氏的住處。因齊大郎出發前就給薑氏寫了信,把抵達的大概日期告知她,所以薑氏雖然有事不在家,但卻留了一個和張巧兒差不多大的小娘子在家門前等候。

    那小娘子唇紅齒白、柳眉大眼,性子看起來有些活潑不懼生人,一見齊大郎一行人提著包袱在門外張望,就主動上前問了句:“你們可是從泉州府來投奔家人的齊家兄妹?”

    見齊大郎點頭、那小娘子立刻喜出望外,一邊熱情的跑過來接齊大郎手裏的包袱,一邊笑眯眯的自我介紹道:“我叫銀瓶,是薑嬸子讓我在這裏等你們的!你們先隨我進屋來稍作歇息,等你們把包袱行李都歸置好了……”

    齊大郎見地址沒錯、且彼此的姓氏也都對得上,便招唿張巧兒幾人先跟那個叫銀瓶的小娘子進屋,路上更是一改平時沉默寡言的習慣,主動向銀瓶打探各種消息:“我娘她不在家?你和她住在一塊兒?還有,我來前托我娘替我租了間屋子,不知道這件事我娘有沒有一並交代與你?”

    齊大郎說完才發現銀瓶正偷偷的盯著他看、似乎沒有聽到他的詢問,於是他隻能不動聲色的咳嗽了一聲,見那銀瓶一臉羞怯、飛快的把目光移到別處,齊大郎才略微提高音量、把先前的問題再問了一遍,並且馬上有意無意的拉開和銀瓶之間的距離。

    銀瓶把目光飛快移開後,一張小臉立時漲得通紅,小心肝更是“撲通、撲通”的跳個不停,明知她一個未出閣的小娘子、不該盯著齊大郎看個不停,但卻又忍不住想多看模樣俊美的齊大郎幾眼,似乎這才剛剛打

    了個照麵、銀瓶就對齊大郎一見鍾情了。

    銀瓶可不敢讓齊大郎覺察到她的異樣,於是馬上開口答道:“薑嬸子的大閨女、朱二娘嫁到我們黃家去了,是我的大嫂!我們黃家和朱家是姻親,平日裏經常往來、兩家關係也很好!”

    “薑嬸子替你們租的屋子也是我們黃家的,所以大嫂才讓我帶著鑰匙在這裏等你們,讓我先接你們到屋裏歇息一會兒、然後再領你們到租的那間屋子去……”

    “朱二娘?”

    齊大郎知道薑氏改嫁給一個姓朱的男人,但卻不知道薑氏改嫁到朱家後又生了幾個孩子,於是馬上抓住這個機會繼續打探朱家的情形:“那我娘膝下有幾個孩子呢?除了你大嫂外,其餘的幾個孩子嫁娶了沒有?”

    “薑嬸子膝下隻有一兒一女,大女兒就是我大嫂,小兒子朱三郎……”

    那銀瓶似乎很想齊大郎多說話,因此齊大郎一問、她馬上就知而不言,並且十分有耐性的把她知道的、和朱家有關的所有事都一一告知齊大郎。

    而齊大郎聽了銀瓶滔滔不絕的介紹後,才知道薑氏改嫁後、雖然得以在汴京城落地紮根,但其實日子過得比在齊家還不如———薑氏雖然改嫁後再生了一兒一女,但夫君朱三福卻早早的就去世了,讓薑氏隻能獨自把兩個孩子拉扯長大。

    薑氏的大女兒朱二娘比張巧兒小一歲,嫁給了汴京本地一戶黃姓人家,兒子就更小了、今年才剛剛滿九歲。去世的朱三福給薑氏留下了一間還算寬敞的屋子、和一間不大的麵館。薑氏平日裏靠經營麵館維持生計,加上朱三福還留下了不少積蓄、以及大女兒平日裏的幫襯,日子倒也算是過得不愁吃、不愁穿。

    齊大郎聽完銀瓶的話後,馬上隱約猜到薑氏同意他們兄妹前來投靠的緣由———想必薑氏是想讓他和齊二郎幫著撐一撐門麵吧?

    畢竟薑氏他們孤兒寡母的過日子,少不得會被人輕看或是欺負,家裏最缺的就是成年男子。且齊大郎和齊二郎都已弱冠,投靠薑氏後自是不會在朱家白吃白住,且看在薑氏的麵子上多少也會照顧才九歲的朱三郎。

    作者有話要說:新卷新的開始,必須的過渡章節~

    唉,身為一個寫手,最痛苦的事就是劇情轉折+卡文的時,看到讀者的批評意見~

    這樣的情況讓我連放棄的心都有了,不過我最後還是堅持突破瓶頸,把新章節寫了出來,昨天沒有更新也是因為心情很沮喪、又卡文,所以怎麽寫

    也寫不順、寫不出新章節來~

    ---------------------------------------------------------------

    關於過繼這個情節,是一早就已經安排好的,並且也都和以後的情節相關聯,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很抱歉寫了大家不喜歡看的劇情,但人生不可能完全一帆風順、波瀾不起,小說裏的人物也不可能什麽不如意的事都不遇到,而且過繼也不是非要窮困潦倒才會過繼,各種各樣的原因,或貪慕虛榮、或替同族之人解無後的難處,都可以是過繼的理由。張家和顧氏的丈夫張老爺同屬一脈,張二郎過繼後依舊姓張。

    雖然很多童鞋說不追文了甚至打了負分,但我還是要感謝你們陪我走到現在,鞠躬。

    最後囉嗦一句,張二郎隻是一個配角,這也是他自己的選擇,人無完人、也許他的選擇是錯的,但他的初衷卻是好的。

    ps:貪心的說一句,希望大家能對糖水不離不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人,吹燈耕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糖水豆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糖水豆腐並收藏官人,吹燈耕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