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月上中天,盤中靈果盡空,一壺百花釀也將飲盡,眾人不禁有些熏熏然,置身於明月,鏡湖,黛山,小亭之間,天地如畫,萬般皆寂,油然而生縹緲之意。
李長青將袖一揮,亭間陡然多了一張長桌,上麵鋪著三尺長的宣紙,桌角上放著四隻狼毫筆,一塊鬆煙墨,一尊雲流硯。
“興之所至,當直抒胸臆!老道提議,就以此情此景,你們四人各取一景描繪,共同創作一幅水墨山水,留給老道當做紀念如何!”
元晉、李和光自無不可,暢仙音亦是琴棋書畫皆通,輕輕點了點頭,隻有張琳瞥了眼暢仙音,又哀怨地望著李長青,嘴裏嘀咕道:“人家又不會畫畫,師尊這不是讓人家出醜嘛。”
李和光一笑,道:“及至深處,武道與畫道亦有相同之處,自古以來,不乏以畫入武的武道強者。師妹心有意蘊,筆下自然有神。”
李和光提醒得隱晦,張琳眼神中靈光一閃,心領神會,向師兄投以甜美的笑容,連忙來到書桌前麵,將墨研好之後,閉目醞釀片刻,提筆少沾墨汁,輕輕幾筆落下,十裏鏡湖,浩淼煙波,躍然紙上。
張琳放下筆,審視著宣紙上的水墨,滿意地點點頭,笑眯眯地迴到了自己的位置。
湖心小亭不大,元晉坐在原地也能看到宣紙上的畫作,他自幼得元青羊言傳身教,對書畫之道略知一二,就看出張琳實際上完全不通畫理,隻是得李和光提醒,取巧以武道意蘊下筆,形不似而神至。
暢仙音遠來是客,本該是第一個落筆之人,隻是張琳生怕她搶先選擇湖景,不得不有所失禮,這時李和光和元晉就表現風度,伸手示意暢仙音先來。
暢仙音依舊沒有做聲,起身來到桌前,似是胸有成竹,提筆勾描,一揮而就。
一輪明月高懸,灑下皎皎月華,十裏鏡湖仿佛也籠上了一層銀紗,波光蕩漾,碧水粼粼。
隻此一景,就能看出暢仙音精通書畫,兼且在月之意境上領悟極深,否則也不會一落筆,就有月華籠罩畫中天地,鏡湖十裏,也依附在其無垠光華之下,才顯得光彩更甚。
待暢仙音迴座,李和光見元晉笑望過來,沒有謙讓,上前提筆落畫。
月下,湖畔,便多了一座青幽黛山,遠觀似少女峨眉,近看碧峰如洗,山水相宜,與天中圓月相應,意境又有不同。
元晉觀之,不禁欽服於暢仙音的精湛畫技和武道休養,盡管李和光踏入元真,意境深含,本身亦精通畫技,但縱觀此畫全局,山水相得益彰,才能與明月分庭抗禮。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或許武道修為上李和光略勝一籌,但顯而易見,暢仙音在意境的領悟上勝過兩人許多。更不說年歲差距,幾年之後,暢仙音必然後來居上。
這時,李長青、暢仙音四人都將目光凝聚在元晉身上,畫卷局勢明朗,能否再有變化,就看他最後的落筆了。
元晉修為尚淺,幾盤靈果,一壺靈釀入腹,不自覺已有飄飄然之感,伴隨他起身,腳下邁動幾步,靈物中蘊含的大量精純元氣頓時激發出來。
就像是小河灣容納江海之水,元晉體內經脈一時無法承受,隱隱生出刺痛之感,但他這時已有些熏染沉醉,似無所覺,身子搖晃幾下,竟下意識地擺出來元青羊所授九個動作中的一式,穩穩地站在了書桌之前。
經脈中飛靈真氣似乎受到某種力量的催動,自行運轉起來,而之前還暴躁混亂的元氣竟然也安靜下來,任由飛靈真氣將之一一蠶食融合,一時間,飛靈真氣越發壯大,一輪輪周天運轉不休。
李長青見多識廣,閱曆豐富,實則在宴會開始之前就預料到了此時的場景,除李和光外,元晉三人僅僅是氣脈修為,一次服下大量靈果、花釀,體內真氣充盈,必須盡快以手段吸納融匯,否則有害無益。
因此,他才會提出作畫助興,正是要在揮灑意境的同時讓他們融合靈物中的元氣。
其中李長青最為關注的就是元晉,他雖然天資橫溢,修為進境飛快,但還是稍顯薄弱,他本是準備著隨時出手,卻沒想到元晉另有妙法,他索性就捋著胡須,笑而不語。
元晉這時正處於一種似醒非醒的狀態,明明靈台清澈,卻又仿佛神魂出竅,明明魂體雙分,卻又如臂使指,靈活地抓起了墨筆。
輕聲一笑,元晉下筆如神,長廊,竹簾,小亭,水榭全景一一描摹紙上,隨後,他輕輕幾筆,又在亭中添了五道人影,或抬手望月,或對山遠眺,或安然品茗,形象生動。
元晉落筆,輕輕唿出一口氣,頓覺神誌清明,通體舒暢,突然“咦”了一聲,卻是發現,就在作畫的片刻,不知不覺間十二正經又有一條經脈貫通。
“好!晉兒此筆實乃畫龍點睛也!”
元晉下筆開始,李長青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畫上,待少年停筆之後不由擊節讚歎。
旁側,李和光目光讚許地欣賞著煥然一新的畫作,張琳本來還不大在意,但瞧了幾眼之後,即使她這個不通畫藝之人,也能看出畫作的變化。
清冷如暢仙音也不由喃喃低語,“水榭之景雖顯出精深畫技,但也不過尋常。唯有亭中寥寥幾筆,盡得畫中意蘊,清冷之月,靈動之水,蒼翠之山,竟以亭中人物為節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全無對峙之意,反而顯得分外融洽,仿佛妙手天成。”
“晉兒悟性非凡啊,能夠完美將三種不同意境牽連融合,顯然是對這些意境都有所涉獵領悟,果真是虎父無犬子!這幅畫作,實為老道近幾年來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見元晉還愣在原地,調息著體內真氣,李長青笑道:“晉兒不必多慮,度過初始的躁動,那些靈氣將會沉浸在你的體內,隨著修煉不斷吸收融匯,你迴去之後自行感知便是。”
又閑聊了幾句,李長青看看天色,道:“時候也不早了,我這個老家夥可是有點疲憊了啊,你們幾個也迴去休息吧。”
說著,李長青笑嗬嗬地卷起畫卷,大袖一揮,緩步而去,暢仙音朝著元晉三人微微頷首,也隨在李長青身後飄然離去。
在她轉過長廊的瞬間,少女驀然迴首,目光在元晉身上流連刹那,驚鴻一瞥。
李長青將袖一揮,亭間陡然多了一張長桌,上麵鋪著三尺長的宣紙,桌角上放著四隻狼毫筆,一塊鬆煙墨,一尊雲流硯。
“興之所至,當直抒胸臆!老道提議,就以此情此景,你們四人各取一景描繪,共同創作一幅水墨山水,留給老道當做紀念如何!”
元晉、李和光自無不可,暢仙音亦是琴棋書畫皆通,輕輕點了點頭,隻有張琳瞥了眼暢仙音,又哀怨地望著李長青,嘴裏嘀咕道:“人家又不會畫畫,師尊這不是讓人家出醜嘛。”
李和光一笑,道:“及至深處,武道與畫道亦有相同之處,自古以來,不乏以畫入武的武道強者。師妹心有意蘊,筆下自然有神。”
李和光提醒得隱晦,張琳眼神中靈光一閃,心領神會,向師兄投以甜美的笑容,連忙來到書桌前麵,將墨研好之後,閉目醞釀片刻,提筆少沾墨汁,輕輕幾筆落下,十裏鏡湖,浩淼煙波,躍然紙上。
張琳放下筆,審視著宣紙上的水墨,滿意地點點頭,笑眯眯地迴到了自己的位置。
湖心小亭不大,元晉坐在原地也能看到宣紙上的畫作,他自幼得元青羊言傳身教,對書畫之道略知一二,就看出張琳實際上完全不通畫理,隻是得李和光提醒,取巧以武道意蘊下筆,形不似而神至。
暢仙音遠來是客,本該是第一個落筆之人,隻是張琳生怕她搶先選擇湖景,不得不有所失禮,這時李和光和元晉就表現風度,伸手示意暢仙音先來。
暢仙音依舊沒有做聲,起身來到桌前,似是胸有成竹,提筆勾描,一揮而就。
一輪明月高懸,灑下皎皎月華,十裏鏡湖仿佛也籠上了一層銀紗,波光蕩漾,碧水粼粼。
隻此一景,就能看出暢仙音精通書畫,兼且在月之意境上領悟極深,否則也不會一落筆,就有月華籠罩畫中天地,鏡湖十裏,也依附在其無垠光華之下,才顯得光彩更甚。
待暢仙音迴座,李和光見元晉笑望過來,沒有謙讓,上前提筆落畫。
月下,湖畔,便多了一座青幽黛山,遠觀似少女峨眉,近看碧峰如洗,山水相宜,與天中圓月相應,意境又有不同。
元晉觀之,不禁欽服於暢仙音的精湛畫技和武道休養,盡管李和光踏入元真,意境深含,本身亦精通畫技,但縱觀此畫全局,山水相得益彰,才能與明月分庭抗禮。
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或許武道修為上李和光略勝一籌,但顯而易見,暢仙音在意境的領悟上勝過兩人許多。更不說年歲差距,幾年之後,暢仙音必然後來居上。
這時,李長青、暢仙音四人都將目光凝聚在元晉身上,畫卷局勢明朗,能否再有變化,就看他最後的落筆了。
元晉修為尚淺,幾盤靈果,一壺靈釀入腹,不自覺已有飄飄然之感,伴隨他起身,腳下邁動幾步,靈物中蘊含的大量精純元氣頓時激發出來。
就像是小河灣容納江海之水,元晉體內經脈一時無法承受,隱隱生出刺痛之感,但他這時已有些熏染沉醉,似無所覺,身子搖晃幾下,竟下意識地擺出來元青羊所授九個動作中的一式,穩穩地站在了書桌之前。
經脈中飛靈真氣似乎受到某種力量的催動,自行運轉起來,而之前還暴躁混亂的元氣竟然也安靜下來,任由飛靈真氣將之一一蠶食融合,一時間,飛靈真氣越發壯大,一輪輪周天運轉不休。
李長青見多識廣,閱曆豐富,實則在宴會開始之前就預料到了此時的場景,除李和光外,元晉三人僅僅是氣脈修為,一次服下大量靈果、花釀,體內真氣充盈,必須盡快以手段吸納融匯,否則有害無益。
因此,他才會提出作畫助興,正是要在揮灑意境的同時讓他們融合靈物中的元氣。
其中李長青最為關注的就是元晉,他雖然天資橫溢,修為進境飛快,但還是稍顯薄弱,他本是準備著隨時出手,卻沒想到元晉另有妙法,他索性就捋著胡須,笑而不語。
元晉這時正處於一種似醒非醒的狀態,明明靈台清澈,卻又仿佛神魂出竅,明明魂體雙分,卻又如臂使指,靈活地抓起了墨筆。
輕聲一笑,元晉下筆如神,長廊,竹簾,小亭,水榭全景一一描摹紙上,隨後,他輕輕幾筆,又在亭中添了五道人影,或抬手望月,或對山遠眺,或安然品茗,形象生動。
元晉落筆,輕輕唿出一口氣,頓覺神誌清明,通體舒暢,突然“咦”了一聲,卻是發現,就在作畫的片刻,不知不覺間十二正經又有一條經脈貫通。
“好!晉兒此筆實乃畫龍點睛也!”
元晉下筆開始,李長青的目光就一直停留在畫上,待少年停筆之後不由擊節讚歎。
旁側,李和光目光讚許地欣賞著煥然一新的畫作,張琳本來還不大在意,但瞧了幾眼之後,即使她這個不通畫藝之人,也能看出畫作的變化。
清冷如暢仙音也不由喃喃低語,“水榭之景雖顯出精深畫技,但也不過尋常。唯有亭中寥寥幾筆,盡得畫中意蘊,清冷之月,靈動之水,蒼翠之山,竟以亭中人物為節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全無對峙之意,反而顯得分外融洽,仿佛妙手天成。”
“晉兒悟性非凡啊,能夠完美將三種不同意境牽連融合,顯然是對這些意境都有所涉獵領悟,果真是虎父無犬子!這幅畫作,實為老道近幾年來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見元晉還愣在原地,調息著體內真氣,李長青笑道:“晉兒不必多慮,度過初始的躁動,那些靈氣將會沉浸在你的體內,隨著修煉不斷吸收融匯,你迴去之後自行感知便是。”
又閑聊了幾句,李長青看看天色,道:“時候也不早了,我這個老家夥可是有點疲憊了啊,你們幾個也迴去休息吧。”
說著,李長青笑嗬嗬地卷起畫卷,大袖一揮,緩步而去,暢仙音朝著元晉三人微微頷首,也隨在李長青身後飄然離去。
在她轉過長廊的瞬間,少女驀然迴首,目光在元晉身上流連刹那,驚鴻一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