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晨光熹微時,元晉、趙宜然一行就隨李和光、胡永上路,大道通衢,人來車往,眾人躍馬揚鞭,且歌且行,三天後就抵達了瀟湘環繞的樂水城。


    “好一座萬丈雄城!”


    元晉勒住韁繩,翻身下馬,望著前方虎踞龍盤的巍巍巨城,不由擊節稱歎。


    李和光牽著馬匹來到他身側,目光凝視著由一塊塊半米長,一尺厚的齊整山石堆疊而起,飽經風霜磨礪的斑駁城牆,似乎有曆史的滄桑撲麵而來。


    “樂水城本名磐城,八百年前曾經是後陳國都,在武帝掃平天下的進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年武帝與大敵對峙於幽雲十六州,派遣麾下數十員大將攜雄師百萬攻打陳國,大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城掠地,卻在磐城城下鋒芒大挫,折戟沉沙。”


    “磐城高牆堅城,城中糧草充足,又有後陳國主親登城門,身先士卒,軍民浴血廝殺,大辰百萬大軍將城池圍得水泄不通,不但沒能攻破城池,反而損兵折將,氣勢低迷。”


    “大辰軍隊足足圍城兩年,一直等到武帝誅滅大敵,禦駕親征,才以絕強武道碾壓,徹底消滅了後陳勢力。”


    元晉聞言望去,隻見古老城牆上似乎還殘留著暗紅的血跡,隱隱昭示著生命的卑微,一將功成萬骨枯,當年又有多少士兵埋骨他鄉,默默無名。


    李和光喟然一歎,“戰後,武帝亦感磐城之戰生靈塗炭,殺孽過重,遂以大神通開山引河,生生開辟瀟湘兩條長河,以水靈之氣蘊養此地生靈,並將磐城更名為樂水。”


    遙想當年,元晉既為犧牲在城下的無數將士感到悲傷,又因武帝之神通而心潮澎湃,前人武道通神,移山填海,後人自當以之為師,不以路漫漫為艱,上下而求索。


    “哈哈,某先行一步,待兩位師弟百日築基有成,我等再聚眾豪飲,大醉一場!”


    胡永不耐這番悲春傷秋的作態,寒暄幾句,索性告辭,直接帶著趙宜然和趙同等人往城東赤雲幫駐地而去。


    待得他們一行漸行漸遠,元晉亦按捺心情,帶著元明五人,與李和光一同趕往湘水陽畔的梁塵觀。


    齊州武林門派以梁塵觀、赤雲幫為首,約定俗成,一般是三年一次招收弟子,都是年紀在九歲到十二歲之間,也就是處在大辰武林公認的習武啟蒙最佳年齡的少年。


    三年一度,樂水城中人山人海,少說也有百萬之數自齊州各地湧來。其中有拜師求道的少年,有隨行陪伴的父母、護衛,也有商旅遊販、行鏢護院,乃至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將偌大一個州城塞得滿滿當當。


    就這幾日之間,往常不說夜不閉戶,也是路不拾遺的樂水城頻繁發生行竊、走失,打架鬥毆種種亂象,盡管州府和六扇門作風果決,快刀斬亂麻,下狠手處理了一批,還是疲於應付,衙門大牢都快裝了個滿。


    幸好梁塵觀和赤雲幫等當地大派知道招收弟子乃是關乎門派傳承的大事,容不得此時生亂,紛紛派出得力弟子協助官府,巡視州城,遇上有人作奸犯科即刻辣手懲戒,才勉強穩定局勢。


    元晉自然不知道這些,他在樂水城外稍作停留,就直入梁塵觀,於負責招收弟子的執事道人處登記之後,又安頓好元明五人,就在李和光的陪同下,前去拜訪梁塵觀主李長青。


    梁塵觀坐落於樂水城南,背倚黛山,麵朝湘水,宮觀樓閣綿延十數裏,飛閣流丹,美輪美奐。


    在李和光的引領下,元晉穿過山腳下鱗次櫛比的小院,又途經雜事殿、中天門、青鬆坪諸地,一直轉到黛山山後,才在一處水榭前停住了腳步。


    水榭門前,兩名身穿白衣的青年昂首而立,神采奕奕地守衛著,一見李和光過來,二人立刻拱手一禮,笑吟吟道:“師兄可是來找師尊的,他老人家正好在湖心亭休息。”


    “兩位師弟辛苦了,有師尊故人之子前來拜訪,我將他帶來拜見師尊。”


    李和光平易近人,同樣拱手一禮,絲毫不因別人的尊重而倨傲,交談了幾句,他轉過身來,“元師弟,你先在此靜候片刻,我去通報師尊。”


    “李師兄請。”


    元晉淡然一笑,自覺走到一邊,欣賞著道路兩旁金絲垂柳,微風拂來,蒼翠欲滴的碧枝輕輕搖曳,宛如迎客。


    這一路行來,元晉可看出了李和光在梁塵觀中的威望,同輩師兄弟相見之後紛紛主動見禮,神態誠懇,麵含尊敬,顯然是發自內心,情真意切。


    等了盞茶功夫兒,李和光自水榭中走出,朗聲一笑,道:“元師弟請隨我來,師尊得知元先生之子前來拜訪,不勝欣喜。”


    “元晉惶恐。”


    口中謙遜一聲,元晉不敢拖遝,立刻隨李和光進入水榭,兩位值守的白衣道人留在原地,心下好奇元晉身份,卻又不便直言相問。


    往裏行去,是一條古色古香的臨水長廊,兩側垂著青綠的竹簾,微風吹來,清澈的湖水泛起漣漪,竹簾亦是微微作響,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韻味。


    李和光見元晉對周圍山水頗感興趣,笑道:“這鏡湖水引自湘江水眼,清澈鑒人,常年活動不息,聽風水榭臨水而立,不遠處就是黛山,山水相合,幽雅寧靜,最得師尊喜歡,經常來此觀賞山水,品茗靜坐。”


    穿過臨水長廊,幾經轉折,元晉登上湖心小亭,終於見到了李和光的師尊——梁塵觀觀主李長青。


    老道士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滿頭銀發被一根木簪束在腦後,穿著一件簡樸的青色道袍,正盤膝坐在木桌後麵,目光和藹地望著元晉。


    桌上一杯清茶半掩著杯蓋,白霧嫋嫋而起,香氣淡雅清新,聞之令人心曠神怡。


    長輩在上,元晉神情莊重,鄭重一禮,“元晉拜見長者,祝您福壽延年,武道昌盛。晚輩此行,家父還有一封書信轉交給您。”


    元晉之前已經從元明手裏拿到了元青羊的書信,這時從袖中取出,李和光接過,轉交給了李長青。


    “賢侄不用多禮,快快請坐。老道與你父親一見如故,相交多年,莫說你還未入梁塵觀門下,即使你入門之後,若是沒有外人,也可稱老道一聲世伯。”


    李長青手捋長須,一邊翻閱書信,一邊親切地與元晉交談著,“老道就稱唿你晉兒吧。和光,晉兒,你們坐下,嚐嚐我這珍藏已久的湘水霧龍茶。”


    元晉盤膝坐下,李和光陪同坐在旁邊,自覺取過茶具,洗茶、衝泡、封壺、分杯、分壺一氣嗬成,若行雲流水,“元師弟,請。師尊平素裏將這霧龍茶視作珍寶,就連我都少有機會品嚐,今天還是沾了師弟的光,才能一品香茶啊。”


    元晉微微頷首,隻見茶杯上白霧氤氳,霧氣幻化間仿佛一條雲龍騰雲駕霧,飛騰雲間,鼻尖輕嗅,自有一股輕靈、空濛的茶香沁人心脾。


    他以三指拈起茶杯,分三口輕啜慢飲,茶湯入腹,元晉不由合上雙眼,隻覺四肢百骸,周身十二萬八千毛孔盡數打開,貪婪地唿吸著天地間的靈氣,一時間身心通透,如沐春風。


    “百年湘水霧龍茶,清淨恬淡,確實不凡。”


    “看來賢侄也是好茶之人,既是如此,賢侄稍後離開之時,就拿二兩新茶迴去,也算是我這個長輩一番心意。”


    李長青微笑著品了一口茶,“你父親也是好茶之人,當年可是從我這兒訛了不少好茶迴去。”


    元晉一笑,也不推辭,禮貌道:“長者賜,不敢辭,元晉就厚顏收下了。”


    李和光道:“霧龍茶凝聚山水靈氣,百年一生,具有寧心養神、滋潤經脈的奇效,正好適合元師弟築基所用。”


    李長青聞言搖頭歎息:“和光此言差矣,若是為了修煉而品茶,就少了憺淡虛靜的雅韻,白白浪費了我這好茶。”


    李和光苦笑不語,這時李長青也將元青羊的書信閱完,道:“汝父之意我已盡知,晉兒盡可留在我梁塵觀,老道自會盡心教導,不負汝父囑托。”


    “聽和光說晉兒你已經報名參加了入門考驗,不知你是願意直接在老道這留下,還是……”


    元晉心中早有計議,婉言道:“多謝世伯好意,隻是臨行前父親早有囑咐,希望我能腳踏實地,多加曆練,隻能辜負世伯美意了。”


    李長青一笑,也不強求,就聽得元晉笑嘻嘻地說道:“即使不能伴在世伯身旁,時刻聽從教誨,小侄相信若是有什麽疑難,世伯和李師兄一定不會置之不理。”


    李長青花白的胡須跳動著,大笑道:“你這個小機靈!哈哈,說得不錯,來,這枚令牌給你,若是修行、生活上有何難處,盡可拿著令牌來尋我和你李師兄。”


    元晉雙手接過無塵玉令,“多謝世伯厚賜,小侄以後就要時常打擾了。”


    一番言談,賓主盡歡,待元晉告辭,李和光將他送到入門弟子居住的庭院,再次返迴了湖心小亭。


    遠處黛山青翠秀麗,宛如少女輕蹙娥眉,李長青悠然遠眺,突然道:“和光,你觀晉兒如何?”


    李和光既無溢美,也不刻意貶低,客觀道:“元師弟舉止有據,溫文爾雅,大有元先生當年之風範。”


    李長青聞言卻是歎息一聲,意興闌珊地擺擺手,對李和光的迴答不做置評。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帝有輪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圓潤的精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圓潤的精靈並收藏天帝有輪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