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喜歡北京而不喜歡上海,我也更喜歡泉州而相對不喜歡廈門。在我看來,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我現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胡同,從大路走過來還是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著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我會覺得這樣的地方有驚喜,因為你不知道你拐的下一個彎會有什麽——因為層次太多,東西太雜。而在上海,第一眼非常喜歡,它已經是城市化的代表,但你在一個角落住一個星期,你就知道這個城市其他所有地方的樣子了——都是類似的。
泉州和廈門剛好也構成這樣的相對吧。我常這麽比喻,廈門是泉州的整容版。在泉州你會看到亂闖的行人和車、粗糙的老建築,甚至低陋的生活習俗。我是會喜歡環島路上的精致風景,但絕不是被打動或者感動。感動我的,會是走在泉州石頭巷子突然聽到隨便哪戶人家裏飄出的悲戚的南音,會是十五佛生日的時候,整個城市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供品燒上香齊聲祈禱平安。
我們始終要迴答的問題
離開北京的前一晚,有點冷,晚上九點過後,到處就是安靜的路了。把老媽安頓在五道口的旅店,打車穿過了大半個北京去南城李大人家,車一路過是唿唿的風聲。
這樣敘述,感覺有點蕭索,不過,確實是我當時的感受。我也說不清,為什麽有那樣的感覺,也說不清為什麽很想在離開前去看看李大人和他的孩子七七。
很奇妙的因緣,李大人的父親是在三十多歲才有了這個後來讓他驕傲的兒子,而李大人也是在差不多年紀的時候才有了七七。給我說這些的時候,李大人抱著七七,可愛的小身軀靠在李大人的肩上,李大人則不斷親吻這個小生靈,那種父愛和溫情讓我內心裏溫溫地感動。
去年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李大人告訴我,他相信父親的血就流淌在自己身上。我也相信。
奇妙的因緣。人與人關係的建立,顯得那麽充滿偶然又似乎必然——我們的朋友參與我們的生活,改變了甚至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沒有認識李大人,我的人生邏輯肯定很不一樣。
李大人是個直接而且狂熱的人,他對新聞以及對人有一種很苛刻的堅持。他常常很直接地突破你說話的邏輯,不讓你有試圖掩飾的機會,指明你所逃避或者不敢麵對、不明白的。
每次和他聊天,我時常都有種受傷感——有試圖掩飾的挫敗,也有的是,其實自己也不理解自己的狀態,
然後就被李大人這般一針見血地指出並且批評了——我知道李大人內心的善良和本意,然而我總是難以遏製挫敗感。
那個晚上也是。在這裏重新敘述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那個夜晚,是因為,覺得這是個對我一輩子影響深遠的夜晚。
那一晚的李大人依舊先問我:“怎麽樣?最近過得怎麽樣?講一講吧。”
然後我開始講,講父親去世過後我在老家的這半年,講我為什麽堅持要從北京辭職迴去陪老媽,講我在老家那個小鎮,騎著摩托車沒有目的,也沒有刻意地四處亂逛,講我的無所事事,講我提不起工作的興趣,以及講我對這種狀態的恐懼。
李大人習慣在說話前笑一笑,然後開始說——那都是借口,你父親的死其實不是造成你現在狀態的根本原因,你隻是用這個事情來掩飾或者逃避自己不想迴答的問題。
我當時很真誠地相信,從八年前父親的中風起,我就開始了圍繞於父親的病、這個家庭負擔的人生和工作規劃,我覺得,我前段時間的狀態很容易理解——失去了此前八年來工作和生活的中心,我的迷惘理所當然。在這個邏輯下,我會著急能否成名,著急能否趕快寫本暢銷書都有理由——因為我要扛這個偏癱的家庭。
當李大人這麽說時,我很不能接受,我非常生氣,不過他接下去的一句話讓我懂了他的意思:“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麽生活,也始終沒勇氣迴答這個問題。”
他沒有說下去,我或許明白了,他想說的是,在不知道怎麽生活的情況下,我會采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麽能盡快掙錢以及怎麽能盡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匯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此刻我再重新敘述的時候,已經理解李大人的用心。我很珍惜他的話。
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迴福建的這幾天,我自己在想,八年前的我,年紀剛好到了要思考、確定自己如何生活,確立一生的生存目標的時候,卻因為家庭意外的病痛,就借此逃避迴答了。
我瘋狂工作,不讓自己有空餘時間,除了真實的生存壓力,還在於,我根本不敢讓自己有空餘的時間,因為時間一空下來,我就要迴答怎麽去填充時間,怎麽去麵對生活,去迴答這個問題——我要怎麽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麽,我真正享受什麽?
我根
本不敢去判斷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我逃避了,我躲在所謂對家庭的責任後,躲在所謂對新聞的追求和夢想中。於是,任何一點生活的壓力或者工作的變動都讓我脆弱,把生活的節奏寄托在工作上,所以任何一點波動都會讓我不安讓我恐慌。
那天晚上,李大人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好想想怎麽生活,怎麽去享受生活。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或許想說,生活從來不是那麽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麽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麽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迴答的。
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你沒有迴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迴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離開李大人家裏的時候,已經快十一點了,我心裏感覺到自那段時間以來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舒服。在此前,我不願意和許多關心我的朋友聯係,不願意開口說話,或許也在於我不知道如何迴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處,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處了。
那天晚上我著急著要和掛掉他許多次電話的好友成剛聯係——他在我老家當電台副台長,是個和我探討人生和新聞理想會激動到手發抖的工作狂,或者說理想狂。在我父親剛去世的時候,他常常打電話給我鼓氣。
人生的安排有時候確實就像拙劣的肥皂劇,第二天一早接到好朋友弈法的電話,說成剛走了。三十多歲的他死於心髒病突發——對一個理想狂來說,最合適的離開理由。
原諒我,成剛,我的兄長我的老師我的摯友,在趕赴你的告別儀式時我一路上都在責怪你,你其實也沒有迴答這個問題,而為此,你付出的代價是,留下孤單的妻女還有為了你無限遺憾的這群朋友。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關於我們要怎麽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談談,什麽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
原諒我,父親,從你生病開始我就一直忙於在外麵兼職賺錢,以為這樣就能讓你幸福,但當我看到我給你的唯一一張照片,被你摸到都已經發白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恰恰剝奪了我所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
以這篇散亂的文字給我父親,給我的摯友王成剛。
迴家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裏的每塊石頭,這裏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裏的每個角落,怎麽被歲月堆積成現在這樣的光景,這裏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
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迴老家養病,躺在病床上,才有精力和能力一一迴想自己這幾年的故事,才覺得這些日子自己唯一可以驕傲的事,是為父親選了一塊極好的墓地。
雖然母親至今覺得價錢不便宜,算起來是“高檔住宅區”,然而我很享受這種虛榮,因為父親生前,我一直沒能讓他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自從父親去世後,骨灰盒一直置放在中學母校旁邊的安息堂。那是母親的主意。一個考慮是母親做義工的廟宇就在那附近,母親每天要去寺廟幫忙時,會先繞到那靈堂的大門附近,和父親打聲招唿。另一個考慮是,“你爸爸喜歡做運動,他太胖了,學校的體育場剛好可以讓他跑步”。
在我生活的這個小鎮,所有人都篤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靈,人與鬼神親近地生活著。我們還相信,魂靈有著和現世一樣的屬性,會餓到,也會吃太飽,會太胖,然後也會心情不好也會悶出病……去世的父親就以這樣的方式,繼續生活在我的老家。父親忌日的時候,母親會拿著點燃的沉香,對著案桌上的牌位問:“今天的鹵鴨好吃吧?”有時候家裏人會突然聞到他的氣息,母親就會拿著經書念幾句,說:“你啊要多看點經書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的光景過了三年,直到去年,二伯突然離世,做生意的大堂哥念叨著一定要入土為安,開著車仔細對比了幾個高級的墓地,終於看上梅陵古園,一個台灣商人投資的墓園。
價錢是不菲,然而堂哥卻一直也希望我父親的骨灰同樣能遷到那去,大堂哥的理由是“他們兄弟生前感情就那麽好,死後做伴才不寂寞”。
堂哥還暢想自己的父親和我的父親,兩個人湊在一起,會不會像以前邊喝酒邊吹牛,會不會還相約跑去很遠的地方看戲……三伯、四伯很讚成,我們十幾個堂兄弟也覺得這安排很好,母親聽到這打算卻支支吾吾不肯迴應,借口家裏有事,匆匆離開所有人的詢問。後來又出動大嫂來家裏反複追問,她還是猶猶豫豫:“太遠啦”,“太貴啦”,“我自己會暈車,要去祭掃多不方便”……種種理由。
所有人和母親爭執不下,最後找到了我。母親還是讓我決定,自從父親在我讀高二中風後,她就認為我是一家之主了,凡事讓我拍板。
特意從廣州趕迴老家的我,最終是被那裏的清淨和安寧打動,當然,我也不得不承認,我有種很強烈的補償心理——父親突然離世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不是哭泣,而是滿肚子的
怒氣,我憎恨自己再無法為父親做點什麽。虧欠得太多卻沒機會補償,這是於我最無法接受的事情。而如今機會來了。我很高興地讚成了,母親也不好再說什麽。
臨到父親要搬家那天,母親卻整天在抹淚,誰問都不說原因,怎麽樣就是沒辦法讓她開心起來。氣惱的我把她拉到一個角落,帶著怒氣問,怎麽這個時候鬧。母親這才像個孩子一樣,邊抽泣邊說:“我是想到,以後再無法每天去和你父親打招唿了。”
骨灰盒很沉,因為是石頭做的。安葬的那天,一路上,旁邊的那幾個堂哥邊看著有點狼狽的我,邊對著骨灰盒和我父親開玩笑:“小叔子你故意吃那麽胖,讓你文弱的兒子怎麽抱得住。”
要安置進墳墓裏的時候更發愁了,我絕沒有那種力氣單獨抱著,讓骨灰盒穩當地放進那個洞裏。而且風水先生一直強調,生者是不能跳進那洞裏去的,甚至身體任何部位的影子也都不能被映照到那洞裏。
最終的商量結果是,我整個人趴在地上,雙手伸進那洞裏,堂哥們幫我把骨灰放到我手上,我再輕輕地把它安放進去。
趴在這片即將安放父親的土地,親切得像親人。輕輕把骨灰盒放入,眾人發出總算完成的歡唿,我不爭氣地偷偷掉了幾滴淚。那一刻我很確信,父親很高興我的選擇。不知道為什麽我就是很確信。因為這土地是那麽舒服、溫暖。
第二天早上醒來母親和我說做了一個夢,夢裏父親說,黑狗達給我買的新房子好舒服啊。母親說完,這才笑了。雖然接下去那幾天,還是為不能去和父親打招唿而失落了許久。
其實,關於父親的墳墓我還是有遺憾的。雖然墓地有將近十平方米,但還是無法修建成我最喜歡的祖輩那種傳統大墳墓。
那種大墳墓至少需要四五十平方米的地方:中間是隆起的葬著先人屍骨的塚,前麵立著先人的名號和用以供放祭品的小石台,圍繞著這個中心,是倒椎形的高台。
每次總是家族的人一齊前來祭掃,先是點燭燒香,然後還要用彩色的紙粘滿這整個高台。
清明節多風,空氣也濕潤。滿身大汗地粘貼完彩紙,我習慣坐在高台的隨便一個地方,任濕潤的風輕撫。
我特別喜歡清明家族一起祭掃的時刻。每一年祭掃總是不同光景:老的人更老了,新的人不斷出來,看著一個又一個與你有血緣關係的老人,成了你下次來祭掃的那土堆,一個又一個與你同根的小生靈誕生、長大到圍著我滿山路
跑。心裏踏實到對生與死毫無畏懼。
因此迴來的這幾天身體雖然不舒服,我還是隨他們早上到陵園祭掃了父親和二伯,下午執意要和家族的人步行到山上去祭掃祖父祖母、曾祖父祖母、曾曾祖父祖母、曾曾曾祖父祖母……滿山的彩紙,滿山的鞭炮聲,滿山的人。那炮火的味道夾著雨後的水汽,在山裏拉拉扯扯的——這就是我記憶中清明的味道。隻不過,以前我是最小的那一個孩子,現在一群孩子圍著我喊叔叔,他們有的長成一米八五的身高,有的甚至和我討論國家大事。
在祖父祖母的墓地,這些與你血脈相連的宗親跟著不變的禮儀祭拜完,也各自散坐在這高台上,像是一起坐在祖宗的環抱中,共同圍繞著這個埋葬著祖宗的塚。
那一刻我會覺得自己是切開的木頭年輪中的某一個環,擁擠得那麽心安。
我一直相信有魂靈,我也相信母親那個關於父親的夢。因為當我身體貼著墓地泥土的那一刻,真切感到那種親人一樣的溫暖,我也相信,父親確實會用“家”這個詞來形容他的新住所。因為在我的理解中,家不僅僅是一個房子、幾個建築物,家,就是這片和我血脈相連、親人一樣的土地。
事實上離家鄉很遠,對我來說是很不方便的事
泉州和廈門剛好也構成這樣的相對吧。我常這麽比喻,廈門是泉州的整容版。在泉州你會看到亂闖的行人和車、粗糙的老建築,甚至低陋的生活習俗。我是會喜歡環島路上的精致風景,但絕不是被打動或者感動。感動我的,會是走在泉州石頭巷子突然聽到隨便哪戶人家裏飄出的悲戚的南音,會是十五佛生日的時候,整個城市家家戶戶在門口擺上供品燒上香齊聲祈禱平安。
我們始終要迴答的問題
離開北京的前一晚,有點冷,晚上九點過後,到處就是安靜的路了。把老媽安頓在五道口的旅店,打車穿過了大半個北京去南城李大人家,車一路過是唿唿的風聲。
這樣敘述,感覺有點蕭索,不過,確實是我當時的感受。我也說不清,為什麽有那樣的感覺,也說不清為什麽很想在離開前去看看李大人和他的孩子七七。
很奇妙的因緣,李大人的父親是在三十多歲才有了這個後來讓他驕傲的兒子,而李大人也是在差不多年紀的時候才有了七七。給我說這些的時候,李大人抱著七七,可愛的小身軀靠在李大人的肩上,李大人則不斷親吻這個小生靈,那種父愛和溫情讓我內心裏溫溫地感動。
去年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李大人告訴我,他相信父親的血就流淌在自己身上。我也相信。
奇妙的因緣。人與人關係的建立,顯得那麽充滿偶然又似乎必然——我們的朋友參與我們的生活,改變了甚至塑造了我們的生活。沒有認識李大人,我的人生邏輯肯定很不一樣。
李大人是個直接而且狂熱的人,他對新聞以及對人有一種很苛刻的堅持。他常常很直接地突破你說話的邏輯,不讓你有試圖掩飾的機會,指明你所逃避或者不敢麵對、不明白的。
每次和他聊天,我時常都有種受傷感——有試圖掩飾的挫敗,也有的是,其實自己也不理解自己的狀態,
然後就被李大人這般一針見血地指出並且批評了——我知道李大人內心的善良和本意,然而我總是難以遏製挫敗感。
那個晚上也是。在這裏重新敘述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那個夜晚,是因為,覺得這是個對我一輩子影響深遠的夜晚。
那一晚的李大人依舊先問我:“怎麽樣?最近過得怎麽樣?講一講吧。”
然後我開始講,講父親去世過後我在老家的這半年,講我為什麽堅持要從北京辭職迴去陪老媽,講我在老家那個小鎮,騎著摩托車沒有目的,也沒有刻意地四處亂逛,講我的無所事事,講我提不起工作的興趣,以及講我對這種狀態的恐懼。
李大人習慣在說話前笑一笑,然後開始說——那都是借口,你父親的死其實不是造成你現在狀態的根本原因,你隻是用這個事情來掩飾或者逃避自己不想迴答的問題。
我當時很真誠地相信,從八年前父親的中風起,我就開始了圍繞於父親的病、這個家庭負擔的人生和工作規劃,我覺得,我前段時間的狀態很容易理解——失去了此前八年來工作和生活的中心,我的迷惘理所當然。在這個邏輯下,我會著急能否成名,著急能否趕快寫本暢銷書都有理由——因為我要扛這個偏癱的家庭。
當李大人這麽說時,我很不能接受,我非常生氣,不過他接下去的一句話讓我懂了他的意思:“你根本還不知道怎麽生活,也始終沒勇氣迴答這個問題。”
他沒有說下去,我或許明白了,他想說的是,在不知道怎麽生活的情況下,我會采用的是一種現成的、狹隘的、充滿功利而且市儈的邏輯——怎麽能盡快掙錢以及怎麽能盡量成名,用好聽的詞匯就是所謂“夢想”和“責任”。
此刻我再重新敘述的時候,已經理解李大人的用心。我很珍惜他的話。
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迴福建的這幾天,我自己在想,八年前的我,年紀剛好到了要思考、確定自己如何生活,確立一生的生存目標的時候,卻因為家庭意外的病痛,就借此逃避迴答了。
我瘋狂工作,不讓自己有空餘時間,除了真實的生存壓力,還在於,我根本不敢讓自己有空餘的時間,因為時間一空下來,我就要迴答怎麽去填充時間,怎麽去麵對生活,去迴答這個問題——我要怎麽生活,我真正喜歡的是什麽,我真正享受什麽?
我根
本不敢去判斷自己的人生,也把握不住自己的人生。我逃避了,我躲在所謂對家庭的責任後,躲在所謂對新聞的追求和夢想中。於是,任何一點生活的壓力或者工作的變動都讓我脆弱,把生活的節奏寄托在工作上,所以任何一點波動都會讓我不安讓我恐慌。
那天晚上,李大人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好想想怎麽生活,怎麽去享受生活。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或許想說,生活從來不是那麽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麽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麽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迴答的。
或許,生活就是張這樣的問卷,你沒有迴答,它會一直追問下去,而且你不迴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離開李大人家裏的時候,已經快十一點了,我心裏感覺到自那段時間以來前所未有的輕鬆和舒服。在此前,我不願意和許多關心我的朋友聯係,不願意開口說話,或許也在於我不知道如何迴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處,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處了。
那天晚上我著急著要和掛掉他許多次電話的好友成剛聯係——他在我老家當電台副台長,是個和我探討人生和新聞理想會激動到手發抖的工作狂,或者說理想狂。在我父親剛去世的時候,他常常打電話給我鼓氣。
人生的安排有時候確實就像拙劣的肥皂劇,第二天一早接到好朋友弈法的電話,說成剛走了。三十多歲的他死於心髒病突發——對一個理想狂來說,最合適的離開理由。
原諒我,成剛,我的兄長我的老師我的摯友,在趕赴你的告別儀式時我一路上都在責怪你,你其實也沒有迴答這個問題,而為此,你付出的代價是,留下孤單的妻女還有為了你無限遺憾的這群朋友。我真想好好和你聊聊,關於我們要怎麽享受生活,而不是如何讓虛妄的夢想膨脹自己。我真的太想和你談談,什麽才是我們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
原諒我,父親,從你生病開始我就一直忙於在外麵兼職賺錢,以為這樣就能讓你幸福,但當我看到我給你的唯一一張照片,被你摸到都已經發白的時候,才知道自己恰恰剝奪了我所能給你的、最好的東西。
以這篇散亂的文字給我父親,給我的摯友王成剛。
迴家
我知道那種舒服,我認識這裏的每塊石頭,這裏的每塊石頭也認識我;我知道這裏的每個角落,怎麽被歲月堆積成現在這樣的光景,這裏的每個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時間
滋長出這樣的模樣。
迴老家養病,躺在病床上,才有精力和能力一一迴想自己這幾年的故事,才覺得這些日子自己唯一可以驕傲的事,是為父親選了一塊極好的墓地。
雖然母親至今覺得價錢不便宜,算起來是“高檔住宅區”,然而我很享受這種虛榮,因為父親生前,我一直沒能讓他過上好一點的生活。
自從父親去世後,骨灰盒一直置放在中學母校旁邊的安息堂。那是母親的主意。一個考慮是母親做義工的廟宇就在那附近,母親每天要去寺廟幫忙時,會先繞到那靈堂的大門附近,和父親打聲招唿。另一個考慮是,“你爸爸喜歡做運動,他太胖了,學校的體育場剛好可以讓他跑步”。
在我生活的這個小鎮,所有人都篤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也相信有魂靈,人與鬼神親近地生活著。我們還相信,魂靈有著和現世一樣的屬性,會餓到,也會吃太飽,會太胖,然後也會心情不好也會悶出病……去世的父親就以這樣的方式,繼續生活在我的老家。父親忌日的時候,母親會拿著點燃的沉香,對著案桌上的牌位問:“今天的鹵鴨好吃吧?”有時候家裏人會突然聞到他的氣息,母親就會拿著經書念幾句,說:“你啊要多看點經書才能去西方極樂世界。”
這樣的光景過了三年,直到去年,二伯突然離世,做生意的大堂哥念叨著一定要入土為安,開著車仔細對比了幾個高級的墓地,終於看上梅陵古園,一個台灣商人投資的墓園。
價錢是不菲,然而堂哥卻一直也希望我父親的骨灰同樣能遷到那去,大堂哥的理由是“他們兄弟生前感情就那麽好,死後做伴才不寂寞”。
堂哥還暢想自己的父親和我的父親,兩個人湊在一起,會不會像以前邊喝酒邊吹牛,會不會還相約跑去很遠的地方看戲……三伯、四伯很讚成,我們十幾個堂兄弟也覺得這安排很好,母親聽到這打算卻支支吾吾不肯迴應,借口家裏有事,匆匆離開所有人的詢問。後來又出動大嫂來家裏反複追問,她還是猶猶豫豫:“太遠啦”,“太貴啦”,“我自己會暈車,要去祭掃多不方便”……種種理由。
所有人和母親爭執不下,最後找到了我。母親還是讓我決定,自從父親在我讀高二中風後,她就認為我是一家之主了,凡事讓我拍板。
特意從廣州趕迴老家的我,最終是被那裏的清淨和安寧打動,當然,我也不得不承認,我有種很強烈的補償心理——父親突然離世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我不是哭泣,而是滿肚子的
怒氣,我憎恨自己再無法為父親做點什麽。虧欠得太多卻沒機會補償,這是於我最無法接受的事情。而如今機會來了。我很高興地讚成了,母親也不好再說什麽。
臨到父親要搬家那天,母親卻整天在抹淚,誰問都不說原因,怎麽樣就是沒辦法讓她開心起來。氣惱的我把她拉到一個角落,帶著怒氣問,怎麽這個時候鬧。母親這才像個孩子一樣,邊抽泣邊說:“我是想到,以後再無法每天去和你父親打招唿了。”
骨灰盒很沉,因為是石頭做的。安葬的那天,一路上,旁邊的那幾個堂哥邊看著有點狼狽的我,邊對著骨灰盒和我父親開玩笑:“小叔子你故意吃那麽胖,讓你文弱的兒子怎麽抱得住。”
要安置進墳墓裏的時候更發愁了,我絕沒有那種力氣單獨抱著,讓骨灰盒穩當地放進那個洞裏。而且風水先生一直強調,生者是不能跳進那洞裏去的,甚至身體任何部位的影子也都不能被映照到那洞裏。
最終的商量結果是,我整個人趴在地上,雙手伸進那洞裏,堂哥們幫我把骨灰放到我手上,我再輕輕地把它安放進去。
趴在這片即將安放父親的土地,親切得像親人。輕輕把骨灰盒放入,眾人發出總算完成的歡唿,我不爭氣地偷偷掉了幾滴淚。那一刻我很確信,父親很高興我的選擇。不知道為什麽我就是很確信。因為這土地是那麽舒服、溫暖。
第二天早上醒來母親和我說做了一個夢,夢裏父親說,黑狗達給我買的新房子好舒服啊。母親說完,這才笑了。雖然接下去那幾天,還是為不能去和父親打招唿而失落了許久。
其實,關於父親的墳墓我還是有遺憾的。雖然墓地有將近十平方米,但還是無法修建成我最喜歡的祖輩那種傳統大墳墓。
那種大墳墓至少需要四五十平方米的地方:中間是隆起的葬著先人屍骨的塚,前麵立著先人的名號和用以供放祭品的小石台,圍繞著這個中心,是倒椎形的高台。
每次總是家族的人一齊前來祭掃,先是點燭燒香,然後還要用彩色的紙粘滿這整個高台。
清明節多風,空氣也濕潤。滿身大汗地粘貼完彩紙,我習慣坐在高台的隨便一個地方,任濕潤的風輕撫。
我特別喜歡清明家族一起祭掃的時刻。每一年祭掃總是不同光景:老的人更老了,新的人不斷出來,看著一個又一個與你有血緣關係的老人,成了你下次來祭掃的那土堆,一個又一個與你同根的小生靈誕生、長大到圍著我滿山路
跑。心裏踏實到對生與死毫無畏懼。
因此迴來的這幾天身體雖然不舒服,我還是隨他們早上到陵園祭掃了父親和二伯,下午執意要和家族的人步行到山上去祭掃祖父祖母、曾祖父祖母、曾曾祖父祖母、曾曾曾祖父祖母……滿山的彩紙,滿山的鞭炮聲,滿山的人。那炮火的味道夾著雨後的水汽,在山裏拉拉扯扯的——這就是我記憶中清明的味道。隻不過,以前我是最小的那一個孩子,現在一群孩子圍著我喊叔叔,他們有的長成一米八五的身高,有的甚至和我討論國家大事。
在祖父祖母的墓地,這些與你血脈相連的宗親跟著不變的禮儀祭拜完,也各自散坐在這高台上,像是一起坐在祖宗的環抱中,共同圍繞著這個埋葬著祖宗的塚。
那一刻我會覺得自己是切開的木頭年輪中的某一個環,擁擠得那麽心安。
我一直相信有魂靈,我也相信母親那個關於父親的夢。因為當我身體貼著墓地泥土的那一刻,真切感到那種親人一樣的溫暖,我也相信,父親確實會用“家”這個詞來形容他的新住所。因為在我的理解中,家不僅僅是一個房子、幾個建築物,家,就是這片和我血脈相連、親人一樣的土地。
事實上離家鄉很遠,對我來說是很不方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