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象棋教學教習
開局也稱“布局”。象棋術語。是整個對局的開始和基礎。雙方根據戰略戰術的需要,分別部署兵力準備作戰。其正確與否,對中局、殘局的發展都有直接影響。可分為先手和後手兩種。前者一般為主動進攻。後者則根據對方的情況,采取守勢或相互爭先。
當頭炮也稱“中宮炮”、“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起著把炮放在正中線位,是先走一方采取主動攻勢的一種布局。作用是威脅對方中卒,使後走一方立即采取上馬或對炮應著。“以炮鬥炮”(指順手炮與列手炮)與“以炮攻馬”(主要為屏風馬防禦),是象棋布局的兩個係統。
屏風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一方雙馬並踞(炮2平5、馬8進7,馬2進3,保護中兵(卒),狀如屏風,故名。有先手屏風馬和後手屏風馬之分。
順手炮也稱“鬥炮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於雙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也稱“逆手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方第一著都走中炮,而兩炮方向不同,故名。
盤頭馬也稱“中炮連環夾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先走一方運用中炮盤頭馬布局。挺進中兵(卒),雙馬則從中路連環策應。
過河車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的一種開局著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過河,起到“封”與“攻”的作用。
平地兌車全稱“中炮過河車進七兵對屏風馬平炮兌車”。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高炮局全稱“中炮過河車高左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左馬盤河全稱“屏風馬左馬盤河對中炮過河車進七兵”。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五七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數用於對屏風馬、反宮馬,屬於穩健緩攻型布局。
五八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進四。多數用於對屏風馬。
五九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現代對局中,常見於中抱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兌車布局。
巡河車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巡河車對屏風馬先進車”的布局著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巡河,準備兌換兵(卒),便於出馬活動,屬穩健緩攻戰術。
騎河車象棋術語。一方的車進到對方河口,稱為“騎河車”。可以控製對方的兵、馬等各子的活動。巡河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讓雙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進二,采用“巡河炮”著法進攻。近代所指係“中炮巡河炮對屏風馬”布局著法。
單提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炮過河全稱“中炮進七兵對屏風馬雙炮過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仙人指路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兵三進一,一子當先,意向莫測,故名。
兩頭蛇象棋術語。指馬二進三再馬八進七布局一方,在三兵與七兵齊挺一步後的形勢。此時雙馬顯得靈活,其狀如“兩頭蛇”,故名。
過宮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走炮二平六,因經過將(帥)的中宮而得名。
卒底炮也稱“小當頭”。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後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對付對方兵七進一或兵三進一。
金鉤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進兵後平炮,布子的形狀如鉤,故名。
左疊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是應付中炮的一種冷僻布局。
鴛鴦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左右兩炮有計劃地集結在一起,狀如鴛鴦,故名。單邊鳳象棋術語。是對局時的一種封鎖戰術。
龜背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後走一方對付先走一方的當頭炮,采用上馬以後出橫車,再退一步炮的布陣。因第三迴合退炮後狀如龜背,故名。
士角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走一方第一著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於士角。
飛象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起手第一著飛上中象後雙炮連環(稱“擔子炮”或“擔竿炮”),既鞏固己方陣地,又可觀察對方動靜,因勢隨機擴大先手。由於後走一方的應著或攻或守,變化多端,常取決於雙方的中變與殘局的基本功,所以是鬥實力的一種戰略著法。
擔子炮也稱“擔竿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第一著飛上中象,使雙炮連環。
穿宮馬也稱“拐腳馬”。古稱“纏角馬”。象棋術語。上象後馬二進四從象田出動,再穿上角奔河頭,運用得當,可乘勢直奔九宮,打將以威脅對方;如遇阻攔或受到對方當頭炮的牽製,則會施展不開。
三步虎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其次序是第一著上馬平邊炮出車。棋諺有“三步不出車,著棋容易輸”之說,或以為典出於此。一說因形容“車強如虎”,故名。
反宮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華南一帶因其類似單提馬,故也稱“半壁山河”。源於屏風馬。
中局象棋術語。開局與殘局之間的比賽階段,承上啟下,為全局的重要一環。與開局、殘局間尚無明確的界限劃分和規定的著數。通常指開局後約經15個迴合,雙方調兵遣將,布陣列勢就緒,即入中局。
殺者也稱“要殺”。象棋術語。下一著捉對方將、帥時,稱為“殺著”。
四車相見也稱“四車相鬥”。象棋術語。因雙方的車在陣地上作主力戰,為了奪取有利的據點,互不相讓,故名。
棄子攻殺象棋術語。一般指殘局、排局中步步“連將”或“追殺”一類的著法。在實戰中,根據棋局形勢,明確主攻目標,設計戰術組合,運用一係列密切配合的著數,不惜重大犧牲(如棄車、馬、炮等強子),步步緊逼,迫使對方被動應付,以創造此著的條件。
雙杯獻酒象棋術語。殺著的一種著法。一方運用雙炮連續攻打對方底象,造成“悶宮將”殺著,或雙炮打底象後使對方中宮出現缺口。以上情況寓意“一杯不醉兩杯醉”,故名。大膽穿心象棋術語。殺著的一種著法。一方士象俱全,拱衛中宮,壁壘森嚴;而對方雙車憑借當頭炮的壓力,突棄一車,涉險摧士,從而打開中防缺口,構成殺局。
露將三把手也稱“連將三條車”。象棋術語。一種進攻戰術。利用雙方的將、帥不能在同一條直線上毫無遮攔相對麵的條件,退下士、象而“露將”,使對方被動。將。帥雖不出九宮,而此時遙控力量相當於一車。當它與雙車在一條直線進攻時的形勢(多見於中炮鎮住對方當頭時),構成三支威脅力量,故名。
塞心馬也稱“歸心馬”。象棋術語。指己方的馬在己方九宮的中心,並受到對方的牽製而影響將(帥)、雙士的活動。絲線掏牛象棋術語。利用一炮牽製住對方車、馬以上的主力(一般為兩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難以調動(動則失子),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稱為“絲線掏牛”。
底線馬象棋術語。指一方的馬跳到對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馬既可打將(帥),又可抽吃邊車。如遇對方雙士未動,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構成馬後炮殺局。是實戰中奔馬襲擊的一種厲害著法。馬後炮象棋術語。馬與將(帥)處於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空隔一步,炮在馬後攻將(帥),從而取勝。是實戰殘局或中局階段頗有力量的一種殺著。
空心炮也稱“空頭炮”。象棋術語。此著法針對中宮將(帥)。相互間為空白地帶,如輔以其他子力,常能構成各種難以抵禦的攻勢,給對方以致命打擊。悶宮將象棋術語。用炮將軍並把對方將死,稱為“悶宮將”。
高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二條橫線以內,稱為“高兵”。
低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三、第四條橫線上,稱為“低兵”。
弱兵也稱“老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到達對方底線,稱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殘局象棋術語。比賽雙方經實力消耗後進入決定勝負或構成和局的階段。排局古棋譜稱“棋局”、“棋勢”。象棋術語。一般指在殘局基礎上經過加工編排而成的各種局勢。
四大名局象棋術語。專指刊於《百局象棋譜》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裏獨行》。為便於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裏獨行”兩句。由於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於民間;並經曆代棋手悉心鑽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
七星聚會俗稱“七星棋”。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為《百局象棋譜》的首篇。因雙方各有七子,故名。七星棋古棋譜排局。一般指民間流傳的著名七子排局。蚯蚓降龍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雙車雖矯若強龍,但始終為兩卒所牽製,故名。
千裏獨行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
野馬操田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勢為:經過十餘迴合“序戰”後,成為車馬鬥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著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獨卒擒王也稱“太監追皇帝”。象棋術語。殘局中的一種著法。在殺局過程中,運用其他子力衝鋒陷陣,犧牲殆盡,最後用一兵步步逼將成功。
三士三象象棋術語。一炮、雙士稱“三士”,一炮、雙象,或一馬、雙象稱“三象”。“三士三象”的防禦力量與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關鍵是中防穩固,不給對方的將(帥)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擋一車的進攻。
門東戶西象棋術語。殘局結尾階段,象與將分開,造成將在左,象在右,稱為“門東戶西”。二鬼拍門也稱“鐵門閂”。象棋術語。雙兵入九宮禁區,分列於對方中心士的兩旁(占據四路與六路兩條將門肋道),隨時可進軍發動攻勢,火並中士,逼殺主將,故名。
殘局炮歸家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炮退到自己的後方,既利用士、象當架子進攻、遙控,又加強防禦,掩護將(帥)。
殘局馬勝炮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子少,馬無絆腿軋腳的限製,攻守進退靈活,力量較炮為強。雙馬飲泉象棋殘局。是三子歸邊的一種形式。著法為:犧牲一兵,巧妙地迫將出中宮;然後運用雙馬迴環跳躍,盤旋進擊,構成殺局。
將軍脫袍也稱“關公脫袍”、“推窗望月”。象棋術語。指一方走子,飛一步象,既可化解對方的攻勢,同時又可使己方將(帥)產生遙控的作用,從而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三子歸邊象棋術語。凡有車、馬。炮(兵)等三個進攻性的棋子集結在一起(不論中營、邊線或側翼),就有可能構成各種各樣的殺勢(用殺著將死對方)。這類情況稱為“三子歸邊一局棋”,簡稱“三子歸邊”。
車心馬角象棋術語。指車立中心,馬占士角,構成兇厲的殺局。
海底撈月也稱“車正永無沉底月”。象棋術語。車、炮巧勝一車,係常見的一種實用殘局。棋勢是雙方都無士、象,一方車與主帥必須占中,再助炮沉底在將後打車,故名。反之,無炮一方如車、將占中線,則車、炮方麵難以取勝。另車與主帥如占中,加上一個低兵,亦可構成這種巧妙的殺勢。
一車十子寒象棋術語。指車力強大,縱橫進退,攻守自如。在殘局階段子少時,車可控製17個據點(約占全盤的1/5),實力占作戰第一位,相當於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象棋術語。指對局結尾時,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馬與低卒(士必須在帥後底線,而用兵走閑著)。
羊角士也稱“菱角士”。象棋術語。雙士俱支於九宮上邊,狀如羊角,主要目的為防止四、六線上(中兵兩旁的位置)的馬奔襲九宮攻擊主將,支士攔阻馬腿解危。
三仙煉丹象棋術語。有二說:(l)殘局階段,三個高兵可以戰勝對方的士象全,要點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將(帥)的力量進攻,衝兵搏士,控製兩肋要道,從而構成二鬼拍門的殺勢;(2)三兵並排於對方的下二路(近幾宮禁區),與炮、卒、雙上分庭抗禮。是雙方於細微處見功夫的練習短兵相接的步數棋。車馬冷著象棋殘局。是車、馬在平淡局勢下的巧妙一著,出奇製勝,可使對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著法從實用殘局角度來看,屬於“巧勝”,但仍要求審勢多算,仔細分析形勢。除車、馬外,還有車、炮與車、兵等“冷著”。
象棋的戰略有多種,其中有許多是大家熟悉的,例如:優勢戰略,均勢戰略、劣勢戰略、布局戰略、殘局戰略、攻擊與防守戰略,剛柔並濟戰略,防守反擊戰略以及求和戰略等等,難以--列舉。在以上所舉的戰略中,有一項叫作整體戰略,也就是貫穿整個對弈過程的戰略思想,可以說是最重要、最具有指導意義的。
象棋整體戰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麽呢?這裏可以借鑒軍事上的戰略要求--也就“全勝”。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把實現利益目標的戰略思想分為四個層次:“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伐城。”可見其戰略的選擇是自上而上,先由其層次尋求製勝之道,如求之不得,再依次降格以求。孫武子又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觀之,孫武子的全勝思想包括兩點:一是自己在不付出代價的情況下,即屈服於我方之意誌。其〝不虞而屈人之兵〝以及成語〞兵不血刃“就都體現了這種全勝思想。
在象棋的實戰中,如何追求這種〝全勝〞的境界呢?我們都知道,象棋的實戰是以殺王作為勝負的標準,單方麵則有勝、負和三種結局。就每一局棋來說,棋手們最高的追求當然是勝利、和局則次之(在特殊的形勢下,能謀得和局亦未嚐不是一種勝利)。就一個比賽來講,則應該是多勝不負,次之為多勝少負。換言之,就是追求高勝率,避免輸棋或少輸棋。
軍事鬥爭中的謀略角逐,是一種高級、複雜的、強烈思維活力對抗。象棋枰雖小,但是對陣雙方都有鮮明的目的性,互相抗衡、互相製約,這也形成了一種特有形式的思維上的活力對抗。由於對方思維的難以揣度,有些局勢的發展是難以預測的;由於棋枰的爭鬥有它本身的規律和有關方麵的製約,有些局勢又是可以預測的。但是,棋局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對策可以一勞永勉地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譜不能盡弈之變,法不可盡戰之奇。這要求棋手們隨時依據局勢的變化來調整戰略,運用各種戰術和韜略去努力駕馭局勢,以達到奪取勝利的目的。〞
象棋的實戰既然是一種直接形式的思維活力對抗,勿庸諱言,它的特征勢必充滿著“詭道”邏輯的作用,亦即孫武子所說的:“兵者,詭道也。”〞所謂“詭道”邏輯,就是“不守常”邏輯,以奇製勝,靈活變通,不拘泥於常規,不恪守一格,去留不定,見機而作等等,不一而足。為了滿足獲勝的需要,隻要規則允許,什麽樣的招數都可以在棋枰上使出來。但是絕不包括那些不道德的幹擾對方之類的小動作,這點與軍事上的“詭道”無所不用其極是截然不同的,而唯有此才能顯示象棋的公正、健康、有益、生命長存。
在象棋的對戰史上,許多出奇製勝的精彩戰例都是謀略所創造的典範。在棋枰上不能沒有原則,也不能不要常規,但在謀略思想中,這些原則和常規在遇有異常情況或為了達到某種戰略目標,有時是可以隨機而變的。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而逆常行事,打破思維習慣和定勢去思考對策,恰恰是符合象棋實戰規律的。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生產私有製和對立階段以後的產物,是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用來解決矛盾的最高形式。
由於戰爭的勝敗直接決定著生死存亡,所以曆代軍事家以至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無不十分重視戰爭和研究戰爭。我國著名古代軍事家孫武子在其所著的《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就開宗明義地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察也。”兵即指軍事、戰爭。戰爭既是力的較量,更是智的角逐,所以軍事領域曆來是產生謀略的土壤,軍事鬥爭是誕生奇謀妙計的溫床。從人類的謀略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起源於戰爭的謀略最多、最廣泛,也最精彩,並已逐步滲透或嫁接於其它領域。
謀略的爭鬥在軍事上的表現最為充分。謀略是指戰爭的將帥頭腦中思維活動,是無形的東西,但她所起的作用,卻是那些有形的兵力和物質的作用難以做到也無法與之相比的。以謀製勝可說是軍事鬥爭的最高準則。我國古代軍事謀略,是中國華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奪目而又十分神秘的瑰寶,是由億萬人的鮮血凝結成的亦玉紫珀,是經過無數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之才曆時數千年精雕細琢而成。
韜略既是用兵的謀略,是我國古代兵法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內容最豐富、最具有規律性的原則。許多流傳至今的韜略,比如:“上兵伐謀”,“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以正合,以奇勝”,“致人而不致於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將欲取之,必姑與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順佯敵意”,“將計就計”,“聲東擊西”,“以迂為直”,“勢險節短”等等,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指揮戰爭所必須遵守的軍事名言。
古代兵法韜略源於有聲有色的戰爭話劇,反過來又具有指居戰爭的重要意義。兵法韜略強調把人的能動作用與戰爭的客觀條件聯係起來進行綜合分析,要求戰爭指揮者必須根據敵我雙方各種客觀物質條件去“索其情”--探索戰爭規律;要全麵、辯證地看待戰爭問題,要善於利用客觀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古代軍事家由豐富的戰爭經驗中總結出了一係列的軍事鬥爭矛盾統一的概念,諸如攻守、進退、虛實、勞逸、眾寡、分合、利害、奇正等等,並對這些概念作了辯證的論述,這無疑是古兵法韜略的光輝成就。
棋子乃用以戰鬥之戰員。其類凡七:曰車、曰炮、曰馬、曰相、曰士、曰兵、曰將。夫不知兵者不能用兵,理屬自明,不待詞費。茲將各子之特點、實力、用法,分述於下:
(一)車特點:勇猛迅速,攻、守、進、退,無往不利。
實力:占第一位,可當馬或炮之二倍。
用法:起手布局,應早出以策應各方。否則雖強必弱,雖先必後。橫出直出,或左或右,須視局勢之向背而定,不得隨手。
中局衝殺,應留有餘地,以便進退。以車於戰員中,具有主力作用,敵人與其一舉一動,無不注意之消息之,以圖製其死命,此宜謹者也。
殘局殺和,變化綦繁,大抵敵方缺士者,不得輕與兌換,宜配馬、兵;缺相者宜配炮、兵;士、相全者,宜配馬、炮、兵。
(二)炮???
特點:行動迅速而易於成勢,遙製對方,聯係諸子,使前、後、左、右如常山之蛇,有擊必應;如布電之網,有觸必發;憑籍士、相,攻守兼施,凡局勢多以之為主。
實力:次於車,一般以為馬、炮相較,各有殊勝,此大不然,馬行緩,炮行速,馬係於一方,炮關乎全局。殘局之中,就攻的方麵言,馬固較優,然守的方麵則較為絀;且炮可以籍士、相而攻守兼施,攻不如馬者,特在缺乏士、相之時,尚不得一概而論也。臨局非得先手,萬不可輕以炮換馬。
用法:起手所重在勢,宜深藏以蓄之,輕發則弱而無力,且有全局散渙之虞。宜有餘子為之前,則遙製之力大;宜置於橫通之線,則閃擊之用神。敵缺象而有士時,最有利於炮之攻勢,不得輕與兌換。殘局應退守我方,借士、相而為運用。
(三)馬?
???
?特點:迴環跳躍,盤旋曲折,線的活動較車、炮為遲緩;麵的活動活動則較廣泛而靈動;以車、炮之四方指顧,尚不若此之八麵玲瓏也。其行曲,其力柔,其神逸,枯澀簡單之局,得之則錯綜變化之致,儒將風流,於馬有之。實力:僅次於炮。
用法:馬行緩,且有絆腿之限製,故全局宜置於可據之地,為守兵之用。必有較守兵為大之代價,始可進攻。進攻則須輔之以車、炮或二馬連環,以防敵人之扼製。殘局宜攻,如缺相時,須視局勢之強弱而為進退,以與相可互補以為守也。(
四)相
特點:保衛將(帥),固其專司,而尤在協調諸子,使得籍以成勢。例如,當頭炮、纏角馬等局均以相口為據點;擔子炮、單提馬等局均以相為間架;傷車、馬、炮其勢弱,傷相者其勢危,誠哉其輔弼之用矣。
實力:次於馬。
用法:前局宜靜,輕動則有有害局勢之嚴整。“當頭兵”為其前護,宜珍惜勿失,失之則相易受威脅,連環起飛,須避炮鋒;遇馬飛抵,最善絆腿。殘局宜動,可以遮將;可以搪馬;可以閑,以窺敵之動靜;可以隔,加強炮之攻勢。如有缺時,宜留馬以備救補,並亟應設法消滅對方之炮減少危險。
(五)士特點:大體同於相,唯活動範圍較狹,腹心之用為勝耳。實力:次於相。?????
用法:前局宜靜,殘局亦不宜輕動。避炮鋒宜順補;避車鋒宜背補;避馬鋒宜角補。與炮有攻守相濟之功,尤於殘局時為然,於缺士時為切。
(六)兵
特點:其數最多,勇於犧牲,殺之不易盡,死之大有功。
實力:次於士。用法:此當據其位置而言之:“當頭兵”最重要,除當頭炮局,前局不宜輕動;
七路之兵宜早動,至少宜動一麵,以免礙馬之前進,且必進一步於“相口”,始有據點也;邊兵,則對方躍邊馬者始宜動,否則亦以靜為宜。殘局前進,須有護援,進至橫線第七路,即應慎審,不可輕下。我方車、炮得勢者,宜以兵破其相;車、馬得勢者,宜以兵破其士;如雙方勢力相當者,則應相機為用,又不可輕作犧牲也。
(七)將特點:諸子皆可犧牲,惟此不可犧牲;諸子為決勝負之工具,此則為決勝負之目標。
實力:就其為全局之核心言,可謂大於一切;就其實際戰鬥力言,可謂小於一切。
用法:無論全局、殘局均以靜為原則,動為例外。通常宜居中路,惟亦視攻守之強弱,以避重就輕,非可拘定。殘局之用,在走閑著,蓋惟將之閑,多不致影響全局耳。
關於戰員之分析,略如上述。吾嚐玩其風格,車如長城,如飄風;炮如春雷,如冷雹;馬如名花,如遊龍;士、相分飛,似驚寒之雁陣;兵不畏死,如鑿路之五丁;將守深宮,高風細柳。試比物興誌而神會其別致,將醰醰有味於桔中之樂,而怡然於可歌、可舞、可驚、可喜之別一天地也。????既為戰員分析矣,繼此應一視察戰場。
棋盤者,戰場也,俯視江山,方寸萬裏。縱路九、橫路十者,戰員所由以進退之線;縱橫交錯,位凡九十者,乃所據以攻守之點也。棋子既各異其性能,點線複不同其方所,是其布局運子進退取舍必有配置之宜,或有不當,非賁事即失效,雖有悍將練卒,猶走騏驥於牆茨之上,鬥猛虎於泥淖之中,不惟不能施其技,且見其自困而斃矣。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必勝,不知此而用戰必敗。”又曰:“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戰,勝之半也。”夫棋亦然。關於此點,曆來棋譜向未道及,惟操子較久,技術較高者,乃心知其意,觀其各子布置之地位,即可知其藝術之高下。
今將棋盤點線利害之要,分別列表說明,試閉目以思,點識其形,臨枰觀局。將有庖丁解牛之妙。
據前二表,按圖索驥,關於象棋戰場之形勢,抑可得其慨略已。雖然,此特一種靜態的區劃,使臨局便於為布置運用之射影,非盡可膠柱於此。
對手相逢,各出機杼,“主力線”不能決者,決之於“側翼”、“迂迴”各線,而“側翼”、“迂迴”有時變而為“主力”焉,“前哨”各線,因勢之強弱時為推移,攻守各點,因勢之向背時有轉換,而前者後、後者前、重者輕、輕者重焉,凡此者,乃戰員於戰場上機動的配合之結果,而陣形之研究,有不可緩者已。
金戈鐵馬,布置枰間,因地理之便,審敵我之情,為聯合的行動而以決勝負者:曰局勢。局勢者,陣形也。至此,個別之戰員化而為全體,分段之點線化而為全麵,各泯香色,同入洪爐,一經熔裁,莫不呈化學新奇之態而異其性質。車之至重,可輕如鴻毛;兵之至微,可重如泰山;一相之飛,可撐半壁;一將之閑,可定全局。點線交錯,遠近推移,輕重取舍,因勢而異。舉各部門之裝置配備,悉奔湊於整個機括之下,而決定其退焉、進焉、攻焉、守焉,此實象棋中心之所在,而不可不明其大凡者也。
局勢之研究應分三部:一、布局--為戰爭之預備階段,重在陰陽向背。二、中局--為戰爭之接觸階段,重在進退移換。三、殘局--為戰爭之結束階段,重在調度殺和。陰陽向背者,分強弱於機先;進退移換者,決攻守於已形;調度殺和者,定勝負於最後。不知布局,不足語戰略;不知中局,不足語戰術;不知殘局,不足語戰鬥;三者缺一焉,不能善其事也。
今先言布局,其基本方式如下:
(一)、當頭炮局、屏風馬局。?著法:炮二平五馬8進7 馬二進三卒3進1 馬八進七馬2進3 (先手為當頭炮局,後手為屏風馬局,以下仿此。)優點:當頭炮局,集全體戰員於主力線上,以雷霆萬鈞之力,為中央突破之計,先發製人,莫過於此。屏風馬局,配備允當,全局各子均在可攻可守之間,無或輕或重之弊。前衛線為其火網,誘敵深入最富磁性,每使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缺點:當頭炮局,相失聯絡,兵易傷亡,前局受挫,殘局鮮有不敗者。屏風馬局,炮為馬所間隔,主力線上之活動,有嫌遲滯。
(二)、先鋒馬局、單提馬局著法:兵三進一卒3進1 馬二進三馬2進3 馬三進四馬8進9 優點:先鋒馬局,搶先躍馬,臨河觀變,或靜以礙其前哨線之布置,或動以為車、炮之先導。單提馬局,全部機構重在保兵,前局蓄其全力,示以不勝,而圖殘局之可勝。缺點:二局均屬主力線脆弱,忌當頭炮之中央突破。
(三)、偏鋒炮局、擔子炮局。著法:炮二平六象3進5 馬二進三卒9進1 車一平二卒9進1 兵一進一車9進5 馬八進九馬8進9 相七進五馬2進1 士六進五士4進5 (首著有炮二平七者、第九著有馬八進七者,性質相同,無另為一類之必要。)優點:偏鋒炮局,以側翼線為其主力線,深蓄炮力,密布火網,偏功之師,最稱猛烈。擔子炮局,以靜製動,以炮為守,以馬為攻,以迂迴線為其主力線,側擊之用,別具逸致。
(四)、巡河炮局、纏角馬局。著法:炮二進二象7進5 馬二進三馬8進6 兵七進一馬2進4?優點:巡河炮局,借閃擊以搶先布置,鞏固前哨,遙應主力。纏角馬局,以相口為馬之據點,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妙用甚多。缺點:巡河炮局,缺乏正麵的攻擊精神,布置線虛弱,相、馬易受牽製。纏角馬局,在未達到據點之前,最礙布置。
上列各局,惟當頭炮局、屏風馬、單提馬三者得局勢之正,其餘均係一偏之用。然長短互見,彼此相濟,皆須識其大意,庶可臨機應變。總之,凡布局運子,能發揮其優點者,即為陽、為向;反之為陰、為背;為前者勝,為後者敗,毫厘千裏,知機其神。執筆至此,忽憶及乾嘉間,象棋國手周廷梅,因入蜀采木,遊魚腹浦,觀武侯八陣圖遺跡,頓悟弈理故事。今之所言,非出有意,而匯類基本方式之數,竟恰符八陣,且撰稿亦在蜀中,雖出偶然,亦雲巧合,我思古人,能無永懷。雖然,即武侯之八陣而悟象棋之理,周子之獨也,即象棋之八陣而追蹤周子之藝,今人之所易也,讀者其細玩之。繼言中局:中局為緊接布局而入於戰爭進行的階段,其要略有三:
(一)、須審彼此局勢之強弱優劣,決定進攻與退守。例如,占先當頭炮局,對方應以單提馬、擔子炮局,則宜由主力線進攻,以其中路虛弱也。如應以屏風馬、巡河炮局,則宜主力線現側翼線同時進攻,以其中路之布置較強也。又如屏風馬之火網在前衛線,偏鋒炮之火網在側翼線,此等地帶,當敵人布置未峻之前,固不妨探杆小試,借草占風。若其行勢已成,即應退守要點以觀其變,不得輕攖其鋒。
(二)、須視攻守之情勢,隨時轉換陣形。例如當頭炮局由主力線進攻而致勝者無論矣;如或遇阻,或移為偏鋒炮由側翼進攻,可移為擔子炮易攻為守,可移為屏風馬以圖騰挪。又如先鋒馬局,敵方主力線虛弱者,可移作當頭炮局;側翼線虛弱者,可移作偏鋒炮局。此局勢錯綜之用也。
(三)、須參酌實力大小及局勢關係而換子。兌換價值之合算與否,此固以實力大小為前提,例如以炮易馬、以車易炮者失,以炮易炮、以車易車、推而凡以類易者可相抵。然不可不知局勢之關係者,例如單提馬局,以邊馬方麵之炮為重要;屏風馬局,以兵進於相口方麵之炮為重要(輸入者按:賈題韜寫此書時,尚於黑先紅後時期,相口為屏風馬之相口也,必要說明。其餘仿此。);纏角馬局以進於相口之馬及無馬方之炮為重要;擔子炮局,以車為重要;若輕與兌換必致影響全局,不得以個別單位之實力為比較也。以輕易重,斯為得之。
中局要略,皆自前論基本局勢者引伸而來,使於前者會其要旨,舉一反三,此不難迎刃而解。繼言殘局:
中局會戰,勝負已判然者,戰事即告結束。若殺傷相當,強弱甚微,三五凋零,平分戰場,勢須另行部署,再一決之,是謂殘局,其要略有二:
?(一)須知殺、和定法。殘局為最後之決鬥,故殺須定殺,和須定和。例如,單車破士相全,破雙相、馬,破雙士馬等;單炮製孤士,製孤象等,何者可殺,何者可和,皆有一定之例,雖有作者,莫能或易。必析其理而明其故。庶幾成竹在胸,前乎殘局之攻殺,有所準繩;終乎殘局之決賽,不至功成垂敗也。
(二)須得調度之宜。殘局之易在子少,殘局之難在路多。路多,則每子之活動範圍加大,籌算不易準確,而強弱勢微,稍縱即逝,倘有失著,每難挽迴。故一點一線,必較盡輜銖,一先一後,必析入微茫;彼此相持也,以閑著待之,無懈可擊也,以擾著亂之;攻不忘其所守,守不忘其所攻,動靜以時,輕重勿失。凡此者,皆調度之宜,非僅殘局為然,而以殘局為尤要。?
相傳僧繇畫龍,人有點其睛者,破壁飛去。自《戰員的分析》至此畫龍告終,鱗爪畢現矣,繼此更一言點睛之術。
開局也稱“布局”。象棋術語。是整個對局的開始和基礎。雙方根據戰略戰術的需要,分別部署兵力準備作戰。其正確與否,對中局、殘局的發展都有直接影響。可分為先手和後手兩種。前者一般為主動進攻。後者則根據對方的情況,采取守勢或相互爭先。
當頭炮也稱“中宮炮”、“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起著把炮放在正中線位,是先走一方采取主動攻勢的一種布局。作用是威脅對方中卒,使後走一方立即采取上馬或對炮應著。“以炮鬥炮”(指順手炮與列手炮)與“以炮攻馬”(主要為屏風馬防禦),是象棋布局的兩個係統。
屏風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一方雙馬並踞(炮2平5、馬8進7,馬2進3,保護中兵(卒),狀如屏風,故名。有先手屏風馬和後手屏風馬之分。
順手炮也稱“鬥炮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方第一步都走中炮,由於雙炮方向相同,故名。
列手炮也稱“逆手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方第一著都走中炮,而兩炮方向不同,故名。
盤頭馬也稱“中炮連環夾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先走一方運用中炮盤頭馬布局。挺進中兵(卒),雙馬則從中路連環策應。
過河車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過河車對屏風馬的一種開局著法。先走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過河,起到“封”與“攻”的作用。
平地兌車全稱“中炮過河車進七兵對屏風馬平炮兌車”。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高炮局全稱“中炮過河車高左炮對屏風馬左馬盤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
左馬盤河全稱“屏風馬左馬盤河對中炮過河車進七兵”。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五七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七路炮。
五六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六路炮。多數用於對屏風馬、反宮馬,屬於穩健緩攻型布局。
五八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先手一方炮二平五,再炮八進四。多數用於對屏風馬。
五九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手一方走成中炮九路炮。現代對局中,常見於中抱過河車對屏風馬平炮兌車布局。
巡河車象棋術語。一般指“中炮巡河車對屏風馬先進車”的布局著法。先手一方平中炮上馬後出車巡河,準備兌換兵(卒),便於出馬活動,屬穩健緩攻戰術。
騎河車象棋術語。一方的車進到對方河口,稱為“騎河車”。可以控製對方的兵、馬等各子的活動。巡河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讓雙馬”高手的一方先走炮二進二,采用“巡河炮”著法進攻。近代所指係“中炮巡河炮對屏風馬”布局著法。
單提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雙炮過河全稱“中炮進七兵對屏風馬雙炮過河”。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仙人指路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兵三進一,一子當先,意向莫測,故名。
兩頭蛇象棋術語。指馬二進三再馬八進七布局一方,在三兵與七兵齊挺一步後的形勢。此時雙馬顯得靈活,其狀如“兩頭蛇”,故名。
過宮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走炮二平六,因經過將(帥)的中宮而得名。
卒底炮也稱“小當頭”。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指後手方用炮2平3或炮8平7,對付對方兵七進一或兵三進一。
金鉤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進兵後平炮,布子的形狀如鉤,故名。
左疊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是應付中炮的一種冷僻布局。
鴛鴦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左右兩炮有計劃地集結在一起,狀如鴛鴦,故名。單邊鳳象棋術語。是對局時的一種封鎖戰術。
龜背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後走一方對付先走一方的當頭炮,采用上馬以後出橫車,再退一步炮的布陣。因第三迴合退炮後狀如龜背,故名。
士角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先走一方第一著炮八平六(或炮二平四),安於士角。
飛象局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因起手第一著飛上中象後雙炮連環(稱“擔子炮”或“擔竿炮”),既鞏固己方陣地,又可觀察對方動靜,因勢隨機擴大先手。由於後走一方的應著或攻或守,變化多端,常取決於雙方的中變與殘局的基本功,所以是鬥實力的一種戰略著法。
擔子炮也稱“擔竿炮”。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第一著飛上中象,使雙炮連環。
穿宮馬也稱“拐腳馬”。古稱“纏角馬”。象棋術語。上象後馬二進四從象田出動,再穿上角奔河頭,運用得當,可乘勢直奔九宮,打將以威脅對方;如遇阻攔或受到對方當頭炮的牽製,則會施展不開。
三步虎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其次序是第一著上馬平邊炮出車。棋諺有“三步不出車,著棋容易輸”之說,或以為典出於此。一說因形容“車強如虎”,故名。
反宮馬象棋術語。一種開局著法。華南一帶因其類似單提馬,故也稱“半壁山河”。源於屏風馬。
中局象棋術語。開局與殘局之間的比賽階段,承上啟下,為全局的重要一環。與開局、殘局間尚無明確的界限劃分和規定的著數。通常指開局後約經15個迴合,雙方調兵遣將,布陣列勢就緒,即入中局。
殺者也稱“要殺”。象棋術語。下一著捉對方將、帥時,稱為“殺著”。
四車相見也稱“四車相鬥”。象棋術語。因雙方的車在陣地上作主力戰,為了奪取有利的據點,互不相讓,故名。
棄子攻殺象棋術語。一般指殘局、排局中步步“連將”或“追殺”一類的著法。在實戰中,根據棋局形勢,明確主攻目標,設計戰術組合,運用一係列密切配合的著數,不惜重大犧牲(如棄車、馬、炮等強子),步步緊逼,迫使對方被動應付,以創造此著的條件。
雙杯獻酒象棋術語。殺著的一種著法。一方運用雙炮連續攻打對方底象,造成“悶宮將”殺著,或雙炮打底象後使對方中宮出現缺口。以上情況寓意“一杯不醉兩杯醉”,故名。大膽穿心象棋術語。殺著的一種著法。一方士象俱全,拱衛中宮,壁壘森嚴;而對方雙車憑借當頭炮的壓力,突棄一車,涉險摧士,從而打開中防缺口,構成殺局。
露將三把手也稱“連將三條車”。象棋術語。一種進攻戰術。利用雙方的將、帥不能在同一條直線上毫無遮攔相對麵的條件,退下士、象而“露將”,使對方被動。將。帥雖不出九宮,而此時遙控力量相當於一車。當它與雙車在一條直線進攻時的形勢(多見於中炮鎮住對方當頭時),構成三支威脅力量,故名。
塞心馬也稱“歸心馬”。象棋術語。指己方的馬在己方九宮的中心,並受到對方的牽製而影響將(帥)、雙士的活動。絲線掏牛象棋術語。利用一炮牽製住對方車、馬以上的主力(一般為兩子,也有三子以上的),使之難以調動(動則失子),達到以少勝多的目的,稱為“絲線掏牛”。
底線馬象棋術語。指一方的馬跳到對方底象前一格位置,此馬既可打將(帥),又可抽吃邊車。如遇對方雙士未動,己方有炮助攻,往往可構成馬後炮殺局。是實戰中奔馬襲擊的一種厲害著法。馬後炮象棋術語。馬與將(帥)處於同一直線或同一橫線,中間空隔一步,炮在馬後攻將(帥),從而取勝。是實戰殘局或中局階段頗有力量的一種殺著。
空心炮也稱“空頭炮”。象棋術語。此著法針對中宮將(帥)。相互間為空白地帶,如輔以其他子力,常能構成各種難以抵禦的攻勢,給對方以致命打擊。悶宮將象棋術語。用炮將軍並把對方將死,稱為“悶宮將”。
高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二條橫線以內,稱為“高兵”。
低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在對方第三、第四條橫線上,稱為“低兵”。
弱兵也稱“老兵”。象棋術語。兵(卒)過河界後到達對方底線,稱為“弱兵”。因其作用比高兵、低兵小,故名。
殘局象棋術語。比賽雙方經實力消耗後進入決定勝負或構成和局的階段。排局古棋譜稱“棋局”、“棋勢”。象棋術語。一般指在殘局基礎上經過加工編排而成的各種局勢。
四大名局象棋術語。專指刊於《百局象棋譜》的四篇排局名作:《七星聚會》、《蚯蚓降龍》、《野馬操田》、《千裏獨行》。為便於記憶起見,通常又概括成“七星聚會降龍,野馬千裏獨行”兩句。由於設計編排精巧,引人入勝,長期以來廣泛流行於民間;並經曆代棋手悉心鑽研,推陳出新,變化豐富多采。
七星聚會俗稱“七星棋”。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為《百局象棋譜》的首篇。因雙方各有七子,故名。七星棋古棋譜排局。一般指民間流傳的著名七子排局。蚯蚓降龍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此排局雙車雖矯若強龍,但始終為兩卒所牽製,故名。
千裏獨行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結尾棋勢是一車大戰三兵。
野馬操田古棋譜排局。四大名局之一。棋勢為:經過十餘迴合“序戰”後,成為車馬鬥車兵的實用殘局。出現先走一方易勝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認為起著即可成殺局而墜入圈套。
獨卒擒王也稱“太監追皇帝”。象棋術語。殘局中的一種著法。在殺局過程中,運用其他子力衝鋒陷陣,犧牲殆盡,最後用一兵步步逼將成功。
三士三象象棋術語。一炮、雙士稱“三士”,一炮、雙象,或一馬、雙象稱“三象”。“三士三象”的防禦力量與士象全相等,都有一定的棋式。關鍵是中防穩固,不給對方的將(帥)起到助攻作用,可以抵擋一車的進攻。
門東戶西象棋術語。殘局結尾階段,象與將分開,造成將在左,象在右,稱為“門東戶西”。二鬼拍門也稱“鐵門閂”。象棋術語。雙兵入九宮禁區,分列於對方中心士的兩旁(占據四路與六路兩條將門肋道),隨時可進軍發動攻勢,火並中士,逼殺主將,故名。
殘局炮歸家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炮退到自己的後方,既利用士、象當架子進攻、遙控,又加強防禦,掩護將(帥)。
殘局馬勝炮象棋術語。指殘局階段子少,馬無絆腿軋腳的限製,攻守進退靈活,力量較炮為強。雙馬飲泉象棋殘局。是三子歸邊的一種形式。著法為:犧牲一兵,巧妙地迫將出中宮;然後運用雙馬迴環跳躍,盤旋進擊,構成殺局。
將軍脫袍也稱“關公脫袍”、“推窗望月”。象棋術語。指一方走子,飛一步象,既可化解對方的攻勢,同時又可使己方將(帥)產生遙控的作用,從而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三子歸邊象棋術語。凡有車、馬。炮(兵)等三個進攻性的棋子集結在一起(不論中營、邊線或側翼),就有可能構成各種各樣的殺勢(用殺著將死對方)。這類情況稱為“三子歸邊一局棋”,簡稱“三子歸邊”。
車心馬角象棋術語。指車立中心,馬占士角,構成兇厲的殺局。
海底撈月也稱“車正永無沉底月”。象棋術語。車、炮巧勝一車,係常見的一種實用殘局。棋勢是雙方都無士、象,一方車與主帥必須占中,再助炮沉底在將後打車,故名。反之,無炮一方如車、將占中線,則車、炮方麵難以取勝。另車與主帥如占中,加上一個低兵,亦可構成這種巧妙的殺勢。
一車十子寒象棋術語。指車力強大,縱橫進退,攻守自如。在殘局階段子少時,車可控製17個據點(約占全盤的1/5),實力占作戰第一位,相當於馬或炮之2倍。
太公坐椅象棋術語。指對局結尾時,以一士、一兵巧妙地守和一馬與低卒(士必須在帥後底線,而用兵走閑著)。
羊角士也稱“菱角士”。象棋術語。雙士俱支於九宮上邊,狀如羊角,主要目的為防止四、六線上(中兵兩旁的位置)的馬奔襲九宮攻擊主將,支士攔阻馬腿解危。
三仙煉丹象棋術語。有二說:(l)殘局階段,三個高兵可以戰勝對方的士象全,要點是先用一兵去塞象田,再依仗將(帥)的力量進攻,衝兵搏士,控製兩肋要道,從而構成二鬼拍門的殺勢;(2)三兵並排於對方的下二路(近幾宮禁區),與炮、卒、雙上分庭抗禮。是雙方於細微處見功夫的練習短兵相接的步數棋。車馬冷著象棋殘局。是車、馬在平淡局勢下的巧妙一著,出奇製勝,可使對方猝不及防而束手就擒。此著法從實用殘局角度來看,屬於“巧勝”,但仍要求審勢多算,仔細分析形勢。除車、馬外,還有車、炮與車、兵等“冷著”。
象棋的戰略有多種,其中有許多是大家熟悉的,例如:優勢戰略,均勢戰略、劣勢戰略、布局戰略、殘局戰略、攻擊與防守戰略,剛柔並濟戰略,防守反擊戰略以及求和戰略等等,難以--列舉。在以上所舉的戰略中,有一項叫作整體戰略,也就是貫穿整個對弈過程的戰略思想,可以說是最重要、最具有指導意義的。
象棋整體戰略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什麽呢?這裏可以借鑒軍事上的戰略要求--也就“全勝”。我國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子把實現利益目標的戰略思想分為四個層次:“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次伐城。”可見其戰略的選擇是自上而上,先由其層次尋求製勝之道,如求之不得,再依次降格以求。孫武子又說:“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由此觀之,孫武子的全勝思想包括兩點:一是自己在不付出代價的情況下,即屈服於我方之意誌。其〝不虞而屈人之兵〝以及成語〞兵不血刃“就都體現了這種全勝思想。
在象棋的實戰中,如何追求這種〝全勝〞的境界呢?我們都知道,象棋的實戰是以殺王作為勝負的標準,單方麵則有勝、負和三種結局。就每一局棋來說,棋手們最高的追求當然是勝利、和局則次之(在特殊的形勢下,能謀得和局亦未嚐不是一種勝利)。就一個比賽來講,則應該是多勝不負,次之為多勝少負。換言之,就是追求高勝率,避免輸棋或少輸棋。
軍事鬥爭中的謀略角逐,是一種高級、複雜的、強烈思維活力對抗。象棋枰雖小,但是對陣雙方都有鮮明的目的性,互相抗衡、互相製約,這也形成了一種特有形式的思維上的活力對抗。由於對方思維的難以揣度,有些局勢的發展是難以預測的;由於棋枰的爭鬥有它本身的規律和有關方麵的製約,有些局勢又是可以預測的。但是,棋局千變萬化,沒有固定的對策可以一勞永勉地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譜不能盡弈之變,法不可盡戰之奇。這要求棋手們隨時依據局勢的變化來調整戰略,運用各種戰術和韜略去努力駕馭局勢,以達到奪取勝利的目的。〞
象棋的實戰既然是一種直接形式的思維活力對抗,勿庸諱言,它的特征勢必充滿著“詭道”邏輯的作用,亦即孫武子所說的:“兵者,詭道也。”〞所謂“詭道”邏輯,就是“不守常”邏輯,以奇製勝,靈活變通,不拘泥於常規,不恪守一格,去留不定,見機而作等等,不一而足。為了滿足獲勝的需要,隻要規則允許,什麽樣的招數都可以在棋枰上使出來。但是絕不包括那些不道德的幹擾對方之類的小動作,這點與軍事上的“詭道”無所不用其極是截然不同的,而唯有此才能顯示象棋的公正、健康、有益、生命長存。
在象棋的對戰史上,許多出奇製勝的精彩戰例都是謀略所創造的典範。在棋枰上不能沒有原則,也不能不要常規,但在謀略思想中,這些原則和常規在遇有異常情況或為了達到某種戰略目標,有時是可以隨機而變的。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而逆常行事,打破思維習慣和定勢去思考對策,恰恰是符合象棋實戰規律的。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到生產私有製和對立階段以後的產物,是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上用來解決矛盾的最高形式。
由於戰爭的勝敗直接決定著生死存亡,所以曆代軍事家以至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無不十分重視戰爭和研究戰爭。我國著名古代軍事家孫武子在其所著的《孫子兵法·始計篇》中就開宗明義地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察也。”兵即指軍事、戰爭。戰爭既是力的較量,更是智的角逐,所以軍事領域曆來是產生謀略的土壤,軍事鬥爭是誕生奇謀妙計的溫床。從人類的謀略寶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起源於戰爭的謀略最多、最廣泛,也最精彩,並已逐步滲透或嫁接於其它領域。
謀略的爭鬥在軍事上的表現最為充分。謀略是指戰爭的將帥頭腦中思維活動,是無形的東西,但她所起的作用,卻是那些有形的兵力和物質的作用難以做到也無法與之相比的。以謀製勝可說是軍事鬥爭的最高準則。我國古代軍事謀略,是中國華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寶庫中的一顆耀眼奪目而又十分神秘的瑰寶,是由億萬人的鮮血凝結成的亦玉紫珀,是經過無數經天緯地運籌帷幄之才曆時數千年精雕細琢而成。
韜略既是用兵的謀略,是我國古代兵法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內容最豐富、最具有規律性的原則。許多流傳至今的韜略,比如:“上兵伐謀”,“勝兵先勝而後求戰”,“以正合,以奇勝”,“致人而不致於人”,“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將欲取之,必姑與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順佯敵意”,“將計就計”,“聲東擊西”,“以迂為直”,“勢險節短”等等,已成為膾炙人口的指揮戰爭所必須遵守的軍事名言。
古代兵法韜略源於有聲有色的戰爭話劇,反過來又具有指居戰爭的重要意義。兵法韜略強調把人的能動作用與戰爭的客觀條件聯係起來進行綜合分析,要求戰爭指揮者必須根據敵我雙方各種客觀物質條件去“索其情”--探索戰爭規律;要全麵、辯證地看待戰爭問題,要善於利用客觀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古代軍事家由豐富的戰爭經驗中總結出了一係列的軍事鬥爭矛盾統一的概念,諸如攻守、進退、虛實、勞逸、眾寡、分合、利害、奇正等等,並對這些概念作了辯證的論述,這無疑是古兵法韜略的光輝成就。
棋子乃用以戰鬥之戰員。其類凡七:曰車、曰炮、曰馬、曰相、曰士、曰兵、曰將。夫不知兵者不能用兵,理屬自明,不待詞費。茲將各子之特點、實力、用法,分述於下:
(一)車特點:勇猛迅速,攻、守、進、退,無往不利。
實力:占第一位,可當馬或炮之二倍。
用法:起手布局,應早出以策應各方。否則雖強必弱,雖先必後。橫出直出,或左或右,須視局勢之向背而定,不得隨手。
中局衝殺,應留有餘地,以便進退。以車於戰員中,具有主力作用,敵人與其一舉一動,無不注意之消息之,以圖製其死命,此宜謹者也。
殘局殺和,變化綦繁,大抵敵方缺士者,不得輕與兌換,宜配馬、兵;缺相者宜配炮、兵;士、相全者,宜配馬、炮、兵。
(二)炮???
特點:行動迅速而易於成勢,遙製對方,聯係諸子,使前、後、左、右如常山之蛇,有擊必應;如布電之網,有觸必發;憑籍士、相,攻守兼施,凡局勢多以之為主。
實力:次於車,一般以為馬、炮相較,各有殊勝,此大不然,馬行緩,炮行速,馬係於一方,炮關乎全局。殘局之中,就攻的方麵言,馬固較優,然守的方麵則較為絀;且炮可以籍士、相而攻守兼施,攻不如馬者,特在缺乏士、相之時,尚不得一概而論也。臨局非得先手,萬不可輕以炮換馬。
用法:起手所重在勢,宜深藏以蓄之,輕發則弱而無力,且有全局散渙之虞。宜有餘子為之前,則遙製之力大;宜置於橫通之線,則閃擊之用神。敵缺象而有士時,最有利於炮之攻勢,不得輕與兌換。殘局應退守我方,借士、相而為運用。
(三)馬?
???
?特點:迴環跳躍,盤旋曲折,線的活動較車、炮為遲緩;麵的活動活動則較廣泛而靈動;以車、炮之四方指顧,尚不若此之八麵玲瓏也。其行曲,其力柔,其神逸,枯澀簡單之局,得之則錯綜變化之致,儒將風流,於馬有之。實力:僅次於炮。
用法:馬行緩,且有絆腿之限製,故全局宜置於可據之地,為守兵之用。必有較守兵為大之代價,始可進攻。進攻則須輔之以車、炮或二馬連環,以防敵人之扼製。殘局宜攻,如缺相時,須視局勢之強弱而為進退,以與相可互補以為守也。(
四)相
特點:保衛將(帥),固其專司,而尤在協調諸子,使得籍以成勢。例如,當頭炮、纏角馬等局均以相口為據點;擔子炮、單提馬等局均以相為間架;傷車、馬、炮其勢弱,傷相者其勢危,誠哉其輔弼之用矣。
實力:次於馬。
用法:前局宜靜,輕動則有有害局勢之嚴整。“當頭兵”為其前護,宜珍惜勿失,失之則相易受威脅,連環起飛,須避炮鋒;遇馬飛抵,最善絆腿。殘局宜動,可以遮將;可以搪馬;可以閑,以窺敵之動靜;可以隔,加強炮之攻勢。如有缺時,宜留馬以備救補,並亟應設法消滅對方之炮減少危險。
(五)士特點:大體同於相,唯活動範圍較狹,腹心之用為勝耳。實力:次於相。?????
用法:前局宜靜,殘局亦不宜輕動。避炮鋒宜順補;避車鋒宜背補;避馬鋒宜角補。與炮有攻守相濟之功,尤於殘局時為然,於缺士時為切。
(六)兵
特點:其數最多,勇於犧牲,殺之不易盡,死之大有功。
實力:次於士。用法:此當據其位置而言之:“當頭兵”最重要,除當頭炮局,前局不宜輕動;
七路之兵宜早動,至少宜動一麵,以免礙馬之前進,且必進一步於“相口”,始有據點也;邊兵,則對方躍邊馬者始宜動,否則亦以靜為宜。殘局前進,須有護援,進至橫線第七路,即應慎審,不可輕下。我方車、炮得勢者,宜以兵破其相;車、馬得勢者,宜以兵破其士;如雙方勢力相當者,則應相機為用,又不可輕作犧牲也。
(七)將特點:諸子皆可犧牲,惟此不可犧牲;諸子為決勝負之工具,此則為決勝負之目標。
實力:就其為全局之核心言,可謂大於一切;就其實際戰鬥力言,可謂小於一切。
用法:無論全局、殘局均以靜為原則,動為例外。通常宜居中路,惟亦視攻守之強弱,以避重就輕,非可拘定。殘局之用,在走閑著,蓋惟將之閑,多不致影響全局耳。
關於戰員之分析,略如上述。吾嚐玩其風格,車如長城,如飄風;炮如春雷,如冷雹;馬如名花,如遊龍;士、相分飛,似驚寒之雁陣;兵不畏死,如鑿路之五丁;將守深宮,高風細柳。試比物興誌而神會其別致,將醰醰有味於桔中之樂,而怡然於可歌、可舞、可驚、可喜之別一天地也。????既為戰員分析矣,繼此應一視察戰場。
棋盤者,戰場也,俯視江山,方寸萬裏。縱路九、橫路十者,戰員所由以進退之線;縱橫交錯,位凡九十者,乃所據以攻守之點也。棋子既各異其性能,點線複不同其方所,是其布局運子進退取舍必有配置之宜,或有不當,非賁事即失效,雖有悍將練卒,猶走騏驥於牆茨之上,鬥猛虎於泥淖之中,不惟不能施其技,且見其自困而斃矣。
孫子曰:“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必勝,不知此而用戰必敗。”又曰:“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戰,勝之半也。”夫棋亦然。關於此點,曆來棋譜向未道及,惟操子較久,技術較高者,乃心知其意,觀其各子布置之地位,即可知其藝術之高下。
今將棋盤點線利害之要,分別列表說明,試閉目以思,點識其形,臨枰觀局。將有庖丁解牛之妙。
據前二表,按圖索驥,關於象棋戰場之形勢,抑可得其慨略已。雖然,此特一種靜態的區劃,使臨局便於為布置運用之射影,非盡可膠柱於此。
對手相逢,各出機杼,“主力線”不能決者,決之於“側翼”、“迂迴”各線,而“側翼”、“迂迴”有時變而為“主力”焉,“前哨”各線,因勢之強弱時為推移,攻守各點,因勢之向背時有轉換,而前者後、後者前、重者輕、輕者重焉,凡此者,乃戰員於戰場上機動的配合之結果,而陣形之研究,有不可緩者已。
金戈鐵馬,布置枰間,因地理之便,審敵我之情,為聯合的行動而以決勝負者:曰局勢。局勢者,陣形也。至此,個別之戰員化而為全體,分段之點線化而為全麵,各泯香色,同入洪爐,一經熔裁,莫不呈化學新奇之態而異其性質。車之至重,可輕如鴻毛;兵之至微,可重如泰山;一相之飛,可撐半壁;一將之閑,可定全局。點線交錯,遠近推移,輕重取舍,因勢而異。舉各部門之裝置配備,悉奔湊於整個機括之下,而決定其退焉、進焉、攻焉、守焉,此實象棋中心之所在,而不可不明其大凡者也。
局勢之研究應分三部:一、布局--為戰爭之預備階段,重在陰陽向背。二、中局--為戰爭之接觸階段,重在進退移換。三、殘局--為戰爭之結束階段,重在調度殺和。陰陽向背者,分強弱於機先;進退移換者,決攻守於已形;調度殺和者,定勝負於最後。不知布局,不足語戰略;不知中局,不足語戰術;不知殘局,不足語戰鬥;三者缺一焉,不能善其事也。
今先言布局,其基本方式如下:
(一)、當頭炮局、屏風馬局。?著法:炮二平五馬8進7 馬二進三卒3進1 馬八進七馬2進3 (先手為當頭炮局,後手為屏風馬局,以下仿此。)優點:當頭炮局,集全體戰員於主力線上,以雷霆萬鈞之力,為中央突破之計,先發製人,莫過於此。屏風馬局,配備允當,全局各子均在可攻可守之間,無或輕或重之弊。前衛線為其火網,誘敵深入最富磁性,每使深陷泥淖而不能自拔。缺點:當頭炮局,相失聯絡,兵易傷亡,前局受挫,殘局鮮有不敗者。屏風馬局,炮為馬所間隔,主力線上之活動,有嫌遲滯。
(二)、先鋒馬局、單提馬局著法:兵三進一卒3進1 馬二進三馬2進3 馬三進四馬8進9 優點:先鋒馬局,搶先躍馬,臨河觀變,或靜以礙其前哨線之布置,或動以為車、炮之先導。單提馬局,全部機構重在保兵,前局蓄其全力,示以不勝,而圖殘局之可勝。缺點:二局均屬主力線脆弱,忌當頭炮之中央突破。
(三)、偏鋒炮局、擔子炮局。著法:炮二平六象3進5 馬二進三卒9進1 車一平二卒9進1 兵一進一車9進5 馬八進九馬8進9 相七進五馬2進1 士六進五士4進5 (首著有炮二平七者、第九著有馬八進七者,性質相同,無另為一類之必要。)優點:偏鋒炮局,以側翼線為其主力線,深蓄炮力,密布火網,偏功之師,最稱猛烈。擔子炮局,以靜製動,以炮為守,以馬為攻,以迂迴線為其主力線,側擊之用,別具逸致。
(四)、巡河炮局、纏角馬局。著法:炮二進二象7進5 馬二進三馬8進6 兵七進一馬2進4?優點:巡河炮局,借閃擊以搶先布置,鞏固前哨,遙應主力。纏角馬局,以相口為馬之據點,進可以戰,退可以守,妙用甚多。缺點:巡河炮局,缺乏正麵的攻擊精神,布置線虛弱,相、馬易受牽製。纏角馬局,在未達到據點之前,最礙布置。
上列各局,惟當頭炮局、屏風馬、單提馬三者得局勢之正,其餘均係一偏之用。然長短互見,彼此相濟,皆須識其大意,庶可臨機應變。總之,凡布局運子,能發揮其優點者,即為陽、為向;反之為陰、為背;為前者勝,為後者敗,毫厘千裏,知機其神。執筆至此,忽憶及乾嘉間,象棋國手周廷梅,因入蜀采木,遊魚腹浦,觀武侯八陣圖遺跡,頓悟弈理故事。今之所言,非出有意,而匯類基本方式之數,竟恰符八陣,且撰稿亦在蜀中,雖出偶然,亦雲巧合,我思古人,能無永懷。雖然,即武侯之八陣而悟象棋之理,周子之獨也,即象棋之八陣而追蹤周子之藝,今人之所易也,讀者其細玩之。繼言中局:中局為緊接布局而入於戰爭進行的階段,其要略有三:
(一)、須審彼此局勢之強弱優劣,決定進攻與退守。例如,占先當頭炮局,對方應以單提馬、擔子炮局,則宜由主力線進攻,以其中路虛弱也。如應以屏風馬、巡河炮局,則宜主力線現側翼線同時進攻,以其中路之布置較強也。又如屏風馬之火網在前衛線,偏鋒炮之火網在側翼線,此等地帶,當敵人布置未峻之前,固不妨探杆小試,借草占風。若其行勢已成,即應退守要點以觀其變,不得輕攖其鋒。
(二)、須視攻守之情勢,隨時轉換陣形。例如當頭炮局由主力線進攻而致勝者無論矣;如或遇阻,或移為偏鋒炮由側翼進攻,可移為擔子炮易攻為守,可移為屏風馬以圖騰挪。又如先鋒馬局,敵方主力線虛弱者,可移作當頭炮局;側翼線虛弱者,可移作偏鋒炮局。此局勢錯綜之用也。
(三)、須參酌實力大小及局勢關係而換子。兌換價值之合算與否,此固以實力大小為前提,例如以炮易馬、以車易炮者失,以炮易炮、以車易車、推而凡以類易者可相抵。然不可不知局勢之關係者,例如單提馬局,以邊馬方麵之炮為重要;屏風馬局,以兵進於相口方麵之炮為重要(輸入者按:賈題韜寫此書時,尚於黑先紅後時期,相口為屏風馬之相口也,必要說明。其餘仿此。);纏角馬局以進於相口之馬及無馬方之炮為重要;擔子炮局,以車為重要;若輕與兌換必致影響全局,不得以個別單位之實力為比較也。以輕易重,斯為得之。
中局要略,皆自前論基本局勢者引伸而來,使於前者會其要旨,舉一反三,此不難迎刃而解。繼言殘局:
中局會戰,勝負已判然者,戰事即告結束。若殺傷相當,強弱甚微,三五凋零,平分戰場,勢須另行部署,再一決之,是謂殘局,其要略有二:
?(一)須知殺、和定法。殘局為最後之決鬥,故殺須定殺,和須定和。例如,單車破士相全,破雙相、馬,破雙士馬等;單炮製孤士,製孤象等,何者可殺,何者可和,皆有一定之例,雖有作者,莫能或易。必析其理而明其故。庶幾成竹在胸,前乎殘局之攻殺,有所準繩;終乎殘局之決賽,不至功成垂敗也。
(二)須得調度之宜。殘局之易在子少,殘局之難在路多。路多,則每子之活動範圍加大,籌算不易準確,而強弱勢微,稍縱即逝,倘有失著,每難挽迴。故一點一線,必較盡輜銖,一先一後,必析入微茫;彼此相持也,以閑著待之,無懈可擊也,以擾著亂之;攻不忘其所守,守不忘其所攻,動靜以時,輕重勿失。凡此者,皆調度之宜,非僅殘局為然,而以殘局為尤要。?
相傳僧繇畫龍,人有點其睛者,破壁飛去。自《戰員的分析》至此畫龍告終,鱗爪畢現矣,繼此更一言點睛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