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莊子《逍遙遊》的第二部分,是從“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到“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止。


    “湯之問棘也是已”明顯是後世大能編輯整理時添加上去的,第二部分與第二部分所說內容也不同。


    第二部分前麵一段是銜接,從“湯之問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辯也”止。這一段是銜接文,上下過渡文。然後!把境界、高度往下降,站在人的角度上,來具體講解。


    《逍遙遊》的第一部分是站在道的高度上,站在更高、更遠的高度和境界上來講解的,可能有人還是不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做到逍遙遊,逍遙人生。


    也就是說,第一部分講的太遠、太深奧、太高大上了,一般人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一般人達不到這個認識的高度,沒有這個境界。


    所以!從第二部分開始,上下文銜接之後,就開始講“人”,站在人的角度上來講解,這樣就能讓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你站在道的角度上,站在萬物平等的角度上,一般人可能不懂、不理解,覺得太深奧了。


    因為!沒有係統學習道家的人,他們根本不知道“道”是個什麽東東。不知道“道”是個什麽東東,就不能理解道家認為的“人與萬物一樣,都隻是大地上的一個物種。”


    隻有站在“人與萬物一樣,都隻是大地上的一個物種。”這個認識高度上的人,才能理解鯤鵬與“蜩與學鳩”之間的差距。有了比較,讓人感覺自己渺小,跟“蜩與學鳩”一樣渺小。這樣!更容易讓人產生頓悟。


    從第二部分的第二段開始,就講“人”了,以人為例。


    這一段是從“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到“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止。


    理解這一段相當重要!


    這一段講的也是境界、高度。


    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來講的,對於一般人來講更容易理解。


    這一段前麵部分:“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它的意思是:那些才智能勝任一方官職的人,行為能夠庇護一方百姓的人,德行能投合君王心意的人,能力能夠取得全國信任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很了不起的話,很有成就的話?那麽!他們也就像上麵說的“蜩與學鳩”一樣。他們的人生境界也就如此了,跟“蜩與學鳩”沒有區別。


    這種人跟宋榮子比起來,一樣讓人鄙視、瞧不起。


    宋榮子,也就是宋國的那位大隱。它是墨家弟子,從而在宋國為官。後來!接受了楊朱的傳道,轉而成為“大隱隱於朝”的大隱。


    當一個人明白“道”後,明白人生後,也是可以為官的。認為道家是“隱家”,那是誤解。


    道家到底隱居在哪裏,主要還是根據一個人的喜好,自性而決定。有管理才能的人,對當官又很感興趣,又以造福人民為自己的人生使命的道家,是可以為官的。


    不然?就沒有“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一說了。


    一般文人雅士之類的人,隱於野,他們不喜歡喧囂地都市生活,喜歡清靜。並不是說,“小隱隱於野”的人境界不高。


    而那些喜歡經商的人,或者其他原因的人,就隱身於都市之中。畢竟!在都市中生活更方便一些。


    道家也是人,需要與人接觸,需要融入社會,入鄉隨俗。表麵上要過周圍人一樣地生活,隻有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你的生活圈,不獨立特行,不另類。


    宋榮子所追求的那樣,才是真正的道家,真正地人!做人當如此!


    宋榮子他是: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


    世上所有的人都稱讚他,他並不因此就特別奮勉,世上所有的人都誹謗他,他也並不因此而感到沮喪。他認定了對自己和對外物的分寸,分辨清楚榮辱的界限,覺得不過如此罷了。他對待人世間的一切,都沒有拚命去追求。


    即使如此,他還是沒有達到最高境界。


    宋榮子都做到這樣了,可莊子認為他還沒有達到最高境界。


    因為!宋榮子還沒有進入心界,沒有修煉心界功法。


    心界!心理世界。


    宋榮子隻是在現實世界中做的很好,達到了做人、做一個道家的標準。可他並沒有研究心理學,研究教育心理學。用現代科學來講,他沒有利用“心理傳媒學”,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展開來,影響世人,造福世人。


    不!是影響世世代代的人。


    宋榮子隻是影響了一個宋國,影響了宋國一時,他的後半生。而不是大周天下,不是人類。


    要造福於人類,造福於世世代代的人,讓世世代代的人都效仿你,才是最高境界。


    莊子認為要像列子那樣:“乘天地之正,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列子是最早研究心理學的道家之一,可遺憾地是,他的書被扣上“偽作”加“胡說八道”。


    在莊子時期,沒有“心理學”這個詞,也沒有“心界”這個詞。反正!是研究心理學方麵的,研究“教育心理學”或者叫“心理傳媒學”的。


    在心理世界裏,我們無所不能!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在心理想象的世界裏,不食人間煙火,禦空飛行,孫悟空一般地變化都可以。


    把心界、心理學先放下,不說這些而說實際的東東,說結果。


    莊子認為:我們不僅要用我們的行動去影響幫助周邊的人,幫助天下人,還要幫助世世代代的人,幫助人類正確認識自己,選擇正確地人生觀、世界觀、宇宙觀,選擇正確地生活方式。而不是要名、利,人生不是追逐名利的角逐場。


    這才有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