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講的就是境界、高度。樂文小說w-w-w..c-o-m。境界的不同、看待事物的高度不同,我們就會有不同地人生。境界、高度不同,我們就有不同地人生感受。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是從“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始,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止。


    什麽“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不過是莊子在尋子的路上在漠北苦寒之地看到的冷空氣來襲。然後借用一本叫《齊諧》古書上寫的故事來形象包裝一下。


    隻有親身經曆,才有發言權。傳說中冷空氣是從北方的某個地方來的。莊子雖然沒有找到“北冥”之地,但他相信,《齊諧》這本古書上寫的,是有一定根據的。


    還有!莊子去過吳越,到過海邊,親身經曆過台風。


    在《逍遙遊》裏,莊子不是來寫冷空氣或者是台風的,而是以這個來作比喻,來說事。主要是為了講天地變化的威力,無法抗拒的力量。什麽“鯤”什麽“鵬”,都是用來說事的,用來作比較的,用來講境界、講高度的。


    有了鯤鵬這個龐大無比的家夥作比較,就能顯示出後文出現的蟬和小斑鳩這些小家夥的小。


    鯤鵬之大,有它大的境界和高度,有它的基礎。寫完了鯤鵬之大,馬上就寫鯤鵬的大是有它的基礎的。


    所以!就有了這麽一段文字介紹: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裏,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其實!這一段是在告訴我們,要想逍遙人生,像鯤鵬那邊自由飛翔,俯視天下,你就必須站在道的高度上來看待世事和人生。


    這是基礎!


    你不站在這個高度上,你就是“蜩與學鳩”,你就不能理解鯤鵬為什麽要那樣?你就不能理解道家,你也就無法飛翔在天空中俯視天下。


    道家認為:人與萬物一樣,都隻是一次生命的過客,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人與萬物一樣,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


    有了這種指導思想,我們的人生就已經很明確了。活著就是我們人生的目的和任務,追求多餘的東東,追求影響生命安全的東東,追求暫時快樂而以後痛苦的東東,追求影響我們快樂的東東,都是錯誤地。


    我們隻不過是為了活著而已,為了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而已。是不是?我們為什麽要去“追求多餘的東東,追求影響生命安全的東東,追求暫時快樂而以後痛苦的東東,追求影響我們快樂的東東”呢?


    放下多餘的東東,好好活著,完成我們這一次生命的過程,才是我們追求的。


    如果我們不能站在這個高度、境界上看待人生,對待生活,那麽!我們就逍遙不起來。那麽!我就變成了“蜩與學鳩”。


    蜩與學鳩它們認為它們的人生很好:“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裏而南為?”你鯤鵬的人生有什麽意思?為什麽要那樣地?有什麽意思呢?還九萬裏呢?


    其實!《逍遙遊》中的蜩與學鳩這一段,講的是觀念。如果我們不改變觀念,以為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人生觀點、處理方法是對的,那麽!我們就隻能永遠是“蜩與學鳩”,就不能成為鯤鵬,就不會明白鯤鵬之誌,就不會有逍遙人生。


    觀念的不同是由我們的智商和見識、接受的教育不同而決定的。


    觀念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用比較的方法來讓一個人改變觀念。


    老子的《道德經》,就是采用這種方法的,比較!類比思維。就跟米國的法律一樣,沒有這方法的法律可以用相似的案例來作裁判根據。


    所以!這就有了如下一段文字: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譯過來的意思大概是:


    小智無法跟大智比,短命無法跟長壽比。


    朝生暮死的菌草不知道黑夜與黎明。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蟬,不知道一年的時光。


    楚國的南方有一種大樹叫做靈龜,它把五百年當作一個春季,五百年當作一個秋季。


    上古時代有一種樹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當作一個春季,八千年當作一個秋季。


    傳說中最長壽的人是彭祖,彭祖活了七百來歲,我們要是與他相比長壽,怎麽比?


    其實!生命就一個過程而已!長壽與短壽又有什麽區別?完成這一次生命的過程,就等於完成你的使命了,有什麽可比的呢?


    莊子講這一段的目的,就是要我們從中作出比較,感悟萬物的生命過程,人的生命過程跟萬物一樣,無論長壽與短壽,都隻是一次生命的過程。


    人與萬物一樣,都隻是一種適時而生、不適時而亡的物種。當人類不適宜在地球上居住了,當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到了滅亡的時候,當人類不存在了,人類與人類創造的所謂的人類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所謂地文化,都將隨之而去。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所追求的文明、文化,對於我們來說,又有什麽意思呢?


    不說那麽遠了,就說眼前。當我們死了,我們追求的一切對於我們還有什麽用呢?


    活著!才是我們追求的,多餘的東東,多餘地追求,都沒有必要。快樂地活著,才是我們追求的,多餘的東東,多餘地追求,都沒有必要。


    莊子《逍遙遊》的第一部分,講的就是境界。境界的不同,我們看待人生的觀點就不同。隻有我們站在道的高度上,我們的人生才能真正地逍遙遊。


    不然!我們就是蹦達在草叢、樹木之間的“蜩與學鳩”。我們的人生境界,所看見的世界就有限!


    就拿現代社會的人來講,有不少人跟“蜩與學鳩”又有什麽不同呢?他們認為能掙到錢,擁有財富和榮耀,那就是人生。盡管在掙錢的時候不擇手段,背後被人罵無恥或者可憐。榮耀也隻是表麵上的,背後被人罵是假的。可他們認為這就是人生,他們要的是結果,是表麵的東東:他們擁有了財富和榮耀。


    看見別人追到美女、帥哥,(看見別人養小三、小白臉他們(她們也去追求,認為這就是人生。


    看見別人有車有房、換新車換新大房,他們也去追求,認為這就是人生。


    看見別人鑽了政策的空子,或者是掙了昧良心錢移民去了國外過暫時的享樂生活,他們也去追求,認為這就是人生。


    看見別人拍幾千幾萬元的婚紗照,她們也要去拍,認為這就是人生。


    看見大街上流傳流行什麽款式的衣服了,別人穿什麽新款式了,自己明明沒有能力去買,也不缺衣服穿,可還是要想盡辦法去買,他們認為這就是人生。


    例子就不用一一例舉了,如果我們認為那就是人生的話?那我們就是莊子《逍遙遊》中的“蜩與學鳩”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莊子的故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我說那個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我說那個誰並收藏莊子的故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