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經決定不通過戰爭和平接收西伯利亞,華夏帝國也就不操那些閑心了,同化的時間可能很長,也許一輩子,要讓無數的民族和敵人融入華夏,不是一時半會兒能辦到的事情。
隨著華夏帝國進入華夏立國的第三十個年頭,華夏帝國可以說已經發展的不錯了。自從四六年起事到五二年改金華義軍為華夏軍,華夏立國到現在已經三十個年頭了,張強覺得應該慶祝一番了。
於是傳令各地總督和巡撫,守備司令,野戰軍,騎兵軍,全部來京朝賀。
五個月以後在京舉行建國三十周年大典,屆時舉行一次閱兵大典。
為什麽五個月之後呢?
因為華夏疆域何止萬裏,那些邊緣地區的總督和巡撫,武將們從邊緣地區趕到燕京,至少得走三個月時間,即便快馬送消息,也得一個月時間,很多人可能還來不了,不給人留足時間,哪能聚齊人手?
核心區是不錯了,有了馬車,有了道路,有了不如馬車快,但運載量大一倍至三倍有餘的馬拉火車,交通是便利,從南到北不過走個一個月時間,從東到西不過走一個半月時間,這麽便利的交通也得這麽長時間,那些邊遠地區很多地區沒有路,或者道路不是華夏帝國修的道路的地方,哪能一下就趕過去的,因此給大家留足了時間,萬一路上有個事情也能有個準備。
乘著這個時間,張強帶著親衛隊在周邊州府巡視一番。
大明曆朝曆代除了開國的一兩個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是生在京城,長在皇宮大內,一生都沒有出過幾次燕京,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官員們,士大夫,讀書人階層希望他們看到的,聽到的,因此他們治理國家才會越治理越不堪,國家成了利益集團的玩物,利益集團可不管皇帝,不管國家,他們隻顧自己眼前的小利,如果不行,他們可以逃亡國外,實在不行投降了新朝廷就可以了,但皇帝投降,沒有那個皇帝說有好下場的,那些最終敗國的皇帝,他們的老師一定沒有教過他們皇帝可以死,但底下的臣子可以投降的。
其實國家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是大家的,但絕對不是利益集團的,那些整天叫著為國為民的人,其實心裏隻裝著自己和家族,他們不是民,他們是官,是貴族,與民爭利這是他們統治下的民,他們在同這些民爭奪利益,民其實不是民,是奴隸。
是他們把國家玩散了的,最終壞名聲要皇帝承擔,皇帝在皇宮大內那知道那些啊,他隻是這些人的替罪羔羊而已,也是可憐人。
真正魚肉百姓的是官員和官吏而已,後世這種永遠杜絕不了的現象依然存在,大家隻能把一切都算在國家身上,他們這些得到利益的人,卻移民國外,等國內敗壞不堪的時候,他們領著自己的主子,迴來當好人,然後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總統,新的國王,然後統治一些富人和貴族,至於民,看不起啊。
每次改朝換代都是讀書人幹的事情,都是這些利益集團支持的,農民起義沒有一次成功的,因為沒有組織,不會管理一個國家,其實就是不會同他們利益集團打交道,沒有把國家重新交給他們管理,讓他們牟利,自然會破壞農民起義,破壞窮人起義,窮人先天不足就是凝聚不起來,而且讀書人和利益集團整天搞來搞去,讓他們殺入打戰不會,但破壞,他們都知道,整天學的都是這些。
所以為了自己的天下,張強得多出去走走,秦始皇愛巡遊,那是因為他得出去走走,要不就被人騙了,他小時候吃過苦,吃過虧,但最後還是被人害了,所以後來讀書人就告訴皇帝,皇帝出去是很危險的,於是後麵很多皇帝都不敢出去了,就後世弱勢曆史線裏麵的康熙,最後也是實在外出的途中,被人害了。
這害的人可能是他幾個兒子,為了奪取皇位,生的的兒子太多了也是一種罪啊。
但張強不怕,即便是有人加害了又能怎麽樣?
自己也老了,或許還能掌握大權三十年時間,但三十年以後還得交給下一代,雖然他很想搞什麽民主,不過不行,在華夏搞那個,就等於是把自己的後代交給一幫野心家,他們怎麽對待皇族的,前麵曆代皇帝都有例子,張強很不想學習西方,西方那一套也不好,家天下和一群利益集團而已,一個人統治或者一群人統治,其實都差不多,百姓得不到多少利益的。
西方還有一種模式,君主立憲,皇帝咱照舊當,但管理國家給一群人,讓他們管理國家,隻要大家形成習慣,那麽後世子孫自然不缺一個富家翁的富足生活,不用被人殺頭,華夏最重的是名義,如果沒有皇帝給你加冕,連曹操那樣的人都不行。
張強就是要形成一個習慣。
如果後人中有強大的人,憑借著皇權,依然能當皇帝,如果不能,做一個皇族富家翁也行。
一邊思考著,張強的馬車就過了通州,行駛在鄉間道路上,現在的鄉間道路比起以前來寬闊平坦多了,因為這是一國京師,鄉間道路自然寬闊。
放眼望去,井然有序,阡陌縱橫,綠樹環繞,嫋嫋炊煙,排排房舍,田間勞作的老農紛紛對車隊行注目禮,用白色的毛巾擦著額頭上的汗水。
來往的行人都退避道路兩邊,讓張強的隊伍先行,張強倒也不以為然,這不是後世的官員出行,排場大了,要被人責罵,現在沒有那樣的聲音,敢有那樣的聲音的人,已經被送到大牢或者西伯利亞去幹活去了,西伯利亞可不僅僅有賺錢的後生,商人,還有俘虜和歸化民,以及一些罪犯,一些殘餘的其他王國和勢力的人。
連續視察了幾個鄉村,最後迴到縣衙,吃了一些便飯,張強感覺現在的華夏帝國有點後世的中國田間七八十年代的樣子了,各個都滿臉笑容,幸福洋溢在臉上,要求不高,吃飽穿暖,能掙一些錢,能讀書,能有一個上進的通道就行了。
華夏的子民是要求最不高的子民。
大略在京師轉了一圈以後,張強的車隊進入山西州境內,野戰軍派來保護的兵馬已經維護在周圍,各個縣府都派來了守備旅士兵保護,引路。
山西州已經看不到一點大戰以後的樣子,變得雞犬相聞,一片繁華,商人絡繹不絕,山西是出商人的地方,戰爭之後十來年,再次成為一片繁榮的地方,富裕的人富裕,貧窮的人貧窮,而且相比全國各州,這裏比較明顯的是貧富差距極大,富者富的流油,貧窮的甚至隻能維持家用,山西州的人其實大部分人不如南方人,喜歡走南闖北,大家都很愛家。
隨著華夏帝國進入華夏立國的第三十個年頭,華夏帝國可以說已經發展的不錯了。自從四六年起事到五二年改金華義軍為華夏軍,華夏立國到現在已經三十個年頭了,張強覺得應該慶祝一番了。
於是傳令各地總督和巡撫,守備司令,野戰軍,騎兵軍,全部來京朝賀。
五個月以後在京舉行建國三十周年大典,屆時舉行一次閱兵大典。
為什麽五個月之後呢?
因為華夏疆域何止萬裏,那些邊緣地區的總督和巡撫,武將們從邊緣地區趕到燕京,至少得走三個月時間,即便快馬送消息,也得一個月時間,很多人可能還來不了,不給人留足時間,哪能聚齊人手?
核心區是不錯了,有了馬車,有了道路,有了不如馬車快,但運載量大一倍至三倍有餘的馬拉火車,交通是便利,從南到北不過走個一個月時間,從東到西不過走一個半月時間,這麽便利的交通也得這麽長時間,那些邊遠地區很多地區沒有路,或者道路不是華夏帝國修的道路的地方,哪能一下就趕過去的,因此給大家留足了時間,萬一路上有個事情也能有個準備。
乘著這個時間,張強帶著親衛隊在周邊州府巡視一番。
大明曆朝曆代除了開國的一兩個皇帝,其他的皇帝都是生在京城,長在皇宮大內,一生都沒有出過幾次燕京,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官員們,士大夫,讀書人階層希望他們看到的,聽到的,因此他們治理國家才會越治理越不堪,國家成了利益集團的玩物,利益集團可不管皇帝,不管國家,他們隻顧自己眼前的小利,如果不行,他們可以逃亡國外,實在不行投降了新朝廷就可以了,但皇帝投降,沒有那個皇帝說有好下場的,那些最終敗國的皇帝,他們的老師一定沒有教過他們皇帝可以死,但底下的臣子可以投降的。
其實國家不是皇帝一個人的,是大家的,但絕對不是利益集團的,那些整天叫著為國為民的人,其實心裏隻裝著自己和家族,他們不是民,他們是官,是貴族,與民爭利這是他們統治下的民,他們在同這些民爭奪利益,民其實不是民,是奴隸。
是他們把國家玩散了的,最終壞名聲要皇帝承擔,皇帝在皇宮大內那知道那些啊,他隻是這些人的替罪羔羊而已,也是可憐人。
真正魚肉百姓的是官員和官吏而已,後世這種永遠杜絕不了的現象依然存在,大家隻能把一切都算在國家身上,他們這些得到利益的人,卻移民國外,等國內敗壞不堪的時候,他們領著自己的主子,迴來當好人,然後自己搖身一變成為新的總統,新的國王,然後統治一些富人和貴族,至於民,看不起啊。
每次改朝換代都是讀書人幹的事情,都是這些利益集團支持的,農民起義沒有一次成功的,因為沒有組織,不會管理一個國家,其實就是不會同他們利益集團打交道,沒有把國家重新交給他們管理,讓他們牟利,自然會破壞農民起義,破壞窮人起義,窮人先天不足就是凝聚不起來,而且讀書人和利益集團整天搞來搞去,讓他們殺入打戰不會,但破壞,他們都知道,整天學的都是這些。
所以為了自己的天下,張強得多出去走走,秦始皇愛巡遊,那是因為他得出去走走,要不就被人騙了,他小時候吃過苦,吃過虧,但最後還是被人害了,所以後來讀書人就告訴皇帝,皇帝出去是很危險的,於是後麵很多皇帝都不敢出去了,就後世弱勢曆史線裏麵的康熙,最後也是實在外出的途中,被人害了。
這害的人可能是他幾個兒子,為了奪取皇位,生的的兒子太多了也是一種罪啊。
但張強不怕,即便是有人加害了又能怎麽樣?
自己也老了,或許還能掌握大權三十年時間,但三十年以後還得交給下一代,雖然他很想搞什麽民主,不過不行,在華夏搞那個,就等於是把自己的後代交給一幫野心家,他們怎麽對待皇族的,前麵曆代皇帝都有例子,張強很不想學習西方,西方那一套也不好,家天下和一群利益集團而已,一個人統治或者一群人統治,其實都差不多,百姓得不到多少利益的。
西方還有一種模式,君主立憲,皇帝咱照舊當,但管理國家給一群人,讓他們管理國家,隻要大家形成習慣,那麽後世子孫自然不缺一個富家翁的富足生活,不用被人殺頭,華夏最重的是名義,如果沒有皇帝給你加冕,連曹操那樣的人都不行。
張強就是要形成一個習慣。
如果後人中有強大的人,憑借著皇權,依然能當皇帝,如果不能,做一個皇族富家翁也行。
一邊思考著,張強的馬車就過了通州,行駛在鄉間道路上,現在的鄉間道路比起以前來寬闊平坦多了,因為這是一國京師,鄉間道路自然寬闊。
放眼望去,井然有序,阡陌縱橫,綠樹環繞,嫋嫋炊煙,排排房舍,田間勞作的老農紛紛對車隊行注目禮,用白色的毛巾擦著額頭上的汗水。
來往的行人都退避道路兩邊,讓張強的隊伍先行,張強倒也不以為然,這不是後世的官員出行,排場大了,要被人責罵,現在沒有那樣的聲音,敢有那樣的聲音的人,已經被送到大牢或者西伯利亞去幹活去了,西伯利亞可不僅僅有賺錢的後生,商人,還有俘虜和歸化民,以及一些罪犯,一些殘餘的其他王國和勢力的人。
連續視察了幾個鄉村,最後迴到縣衙,吃了一些便飯,張強感覺現在的華夏帝國有點後世的中國田間七八十年代的樣子了,各個都滿臉笑容,幸福洋溢在臉上,要求不高,吃飽穿暖,能掙一些錢,能讀書,能有一個上進的通道就行了。
華夏的子民是要求最不高的子民。
大略在京師轉了一圈以後,張強的車隊進入山西州境內,野戰軍派來保護的兵馬已經維護在周圍,各個縣府都派來了守備旅士兵保護,引路。
山西州已經看不到一點大戰以後的樣子,變得雞犬相聞,一片繁華,商人絡繹不絕,山西是出商人的地方,戰爭之後十來年,再次成為一片繁榮的地方,富裕的人富裕,貧窮的人貧窮,而且相比全國各州,這裏比較明顯的是貧富差距極大,富者富的流油,貧窮的甚至隻能維持家用,山西州的人其實大部分人不如南方人,喜歡走南闖北,大家都很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