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南明軍也在拚命,他們也不是沒有損失,他們也損失了四千新軍了,很多隊列已經從九輪,也就是九行變成了六行到七行,而清軍依然不畏生死的衝上去,他們還得拚命射擊。
南明軍畢竟沒有華夏軍那麽紀律嚴明,在大的傷亡麵前,很多士兵的動作都變了形,有的裝填火藥多了,炸膛了,有的怎麽也裝不好子彈和火藥,在後麵被軍官打罵,越是焦急,越是裝不好,很多士兵就這樣被督戰隊拖到後麵拳打腳踢,就這樣南明軍白白的損失了一行士兵,隊列變得更薄了,隻有六行了中段隻有五行了,沒有士兵補充上去,隻能拚著五行對抗敵人。
不過他們的敵人已經從新軍士兵換成了火銃兵,神機營,和敵人的弓箭手,不要命衝鋒的步兵,長槍兵,刀盾兵,敵人完全是一副拚命的打法。
在火炮和子彈的絞殺中,敵人最終也衝不過五十米的死亡線,紛紛倒在一百一十米到五十米距離南明軍的前線這段距離上。
終於張強看到高誌祥的部隊有崩潰的跡象,後麵莽古爾泰的八萬兵力猶如潮水一般湧來,直接在五百米距離上碾壓過高誌祥的潰兵前隊,然後席卷而過,是騎兵。
他將視線轉到了永福縣城,清軍通過渡船,兩邊的橋梁,紛紛湧過去,攻擊永福縣城。
防守橋梁的南明軍抵抗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崩潰了,他們畢竟兵力少,還是民夫和青壯,隻有一百多戰兵,幾個騎兵而已。
清軍通過橋梁和渡船迅速登上岸邊,然後衝向永福縣城,一些清軍衝向蘇正清的後隊。
蘇正清當然也不是對這種局麵沒有防備,六千新軍守衛兩邊,三千步兵加上一千騎兵守衛中路,還把重炮從前方拉迴來對著兩邊席卷而來的清軍轟擊。
戰鬥進入白熱化,高誌祥的漢軍旗幾乎完全崩潰,新軍潰不成軍,前麵的步兵們也被打傻了,幾次衝擊以後也崩潰了,轉身往後跑,卻被莽古爾泰派的騎兵碾壓成粉碎,傷亡比同南明軍直接打戰還要多,高誌祥的中軍也被衝亂,他差點成了莽古爾泰的刀下鬼,不由的暗恨,帶著自己的殘兵敗將好不容易逃迴了桂林府,頹然躺倒在府衙大堂裏麵。
而莽古爾泰正在高興高誌祥給自己創造的這個進攻的機會,八萬大軍全部押上,一萬多清軍滿族騎兵和蒙古騎兵席卷而去。
迎接他們的是兩翼的南明軍兩千騎兵,中段是猛烈的炮火還有加快了速度的火繩槍齊射。
每一次齊射,南明軍都向後退後兩米距離,清軍的騎兵剛開始還可以突進到五十米距離,然後用弓箭給南明軍造成傷害,但後來他們發現這個距離在變的大了起來,五十五米,五十六米,五十七米,六十米,七十米,八十米,不再後退了,就這個距離了。
他們的一些弓手還是能在這個距離給敵人造成傷害的,但這並不能奠定勝局,他們撞到了牆上,大炮加火繩槍,讓他們再難以前進半步,兩翼的突襲也因為南明軍的騎兵的阻擊,在二百米距離上就被遏製了,後來南明軍騎兵越來越少,但敵人的火炮也開始支援兩翼了,於是他們發現在推進到一百多米的時候,前進越發困難了。
敵人把中間的預備隊派上來了。
兩翼也全是敵人的火槍和打散彈的火炮。
隻能指望後邊突襲的清軍了。
但突襲的清軍由於地形的限製,每次渡船都隻能把兩千多清軍運上岸,這些清軍一邊得衝擊永福縣城,一邊得包抄蘇正清的出城部隊,人數實在太少了,過橋的部隊很快由於橋麵狹窄,也一下過不了多少清軍,他們過來的兵力還不如南明軍殺死的的兵力多。
蘇正清用三個野戰旅對抗兩個孔有德的新軍,用一個野戰旅防備敵人的後方,野戰旅還有兩千新軍火槍手保留在中軍中,此時也被派到了正麵對抗莽古爾泰的戰鬥中去了,身邊的騎兵和步兵盡出,大部分投入到抵抗兩翼的清軍去了,中間的野戰旅已經損失了一個,剩餘的兩個還是能在殘缺的炮兵的幫助下抵抗住莽古爾泰的瘋狂投入的八萬兵力的衝擊。
雖然誰也知道,如果他頂不住敵人的八萬兵力的進攻,敵人實在太多了,一時的占優,總有崩潰的時候,他的南明軍也是第一次接戰,第一次在兵力如此懸殊下同敵人進行了一場如此傷亡慘重的戰鬥,這在大明的曆史上,也隻有朱仙鎮大順軍同大明打的那一場戰鬥才有如此慘重的傷亡。
遼東戰場就不說了,哪裏簡直就是過家家,強大的百萬遼東兵竟然打不過人家十幾萬的清軍。
對抗了如此久,死傷幾千人,打滅了一個野戰旅,而敵人幾乎就像是無窮無盡一樣,打不完,越打越多,南明軍此時的士氣迅速滑落穀底,準確率迅速下降,敵人已經能衝到六十米距離射箭了,南明軍的死傷在增大,不到一個時辰,又增加了兩千傷亡,還不算已經幾乎覆滅的兩千阻擋敵人的騎兵。
蘇正清連忙把後方防守的騎兵也調過來阻擋敵人,兩翼也被敵人打出了缺口,而手中,已經沒有了預備隊了,他不得不帶著親衛隊衝上去,用龍騎兵阻擋敵人的騎兵進攻,龍騎兵最後打成了拚死突擊的騎兵隊伍,揮舞著馬刀同敵人戰鬥。
後防線上,敵人已經開始攀爬城牆了,阻擋的一個野戰旅六成的兵力開始後退,敵人過江的兵力越來越多,他們也快頂不住了,蘇正清的這三萬多兵力終於成為被敵人包圍在城外五裏的孤軍。
初步估計敵人過江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八萬人,大約五萬人在圍攻縣城,縣城哪裏打的也是火熱,根本不可能給他派出援兵。
蘇正清在幾名騎兵的環繞下,站在剛清理出的一段空地上,悲哀的看著這一切,難道,自己就要命喪在此地了嗎?
幾百名剩餘的新軍和一百多名戰兵迅速的向中線的大隊人馬靠攏過去,放棄了這一側的防禦,敵人的騎兵和步兵迅速壓上,馬上就能對他們形成絕對的包圍了,還會打斷他同後麵阻止敵人過江襲擊背後的還在兩裏地以外,邊打邊退的那一部分斷後部隊的會和。
如果這樣的目的達成,他就會徹底失敗了。
突然他聽到喊聲如潮,從江兩邊,湧現出很多明軍服飾的援兵。
援兵直接從一側衝向岸邊的橋邊,渡口,然後直接撞入了過江或者過橋的清軍部隊,一支騎兵直接從後方衝過去,從橋上砍倒敵人,衝過了橋,衝進了攻擊永福縣城的清軍隊伍,在哪裏大肆砍殺。
另一邊清軍也是大亂,一支騎兵也從橋上衝過來,這一支隊伍直接衝向攻擊自己後防線的清軍。
兩支騎兵擁有火繩槍,人未到,先打一排火槍,清軍頓時大亂,驚慌失措。
(本章完)
南明軍畢竟沒有華夏軍那麽紀律嚴明,在大的傷亡麵前,很多士兵的動作都變了形,有的裝填火藥多了,炸膛了,有的怎麽也裝不好子彈和火藥,在後麵被軍官打罵,越是焦急,越是裝不好,很多士兵就這樣被督戰隊拖到後麵拳打腳踢,就這樣南明軍白白的損失了一行士兵,隊列變得更薄了,隻有六行了中段隻有五行了,沒有士兵補充上去,隻能拚著五行對抗敵人。
不過他們的敵人已經從新軍士兵換成了火銃兵,神機營,和敵人的弓箭手,不要命衝鋒的步兵,長槍兵,刀盾兵,敵人完全是一副拚命的打法。
在火炮和子彈的絞殺中,敵人最終也衝不過五十米的死亡線,紛紛倒在一百一十米到五十米距離南明軍的前線這段距離上。
終於張強看到高誌祥的部隊有崩潰的跡象,後麵莽古爾泰的八萬兵力猶如潮水一般湧來,直接在五百米距離上碾壓過高誌祥的潰兵前隊,然後席卷而過,是騎兵。
他將視線轉到了永福縣城,清軍通過渡船,兩邊的橋梁,紛紛湧過去,攻擊永福縣城。
防守橋梁的南明軍抵抗了不到半個時辰,就崩潰了,他們畢竟兵力少,還是民夫和青壯,隻有一百多戰兵,幾個騎兵而已。
清軍通過橋梁和渡船迅速登上岸邊,然後衝向永福縣城,一些清軍衝向蘇正清的後隊。
蘇正清當然也不是對這種局麵沒有防備,六千新軍守衛兩邊,三千步兵加上一千騎兵守衛中路,還把重炮從前方拉迴來對著兩邊席卷而來的清軍轟擊。
戰鬥進入白熱化,高誌祥的漢軍旗幾乎完全崩潰,新軍潰不成軍,前麵的步兵們也被打傻了,幾次衝擊以後也崩潰了,轉身往後跑,卻被莽古爾泰派的騎兵碾壓成粉碎,傷亡比同南明軍直接打戰還要多,高誌祥的中軍也被衝亂,他差點成了莽古爾泰的刀下鬼,不由的暗恨,帶著自己的殘兵敗將好不容易逃迴了桂林府,頹然躺倒在府衙大堂裏麵。
而莽古爾泰正在高興高誌祥給自己創造的這個進攻的機會,八萬大軍全部押上,一萬多清軍滿族騎兵和蒙古騎兵席卷而去。
迎接他們的是兩翼的南明軍兩千騎兵,中段是猛烈的炮火還有加快了速度的火繩槍齊射。
每一次齊射,南明軍都向後退後兩米距離,清軍的騎兵剛開始還可以突進到五十米距離,然後用弓箭給南明軍造成傷害,但後來他們發現這個距離在變的大了起來,五十五米,五十六米,五十七米,六十米,七十米,八十米,不再後退了,就這個距離了。
他們的一些弓手還是能在這個距離給敵人造成傷害的,但這並不能奠定勝局,他們撞到了牆上,大炮加火繩槍,讓他們再難以前進半步,兩翼的突襲也因為南明軍的騎兵的阻擊,在二百米距離上就被遏製了,後來南明軍騎兵越來越少,但敵人的火炮也開始支援兩翼了,於是他們發現在推進到一百多米的時候,前進越發困難了。
敵人把中間的預備隊派上來了。
兩翼也全是敵人的火槍和打散彈的火炮。
隻能指望後邊突襲的清軍了。
但突襲的清軍由於地形的限製,每次渡船都隻能把兩千多清軍運上岸,這些清軍一邊得衝擊永福縣城,一邊得包抄蘇正清的出城部隊,人數實在太少了,過橋的部隊很快由於橋麵狹窄,也一下過不了多少清軍,他們過來的兵力還不如南明軍殺死的的兵力多。
蘇正清用三個野戰旅對抗兩個孔有德的新軍,用一個野戰旅防備敵人的後方,野戰旅還有兩千新軍火槍手保留在中軍中,此時也被派到了正麵對抗莽古爾泰的戰鬥中去了,身邊的騎兵和步兵盡出,大部分投入到抵抗兩翼的清軍去了,中間的野戰旅已經損失了一個,剩餘的兩個還是能在殘缺的炮兵的幫助下抵抗住莽古爾泰的瘋狂投入的八萬兵力的衝擊。
雖然誰也知道,如果他頂不住敵人的八萬兵力的進攻,敵人實在太多了,一時的占優,總有崩潰的時候,他的南明軍也是第一次接戰,第一次在兵力如此懸殊下同敵人進行了一場如此傷亡慘重的戰鬥,這在大明的曆史上,也隻有朱仙鎮大順軍同大明打的那一場戰鬥才有如此慘重的傷亡。
遼東戰場就不說了,哪裏簡直就是過家家,強大的百萬遼東兵竟然打不過人家十幾萬的清軍。
對抗了如此久,死傷幾千人,打滅了一個野戰旅,而敵人幾乎就像是無窮無盡一樣,打不完,越打越多,南明軍此時的士氣迅速滑落穀底,準確率迅速下降,敵人已經能衝到六十米距離射箭了,南明軍的死傷在增大,不到一個時辰,又增加了兩千傷亡,還不算已經幾乎覆滅的兩千阻擋敵人的騎兵。
蘇正清連忙把後方防守的騎兵也調過來阻擋敵人,兩翼也被敵人打出了缺口,而手中,已經沒有了預備隊了,他不得不帶著親衛隊衝上去,用龍騎兵阻擋敵人的騎兵進攻,龍騎兵最後打成了拚死突擊的騎兵隊伍,揮舞著馬刀同敵人戰鬥。
後防線上,敵人已經開始攀爬城牆了,阻擋的一個野戰旅六成的兵力開始後退,敵人過江的兵力越來越多,他們也快頂不住了,蘇正清的這三萬多兵力終於成為被敵人包圍在城外五裏的孤軍。
初步估計敵人過江的兵力已經達到了八萬人,大約五萬人在圍攻縣城,縣城哪裏打的也是火熱,根本不可能給他派出援兵。
蘇正清在幾名騎兵的環繞下,站在剛清理出的一段空地上,悲哀的看著這一切,難道,自己就要命喪在此地了嗎?
幾百名剩餘的新軍和一百多名戰兵迅速的向中線的大隊人馬靠攏過去,放棄了這一側的防禦,敵人的騎兵和步兵迅速壓上,馬上就能對他們形成絕對的包圍了,還會打斷他同後麵阻止敵人過江襲擊背後的還在兩裏地以外,邊打邊退的那一部分斷後部隊的會和。
如果這樣的目的達成,他就會徹底失敗了。
突然他聽到喊聲如潮,從江兩邊,湧現出很多明軍服飾的援兵。
援兵直接從一側衝向岸邊的橋邊,渡口,然後直接撞入了過江或者過橋的清軍部隊,一支騎兵直接從後方衝過去,從橋上砍倒敵人,衝過了橋,衝進了攻擊永福縣城的清軍隊伍,在哪裏大肆砍殺。
另一邊清軍也是大亂,一支騎兵也從橋上衝過來,這一支隊伍直接衝向攻擊自己後防線的清軍。
兩支騎兵擁有火繩槍,人未到,先打一排火槍,清軍頓時大亂,驚慌失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