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現代人的標準千霈基本是混80後的,一九九幾年說的是國家發展迅猛期,形勢一片大好自不用說,而且這還是和世界人民一同分享的,這很重要,你好怎麽體現不能你自己說好就行的,點你好我好大家好。
改革的浪潮把幸福的絕大多數人倦入商海,那時千霈從父輩那聽過的最多字眼還是倒煙販酒車皮房地產,深圳珠海廣州等南方城市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那麽簡單,在千霈的印象裏,那會兒簡直就是世界中心。
那也是千霈頭一次聽到‘後現代’這一詞匯的年代,各種思潮伴隨著外匯資金一齊湧入,於是不得不出現了‘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的曖昧場麵,人人有機會人人也自危,二元對立的政治性思維被破除,一個信仰告別了原則的年代,讓本應接不暇的社會主義小青年們麵對眾大師販售的各種主義形式一時挑花了眼,結果越走越邊緣,呈現出‘多語係’的繁雜態勢。
記得當年千霈隨口的一句‘後超’就能嚇得眾人不敢妄言,即便那時的千霈還不明白這‘後超’和後來的‘中超’或者‘超女’有什麽關係,也不知道這後現代與超現實之間有什麽聯係,能不能連著說。
不過千霈很大氣的表示並不擔心,在大環境的庇佑下,人人又都有了當紅衛兵的勇氣,果不其然後來真就有了個“後超現實主義”又稱“新超現實主義”的流派,並十分爭氣地延伸到詩歌繪畫等藝術領域,其中羅伯特·勃萊和w·s·默溫兩位英美詩人還把自己寫成了中流砥柱。
千霈迴憶當時主要是閑得蛋疼,沒想到第一世界國家就及時響應了。
最後還是哈桑大爺總結得好:90年代的中國正呈現出“不確定的內在性”的後現代文化景觀,即一種變化不定、令人眩目的非真非幻的含混狀態。
“不確定的內在性”這詞是由哈爺自己創的,被千霈發現後暗叫了一聲‘吊’,這個字寫出來非常之不雅觀,可是說出來力道十足,這個詞有偏義性,在某些地方方言裏‘吊’乃狗屎,不屑之意,在寶島台灣就是狗屎運,很強的意思,而在普通話普及嚴重的中小型城市裏‘吊’就隻剩下一個意思。。。
於是千霈的這聲‘吊’既有可能是對哈爺這種不地道行為的不齒,竟敢拿老子玩剩的想再陰一把。也有可能是看大師一把年紀還亂來而自己小小年紀的也不要臉,就很佩服心想自己的大師之路可謂不遠。
這直接給了千霈後來每每把這個詞念作“內在的不確定性”的動力,誰敢說不對跟誰急。再後來千霈又聽說在近期推出的最新版本(《後現代轉折》一書)中這個詞又被人譯作“不確定的內向性”,
‘內向性?!’
這千霈倒還好理解。
難以想象這樣一個‘最好的時光’千霈是在幾近平靜的氛圍中度過的,這一切也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千霈沒有多加抱怨,相反千霈的父親在兼著工職的情況下開的一間拖把廠卻慘遭倒閉,在這之前頗為殷實的家底還是千霈的父母偶爾可以聊以欣慰的事情,千霈的母親一向節儉持家,父親也屬於老派的傳統男人,並不會與朋友攀比些什麽,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裏千霈家也是有錢的,這從朋友時常拿作由頭的調侃可以看出,可工廠的倒閉使事情變得頗為複雜,因為在不知情朋友的戲謔之下父親表情一時難以琢磨。
我想相對於工廠倒閉的原因人們可能首先要問為什麽是拖把,這是很嚴肅的事情,千霈的父親早年間是紮掃把出身,為了在上學之外能夠偶爾接濟一下家裏,千霈的父親紮得一手好掃把,畢業後的父親順利工作了,可每每見到辦公室角落裏的掃把總會有那麽一份懷念,可是沒人會注意一個40多歲的男人在對著個掃把感慨什麽,往往在看到樓道清潔人員提著已經有些破損鬆動了的大掃把揮舞,就恨不得一把搶過來七手八腳的拆爛了再重新紮紮好。
可無奈的父親不至於天天拿些稻草迴家再紮成掃把給千霈看,於是在一陣陣文人下海的風潮下,千霈父親的心裏終於有了數,可是紮掃把要求技術,父親不是不知道,所以相對效容易對付的拖把成了最好的選擇,說白了都是帶把的清潔用品,還是可以成立的。
一個人如果打算幹什麽事情一定是要從他最熟悉的部分開始,千霈的父親堅信自己長久以來對掃把的感情,現在換成是拖把,以為隻會越來越好。
千霈的父親知道當初造掃把時可以薅路邊的樹草空手套白狼,卻沒想到做拖把的碎布條也可以迴收成衣公司的,成本提高了加之管理不善,但千霈的父親卻不能說不用心,一段時間千霈隻記得自己一家三口隔三差五的就往小鎮外圍家裏的工廠跑,那是以前千霈父親教過的中學舊址,在裏麵租了一片廠房,各種棉絮與碎布條堆積成碩大山包一個個充斥在裏麵,遠處看去巍為壯觀,千霈從一個跳到另一個,吃得滿嘴灰屑。
那時千霈的母親時常在大夏天買一大包涼皮分給大家吃,千霈一向知道節省,看到後很是心疼,於是自己不吃。
父親甚至拖來了老家的親戚幫忙,可惜千霈那個不學無術的二哥原來在老家流氓當得很有前途莫名其妙的就被叫到父親這裏幫忙,以為還可以發揮餘熱自然問題不斷,父親與他動了怒,踢破了門,說是不僅每天隻會遊手好閑的指示別人幹這幹那,還時常騷擾著廠子裏的女職工。
千霈為此曾對父親大為不滿,認為純粹是沒事找事、活該倒黴。
後來得知父親之所以這麽做完全是因為看在大伯的麵子上,千霈這才記起這位二哥在千霈很小的時候就來過他家,當時此人還在當兵就跑過來借錢,千霈那時還和他與另外一人擠在千霈那張小床上隱隱聽到斧子砍人什麽的。
千霈馬上就陷入了一種宿命感很強的沉默中,想到父親當初也是不自覺的挑了以前為之奮鬥與傷心過的地方當作自己重新開始的起點,父親極力想擺脫那種一個鐵餅子吃兩天的學習生涯,一心想過自己認為對的那種生活,未必要如何富有未必要那麽快樂。。。
可是一個人如果對其尚且不堪的過去依依不舍並非就是善意的表現,也有可能是一種需求。一如那一個時代的解惑:人人有機會人人也自危。
千霈可以說是錯過了那個年代,畢竟作為祖國花朵的千霈在個人行動力上十分有限,況且即便是長大成人的千霈也未必會一心想著投抱其中,有句話叫不是你選擇了時代,而是時代選擇了你。
可千霈從沒有感受到什麽來自時代的唿喚,也就談不上什麽辜負不辜負,他隻靜靜的蹲在一邊看,人們也並沒有因為他的談吐特別舉動怪異而停下腳步,千霈記得那時的自己還願意在每晚放學後爬到家屬區圍欄的頂端,邊踢踏著雙腳邊看著四通八達的馬路上人群有如旋風般從這刮過來又刮過去,有時看得定神會隻見顆顆腦袋在那裏蠕動,走的是如蟻般的生命軌跡。
那時的千霈心裏空蕩的能裝下整片天空整片火燒雲,要是一陣急風刮過要在千霈的胸膛裏打上好幾個旋才出得去。
通常如果去上學,一定是嚴格按照學校規定的時間出門,所以每次到校都隻遲到5分鍾,千霈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5年直到小學畢業,而千霈的老師迫使千霈明白自己並不是閃電,也差不多花了這麽長時間,千霈的數學老師曾提及千霈在做課件操站立時的身子恨不能繞八個彎,比頭頂刺眼的太陽還要懶,千霈是這樣的,即便到教室時門已經被老師關上,千霈也從不擔心,他背著已下垂的破爛書包閑逛在大街小巷。
按說“下垂”不應該用來形容書包,但無論千霈再怎麽調整肩帶最終都會固定在屁股與腰一帶晃悠,每當此時千霈就不由得開始懷念自己過得尚且堅挺的那些歲月。
這個時候街上幾乎沒什麽人,千霈一個人就顯得很開心,漸漸學會抬頭挺胸,有時驕傲的象個國王,有時則象頭公雞。
而這種簫殺的臃懶似乎也隻有千霈一個人是樂於發現的,其實到底是波瀾不驚或者暗潮洶湧誰也說不清,千霈並不積極地去想眼前以外的事情,那個時候是單純的不願用聯係事物的眼光看待問題,換句話說是一點不介意,你會寬恕一個從你麵前輕鬆騎車過去的人即將要去幹的每一件事一如你身後隱約可現的人們似乎都在指指點點竊竊私語些什麽,因為你並不知道,千霈不會去揣測,滿眼是一劃而過的匆忙光影,隻留下車鈴慢慢的響。
不過千霈從一點一滴的生活中依然可以隱隱發現這個世界都在幹著些什麽,除了父親母親這邊的親屬也歡天喜地唿天搶地的浩蕩而來,去不了深圳珠海心有不甘,先來油田練習練習。
千霈的小舅,也就是母親的胞弟,舉家前來,這麽做完全是出於壯士斷腕的考慮,小舅是念過書的人,在母親那一係中兄弟姐妹可謂不少,惟有小舅長得又高又壯,千霈的母親說母親小時侯有點奶就讓小舅喝了,不知是因為千霈當時討厭喝奶還是真的小舅就在家族中地位崇高,以至有點學也都讓小舅一塊上了——改革的大潮一去不返此時不反何時反。
小舅在衣食無著的情況下毅然辭去工作帶著全家北上,為的就是方便以後不成功則成仁,第一步就是要先到達自己事業頂峰的第一站——千霈家裏,千霈家那時雖然住樓房可是房間並不大,難為1米八幾的小舅在裏麵鑽來鑽去,及時映證了事業起步步步為艱這句話。
後來在外麵租了房做麵食生意,就是麵包喜餅什麽的,也就順便住在了裏麵,和米麵整日生活在一起,難免生了些脂粉氣,所以當生意漸有些許起色,小舅的老婆也就是千霈的小舅媽惦記起了自己還苦在東北的弟弟時小舅已經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於是千霈一家又要舉道歡迎他們的到來,後來接人的時候才發現果然有血緣關係沒錯,一來也是三,一家三口來得叫一個幹淨,一問連家裏的豬都賣了,千霈想果然氣魄驚人前途無量,小舅再義無返顧家還是有的。
這個世界正漸漸的給千霈一些感知與暗示,告訴他什麽還在什麽卻已經變了,千霈似乎也明白,可是坐懷不亂你沒辦法,逃學看漫畫看電視做白日夢,一點一點用自己累積起來的小幸福對抗著屬於整個時代的大悲傷。
自從小舅媽的弟弟介入後小舅一家的生意幾經波折,銷路也在每次看漲時候頻頻受挫,千霈一家在裏麵忙前跑後可算好人做到底,廠房機器的沒少幫忙。
在一次廠房職員工傷事故後急速下滑就再也沒有好轉過,一個人左手直接進了壓麵機,硬是被拔了出來,小舅媽那邊可算是當了迴無良業主,千霈的爸爸說是人心散了怎麽弄也不成了,就這麽心有不甘心有餘悸的撐了個四五年,千霈的小舅也從全家最小的撐成了全家最老的,最後該關門的還是關門,該跑路的連忙跑路,惟有千霈從不寂寞。
隻是在那之後千霈再聽說身邊哪個似曾相識的人幾乎是流著浪跑到了南方,圈了一塊地迴來就變成了土財主時,總是將信將疑。
改革的浪潮把幸福的絕大多數人倦入商海,那時千霈從父輩那聽過的最多字眼還是倒煙販酒車皮房地產,深圳珠海廣州等南方城市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那麽簡單,在千霈的印象裏,那會兒簡直就是世界中心。
那也是千霈頭一次聽到‘後現代’這一詞匯的年代,各種思潮伴隨著外匯資金一齊湧入,於是不得不出現了‘人人有機會,各個沒把握’的曖昧場麵,人人有機會人人也自危,二元對立的政治性思維被破除,一個信仰告別了原則的年代,讓本應接不暇的社會主義小青年們麵對眾大師販售的各種主義形式一時挑花了眼,結果越走越邊緣,呈現出‘多語係’的繁雜態勢。
記得當年千霈隨口的一句‘後超’就能嚇得眾人不敢妄言,即便那時的千霈還不明白這‘後超’和後來的‘中超’或者‘超女’有什麽關係,也不知道這後現代與超現實之間有什麽聯係,能不能連著說。
不過千霈很大氣的表示並不擔心,在大環境的庇佑下,人人又都有了當紅衛兵的勇氣,果不其然後來真就有了個“後超現實主義”又稱“新超現實主義”的流派,並十分爭氣地延伸到詩歌繪畫等藝術領域,其中羅伯特·勃萊和w·s·默溫兩位英美詩人還把自己寫成了中流砥柱。
千霈迴憶當時主要是閑得蛋疼,沒想到第一世界國家就及時響應了。
最後還是哈桑大爺總結得好:90年代的中國正呈現出“不確定的內在性”的後現代文化景觀,即一種變化不定、令人眩目的非真非幻的含混狀態。
“不確定的內在性”這詞是由哈爺自己創的,被千霈發現後暗叫了一聲‘吊’,這個字寫出來非常之不雅觀,可是說出來力道十足,這個詞有偏義性,在某些地方方言裏‘吊’乃狗屎,不屑之意,在寶島台灣就是狗屎運,很強的意思,而在普通話普及嚴重的中小型城市裏‘吊’就隻剩下一個意思。。。
於是千霈的這聲‘吊’既有可能是對哈爺這種不地道行為的不齒,竟敢拿老子玩剩的想再陰一把。也有可能是看大師一把年紀還亂來而自己小小年紀的也不要臉,就很佩服心想自己的大師之路可謂不遠。
這直接給了千霈後來每每把這個詞念作“內在的不確定性”的動力,誰敢說不對跟誰急。再後來千霈又聽說在近期推出的最新版本(《後現代轉折》一書)中這個詞又被人譯作“不確定的內向性”,
‘內向性?!’
這千霈倒還好理解。
難以想象這樣一個‘最好的時光’千霈是在幾近平靜的氛圍中度過的,這一切也似乎是命中注定的,千霈沒有多加抱怨,相反千霈的父親在兼著工職的情況下開的一間拖把廠卻慘遭倒閉,在這之前頗為殷實的家底還是千霈的父母偶爾可以聊以欣慰的事情,千霈的母親一向節儉持家,父親也屬於老派的傳統男人,並不會與朋友攀比些什麽,所以在大家的印象裏千霈家也是有錢的,這從朋友時常拿作由頭的調侃可以看出,可工廠的倒閉使事情變得頗為複雜,因為在不知情朋友的戲謔之下父親表情一時難以琢磨。
我想相對於工廠倒閉的原因人們可能首先要問為什麽是拖把,這是很嚴肅的事情,千霈的父親早年間是紮掃把出身,為了在上學之外能夠偶爾接濟一下家裏,千霈的父親紮得一手好掃把,畢業後的父親順利工作了,可每每見到辦公室角落裏的掃把總會有那麽一份懷念,可是沒人會注意一個40多歲的男人在對著個掃把感慨什麽,往往在看到樓道清潔人員提著已經有些破損鬆動了的大掃把揮舞,就恨不得一把搶過來七手八腳的拆爛了再重新紮紮好。
可無奈的父親不至於天天拿些稻草迴家再紮成掃把給千霈看,於是在一陣陣文人下海的風潮下,千霈父親的心裏終於有了數,可是紮掃把要求技術,父親不是不知道,所以相對效容易對付的拖把成了最好的選擇,說白了都是帶把的清潔用品,還是可以成立的。
一個人如果打算幹什麽事情一定是要從他最熟悉的部分開始,千霈的父親堅信自己長久以來對掃把的感情,現在換成是拖把,以為隻會越來越好。
千霈的父親知道當初造掃把時可以薅路邊的樹草空手套白狼,卻沒想到做拖把的碎布條也可以迴收成衣公司的,成本提高了加之管理不善,但千霈的父親卻不能說不用心,一段時間千霈隻記得自己一家三口隔三差五的就往小鎮外圍家裏的工廠跑,那是以前千霈父親教過的中學舊址,在裏麵租了一片廠房,各種棉絮與碎布條堆積成碩大山包一個個充斥在裏麵,遠處看去巍為壯觀,千霈從一個跳到另一個,吃得滿嘴灰屑。
那時千霈的母親時常在大夏天買一大包涼皮分給大家吃,千霈一向知道節省,看到後很是心疼,於是自己不吃。
父親甚至拖來了老家的親戚幫忙,可惜千霈那個不學無術的二哥原來在老家流氓當得很有前途莫名其妙的就被叫到父親這裏幫忙,以為還可以發揮餘熱自然問題不斷,父親與他動了怒,踢破了門,說是不僅每天隻會遊手好閑的指示別人幹這幹那,還時常騷擾著廠子裏的女職工。
千霈為此曾對父親大為不滿,認為純粹是沒事找事、活該倒黴。
後來得知父親之所以這麽做完全是因為看在大伯的麵子上,千霈這才記起這位二哥在千霈很小的時候就來過他家,當時此人還在當兵就跑過來借錢,千霈那時還和他與另外一人擠在千霈那張小床上隱隱聽到斧子砍人什麽的。
千霈馬上就陷入了一種宿命感很強的沉默中,想到父親當初也是不自覺的挑了以前為之奮鬥與傷心過的地方當作自己重新開始的起點,父親極力想擺脫那種一個鐵餅子吃兩天的學習生涯,一心想過自己認為對的那種生活,未必要如何富有未必要那麽快樂。。。
可是一個人如果對其尚且不堪的過去依依不舍並非就是善意的表現,也有可能是一種需求。一如那一個時代的解惑:人人有機會人人也自危。
千霈可以說是錯過了那個年代,畢竟作為祖國花朵的千霈在個人行動力上十分有限,況且即便是長大成人的千霈也未必會一心想著投抱其中,有句話叫不是你選擇了時代,而是時代選擇了你。
可千霈從沒有感受到什麽來自時代的唿喚,也就談不上什麽辜負不辜負,他隻靜靜的蹲在一邊看,人們也並沒有因為他的談吐特別舉動怪異而停下腳步,千霈記得那時的自己還願意在每晚放學後爬到家屬區圍欄的頂端,邊踢踏著雙腳邊看著四通八達的馬路上人群有如旋風般從這刮過來又刮過去,有時看得定神會隻見顆顆腦袋在那裏蠕動,走的是如蟻般的生命軌跡。
那時的千霈心裏空蕩的能裝下整片天空整片火燒雲,要是一陣急風刮過要在千霈的胸膛裏打上好幾個旋才出得去。
通常如果去上學,一定是嚴格按照學校規定的時間出門,所以每次到校都隻遲到5分鍾,千霈這個習慣一直保持了5年直到小學畢業,而千霈的老師迫使千霈明白自己並不是閃電,也差不多花了這麽長時間,千霈的數學老師曾提及千霈在做課件操站立時的身子恨不能繞八個彎,比頭頂刺眼的太陽還要懶,千霈是這樣的,即便到教室時門已經被老師關上,千霈也從不擔心,他背著已下垂的破爛書包閑逛在大街小巷。
按說“下垂”不應該用來形容書包,但無論千霈再怎麽調整肩帶最終都會固定在屁股與腰一帶晃悠,每當此時千霈就不由得開始懷念自己過得尚且堅挺的那些歲月。
這個時候街上幾乎沒什麽人,千霈一個人就顯得很開心,漸漸學會抬頭挺胸,有時驕傲的象個國王,有時則象頭公雞。
而這種簫殺的臃懶似乎也隻有千霈一個人是樂於發現的,其實到底是波瀾不驚或者暗潮洶湧誰也說不清,千霈並不積極地去想眼前以外的事情,那個時候是單純的不願用聯係事物的眼光看待問題,換句話說是一點不介意,你會寬恕一個從你麵前輕鬆騎車過去的人即將要去幹的每一件事一如你身後隱約可現的人們似乎都在指指點點竊竊私語些什麽,因為你並不知道,千霈不會去揣測,滿眼是一劃而過的匆忙光影,隻留下車鈴慢慢的響。
不過千霈從一點一滴的生活中依然可以隱隱發現這個世界都在幹著些什麽,除了父親母親這邊的親屬也歡天喜地唿天搶地的浩蕩而來,去不了深圳珠海心有不甘,先來油田練習練習。
千霈的小舅,也就是母親的胞弟,舉家前來,這麽做完全是出於壯士斷腕的考慮,小舅是念過書的人,在母親那一係中兄弟姐妹可謂不少,惟有小舅長得又高又壯,千霈的母親說母親小時侯有點奶就讓小舅喝了,不知是因為千霈當時討厭喝奶還是真的小舅就在家族中地位崇高,以至有點學也都讓小舅一塊上了——改革的大潮一去不返此時不反何時反。
小舅在衣食無著的情況下毅然辭去工作帶著全家北上,為的就是方便以後不成功則成仁,第一步就是要先到達自己事業頂峰的第一站——千霈家裏,千霈家那時雖然住樓房可是房間並不大,難為1米八幾的小舅在裏麵鑽來鑽去,及時映證了事業起步步步為艱這句話。
後來在外麵租了房做麵食生意,就是麵包喜餅什麽的,也就順便住在了裏麵,和米麵整日生活在一起,難免生了些脂粉氣,所以當生意漸有些許起色,小舅的老婆也就是千霈的小舅媽惦記起了自己還苦在東北的弟弟時小舅已經到了不聞不問的程度,於是千霈一家又要舉道歡迎他們的到來,後來接人的時候才發現果然有血緣關係沒錯,一來也是三,一家三口來得叫一個幹淨,一問連家裏的豬都賣了,千霈想果然氣魄驚人前途無量,小舅再義無返顧家還是有的。
這個世界正漸漸的給千霈一些感知與暗示,告訴他什麽還在什麽卻已經變了,千霈似乎也明白,可是坐懷不亂你沒辦法,逃學看漫畫看電視做白日夢,一點一點用自己累積起來的小幸福對抗著屬於整個時代的大悲傷。
自從小舅媽的弟弟介入後小舅一家的生意幾經波折,銷路也在每次看漲時候頻頻受挫,千霈一家在裏麵忙前跑後可算好人做到底,廠房機器的沒少幫忙。
在一次廠房職員工傷事故後急速下滑就再也沒有好轉過,一個人左手直接進了壓麵機,硬是被拔了出來,小舅媽那邊可算是當了迴無良業主,千霈的爸爸說是人心散了怎麽弄也不成了,就這麽心有不甘心有餘悸的撐了個四五年,千霈的小舅也從全家最小的撐成了全家最老的,最後該關門的還是關門,該跑路的連忙跑路,惟有千霈從不寂寞。
隻是在那之後千霈再聽說身邊哪個似曾相識的人幾乎是流著浪跑到了南方,圈了一塊地迴來就變成了土財主時,總是將信將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