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氏帶著女兒們出了店,才發現無處可去。
原先一心想著去汴梁,總是有個奔頭。現在三丫頭的腳還未好,又沒了錢租牛車,秦氏心裏不免有些淒惶。包袱裏還隻有貳錢銀子,與其住店,不如留著買米。
秦氏一邊尋思一邊扶著曉頌向道路寬闊處走去。
漫無目的地走了一會兒,忽然有幾個穿著破爛,像是流民的人走過,便下意識地跟著他們向前走去。
漸漸街麵上熱鬧起來,路邊上有店鋪,也有各色小攤子。路上行人也多了起來,有行跡匆匆的平民,也有膚色潤澤形容悠閑地富人。然而越是這繁華的地方,流民和乞丐也多了起來,有攔路乞討的,也有坐在路邊發呆的。
秦氏半扶半抱著三女兒走了這一段路,甚是吃力。找了個人少幹淨的地方,大家坐了下來歇息。
正坐著,忽見流民們紛紛站起來向一個方向湧去,這陣勢看著有點眼熟。
秦氏拉住一個老婦問道這些人是做什麽去?
那老婦答了一句“有放焰口的,正要舍餅”,就抖開秦氏的手忙劫劫地走了。
蘭家母女也跟著眾人向前走去。
隻見前麵擠成了一個人疙瘩,再向前是一個寺廟的山門,有披著袈裟的僧人站在台階上散發食物。
秦氏讓女兒們在牆邊等著,自己也擠過去要食物。
早上被那蘭耀財攪得沒吃成飯,現在聞著別人手中的餅饃格外香,蘭家三姐妹在那裏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咬著饃從眼前走過。
那人群忽地散開了,人們紛紛拖拉著步子向迴走,秦氏空著手走了迴來,說:“沒了。”
隻得自己花上十幾文錢買了四個胡餅。吃完餅,秦氏又帶著女兒們四處走走看看,想著尋些活路。
夜幕來臨的時候,人們就象潮水一樣退了下去。街上靜了下來,家家關門閉戶,連那些流民也不知去了哪裏。
雖已是初夏,夜風吹在身上,還是涼嗖嗖的。
秦氏想來想去無處投奔,隻得又迴那放焰口的寺廟前。
快走到廟前的時候,便看見牆根裏、樹下隱隱綽綽的有人或坐或臥,門前的石台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幾個人。
秦氏帶著女兒們在牆邊找了塊空地,坐了下來,讓女兒們都披上各人的棉衣,背靠著牆互相倚在一起,打發這漫漫長夜。
從此,這裏成了她們的落腳點。
這天早上小五兒聽到了一陣熟悉的哭嚎聲。她扭過頭去,看見蘭耀財家圍坐在不遠處的街邊,兩口子在哄勸二寶,大寶正看著她們,小五兒扭迴頭來。秦氏也聽出了二寶的聲音,向那邊望過去,蘭耀財拚命擠出個笑容來,朝這邊拱拱手,秦氏也便福了一福。
白天秦氏四處遊走,撿些菜葉嫩草,或是幹枯樹枝,試著找些幫人推磨洗衣的活計,晚上娘四個就在這牆邊依偎相守。在這裏賣兒賣女,甚至倒斃街道的事兒極是常見,蘭家母女日子雖極是難過,所幸都勉強活了下來,便是三丫頭曉頌的腳也已見好了,不用人扶著,也能一拐一跛地走路了。
錢已經花光了,稍有點樣子的棉衣也都當了。母女四個有時候一整天都吃不上東西。有時候實在餓不過了,小五兒便到鬧市上去,看著模樣和善的人要幾文錢,或是一碗粥半個餅。
這日早上,隻見一個穿著花哨的老婦人引了一個青衣男子遠遠走來,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時對那路邊的孩子們指指點點。有好事的人跟過去問了,原來是要買個仆人。旁邊便有人牽著孩子上前或者毛遂自薦,很快便圍了一圈人。
那青衣男子似是有些挑剔,總在搖頭。
走到蘭家母女跟前,眼神在姐妹三個身上掃過,停在曉頌臉上,那男子點了點頭,老婦人在旁邊察言觀色,堆了一臉的笑容,搶先道:“喲,好個穩當秀麗的丫頭!”
眾人的眼光都落在曉頌身上。
片刻的安靜。
秦氏垂下眼瞼冷冷道:“我不賣孩子。”
那男子臉上露出了一點詫異,卻並不多言,依舊不急不慢地向前走去。
走不多遠,忽地有人跪倒在地:“你買了我吧,求求你買了我吧,我弟弟快餓死了……”
跪在那裏拉著那男子衣衫的卻是大寶。那男子吃了一驚,轉而又搖搖頭,從袖裏摸出了幾文錢放到大寶的手裏。
蘭家母女也吃了一驚,沒想到大寶對待弟弟如此親厚,秦氏不由歎道:“想不到大寶倒是個有情有義的孩子。”
別人聽了也就罷了,三丫頭曉頌的眼神卻黯淡了下來。
過了兩天,那老婦人又來了,拉著秦氏攀話,秦氏避臉不理。
三言成虎。
這老婦人第三次來時,蘭家母女已有近三天粒米未進了。
那婆子道青衣男子是剛選了官,攜了妻子一同赴任,到這穎昌府後,夫人得了病,想要買個好點的丫頭伺候妻子。一路上坐車坐船,並不辛苦。
見秦氏不為所動,又道那官人也是清貧人家出身,不會折墮下人,自己見過那官夫人,待人亦是和善。
又勸秦氏道:這等災年,與其把孩子們折在自己身邊,倒不如為她們找個活路。
又對曉頌道:“姑娘不但自己不再忍饑挨餓,便是你兩個妹妹也托你的福,能吃上兩頓飽飯,熬過這饑饉之年,姑娘也是積了福了。”
“娘,”曉頌顫聲叫道:“不如答應了吧,女兒這腳,已是,再也走不動路了,也許,這就是女兒的活路。”
秦氏親去見了那青衣男子夫婦,那男子姓韓,是正定府人,是到衡州府赴任的。秦氏見這韓家夫婦雖是官家,卻是一臉的謙和,說話也無半分淩下的意思,也答應了日後許那曉頌和家人見麵,秦氏也就沒話說了。
七兩銀子換走了十四歲的少女曉頌,看著曉頌上了驢背,越走越遠,秦氏與兩個小女兒哭得泣不成聲。
曉頌自始至終沒有迴頭。
除了那牙婆,沒有人看到她臉上的行行清淚。
這天天未亮,秦氏就醒了。今天曉頌要跟隨韓氏夫婦南下了,自此一別,不知何時再見。
秦氏坐立不安,終是忍耐不住,站起身來道:“好歹做娘的也要送女兒一程。”
當下吩咐兩個小女兒在此等候,就快步向那韓家夫婦住店的方向走去。
韓家已經起程走了,那店家倒是知道根底,大大說了韓家夫婦一通好話,再三說他們待那丫頭如何好,又說三人已經坐車走了半個時辰了。
秦氏感覺心裏空空地,拖著兩條沉重地腿走迴寺廟前。
在街口上就看見小五兒肩上斜背著她的小包袱站在那裏,臉上哭得一道黑一道白,秦氏心不在焉地問她怎麽了。
小五兒的嘴咧得像瓢似的,哭叫道:“亭亭不見了。”
原先一心想著去汴梁,總是有個奔頭。現在三丫頭的腳還未好,又沒了錢租牛車,秦氏心裏不免有些淒惶。包袱裏還隻有貳錢銀子,與其住店,不如留著買米。
秦氏一邊尋思一邊扶著曉頌向道路寬闊處走去。
漫無目的地走了一會兒,忽然有幾個穿著破爛,像是流民的人走過,便下意識地跟著他們向前走去。
漸漸街麵上熱鬧起來,路邊上有店鋪,也有各色小攤子。路上行人也多了起來,有行跡匆匆的平民,也有膚色潤澤形容悠閑地富人。然而越是這繁華的地方,流民和乞丐也多了起來,有攔路乞討的,也有坐在路邊發呆的。
秦氏半扶半抱著三女兒走了這一段路,甚是吃力。找了個人少幹淨的地方,大家坐了下來歇息。
正坐著,忽見流民們紛紛站起來向一個方向湧去,這陣勢看著有點眼熟。
秦氏拉住一個老婦問道這些人是做什麽去?
那老婦答了一句“有放焰口的,正要舍餅”,就抖開秦氏的手忙劫劫地走了。
蘭家母女也跟著眾人向前走去。
隻見前麵擠成了一個人疙瘩,再向前是一個寺廟的山門,有披著袈裟的僧人站在台階上散發食物。
秦氏讓女兒們在牆邊等著,自己也擠過去要食物。
早上被那蘭耀財攪得沒吃成飯,現在聞著別人手中的餅饃格外香,蘭家三姐妹在那裏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咬著饃從眼前走過。
那人群忽地散開了,人們紛紛拖拉著步子向迴走,秦氏空著手走了迴來,說:“沒了。”
隻得自己花上十幾文錢買了四個胡餅。吃完餅,秦氏又帶著女兒們四處走走看看,想著尋些活路。
夜幕來臨的時候,人們就象潮水一樣退了下去。街上靜了下來,家家關門閉戶,連那些流民也不知去了哪裏。
雖已是初夏,夜風吹在身上,還是涼嗖嗖的。
秦氏想來想去無處投奔,隻得又迴那放焰口的寺廟前。
快走到廟前的時候,便看見牆根裏、樹下隱隱綽綽的有人或坐或臥,門前的石台上橫七豎八地躺著幾個人。
秦氏帶著女兒們在牆邊找了塊空地,坐了下來,讓女兒們都披上各人的棉衣,背靠著牆互相倚在一起,打發這漫漫長夜。
從此,這裏成了她們的落腳點。
這天早上小五兒聽到了一陣熟悉的哭嚎聲。她扭過頭去,看見蘭耀財家圍坐在不遠處的街邊,兩口子在哄勸二寶,大寶正看著她們,小五兒扭迴頭來。秦氏也聽出了二寶的聲音,向那邊望過去,蘭耀財拚命擠出個笑容來,朝這邊拱拱手,秦氏也便福了一福。
白天秦氏四處遊走,撿些菜葉嫩草,或是幹枯樹枝,試著找些幫人推磨洗衣的活計,晚上娘四個就在這牆邊依偎相守。在這裏賣兒賣女,甚至倒斃街道的事兒極是常見,蘭家母女日子雖極是難過,所幸都勉強活了下來,便是三丫頭曉頌的腳也已見好了,不用人扶著,也能一拐一跛地走路了。
錢已經花光了,稍有點樣子的棉衣也都當了。母女四個有時候一整天都吃不上東西。有時候實在餓不過了,小五兒便到鬧市上去,看著模樣和善的人要幾文錢,或是一碗粥半個餅。
這日早上,隻見一個穿著花哨的老婦人引了一個青衣男子遠遠走來,一路上走走停停,不時對那路邊的孩子們指指點點。有好事的人跟過去問了,原來是要買個仆人。旁邊便有人牽著孩子上前或者毛遂自薦,很快便圍了一圈人。
那青衣男子似是有些挑剔,總在搖頭。
走到蘭家母女跟前,眼神在姐妹三個身上掃過,停在曉頌臉上,那男子點了點頭,老婦人在旁邊察言觀色,堆了一臉的笑容,搶先道:“喲,好個穩當秀麗的丫頭!”
眾人的眼光都落在曉頌身上。
片刻的安靜。
秦氏垂下眼瞼冷冷道:“我不賣孩子。”
那男子臉上露出了一點詫異,卻並不多言,依舊不急不慢地向前走去。
走不多遠,忽地有人跪倒在地:“你買了我吧,求求你買了我吧,我弟弟快餓死了……”
跪在那裏拉著那男子衣衫的卻是大寶。那男子吃了一驚,轉而又搖搖頭,從袖裏摸出了幾文錢放到大寶的手裏。
蘭家母女也吃了一驚,沒想到大寶對待弟弟如此親厚,秦氏不由歎道:“想不到大寶倒是個有情有義的孩子。”
別人聽了也就罷了,三丫頭曉頌的眼神卻黯淡了下來。
過了兩天,那老婦人又來了,拉著秦氏攀話,秦氏避臉不理。
三言成虎。
這老婦人第三次來時,蘭家母女已有近三天粒米未進了。
那婆子道青衣男子是剛選了官,攜了妻子一同赴任,到這穎昌府後,夫人得了病,想要買個好點的丫頭伺候妻子。一路上坐車坐船,並不辛苦。
見秦氏不為所動,又道那官人也是清貧人家出身,不會折墮下人,自己見過那官夫人,待人亦是和善。
又勸秦氏道:這等災年,與其把孩子們折在自己身邊,倒不如為她們找個活路。
又對曉頌道:“姑娘不但自己不再忍饑挨餓,便是你兩個妹妹也托你的福,能吃上兩頓飽飯,熬過這饑饉之年,姑娘也是積了福了。”
“娘,”曉頌顫聲叫道:“不如答應了吧,女兒這腳,已是,再也走不動路了,也許,這就是女兒的活路。”
秦氏親去見了那青衣男子夫婦,那男子姓韓,是正定府人,是到衡州府赴任的。秦氏見這韓家夫婦雖是官家,卻是一臉的謙和,說話也無半分淩下的意思,也答應了日後許那曉頌和家人見麵,秦氏也就沒話說了。
七兩銀子換走了十四歲的少女曉頌,看著曉頌上了驢背,越走越遠,秦氏與兩個小女兒哭得泣不成聲。
曉頌自始至終沒有迴頭。
除了那牙婆,沒有人看到她臉上的行行清淚。
這天天未亮,秦氏就醒了。今天曉頌要跟隨韓氏夫婦南下了,自此一別,不知何時再見。
秦氏坐立不安,終是忍耐不住,站起身來道:“好歹做娘的也要送女兒一程。”
當下吩咐兩個小女兒在此等候,就快步向那韓家夫婦住店的方向走去。
韓家已經起程走了,那店家倒是知道根底,大大說了韓家夫婦一通好話,再三說他們待那丫頭如何好,又說三人已經坐車走了半個時辰了。
秦氏感覺心裏空空地,拖著兩條沉重地腿走迴寺廟前。
在街口上就看見小五兒肩上斜背著她的小包袱站在那裏,臉上哭得一道黑一道白,秦氏心不在焉地問她怎麽了。
小五兒的嘴咧得像瓢似的,哭叫道:“亭亭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