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慶封城,好在天寒地凍行人稀少,商路未開,關市冬休,倒也沒妨礙多少人。百姓們聽到都督府發生的事,對官府做出的這個決定很能理解。各處裏坊的保甲裏正挨家挨戶盤查,旅館、酒樓、青樓等地,更是被州府衙役們兜底查。
封城的第二天,城門口發生了爭執,幾個人一定要出城,因為這些人特殊的身份守城官不敢嗬斥,於是從巡城官一直上報到集慶知府,就連負責集慶防衛的東營將軍都趕來了。即便是這樣兩個在集慶城跺跺腳都能顫三顫的人,麵對這幾個一定要出城的也隻有陪著笑臉勸說,原因無他——這些人是明信宮的神官。
神官們說是奉了司正之命前往扈縣輕雲宮辦事,此事事關接下來的大祭,並非有意衝撞官府的封城令,隻是祭祀儀典所規不敢疏忽雲雲。別的也就罷了,一說到儀典,莫說東營的將軍,就連飽讀詩書的知府都兩眼一摸黑。神宮祭祀種類繁多,不同目的、不同規模,儀典大相徑庭,遇到罕見的一些祭祀,就連神官們也隻有去翻書,莫說他們這些行政官員。又糾纏了小半個時辰,雙方都有點不耐煩。神官這邊先等來了援兵——明信宮的司正親自來了。
當下的明信宮在清渺神宮體係裏隻能堪堪排入二流,但畢竟是集慶的主神宮,沾了這個郡治的光,感覺上至少在扶風境內就有資格和輕雲宮平起平坐。神轎停下,款款走下的明信宮司正一身神官正裝,白黑兩色、裙擺曳地、廣袖及膝,大帶之上係著長長地玉佩,行步間佩環輕扣。
集慶府的官員一下子就掉了幾分氣勢,而這位往日裏被人稱為“平和親近”的大司正這一日神色沉肅。
她說:“大祭,國之重典,為何在此阻攔。”
不等知府說話,她擺了擺手:“我知道為了緝捕盜匪集慶封城。但是,這與以往因為戰爭的封城不同,城外並沒有敵軍壓陣,開一下城能出什麽事情?還是說……”她神色一凜:“明府覺得神官之中有盜匪?”
這句話誰也不敢接了,正尷尬中,一人眼尖,叫了聲:“鄉師來了。”
司正抬眼望去,心中頓時“咯噔”了一下。
燕飛駕車而來——她親自駕的車。人到近前,向司正行了個禮又和同僚們打了聲招唿,神色從容道:“事情的經過我都知道了。司正,明信宮的神官們一定要破封城令,是為了大祭祀的需要?”
司正心裏的不安更深,但此時此刻也沒有迴避的可能,隻能冷著臉點點頭。
燕
飛微微一笑:“這大祭的事情呢……我是一點不懂。”說到這裏,微微迴頭,朗聲道:“鬥膽請教。”
馬車的簾子掀開,走出的是承平宮司正西山明流。
明信宮司正身子晃了一下,明流也不說話,兩人相對著沉默了一陣子,還是她先撐不住,訕訕道:“大,大司正到了啊……”
“封城前一日到的。”
她想說:“司正為何不到明信宮下榻?”但張了張嘴,竟然發不出聲來。
“本司從沒有在任何典籍、經文中看到過鎮魂祭祀有什麽事需要在這樣的時刻由兩地同時處理,明信宮是從哪部典籍中找到的儀軌?”
明信宮司正說不出話來。
明流看看倉惶的神官們,神色平靜的朝燕飛道:“開城與否是當地府衙的事,神宮不會幹涉。”說完轉身登車,燕飛行了個禮,叫了個府衙的官員送明流迴都督府,自己再麵對明信宮眾人的時候臉上已經沒有任何笑意。
安靖時期,神官們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文成時代,但一般來說還是超然於地方,神官即便違反法度,隻要不是太天怒人怨,也是由神宮自行依律處罰。然而這一天扶風府破了例,燕飛迴來的時候並不僅僅讓神官們乖乖迴去集慶繼續封城,還帶迴一個消息:“集慶府扣押了兩名神官”。理由是——這兩人不是明信宮的人。
文成後期一直到亂世紛紜後一百多年,神宮脫離了人們希望的超然,與各國政治糾纏。特別是亂世剛剛開始的時候,諸侯割裂,山河盡碎,但是神官們特殊的身份使她們可以自由遊走於列國之間。她們中的很多人利用這個便利,充當了各種各樣的間諜角色。等到諸侯林立逐漸變成強者競逐,神官們的便利幾乎是一夜間消失了。很多諸侯國對神官們下達了嚴厲的地域限製,一開始是禁止離國,一直到最嚴苛的離城即殺。劭慶、孟等幾個國家對神官們實施的是郡內製——可以在神宮所屬的郡內自由行動,若是離開這個範圍,就需要神宮和地方官府同時給予同行令。清渺元年,神官們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在國內各地行走很少會被地方官拒絕,相應的,如果發生了,人們就自然會朝著最惡劣的可能去想象。
燕飛帶迴來這個信息的時候,西山景晴正和明流煮茶論書。明流帶來據說是從鳴鳳流行開來的煮茶飲,用從來隻是入藥的茶葉加上炒熟的芝麻、醃製的青豆等配料一起煮,隻飲其水。第一次喝的時候景晴被這種難以形容的鹹甜苦混合味道嚇倒了,可在明流連著幾天的
帶領後,竟然有種每天非要喝一盞的留戀了。看到急匆匆歸來的燕飛,景晴自然的遞上一杯茶,後者拚命擺手說:“饒了我吧,消受不來。”
“沒有官府特許的‘神官’是哪裏來的?弄明白了吧?”
“京城。”
“夢華那裏來的?”
燕飛笑笑:“屬下隻查明是京城出來,到底是不是和夢華大司正有關,就不敢妄斷了。”
“既然已確定是京城來的神官,也沒作奸犯科的事,移交給承平司正處理吧,如何?”
明流淡淡笑了一下,緩緩道:“我一直希望遠離正劇,全心侍奉神明,可偏偏總有幹擾。”
“明流你曾經和我說過,可將一切皆看作修行必須之考驗。”
明流虛空點了一下她,笑道:“當年就不該教你那麽多,時不時就拿來和我過不去。”
“明流……我需要她們的口供,你——”
明流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景晴也就不再說話。
一天後,集慶開城。茶樓酒鋪裏的人都拿這件事消遣,猜測這些盜匪到底是被抓住了呢,還是逃跑了;以及什麽時候能看到庭審的熱鬧,以及到底是在都督府審還是在集慶知府這裏過堂等等。開城之後,因為封城而在城外紮營一天一夜的承平宮大批神官進城,引得集慶百姓夾道圍觀。這樣的熱鬧中,沒有人關注到發生在明信宮的“小小的變化”——明信宮的神官們實際被軟禁了起來。然而,此時所有人的注目都放在了承平宮,這些安靖數一數二的神宮裏的人,往日都象神明一樣的存在。有多少集慶人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去一次承平,而更有無數集慶讀書人將精通天文、數算、經典的西山明流奉為心中的聖明,即便對信仰不那麽虔誠,也把去聽一次明流的宣道作為目標。這樣的興奮中,明信宮的神官是不是少了幾名,司正是不是在應該出現的時候缺席了,就成了無足輕重的事情。
除了大祭之外,集慶開城後的第三天又迎來了一個轟動全城的人物——大學者留原沁。
安靖在永盛王朝就建立了完整的家係係統,有家名就是貴族,能免除徭役,子孫除了蔭襲外還可通過見習進階。一直到這個時候,除了少數因德行、文采幸運的被舉薦,以及軍旅立功外,見習進階是官員選拔最主要的途徑。也就是說,官員之門幾乎隻對有家名的人打開。建立家名主要就是靠當上大官,但也有一些例外的,被稱為“才德家名”。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出類拔
萃的書法家、畫家,或者在某一行業有著驚人成就的,也有通過官員推薦經春官審核被“賜予”家名的。這些家名並不能世襲,後代若要沿用,也必須和現代一樣有著足以高視天下的才幹。一般來說,能沿襲一代就是了不起,而“留”這個家名已經因經史上的成就延續到了第四代。留原沁受邀到集慶進行歲末講席,其中一家毫無疑問是集慶官辦的學堂,這也是整個扶風規模最大的學校;而另一家受到這位大學者青睞的書院一傳出驚詫了整個集慶——由集慶士紳資助、陳泗人自己教學的,為那些流落於此的異國人,主要還是男孩子們提供教育的小書院。
為這個小書院發出邀請的是集資修建這個書院的兩名鄉紳,其中一個就是集慶布料商人,也就是庭幕那個曾經的侍妾挽春的夫家。這個大膽的做法居然得到迴應,消息傳來提議者都驚呆了。反而是當事人——書院的學生和那些陳泗講習們沒有那麽強烈的興奮,留原沁這個名字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他們是在旁人的驚詫羨慕乃至嫉妒中才慢慢興奮和期待起來。
這一日,韓芝照例在書院講習,他繼承了父親韓庭慕出身望族卻無心仕途,專心學問的性格,自小博覽群書、興趣廣泛,舉凡天文、地理、書畫、金石均有涉獵。他尚未服禮已經得到書院上下的一致認可,從這一年春天起,甚至還拿到了正式講習的一份束侑。對他來說,最大的煩惱是自己無處求學,隻能在書院裏和其他講習切磋,而能給他最大幫助的依然是父親韓庭幕。這份煩惱在夏日裏終於得到解決,隨著庭秋和景晴關係的密切,他們這些小輩們在景晴麵前出現的機會也多了。終於有那麽一次,景晴被這個年輕的才華橫溢驚訝了,一番詳談後感慨於他強烈的求知欲,將他介紹給了集慶官辦書院的講習們——韓芝終於有機會係統的學習安靖的文化。
韓芝講習的時候是一種春風化雨的平和,也許是年齡的原因,他並沒有那種為人師的尊嚴感,和麵前這群學生們說話的時候更像是兄弟姊妹間的隨性閑談。他教授的文章是陳泗最有名的啟蒙讀物,韓芝自己五六歲就倒背如流,但當下在異國他鄉,不同境遇裏娓娓講來別有一番思考。在陳泗的啟蒙文學中構築的是一個男子的世界,唯有男兒當家業,唯有男兒才能出將入相為國盡力、為民請命。在集慶的午後,韓芝的解讀中,這一片男兒天地在他平和甚至略帶一點自嘲的語氣中,泯滅了性別之分。他講陳泗的故事,在他啟蒙以來從父親師長那裏聽來的,那些鐵骨錚錚的陳泗男兒。他也講安靖的故事,為祖國戰死疆場的巾幗豪傑,
為百姓買棺諫君的磊落女子。一次講習一個時辰,講書、釋疑,等到時辰香燃盡,終於到了下學的時候,學堂裏頓時透著掩都掩不住的雀躍氣氛。韓芝收起書本,卻聽簾外傳來擊掌聲。
挑簾看出去,廊下站著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著青布衣衫,容貌十分平常。韓芝微微皺了下眉,他在上課的時候已經注意到簾外有旁聽的人,他們這個學堂並不收錢,可總有貧寒人家的孩子並不知道,帶著求知的願望偷摸進來聽課。可眼前人穿的雖不富貴,但款式新穎,腰間還配了一塊價值不菲的美玉,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安靖少女。
少女也好像驚了一下,微微歪了下頭:“你是……剛剛的講習?”
“是。”
少女忽然嚴肅起來,行了個正式的禮道:“敢問先生,剛剛講的是什麽書,我……從未聽過。”
韓芝覺得很有趣,這少女的話好像在說——這世上怎麽會有我沒讀過的書。
“我是陳泗人……”
“啊,這是陳泗的典籍?”
韓芝大略的介紹了一下這本蒙學經典。少女眼睛亮亮的,聽完後道:“我能不能抄錄一本?”
“啊……”
“不行麽?是不能外傳的?”
他笑了起來:“哪有這樣的事,隻是這本書很長,一時半會抄不下來。”
少女頓時又高興起來:“這沒關係,學生會在集慶月餘,每天來抄應該來的及吧,隻怕……麻煩了先生。”
“不麻煩,嗯——我也可以幫你抄一部分,這樣,大概七八天就成了。”他看著眼前人,忽然產生了好奇心,試探著道:“敢問姑娘……”
“學生淑舟,京兆永寧人,本次是跟隨祖母大人來的。”
他也行了一個禮:“我們年歲相當,平輩相論即可,不用稱什麽先生了。再下韓芝。”
兩人正說著話,忽然聽到響動,書院的幾個讚助人簇擁著一名年過半百的婦人緩緩行來。那婦人朝著那少女招了下手:“阿舟,可以走了。”
少女快步上前說自己聽了一堂有趣的課,對陳泗的這個典籍有了興趣,想要留下來抄錄雲雲。那婦人微笑著點點頭。待眾人離去,韓芝驚詫的看著少女:“你……你是留學士的孫女?”
少女嫣然。
在淑舟身上,韓芝瞠目結舌的看到一個人的好學能到什麽地步,這個少女對一切未知的經史
都無限好奇,她博聞強記、求知若渴,最和韓芝合拍的是——她讀書求知並無功名利祿之求,和她的祖母,和留家五代人一樣,此生唯學問。
淑舟跟著祖母在集慶度過一個多月時光,期間留原沁在兩個書院共講席五次,每一次都全城轟動,聽講的學子們把庭院街道都擠得水泄不通。更有好幾百人是聞訊從數百裏外的地方日夜兼程趕來。這個名滿天下的學士讓集慶的讀書人得到了一次知識盛宴,她的高度是集慶所有師生都從未企及的,這個邊睡之城的年輕人們仿佛一夜間看到了海闊天高。
韓芝的內心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即使在他依然是陳泗貴胄子弟的時候,也從未遇到過這樣學識淵博、目光貫徹古今的人物,至此他下定了遊學安靖的決心。
淑舟在集慶的日子幾乎每天都和韓芝在一起,留原沁好像也不覺得自家孫女和“卑微的異國流民”的友誼有什麽不妥。韓玖和挽春湊在一起說:“我們家的男人都有本事吧,大的隔了十來年還能贏得貴不可言的女子的心。小的……阿竹和那個雲門家的姑娘隔了那麽久還在書信往來;阿芝這是要讓留大學士家的姑娘傾心啊……”挽春輕笑道:“雲門家的姑娘倒也罷了,這個淑舟……這樣貌,要還在陳泗,給你家大少爺當貼身丫頭都不夠格吧。”
然而,兩人分別之時卻沒有當初韓竹和雲門書霖那樣的依依,此後也不見密集的書信交往,隻有在提到轟動集慶的那幾次講席時,韓家人會說一句:“阿芝和留學士家的姑娘處的很好啊。”
後來,韓芝跟隨長輩們前往京師永寧城,再往後,朝廷徹底解除了對陳泗人的限製。十六歲那年,在永寧城接受服禮後,韓芝開始了夢寐以求的遊曆。他行走在安靖大地,四處拜訪學者名士。一年後,在兩江郡,十七歲的韓芝重逢了淑舟,兩人結伴同行,漸生情愫。兩年後,淑舟得到祖母留原沁的許可,在永寧城迎娶了韓芝,婚後兩人在永寧城度過兩年平靜時光,直到留原沁去世。此時,淑舟尚未積累起足夠被春官認可的名聲,留之家名至此結束。當然,也有不少人說,留家未能延續到第五代,是因為淑舟迎娶了一個異族男子。然而,這一切對這對專心學問的年輕夫婦來說完全不重要。留原沁去世後,淑舟再無牽掛,兩人又開始了遠行,足跡踏遍安靖大地,更在重開商路後遠行異國。一直到兩人成婚十五年後,三十四歲的淑舟和韓芝返迴京城。在皎原一處開滿桃花的小山坡下,已經聞名隱林的兩人開辦了一個書院,以所在地為名,稱“紅沐書院”。
紅沐書院最終成了京畿最出名的私立書院,自淑舟韓芝以下,一共延續了一百五十二年。
在紅沐書院毀於一場大火後九十年,一群讀書人在清渺漸漸衰落的扶搖中來到紅沐山下,他們向往著紅沐書院不求名利,專心學問的治學精神。在書院曾經的地基上重新建立非屋舍,收徒授課,取名——錦繡。
建於清渺曆兩百六十三年的錦繡書院,最終在蘇台王朝時光芒四射,成為“安靖第一書院”。蘇台王朝無數名臣、大學者都出自於此,最盛之時,不亞太學。
臘月伊始,集慶人期盼了許久的鎮魂祭大祭終於舉行了。祭祀那日,集慶萬人空巷,這一次陳泗人總算不是集體土鱉了,這樣規模的祭祀不管在哪裏都是終身難得遇到一次。而韓家的人,特別是韓庭秋算是明白為甚麽之前很多人都說——要辛苦了大都督。鎮魂祭,安撫這片土地上的亡靈,安魂護土,潤澤生靈——當地主官在這場祭祀中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山景晴提前一個月就進入祭祀前的淨心淨身狀態,簡單飲食、嚴格禁欲、每日誦經清心。大祭前三日,入神宮,與神官們同作息,飲食也按照鎮魂祭祀的要求,降低到了青菜蘿卜白水煮的最簡陋狀態。然後就是連續兩天的大祭祀,在百姓們眼中熱熱鬧鬧的祭祀,對於參加者而言就是體力心力的雙重折磨。不管是端坐一個時辰不能有明顯的動作,還是跳著繁複的祭祀舞步連續兩個時辰不能休息,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庭秋終於理解了為甚麽神官們的修行課程中必有武技——沒有足夠的體力絕對撐不下這樣的祭祀。
大祭之夜,集慶火樹銀花,百姓們穿上家中最漂亮的衣服,帶上最華麗的飾品,在街上載歌載舞。
在這片土地上失去生命的所有人,不管是敵人還是同胞,都獲得永遠的安寧,他們的英靈將保佑這片土地,而生活在此的人將繼續山河故事,在此生死歌哭。這是鎮魂祭祀的意義,也是集慶所有人的堅信。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真的有神靈在俯瞰安靖大地。鎮魂祭後二十年,扶風風調雨順,邊關勝多敗少。扶風的邊界一點點的往外延展,大祭後第七年,清渺改承平所在的瑤州為“承州”,把這個名字送給了扶風西麵的新國土,這就是記錄在後代史書上,讓無數安靖後人熱血沸騰的——瑤州複建。
在辛苦的鎮魂祭祀過程中,西山景晴和西山名流還完成了另外一件大事——雖然屬於秘密不能隨便說,但庭秋還是在景晴這大半年來都難得見到的輕鬆狀態中發現了端倪
。她又恢複了扶風、益州那場變故前的樣子,常帶笑容,時不時說句俏皮話,和親信們相互取笑,對身邊的男子們溫柔體貼……
很快,新年到來了,韓家在扶風度過的第二個新年依然熱熱鬧鬧。避免了內亂,開拓了疆土的西境走在政通人和的光明大道上。新王朝初年的欣欣向榮讓她的所有子民獲利,人們憧憬著國泰民安的前景,越來越珍惜數百年動亂後一個統一王朝的好處。前一年,除夕夜的火樹銀花中,時隔十三年光陰,韓庭秋第一次向西山景晴表達思慕,他也得到了期待的迴報。這一年的歲末,韓琳以完美的安靖禮節迎娶了西營大將軍長捷。按照安靖的規矩,新婚夫婦的新年當然是在韓家度過的,加上長捷的兩個侄女,還有不斷來祝賀、串門的西營將士,韓家這個新年過得比在瓏北故鄉的時候還要熱鬧。
元月初三,朝廷的調令抵達扶風——西山景晴在西境度過五年時光後,終於受詔返迴京城。元月二十,一場雪後的明媚陽光下,集慶半城百姓和全部官員送別這一任的扶風大都督。城外十裏,送君終有一別。飲三杯酒,告別扶風,宦海中人,他年終有重逢日。
庭秋對韓琳依依囑咐,對長捷說:“阿竹就交給你了。”長捷鄭重道:“阿兄放心,我們必讓侄兒成材。”韓竹在最後時候終於還是哭了起來,庭秋難得的抱了他一下,笑著說:“沒關係,在此地男兒流點淚也不會被笑話。隻是將來,流血之時莫流淚。”韓竹抽泣著說:“孩兒明白。”
“給阿爹寫信,若是支撐不下去……不要勉強。”
韓竹抹了下眼淚:“孩兒不會。”
庭秋還想和他說“書霖和你難成佳偶,莫要聯係太多了。”想想還是放棄了,韓竹離開服禮還有好幾年,一個邊關戰陣,一個京城繁華,歲月足以讓少時的一點懷春消散。
事實上,庭秋的設想完全沒有實現。他們離開扶風之後,長捷繼續鎮守西邊境,在後來“瑤州複建”的過程中建立了卓越戰功,此後調入京城,出任京師三營之一的永屏營大將軍,位在三階下。清渺二十年,長捷解甲歸田,盡管成了那個時代位階最高的男子,他並沒有開家立係。韓琳一直陪伴在丈夫身邊,不管是邊關風霜,還是京城華麗,夫妻之情始終如一。長捷的兩個侄女和他們的兩個女兒先後投身軍旅,各有所成。
韓竹十五歲就正式成為軍官,此後參加了長捷參戰的所有戰鬥。十九歲時,已經是一名七階正的校尉。這一年,扶風軍迎來了一名年輕的謀士——自太
學院東閣出仕,經過三年地方官生涯後,書霖接受扶風大都督聘請,來到集慶。那個時候,雲門家已經去名散係,書霖在扶風度過了八年時光,為瑤州複建嘔心瀝血。到集慶後的第三年,二十三歲的書霖在很多人的反對和惋惜聲中迎娶韓竹。兩人一文一武,始終在軍中建業。書霖位至四階正、韓竹到五階正,同樣沒有開家立係。夫妻兩有一女二子,兒子們得配官宦之家,女兒在軍中建業。這個家庭到了第三代,走向繁榮,書霖的孫女怡月一改兩代軍門,自科舉進階,從地方到京城,一生錦繡華麗,最終走到冬官少司空,開家立係,取家名“雲”。扶風雲氏延續了六代一百五十九年。
從扶風到京師永寧城,間關千裏,又當盛寒,一行人走的並不快。元月二十自集慶出發,二月初三抵達承平,在此與明流一行分別。但是還是有四名神官留在行列中,其中兩人神色萎靡,雖然沒有戴刑拘之器,依然很容易看出,是被“押送”著的。二月二十四日,抵達孟郡郡治長青城。一行人在這裏停留了三天,景晴前往西山家的祖陵祭拜,又探望了仍然生活在長青城的兩個表親。韓玖、韓梅都是第一次走出集慶,在承平,兩人已經被此地迥異於集慶的熱鬧吸引,到了長青城韓梅一直拉著紫媛說:“嬸嬸,這裏和老家過一樣漂亮。”庭秋知道長青城對景晴的意義,他和庭幕去了落雁台。昔日的孟國皇宮不複存在,美麗的含元殿不存一瓦,唯有殿基落雁台仍在,白玉闌幹淺青玉階在夕陽下淡淡凝暉。
長青城是西山景晴的封地,故而她讀過童年少年時代的正親王府依然是她在長青城的府邸。短短三天落腳,所有人都能從她行過亭台時的駐足、斜倚闌幹時的凝眸裏看到故鄉在她心中的分量。
三月十四日,抵達西都邵安。剛一進城,不要說兩個女孩子驚的不顧形象長大了嘴,兩兄弟都“啊”了一聲。雕梁畫棟、寺塔亭台,依然擁有五十萬百姓的劭慶七十年都城以一種華麗的景象展現在異國旅人眼中。
在劭慶迎接西山景晴的是和親王鳳常,她以迎接家族內親的盛大禮節來迎接這個“小阿姊。”一行人抵達館驛的時候,看到和親王的儀仗已經在門口。一番謙讓邀請,一行人又轉向和親王府下榻。鳳常的府邸以前是正親王鳳章的,她的舊宅近水,比較潮濕,遷都前向鳳楚請示後搬到了高處的正親王府。
韓家眾人本來想要住在館驛,可鳳常早聽了一肚子景晴的八卦,對這一家人好奇的要命,哪裏肯放。即便是曾經當過位階不低的官員的韓庭秋也是第一次踏入一
封城的第二天,城門口發生了爭執,幾個人一定要出城,因為這些人特殊的身份守城官不敢嗬斥,於是從巡城官一直上報到集慶知府,就連負責集慶防衛的東營將軍都趕來了。即便是這樣兩個在集慶城跺跺腳都能顫三顫的人,麵對這幾個一定要出城的也隻有陪著笑臉勸說,原因無他——這些人是明信宮的神官。
神官們說是奉了司正之命前往扈縣輕雲宮辦事,此事事關接下來的大祭,並非有意衝撞官府的封城令,隻是祭祀儀典所規不敢疏忽雲雲。別的也就罷了,一說到儀典,莫說東營的將軍,就連飽讀詩書的知府都兩眼一摸黑。神宮祭祀種類繁多,不同目的、不同規模,儀典大相徑庭,遇到罕見的一些祭祀,就連神官們也隻有去翻書,莫說他們這些行政官員。又糾纏了小半個時辰,雙方都有點不耐煩。神官這邊先等來了援兵——明信宮的司正親自來了。
當下的明信宮在清渺神宮體係裏隻能堪堪排入二流,但畢竟是集慶的主神宮,沾了這個郡治的光,感覺上至少在扶風境內就有資格和輕雲宮平起平坐。神轎停下,款款走下的明信宮司正一身神官正裝,白黑兩色、裙擺曳地、廣袖及膝,大帶之上係著長長地玉佩,行步間佩環輕扣。
集慶府的官員一下子就掉了幾分氣勢,而這位往日裏被人稱為“平和親近”的大司正這一日神色沉肅。
她說:“大祭,國之重典,為何在此阻攔。”
不等知府說話,她擺了擺手:“我知道為了緝捕盜匪集慶封城。但是,這與以往因為戰爭的封城不同,城外並沒有敵軍壓陣,開一下城能出什麽事情?還是說……”她神色一凜:“明府覺得神官之中有盜匪?”
這句話誰也不敢接了,正尷尬中,一人眼尖,叫了聲:“鄉師來了。”
司正抬眼望去,心中頓時“咯噔”了一下。
燕飛駕車而來——她親自駕的車。人到近前,向司正行了個禮又和同僚們打了聲招唿,神色從容道:“事情的經過我都知道了。司正,明信宮的神官們一定要破封城令,是為了大祭祀的需要?”
司正心裏的不安更深,但此時此刻也沒有迴避的可能,隻能冷著臉點點頭。
燕
飛微微一笑:“這大祭的事情呢……我是一點不懂。”說到這裏,微微迴頭,朗聲道:“鬥膽請教。”
馬車的簾子掀開,走出的是承平宮司正西山明流。
明信宮司正身子晃了一下,明流也不說話,兩人相對著沉默了一陣子,還是她先撐不住,訕訕道:“大,大司正到了啊……”
“封城前一日到的。”
她想說:“司正為何不到明信宮下榻?”但張了張嘴,竟然發不出聲來。
“本司從沒有在任何典籍、經文中看到過鎮魂祭祀有什麽事需要在這樣的時刻由兩地同時處理,明信宮是從哪部典籍中找到的儀軌?”
明信宮司正說不出話來。
明流看看倉惶的神官們,神色平靜的朝燕飛道:“開城與否是當地府衙的事,神宮不會幹涉。”說完轉身登車,燕飛行了個禮,叫了個府衙的官員送明流迴都督府,自己再麵對明信宮眾人的時候臉上已經沒有任何笑意。
安靖時期,神官們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文成時代,但一般來說還是超然於地方,神官即便違反法度,隻要不是太天怒人怨,也是由神宮自行依律處罰。然而這一天扶風府破了例,燕飛迴來的時候並不僅僅讓神官們乖乖迴去集慶繼續封城,還帶迴一個消息:“集慶府扣押了兩名神官”。理由是——這兩人不是明信宮的人。
文成後期一直到亂世紛紜後一百多年,神宮脫離了人們希望的超然,與各國政治糾纏。特別是亂世剛剛開始的時候,諸侯割裂,山河盡碎,但是神官們特殊的身份使她們可以自由遊走於列國之間。她們中的很多人利用這個便利,充當了各種各樣的間諜角色。等到諸侯林立逐漸變成強者競逐,神官們的便利幾乎是一夜間消失了。很多諸侯國對神官們下達了嚴厲的地域限製,一開始是禁止離國,一直到最嚴苛的離城即殺。劭慶、孟等幾個國家對神官們實施的是郡內製——可以在神宮所屬的郡內自由行動,若是離開這個範圍,就需要神宮和地方官府同時給予同行令。清渺元年,神官們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在國內各地行走很少會被地方官拒絕,相應的,如果發生了,人們就自然會朝著最惡劣的可能去想象。
燕飛帶迴來這個信息的時候,西山景晴正和明流煮茶論書。明流帶來據說是從鳴鳳流行開來的煮茶飲,用從來隻是入藥的茶葉加上炒熟的芝麻、醃製的青豆等配料一起煮,隻飲其水。第一次喝的時候景晴被這種難以形容的鹹甜苦混合味道嚇倒了,可在明流連著幾天的
帶領後,竟然有種每天非要喝一盞的留戀了。看到急匆匆歸來的燕飛,景晴自然的遞上一杯茶,後者拚命擺手說:“饒了我吧,消受不來。”
“沒有官府特許的‘神官’是哪裏來的?弄明白了吧?”
“京城。”
“夢華那裏來的?”
燕飛笑笑:“屬下隻查明是京城出來,到底是不是和夢華大司正有關,就不敢妄斷了。”
“既然已確定是京城來的神官,也沒作奸犯科的事,移交給承平司正處理吧,如何?”
明流淡淡笑了一下,緩緩道:“我一直希望遠離正劇,全心侍奉神明,可偏偏總有幹擾。”
“明流你曾經和我說過,可將一切皆看作修行必須之考驗。”
明流虛空點了一下她,笑道:“當年就不該教你那麽多,時不時就拿來和我過不去。”
“明流……我需要她們的口供,你——”
明流拿起杯子喝了一口茶,景晴也就不再說話。
一天後,集慶開城。茶樓酒鋪裏的人都拿這件事消遣,猜測這些盜匪到底是被抓住了呢,還是逃跑了;以及什麽時候能看到庭審的熱鬧,以及到底是在都督府審還是在集慶知府這裏過堂等等。開城之後,因為封城而在城外紮營一天一夜的承平宮大批神官進城,引得集慶百姓夾道圍觀。這樣的熱鬧中,沒有人關注到發生在明信宮的“小小的變化”——明信宮的神官們實際被軟禁了起來。然而,此時所有人的注目都放在了承平宮,這些安靖數一數二的神宮裏的人,往日都象神明一樣的存在。有多少集慶人一輩子的願望就是去一次承平,而更有無數集慶讀書人將精通天文、數算、經典的西山明流奉為心中的聖明,即便對信仰不那麽虔誠,也把去聽一次明流的宣道作為目標。這樣的興奮中,明信宮的神官是不是少了幾名,司正是不是在應該出現的時候缺席了,就成了無足輕重的事情。
除了大祭之外,集慶開城後的第三天又迎來了一個轟動全城的人物——大學者留原沁。
安靖在永盛王朝就建立了完整的家係係統,有家名就是貴族,能免除徭役,子孫除了蔭襲外還可通過見習進階。一直到這個時候,除了少數因德行、文采幸運的被舉薦,以及軍旅立功外,見習進階是官員選拔最主要的途徑。也就是說,官員之門幾乎隻對有家名的人打開。建立家名主要就是靠當上大官,但也有一些例外的,被稱為“才德家名”。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出類拔
萃的書法家、畫家,或者在某一行業有著驚人成就的,也有通過官員推薦經春官審核被“賜予”家名的。這些家名並不能世襲,後代若要沿用,也必須和現代一樣有著足以高視天下的才幹。一般來說,能沿襲一代就是了不起,而“留”這個家名已經因經史上的成就延續到了第四代。留原沁受邀到集慶進行歲末講席,其中一家毫無疑問是集慶官辦的學堂,這也是整個扶風規模最大的學校;而另一家受到這位大學者青睞的書院一傳出驚詫了整個集慶——由集慶士紳資助、陳泗人自己教學的,為那些流落於此的異國人,主要還是男孩子們提供教育的小書院。
為這個小書院發出邀請的是集資修建這個書院的兩名鄉紳,其中一個就是集慶布料商人,也就是庭幕那個曾經的侍妾挽春的夫家。這個大膽的做法居然得到迴應,消息傳來提議者都驚呆了。反而是當事人——書院的學生和那些陳泗講習們沒有那麽強烈的興奮,留原沁這個名字對他們來說是陌生的。他們是在旁人的驚詫羨慕乃至嫉妒中才慢慢興奮和期待起來。
這一日,韓芝照例在書院講習,他繼承了父親韓庭慕出身望族卻無心仕途,專心學問的性格,自小博覽群書、興趣廣泛,舉凡天文、地理、書畫、金石均有涉獵。他尚未服禮已經得到書院上下的一致認可,從這一年春天起,甚至還拿到了正式講習的一份束侑。對他來說,最大的煩惱是自己無處求學,隻能在書院裏和其他講習切磋,而能給他最大幫助的依然是父親韓庭幕。這份煩惱在夏日裏終於得到解決,隨著庭秋和景晴關係的密切,他們這些小輩們在景晴麵前出現的機會也多了。終於有那麽一次,景晴被這個年輕的才華橫溢驚訝了,一番詳談後感慨於他強烈的求知欲,將他介紹給了集慶官辦書院的講習們——韓芝終於有機會係統的學習安靖的文化。
韓芝講習的時候是一種春風化雨的平和,也許是年齡的原因,他並沒有那種為人師的尊嚴感,和麵前這群學生們說話的時候更像是兄弟姊妹間的隨性閑談。他教授的文章是陳泗最有名的啟蒙讀物,韓芝自己五六歲就倒背如流,但當下在異國他鄉,不同境遇裏娓娓講來別有一番思考。在陳泗的啟蒙文學中構築的是一個男子的世界,唯有男兒當家業,唯有男兒才能出將入相為國盡力、為民請命。在集慶的午後,韓芝的解讀中,這一片男兒天地在他平和甚至略帶一點自嘲的語氣中,泯滅了性別之分。他講陳泗的故事,在他啟蒙以來從父親師長那裏聽來的,那些鐵骨錚錚的陳泗男兒。他也講安靖的故事,為祖國戰死疆場的巾幗豪傑,
為百姓買棺諫君的磊落女子。一次講習一個時辰,講書、釋疑,等到時辰香燃盡,終於到了下學的時候,學堂裏頓時透著掩都掩不住的雀躍氣氛。韓芝收起書本,卻聽簾外傳來擊掌聲。
挑簾看出去,廊下站著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女,著青布衣衫,容貌十分平常。韓芝微微皺了下眉,他在上課的時候已經注意到簾外有旁聽的人,他們這個學堂並不收錢,可總有貧寒人家的孩子並不知道,帶著求知的願望偷摸進來聽課。可眼前人穿的雖不富貴,但款式新穎,腰間還配了一塊價值不菲的美玉,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安靖少女。
少女也好像驚了一下,微微歪了下頭:“你是……剛剛的講習?”
“是。”
少女忽然嚴肅起來,行了個正式的禮道:“敢問先生,剛剛講的是什麽書,我……從未聽過。”
韓芝覺得很有趣,這少女的話好像在說——這世上怎麽會有我沒讀過的書。
“我是陳泗人……”
“啊,這是陳泗的典籍?”
韓芝大略的介紹了一下這本蒙學經典。少女眼睛亮亮的,聽完後道:“我能不能抄錄一本?”
“啊……”
“不行麽?是不能外傳的?”
他笑了起來:“哪有這樣的事,隻是這本書很長,一時半會抄不下來。”
少女頓時又高興起來:“這沒關係,學生會在集慶月餘,每天來抄應該來的及吧,隻怕……麻煩了先生。”
“不麻煩,嗯——我也可以幫你抄一部分,這樣,大概七八天就成了。”他看著眼前人,忽然產生了好奇心,試探著道:“敢問姑娘……”
“學生淑舟,京兆永寧人,本次是跟隨祖母大人來的。”
他也行了一個禮:“我們年歲相當,平輩相論即可,不用稱什麽先生了。再下韓芝。”
兩人正說著話,忽然聽到響動,書院的幾個讚助人簇擁著一名年過半百的婦人緩緩行來。那婦人朝著那少女招了下手:“阿舟,可以走了。”
少女快步上前說自己聽了一堂有趣的課,對陳泗的這個典籍有了興趣,想要留下來抄錄雲雲。那婦人微笑著點點頭。待眾人離去,韓芝驚詫的看著少女:“你……你是留學士的孫女?”
少女嫣然。
在淑舟身上,韓芝瞠目結舌的看到一個人的好學能到什麽地步,這個少女對一切未知的經史
都無限好奇,她博聞強記、求知若渴,最和韓芝合拍的是——她讀書求知並無功名利祿之求,和她的祖母,和留家五代人一樣,此生唯學問。
淑舟跟著祖母在集慶度過一個多月時光,期間留原沁在兩個書院共講席五次,每一次都全城轟動,聽講的學子們把庭院街道都擠得水泄不通。更有好幾百人是聞訊從數百裏外的地方日夜兼程趕來。這個名滿天下的學士讓集慶的讀書人得到了一次知識盛宴,她的高度是集慶所有師生都從未企及的,這個邊睡之城的年輕人們仿佛一夜間看到了海闊天高。
韓芝的內心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即使在他依然是陳泗貴胄子弟的時候,也從未遇到過這樣學識淵博、目光貫徹古今的人物,至此他下定了遊學安靖的決心。
淑舟在集慶的日子幾乎每天都和韓芝在一起,留原沁好像也不覺得自家孫女和“卑微的異國流民”的友誼有什麽不妥。韓玖和挽春湊在一起說:“我們家的男人都有本事吧,大的隔了十來年還能贏得貴不可言的女子的心。小的……阿竹和那個雲門家的姑娘隔了那麽久還在書信往來;阿芝這是要讓留大學士家的姑娘傾心啊……”挽春輕笑道:“雲門家的姑娘倒也罷了,這個淑舟……這樣貌,要還在陳泗,給你家大少爺當貼身丫頭都不夠格吧。”
然而,兩人分別之時卻沒有當初韓竹和雲門書霖那樣的依依,此後也不見密集的書信交往,隻有在提到轟動集慶的那幾次講席時,韓家人會說一句:“阿芝和留學士家的姑娘處的很好啊。”
後來,韓芝跟隨長輩們前往京師永寧城,再往後,朝廷徹底解除了對陳泗人的限製。十六歲那年,在永寧城接受服禮後,韓芝開始了夢寐以求的遊曆。他行走在安靖大地,四處拜訪學者名士。一年後,在兩江郡,十七歲的韓芝重逢了淑舟,兩人結伴同行,漸生情愫。兩年後,淑舟得到祖母留原沁的許可,在永寧城迎娶了韓芝,婚後兩人在永寧城度過兩年平靜時光,直到留原沁去世。此時,淑舟尚未積累起足夠被春官認可的名聲,留之家名至此結束。當然,也有不少人說,留家未能延續到第五代,是因為淑舟迎娶了一個異族男子。然而,這一切對這對專心學問的年輕夫婦來說完全不重要。留原沁去世後,淑舟再無牽掛,兩人又開始了遠行,足跡踏遍安靖大地,更在重開商路後遠行異國。一直到兩人成婚十五年後,三十四歲的淑舟和韓芝返迴京城。在皎原一處開滿桃花的小山坡下,已經聞名隱林的兩人開辦了一個書院,以所在地為名,稱“紅沐書院”。
紅沐書院最終成了京畿最出名的私立書院,自淑舟韓芝以下,一共延續了一百五十二年。
在紅沐書院毀於一場大火後九十年,一群讀書人在清渺漸漸衰落的扶搖中來到紅沐山下,他們向往著紅沐書院不求名利,專心學問的治學精神。在書院曾經的地基上重新建立非屋舍,收徒授課,取名——錦繡。
建於清渺曆兩百六十三年的錦繡書院,最終在蘇台王朝時光芒四射,成為“安靖第一書院”。蘇台王朝無數名臣、大學者都出自於此,最盛之時,不亞太學。
臘月伊始,集慶人期盼了許久的鎮魂祭大祭終於舉行了。祭祀那日,集慶萬人空巷,這一次陳泗人總算不是集體土鱉了,這樣規模的祭祀不管在哪裏都是終身難得遇到一次。而韓家的人,特別是韓庭秋算是明白為甚麽之前很多人都說——要辛苦了大都督。鎮魂祭,安撫這片土地上的亡靈,安魂護土,潤澤生靈——當地主官在這場祭祀中要承擔非常重要的角色。西山景晴提前一個月就進入祭祀前的淨心淨身狀態,簡單飲食、嚴格禁欲、每日誦經清心。大祭前三日,入神宮,與神官們同作息,飲食也按照鎮魂祭祀的要求,降低到了青菜蘿卜白水煮的最簡陋狀態。然後就是連續兩天的大祭祀,在百姓們眼中熱熱鬧鬧的祭祀,對於參加者而言就是體力心力的雙重折磨。不管是端坐一個時辰不能有明顯的動作,還是跳著繁複的祭祀舞步連續兩個時辰不能休息,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庭秋終於理解了為甚麽神官們的修行課程中必有武技——沒有足夠的體力絕對撐不下這樣的祭祀。
大祭之夜,集慶火樹銀花,百姓們穿上家中最漂亮的衣服,帶上最華麗的飾品,在街上載歌載舞。
在這片土地上失去生命的所有人,不管是敵人還是同胞,都獲得永遠的安寧,他們的英靈將保佑這片土地,而生活在此的人將繼續山河故事,在此生死歌哭。這是鎮魂祭祀的意義,也是集慶所有人的堅信。
也許是巧合,也許是真的有神靈在俯瞰安靖大地。鎮魂祭後二十年,扶風風調雨順,邊關勝多敗少。扶風的邊界一點點的往外延展,大祭後第七年,清渺改承平所在的瑤州為“承州”,把這個名字送給了扶風西麵的新國土,這就是記錄在後代史書上,讓無數安靖後人熱血沸騰的——瑤州複建。
在辛苦的鎮魂祭祀過程中,西山景晴和西山名流還完成了另外一件大事——雖然屬於秘密不能隨便說,但庭秋還是在景晴這大半年來都難得見到的輕鬆狀態中發現了端倪
。她又恢複了扶風、益州那場變故前的樣子,常帶笑容,時不時說句俏皮話,和親信們相互取笑,對身邊的男子們溫柔體貼……
很快,新年到來了,韓家在扶風度過的第二個新年依然熱熱鬧鬧。避免了內亂,開拓了疆土的西境走在政通人和的光明大道上。新王朝初年的欣欣向榮讓她的所有子民獲利,人們憧憬著國泰民安的前景,越來越珍惜數百年動亂後一個統一王朝的好處。前一年,除夕夜的火樹銀花中,時隔十三年光陰,韓庭秋第一次向西山景晴表達思慕,他也得到了期待的迴報。這一年的歲末,韓琳以完美的安靖禮節迎娶了西營大將軍長捷。按照安靖的規矩,新婚夫婦的新年當然是在韓家度過的,加上長捷的兩個侄女,還有不斷來祝賀、串門的西營將士,韓家這個新年過得比在瓏北故鄉的時候還要熱鬧。
元月初三,朝廷的調令抵達扶風——西山景晴在西境度過五年時光後,終於受詔返迴京城。元月二十,一場雪後的明媚陽光下,集慶半城百姓和全部官員送別這一任的扶風大都督。城外十裏,送君終有一別。飲三杯酒,告別扶風,宦海中人,他年終有重逢日。
庭秋對韓琳依依囑咐,對長捷說:“阿竹就交給你了。”長捷鄭重道:“阿兄放心,我們必讓侄兒成材。”韓竹在最後時候終於還是哭了起來,庭秋難得的抱了他一下,笑著說:“沒關係,在此地男兒流點淚也不會被笑話。隻是將來,流血之時莫流淚。”韓竹抽泣著說:“孩兒明白。”
“給阿爹寫信,若是支撐不下去……不要勉強。”
韓竹抹了下眼淚:“孩兒不會。”
庭秋還想和他說“書霖和你難成佳偶,莫要聯係太多了。”想想還是放棄了,韓竹離開服禮還有好幾年,一個邊關戰陣,一個京城繁華,歲月足以讓少時的一點懷春消散。
事實上,庭秋的設想完全沒有實現。他們離開扶風之後,長捷繼續鎮守西邊境,在後來“瑤州複建”的過程中建立了卓越戰功,此後調入京城,出任京師三營之一的永屏營大將軍,位在三階下。清渺二十年,長捷解甲歸田,盡管成了那個時代位階最高的男子,他並沒有開家立係。韓琳一直陪伴在丈夫身邊,不管是邊關風霜,還是京城華麗,夫妻之情始終如一。長捷的兩個侄女和他們的兩個女兒先後投身軍旅,各有所成。
韓竹十五歲就正式成為軍官,此後參加了長捷參戰的所有戰鬥。十九歲時,已經是一名七階正的校尉。這一年,扶風軍迎來了一名年輕的謀士——自太
學院東閣出仕,經過三年地方官生涯後,書霖接受扶風大都督聘請,來到集慶。那個時候,雲門家已經去名散係,書霖在扶風度過了八年時光,為瑤州複建嘔心瀝血。到集慶後的第三年,二十三歲的書霖在很多人的反對和惋惜聲中迎娶韓竹。兩人一文一武,始終在軍中建業。書霖位至四階正、韓竹到五階正,同樣沒有開家立係。夫妻兩有一女二子,兒子們得配官宦之家,女兒在軍中建業。這個家庭到了第三代,走向繁榮,書霖的孫女怡月一改兩代軍門,自科舉進階,從地方到京城,一生錦繡華麗,最終走到冬官少司空,開家立係,取家名“雲”。扶風雲氏延續了六代一百五十九年。
從扶風到京師永寧城,間關千裏,又當盛寒,一行人走的並不快。元月二十自集慶出發,二月初三抵達承平,在此與明流一行分別。但是還是有四名神官留在行列中,其中兩人神色萎靡,雖然沒有戴刑拘之器,依然很容易看出,是被“押送”著的。二月二十四日,抵達孟郡郡治長青城。一行人在這裏停留了三天,景晴前往西山家的祖陵祭拜,又探望了仍然生活在長青城的兩個表親。韓玖、韓梅都是第一次走出集慶,在承平,兩人已經被此地迥異於集慶的熱鬧吸引,到了長青城韓梅一直拉著紫媛說:“嬸嬸,這裏和老家過一樣漂亮。”庭秋知道長青城對景晴的意義,他和庭幕去了落雁台。昔日的孟國皇宮不複存在,美麗的含元殿不存一瓦,唯有殿基落雁台仍在,白玉闌幹淺青玉階在夕陽下淡淡凝暉。
長青城是西山景晴的封地,故而她讀過童年少年時代的正親王府依然是她在長青城的府邸。短短三天落腳,所有人都能從她行過亭台時的駐足、斜倚闌幹時的凝眸裏看到故鄉在她心中的分量。
三月十四日,抵達西都邵安。剛一進城,不要說兩個女孩子驚的不顧形象長大了嘴,兩兄弟都“啊”了一聲。雕梁畫棟、寺塔亭台,依然擁有五十萬百姓的劭慶七十年都城以一種華麗的景象展現在異國旅人眼中。
在劭慶迎接西山景晴的是和親王鳳常,她以迎接家族內親的盛大禮節來迎接這個“小阿姊。”一行人抵達館驛的時候,看到和親王的儀仗已經在門口。一番謙讓邀請,一行人又轉向和親王府下榻。鳳常的府邸以前是正親王鳳章的,她的舊宅近水,比較潮濕,遷都前向鳳楚請示後搬到了高處的正親王府。
韓家眾人本來想要住在館驛,可鳳常早聽了一肚子景晴的八卦,對這一家人好奇的要命,哪裏肯放。即便是曾經當過位階不低的官員的韓庭秋也是第一次踏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