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大江南北起狼煙,滬寧失守民生艱。
山河遭劫風怒吼,人民逃難哭連天。
有誌男兒奔敵後,無能國軍逃在先。
亂世稱王比比是,救國自有鋼鐵肩。
1937年初冬,大地一片蕭索,莊稼早已收藏完畢。雖不是豐年,起碼暫時不愁吃穿。要是太平時節,此刻農閑到來,正是串親訪友、逛街尋樂的好時機。可是,現在正是日寇占領上海,圍攻南京之際,敵機不分晝夜地轟炸。巨大的爆炸聲撕裂著人們的心肺,震撼著大江兩岸。試想,誰還有心去尋歡作樂呢?
“砰!”“砰!”清脆的槍聲一下打破了鄉村短暫的寂靜。頓時雞飛狗吠。緊接著一批批逃難的人群,拖兒帶女,唿爹叫娘,哭喊著向村裏湧來。一隊騎著高頭大馬,身穿黃呢製服的東洋兵,手舉雪亮的馬刀,向人們追來。一個兵追上一個正在跑的老漢,手起刀落,老漢人頭落地,鮮血直噴,慘不忍睹。與此同時,又一個兵端起馬槍,一槍把一個正向田野逃跑的婦女擊倒在地。這個日本兵跑到麵前一看,還是一個年輕女子,已經死了。日本兵嘴裏喊著“花姑娘的”,揮刀將那女子的屍體攔腰砍成兩段,似乎還不解恨,又用刀尖向下身戳了幾下才惡狠狠地離去。接著這些強盜闖進村來,捉雞的捉雞,打狗的打狗,抓人的抓人,攪得人心惶惶。他們把村民集中起來,把一些婦女又專放一邊,嘴裏喊著“花姑娘的”,一個個的察看麵容。有一個年輕婦女,因怕被糟蹋,事先用鍋底灰把臉和身上都抹黑。日本兵先看到臉黑似乎還不在乎,又掀起衣服看到肚皮很髒,吐了一口唾沫,說一聲“邋遢的”,才放過了她。日本兵把選中的兩個中年婦女和一個才十二歲的小女孩,帶到屋裏,公開強奸。滿足獸欲後,又要“雞子”“雞子”,翻箱倒櫃,任意掠奪。又舉著火把把民房點著,頓時村裏煙霧騰騰,火光衝天。村民們推舉的幾個老漢打著太陽旗,跪在正狂笑著的日本兵麵前,苦苦哀求。日本兵這才停止放火,集合隊伍,清點人數,見一個不少,才說聲“良民的”,跨上了馬。一陣急風暴雨似的馬蹄聲,揚起一條似煙的灰塵,象一股妖霧,消失在暮色蒼茫的遠方。
當時有一個年僅十歲的小男孩,目睹這一情景。幼小的心靈,十分恐懼。他不明白這些東洋兵為什麽要殺人放火?為什麽隨便抓人搶東西?中國人為什麽要打著太陽旗哀求這幫壞蛋?他迷惑不解。
這個小孩姓卜,是大餘莊僅有的一個外姓戶。他父親叫卜從仁 當地有名的齋公。一輩子吃素,滴葷不沾,信佛信神。可說是佛門虔誠弟子。家境雖不算富,卻樂善好施,常做好事,為別人拜神拜佛,念經避邪,求神驅鬼,分文不取。有時還買物放生。一次他看到一條紅得出奇的黃鱔,認為是龍王三太子,花錢買迴放到水塘裏。可見迷信之深。由於他為人忠實厚道,樂於助人,待人處事,處處與人為善,頗受鄉鄰尊敬。他的迷信故事在鄉裏傳為佳話。據說當時村裏“狐仙”很多,常鬧惡作劇。今天這家小雞被放進罐裏悶死了,明天那家藏在箱裏的銀元不翼而飛,隔天早上發現全撒在自家的院子裏,要不,後天一家早上起來發現鞋子不見了,找來找去,才在院牆上找到了。如此等等。傳說越來越離奇,甚至某人害眼,說是和狐仙對看所致;某人死了,某小孩夭折,也被說成是曾用磚頭砸過狐仙才有此報應。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家家恐懼。後來請卜齋公出麵燒香跪拜,念經祈神求佛,全村才得以平安。
聽長輩說,卜從仁的爺爺當時還是一個有名的富戶。可是到了他父親的手裏就敗光了。據說:有一次卜從仁爺爺一夜賭博就把一個有幾十戶佃戶的村莊和九十擔種田全部輸光。所以到卜從仁長大成人,家裏已經破落得很窮了。卜從仁娶貧苦農民朱氏女為妻,由於卜從仁夫婦起早貪黑拚命苦幹,家境才慢慢好起來,不再愁吃愁穿了。加上卜從仁會紮蔑手藝,又善於經營。那時有錢人家是很講排場的。死了人,便要請卜從仁父子上門紮許許多多的祭品,布置很有講究、很有氣派的高大靈堂。這些樊花雪柳以及許多現在都叫不出名堂的玩藝,在出殯那天一擺幾百米長,倒也威風壯觀。所以當時幹這種迷信手藝,還是很賺錢的。不幾年功夫,卜從仁就積下了不少錢。那時窮人攢 了錢、發了財就是買地。土地就是農民的鐵飯碗、命根子。當時卜從仁就買下了四擔種的山地。(好地他還買不起)租給一戶佃農種,年終自己收點租子以作補助。
卜從仁一生有三男二女。二子十六歲不幸夭折。大兒卜正明自成家以後就分家單過。大女兒早已出嫁。還有一個小女兒在身邊。在卜從仁47歲時,也就他妻43歲時又生下了一個小男孩。老夫妻晚年又得一子,十分高興,給孩子取名“老杠子”,(意思是象杠子那樣硬棒結實)經常唿叫的是“老漢兒”。後來長大一點上了學才被先生取學名為卜正才。
卜正才剛六歲時,有個比他大幾歲的學生逗他玩說:“小卜,你跟我們上學念書去吧,每天還有兩個包子吃呢!”卜正才信以為真,他最喜歡吃的就是肉包子。因為父親溺愛他,每逢上街趕集,迴來時總是要買點好吃的帶迴來。大多數時候都是包子。卜正才吃慣了,每次一到父親趕集快迴來時,他就早早地跑到後山岡遠遠眺望。一旦出現父親熟悉的身影時,立刻高喊爸爸,跑步迎上前去。卜從仁這時也總是先抱起來親親,然後才從懷裏掏出包子給兒子吃。這已幾乎成了規律。所以當卜正才一聽說學堂裏還有包子吃時,便迴家向父親嚷著要上學念書。卜從仁當然很高興,答應送他入學。可母親舍不得,說是太小,讀書會念傷的,過一年再說。卜正才一聽逞起嬌來,又哭又鬧,滿地打滾,弄得母親無法,隻好答應他上學。卜正才這時才破涕為笑,從地上爬起來。
說來也怪,當他上學後,雖未吃到包子,也明白了是大孩子騙他的。但他從不賴學,喜愛讀書。加上天資聰敏,先生一教就會,念幾遍就能背誦,頗得先生喜愛。那時鄉下還沒有洋學堂,讀的都是私塾。啟蒙第一本書是《三字經》,其次是《百家姓》,再就是《千字文》。然後是八本《國文》,讀完這些以後才是《四書五經》之類。卜正才正是按這個順序讀上去的。他十歲就開始讀《大學》、《中庸》,其後就是《論語》、《孟子》、《幼學瓊林》、《左傳》……。十三歲時開講。以前讀的都是光背教條,不明白什麽意思。一旦開講,才真正吸引了他。從這時起,卜正才決心狠下功夫,刻苦求學。
就在卜正才剛剛十歲時,一樁不幸的事發生了。盡管卜從仁一輩子吃齋信佛念經做好事,佛祖還是沒有保佑他健康長壽。平時並沒有生過什麽大病,突然竟一病不起,於蘆溝橋事變不久,過早地逝世了,年僅57歲。一年前還是四口之家,這時老姐出嫁,父親去世,隻剩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著淒淒慘慘的生活。卜正才也因此暫時失學在家,照顧母親。
父親辭世,給母親帶來極大的悲痛,體質急劇下降,原有的牙痛病反複發作。民諺道:“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每當母親痛得滿地打滾,喊叫不止,徹夜難眠時,卜正才總是在一旁陪著掉淚,毫無辦法。好心的鄉鄰向她推薦各種土方法治療,如用韭菜籽熏,含齧老韭菜,甚至含尿桶底尿堿。這些土方有時雖得一時緩解,但總不能根治。有些好心的老太太常來卜家陪他母親玩紙牌,以此分散她的思想,減輕她心裏的悲痛。卜正才雖年僅十歲,卻已非常懂事。為了使母親玩得愉快,玩得安心,他把原來老姐在家幹的活,全部承擔下來。家中沒有柴燒,他象姐姐一樣,一個人來到後山坡上,鏟一會爬根草,然後用棒棰打掉泥土,捆迴家,曬幹當柴。要不就在山上找牛糞。用籮筐挑迴家,做成一塊塊牛糞餅,貼在牆上曬幹做柴。寒冬到來,為防雨雪天氣,卜正才還學老姐那樣,下到冰冷刺骨的水田裏,去割別人家收獲完剩下的水稻根。這樣三方麵一湊,一冬基本上能夠對付過去。有時難免缺一點,就會有好心的鄉鄰和較近的親戚主動送一些柴禾上門。卜正才不僅學會了幹這些髒活、粗活、重活,他還包下了廚房裏的烹調活呢!在母親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做家常的幹飯、稀飯,燒炒簡單的蔬菜,煮一點鹹魚鹹肉之類,炒雞蛋更不成問題。至於挑水、掃地、洗鍋碗等區區小事,更不在話下。因此,母親把老兒子看作命根子,逢人就誇老兒子怎麽能,怎麽好,“又孝順,又懂事”。
這樣的生活整整過了兩年。一天,早已分開的生活多年的大哥卜正明從十裏路外的小齊莊趕來,動員母親和弟弟搬到一起生活。原來,正才的大嫂過門以來,一直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夫妻兩口生活,農忙季節,家中無人照管。放牛、做飯,經常要雇短工幫忙。這樣,兩家合一家。正才又幫大哥放了一年牛。冬天就幹脆和牛睡一個屋,夜裏起來為牛添草接尿。從來沒誤過事。深愛哥嫂喜愛。
卜正才雖然綴學三年多了,但他對讀過的書,從未放鬆複習。不但倒背如流,很多還能默寫下來。對吟詩作對,更是喜愛。經常自出自對。有時比他大一點的同學出給他對,也能應對自如,很少有難到的時候。抓住點滴時間溫書,有時放牛的時候,也不忘帶上一本書。這一切都是他自覺做的,卻在鄉鄰中傳為佳話。說正才長大有出息,他就象三字經說的“如囊熒,如映雪,如負薪,如掛角”那樣的孩子。從小看大,一葉知秋嘛!正才平時讀書,大哥大嫂看到過多次,卻沒有當迴事。這些話一日傳到他們的耳中,一下子重視起來,下了決心,寧願雇人放牛,也要送弟弟上學。次年開春,哥哥杷正才送到七裏路外的一個大村就學。因為路遠,中午就在一個親戚家代飯,每天早出晚歸。學費是一年給先生四擔大米。正才對大哥供他讀書,著實感激。他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那時一年要苦四擔大米的艱辛。何況哥哥的家境並不富裕。哥哥欠債很多,種的是地主的田,住的也是地主的房子。自家雖有四擔種的山地,但土質貧瘠,入不敷出,有時還不夠交各種稅捐。正才對這四擔大米的學費甚是心痛,下決心要把先生肚裏的“貨”全學過來。這樣,才不辜負大哥對他的期望,才能對得起哥嫂為他付出的代價,才能對得起自己每日起早貪黑走十幾裏的往返之苦。
正才立誌發憤求學,刻苦用功。每天,公雞剛叫頭遍的時候,便悄悄起來讀書。天亮的時候,母親把早飯做好。正才匆匆吃完,就夾著書包往學堂跑,生怕遲到。那年冬天,正才起早貪黑地讀書,加上不忘夜裏起來照顧老牛,患了感冒,咳嗽得厲害。舊時缺醫少藥,農村又不把傷風咳嗽當成什麽大病,結果正才咳出了血絲來。母親心疼得不得了,說是讀書讀傷了。經常流著淚,到處打聽,逢人便問,求秘方。最後聽人說用頭發燒成灰放在雞蛋裏用油煎,不能放鹽,飯前吃下,最能補人,還可止咳。於是母親到處借雞蛋。親戚們知道後,這個送幾個,那個送幾個,一些鄉鄰被母親為兒求方治病的事感動,也送來不少。幾天工夫,母親湊了幾百個雞蛋。按照這個方子,母親每早煎三個蛋,看著正才吃下去。一直吃了半年才作罷。至於這個煎雞蛋的土方能否治病補人,正才一直沒人考究,但正才從此有了一副強健的身骨,恐怕和此不無關係吧!
卜正才從十三歲起重新讀書,一讀就是三年。除在農忙季節有時請幾天假在家裏幫忙以外,總是以讀書為主的。短暫的缺課,他總能很快補上,從未拉下先生教課的進度。每次先生考試,正才總是名列前茅,深愛先生的喜愛。同學們也十分敬重這位學友。入學不久,正才就被先生指定為大學長。先生外出有事時,學堂的事總是交待要正才負責的。
轉眼,卜正才十六歲了。
冬月的一個深夜,突然村裏狗吠不止,接著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把剛剛入睡的正才喚醒。
“誰?”正才小心地問了一聲。
“是我,小卜。快開門。”很熟悉的聲音。正才敏捷地爬起來,借著月光從門縫裏向外看。兩個背著長短槍的的站在門外。正才看清不是別人,一個是曾經來過兩次的新四軍指導員吳成。
“快進來,快進來。指導員。”正才開了門親熱地招唿。
“你哥哥迴來了嗎?”吳成一邊進屋,一邊問。
“剛迴來,我去叫。”正才應道。剛要轉身,哥哥正明已從屋子裏走出來。
“吳指導員,你來得正好。區委周書記有一封信讓我帶給你。”正明說著,把吳成兩人讓進裏屋,從懷裏掏出信遞了過來。這時,正才把油燈點亮端了來。正明吩咐道:“正才,把大嫂叫起來,讓她為客人做點飯。”
“會議的內容就是要擴大農會嗎?”吳成看完信後,小聲問。
“是的。”正明一麵迴答,一麵遞過煙袋。
正才叫起大嫂後,機靈地跑到門外躲在一棵大樹的暗影裏,觀察和聆聽著四麵的動靜。他不是第一次放哨了,前兩次吳成來的時候,他便主動擔負放哨的責任。正觀察著,門輕輕一響,正才迴頭看見吳成的同伴出來。他見到正才正在樹影下,滿意地拍了拍正才的肩膀,又伸出大拇指在正才麵前晃了晃。正才憨憨地笑了笑。吳成的同伴看了看四周,又對正才笑了笑,轉身迴屋。
卜正明是區農抗理事長。這次到區裏開會,就是布置要成立各鄉農抗理事會,擴大農抗組織,發展農抗會員。剛才卜正明交給吳成的那封信,講的也是這件事。是區委周書記親筆寫的。信裏要求鄉政府主動配合,親自領導把這項工作做好。
“你準備怎麽辦?”吳成望著卜正明。
“先找幾個貧雇農串連一下,看誰擔任鄉農抗理事長合適。”卜正明考慮了一會,迴答說。
“串連時要注意這些人的平時表現和政治傾向,不能光看出身好。”吳成說。
“是。”卜正明點頭應道,又補充了一句,“有的人出身倒好,卻當了二鬼子,做了漢奸。”
“上次區基幹隊遭鬼子伏擊,差點全軍覆沒,不就是叛徒告的密嗎?我們在邊區活動最怕出叛徒。”吳成說完,又交待了一些別的事。掏出懷表一看,已是夜裏一點多了。這時飯已做好,趕快端了上來。吳成二人草草吃過。吳成走出門,見四周沒有動靜,把正才叫了迴來。三個人便睡在牛棚裏。卜正明又抱來一床被子,三個人擠在一起,倒不算冷。
拂曉前。
不遠處傳來激烈的槍聲。日本歪把子機槍“叭叭叭”“咕咕咕”,打破了夜空的寧靜。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災難深重的人民大眾,愛盡兵革之苦,聽到槍聲,頓時嚇得顫栗不止。接著又聽到“轟轟轟”一陣巨大的爆炸聲。機槍頓啞,跟著槍聲逐漸稀疏下來。聽聲音傳來方向,看火光,戰鬥是發生在響水集方向。離此正南,隻有五裏路。響水集是當地比較大的古鎮。天亮後,槍聲平息。一切又恢複了原來的寧靜。隻有村犬,還“汪汪汪”地叫個不停。人們看見一隊新四軍正押著一批俘虜走下前線。到近處,人們看清這隊新四軍大約百人,俘虜大都是二鬼子。
老百姓圍在村頭路口看熱鬧。新四軍戰士許多人肩扛雙槍,笑容滿麵。他們見到老百姓,更是精神抖擻,不時地向人們招手致意。那些被俘的偽軍,平時耀武揚威欺壓百姓,此刻卻一個個低著頭灰溜溜地從人們麵前走過。群眾則指著這些俘虜,議論紛紛。
響水集地處要衝,離鐵路又近。日寇非常重視,派有兩連偽軍駐守,築有堅固碉堡戰壕。四周挖了深溝高壘,架設了鐵絲網,準備長期占領。最近為集中兵力對我解放區進行“掃蕩”,抽走了大部分兵力,僅留一個排防守。新四軍獲得情報,僅用一個連進行偷襲。戰鬥僅僅一個小時,新四軍便大獲全勝,計斃傷敵副連長以下八人,生俘二十餘人,繳獲輕機槍兩挺,擲彈筒一個,短槍三支,長槍二十餘支。新四軍隻輕傷兩人,無一陣亡。這是一次出色的戰鬥,大大鼓舞了邊區人民抗日的決心。
為防止敵人的增援報複,吳成和卜正明也隨著新四軍的部隊撤向後方。臨走時,吳成把早已寫好的介紹信塞在卜正才手裏。正才十分高興。這是他早就向吳成提出的要求,現在終於可以實現了。可是對母親再也不能保密了。正才想了半天,等吳成和哥哥正明走後,把參軍的事告訴了母親。母親聽過,好似晴天霹靂,幾乎昏倒。呆了一會,哭得死去活來。她怎麽也沒想到一直在身邊的老漢兒竟然要遠走高飛了,而且還去當兵,去打仗,去冒隨時可能死亡的危險。怎能不讓她撕心裂肺呢?俗話說:“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從小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眼看著長大成人,正準備年終給他辦喜事,就要娶新媳婦過門,連彩禮都送走了。這下,兒子要去當兵,成了雞飛蛋打一場空。母親還有一樁心事。大媳婦已經四十多歲了,還沒有生育,卜家的希望全寄托在小媳婦的身上,想早一日抱孫子。前些日子瞞著正才,已訂下了成婚的日子。現在這一切就要成為泡影,又如何不讓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傷心呢?
卜正才這時雖然隻有十六歲。可已長得和大哥正明一樣,高大魁梧,已然是一個成熟的大人。當他看到母親如此悲痛,也是心如刀絞,難舍難分。默默地在一旁陪著掉淚。是走,是留?心裏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吳指導員和大哥走前也曾交待,如母親實在不同意,就再等一兩年也可以,反正還年輕。
不!決不能留。一結婚又多了一個拉後腿的。正才這麽一想,遂下定決心,不再動搖。現在國難當頭,大敵在前。古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難道在家裏做個亡國奴嗎?十多歲時那幕情景忽然出現在眼前,那些慘遭日本鬼子殺害的同胞的鮮血已經流了很多年了。新四軍是真正抗日的隊伍。這樣的軍隊不去參加,還去做什麽?再說,一個十六歲的青年人,難道就要在家裏養兒育女,傳宗接代嗎?我要做一番事業,不去闖蕩,不去冒點風險,不付出些代價,在家庭的小圈子裏,能幹些什麽?想到此,正才一咬牙,把早已打好的小包袱,往肩上一挎,衝出門去,頭不再迴。就這麽走了。
正是:“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
山河遭劫風怒吼,人民逃難哭連天。
有誌男兒奔敵後,無能國軍逃在先。
亂世稱王比比是,救國自有鋼鐵肩。
1937年初冬,大地一片蕭索,莊稼早已收藏完畢。雖不是豐年,起碼暫時不愁吃穿。要是太平時節,此刻農閑到來,正是串親訪友、逛街尋樂的好時機。可是,現在正是日寇占領上海,圍攻南京之際,敵機不分晝夜地轟炸。巨大的爆炸聲撕裂著人們的心肺,震撼著大江兩岸。試想,誰還有心去尋歡作樂呢?
“砰!”“砰!”清脆的槍聲一下打破了鄉村短暫的寂靜。頓時雞飛狗吠。緊接著一批批逃難的人群,拖兒帶女,唿爹叫娘,哭喊著向村裏湧來。一隊騎著高頭大馬,身穿黃呢製服的東洋兵,手舉雪亮的馬刀,向人們追來。一個兵追上一個正在跑的老漢,手起刀落,老漢人頭落地,鮮血直噴,慘不忍睹。與此同時,又一個兵端起馬槍,一槍把一個正向田野逃跑的婦女擊倒在地。這個日本兵跑到麵前一看,還是一個年輕女子,已經死了。日本兵嘴裏喊著“花姑娘的”,揮刀將那女子的屍體攔腰砍成兩段,似乎還不解恨,又用刀尖向下身戳了幾下才惡狠狠地離去。接著這些強盜闖進村來,捉雞的捉雞,打狗的打狗,抓人的抓人,攪得人心惶惶。他們把村民集中起來,把一些婦女又專放一邊,嘴裏喊著“花姑娘的”,一個個的察看麵容。有一個年輕婦女,因怕被糟蹋,事先用鍋底灰把臉和身上都抹黑。日本兵先看到臉黑似乎還不在乎,又掀起衣服看到肚皮很髒,吐了一口唾沫,說一聲“邋遢的”,才放過了她。日本兵把選中的兩個中年婦女和一個才十二歲的小女孩,帶到屋裏,公開強奸。滿足獸欲後,又要“雞子”“雞子”,翻箱倒櫃,任意掠奪。又舉著火把把民房點著,頓時村裏煙霧騰騰,火光衝天。村民們推舉的幾個老漢打著太陽旗,跪在正狂笑著的日本兵麵前,苦苦哀求。日本兵這才停止放火,集合隊伍,清點人數,見一個不少,才說聲“良民的”,跨上了馬。一陣急風暴雨似的馬蹄聲,揚起一條似煙的灰塵,象一股妖霧,消失在暮色蒼茫的遠方。
當時有一個年僅十歲的小男孩,目睹這一情景。幼小的心靈,十分恐懼。他不明白這些東洋兵為什麽要殺人放火?為什麽隨便抓人搶東西?中國人為什麽要打著太陽旗哀求這幫壞蛋?他迷惑不解。
這個小孩姓卜,是大餘莊僅有的一個外姓戶。他父親叫卜從仁 當地有名的齋公。一輩子吃素,滴葷不沾,信佛信神。可說是佛門虔誠弟子。家境雖不算富,卻樂善好施,常做好事,為別人拜神拜佛,念經避邪,求神驅鬼,分文不取。有時還買物放生。一次他看到一條紅得出奇的黃鱔,認為是龍王三太子,花錢買迴放到水塘裏。可見迷信之深。由於他為人忠實厚道,樂於助人,待人處事,處處與人為善,頗受鄉鄰尊敬。他的迷信故事在鄉裏傳為佳話。據說當時村裏“狐仙”很多,常鬧惡作劇。今天這家小雞被放進罐裏悶死了,明天那家藏在箱裏的銀元不翼而飛,隔天早上發現全撒在自家的院子裏,要不,後天一家早上起來發現鞋子不見了,找來找去,才在院牆上找到了。如此等等。傳說越來越離奇,甚至某人害眼,說是和狐仙對看所致;某人死了,某小孩夭折,也被說成是曾用磚頭砸過狐仙才有此報應。一時間鬧得人心惶惶,家家恐懼。後來請卜齋公出麵燒香跪拜,念經祈神求佛,全村才得以平安。
聽長輩說,卜從仁的爺爺當時還是一個有名的富戶。可是到了他父親的手裏就敗光了。據說:有一次卜從仁爺爺一夜賭博就把一個有幾十戶佃戶的村莊和九十擔種田全部輸光。所以到卜從仁長大成人,家裏已經破落得很窮了。卜從仁娶貧苦農民朱氏女為妻,由於卜從仁夫婦起早貪黑拚命苦幹,家境才慢慢好起來,不再愁吃愁穿了。加上卜從仁會紮蔑手藝,又善於經營。那時有錢人家是很講排場的。死了人,便要請卜從仁父子上門紮許許多多的祭品,布置很有講究、很有氣派的高大靈堂。這些樊花雪柳以及許多現在都叫不出名堂的玩藝,在出殯那天一擺幾百米長,倒也威風壯觀。所以當時幹這種迷信手藝,還是很賺錢的。不幾年功夫,卜從仁就積下了不少錢。那時窮人攢 了錢、發了財就是買地。土地就是農民的鐵飯碗、命根子。當時卜從仁就買下了四擔種的山地。(好地他還買不起)租給一戶佃農種,年終自己收點租子以作補助。
卜從仁一生有三男二女。二子十六歲不幸夭折。大兒卜正明自成家以後就分家單過。大女兒早已出嫁。還有一個小女兒在身邊。在卜從仁47歲時,也就他妻43歲時又生下了一個小男孩。老夫妻晚年又得一子,十分高興,給孩子取名“老杠子”,(意思是象杠子那樣硬棒結實)經常唿叫的是“老漢兒”。後來長大一點上了學才被先生取學名為卜正才。
卜正才剛六歲時,有個比他大幾歲的學生逗他玩說:“小卜,你跟我們上學念書去吧,每天還有兩個包子吃呢!”卜正才信以為真,他最喜歡吃的就是肉包子。因為父親溺愛他,每逢上街趕集,迴來時總是要買點好吃的帶迴來。大多數時候都是包子。卜正才吃慣了,每次一到父親趕集快迴來時,他就早早地跑到後山岡遠遠眺望。一旦出現父親熟悉的身影時,立刻高喊爸爸,跑步迎上前去。卜從仁這時也總是先抱起來親親,然後才從懷裏掏出包子給兒子吃。這已幾乎成了規律。所以當卜正才一聽說學堂裏還有包子吃時,便迴家向父親嚷著要上學念書。卜從仁當然很高興,答應送他入學。可母親舍不得,說是太小,讀書會念傷的,過一年再說。卜正才一聽逞起嬌來,又哭又鬧,滿地打滾,弄得母親無法,隻好答應他上學。卜正才這時才破涕為笑,從地上爬起來。
說來也怪,當他上學後,雖未吃到包子,也明白了是大孩子騙他的。但他從不賴學,喜愛讀書。加上天資聰敏,先生一教就會,念幾遍就能背誦,頗得先生喜愛。那時鄉下還沒有洋學堂,讀的都是私塾。啟蒙第一本書是《三字經》,其次是《百家姓》,再就是《千字文》。然後是八本《國文》,讀完這些以後才是《四書五經》之類。卜正才正是按這個順序讀上去的。他十歲就開始讀《大學》、《中庸》,其後就是《論語》、《孟子》、《幼學瓊林》、《左傳》……。十三歲時開講。以前讀的都是光背教條,不明白什麽意思。一旦開講,才真正吸引了他。從這時起,卜正才決心狠下功夫,刻苦求學。
就在卜正才剛剛十歲時,一樁不幸的事發生了。盡管卜從仁一輩子吃齋信佛念經做好事,佛祖還是沒有保佑他健康長壽。平時並沒有生過什麽大病,突然竟一病不起,於蘆溝橋事變不久,過早地逝世了,年僅57歲。一年前還是四口之家,這時老姐出嫁,父親去世,隻剩下母子二人相依為命,過著淒淒慘慘的生活。卜正才也因此暫時失學在家,照顧母親。
父親辭世,給母親帶來極大的悲痛,體質急劇下降,原有的牙痛病反複發作。民諺道:“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每當母親痛得滿地打滾,喊叫不止,徹夜難眠時,卜正才總是在一旁陪著掉淚,毫無辦法。好心的鄉鄰向她推薦各種土方法治療,如用韭菜籽熏,含齧老韭菜,甚至含尿桶底尿堿。這些土方有時雖得一時緩解,但總不能根治。有些好心的老太太常來卜家陪他母親玩紙牌,以此分散她的思想,減輕她心裏的悲痛。卜正才雖年僅十歲,卻已非常懂事。為了使母親玩得愉快,玩得安心,他把原來老姐在家幹的活,全部承擔下來。家中沒有柴燒,他象姐姐一樣,一個人來到後山坡上,鏟一會爬根草,然後用棒棰打掉泥土,捆迴家,曬幹當柴。要不就在山上找牛糞。用籮筐挑迴家,做成一塊塊牛糞餅,貼在牆上曬幹做柴。寒冬到來,為防雨雪天氣,卜正才還學老姐那樣,下到冰冷刺骨的水田裏,去割別人家收獲完剩下的水稻根。這樣三方麵一湊,一冬基本上能夠對付過去。有時難免缺一點,就會有好心的鄉鄰和較近的親戚主動送一些柴禾上門。卜正才不僅學會了幹這些髒活、粗活、重活,他還包下了廚房裏的烹調活呢!在母親的指導下,他學會了做家常的幹飯、稀飯,燒炒簡單的蔬菜,煮一點鹹魚鹹肉之類,炒雞蛋更不成問題。至於挑水、掃地、洗鍋碗等區區小事,更不在話下。因此,母親把老兒子看作命根子,逢人就誇老兒子怎麽能,怎麽好,“又孝順,又懂事”。
這樣的生活整整過了兩年。一天,早已分開的生活多年的大哥卜正明從十裏路外的小齊莊趕來,動員母親和弟弟搬到一起生活。原來,正才的大嫂過門以來,一直未能生下一男半女,夫妻兩口生活,農忙季節,家中無人照管。放牛、做飯,經常要雇短工幫忙。這樣,兩家合一家。正才又幫大哥放了一年牛。冬天就幹脆和牛睡一個屋,夜裏起來為牛添草接尿。從來沒誤過事。深愛哥嫂喜愛。
卜正才雖然綴學三年多了,但他對讀過的書,從未放鬆複習。不但倒背如流,很多還能默寫下來。對吟詩作對,更是喜愛。經常自出自對。有時比他大一點的同學出給他對,也能應對自如,很少有難到的時候。抓住點滴時間溫書,有時放牛的時候,也不忘帶上一本書。這一切都是他自覺做的,卻在鄉鄰中傳為佳話。說正才長大有出息,他就象三字經說的“如囊熒,如映雪,如負薪,如掛角”那樣的孩子。從小看大,一葉知秋嘛!正才平時讀書,大哥大嫂看到過多次,卻沒有當迴事。這些話一日傳到他們的耳中,一下子重視起來,下了決心,寧願雇人放牛,也要送弟弟上學。次年開春,哥哥杷正才送到七裏路外的一個大村就學。因為路遠,中午就在一個親戚家代飯,每天早出晚歸。學費是一年給先生四擔大米。正才對大哥供他讀書,著實感激。他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他知道那時一年要苦四擔大米的艱辛。何況哥哥的家境並不富裕。哥哥欠債很多,種的是地主的田,住的也是地主的房子。自家雖有四擔種的山地,但土質貧瘠,入不敷出,有時還不夠交各種稅捐。正才對這四擔大米的學費甚是心痛,下決心要把先生肚裏的“貨”全學過來。這樣,才不辜負大哥對他的期望,才能對得起哥嫂為他付出的代價,才能對得起自己每日起早貪黑走十幾裏的往返之苦。
正才立誌發憤求學,刻苦用功。每天,公雞剛叫頭遍的時候,便悄悄起來讀書。天亮的時候,母親把早飯做好。正才匆匆吃完,就夾著書包往學堂跑,生怕遲到。那年冬天,正才起早貪黑地讀書,加上不忘夜裏起來照顧老牛,患了感冒,咳嗽得厲害。舊時缺醫少藥,農村又不把傷風咳嗽當成什麽大病,結果正才咳出了血絲來。母親心疼得不得了,說是讀書讀傷了。經常流著淚,到處打聽,逢人便問,求秘方。最後聽人說用頭發燒成灰放在雞蛋裏用油煎,不能放鹽,飯前吃下,最能補人,還可止咳。於是母親到處借雞蛋。親戚們知道後,這個送幾個,那個送幾個,一些鄉鄰被母親為兒求方治病的事感動,也送來不少。幾天工夫,母親湊了幾百個雞蛋。按照這個方子,母親每早煎三個蛋,看著正才吃下去。一直吃了半年才作罷。至於這個煎雞蛋的土方能否治病補人,正才一直沒人考究,但正才從此有了一副強健的身骨,恐怕和此不無關係吧!
卜正才從十三歲起重新讀書,一讀就是三年。除在農忙季節有時請幾天假在家裏幫忙以外,總是以讀書為主的。短暫的缺課,他總能很快補上,從未拉下先生教課的進度。每次先生考試,正才總是名列前茅,深愛先生的喜愛。同學們也十分敬重這位學友。入學不久,正才就被先生指定為大學長。先生外出有事時,學堂的事總是交待要正才負責的。
轉眼,卜正才十六歲了。
冬月的一個深夜,突然村裏狗吠不止,接著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把剛剛入睡的正才喚醒。
“誰?”正才小心地問了一聲。
“是我,小卜。快開門。”很熟悉的聲音。正才敏捷地爬起來,借著月光從門縫裏向外看。兩個背著長短槍的的站在門外。正才看清不是別人,一個是曾經來過兩次的新四軍指導員吳成。
“快進來,快進來。指導員。”正才開了門親熱地招唿。
“你哥哥迴來了嗎?”吳成一邊進屋,一邊問。
“剛迴來,我去叫。”正才應道。剛要轉身,哥哥正明已從屋子裏走出來。
“吳指導員,你來得正好。區委周書記有一封信讓我帶給你。”正明說著,把吳成兩人讓進裏屋,從懷裏掏出信遞了過來。這時,正才把油燈點亮端了來。正明吩咐道:“正才,把大嫂叫起來,讓她為客人做點飯。”
“會議的內容就是要擴大農會嗎?”吳成看完信後,小聲問。
“是的。”正明一麵迴答,一麵遞過煙袋。
正才叫起大嫂後,機靈地跑到門外躲在一棵大樹的暗影裏,觀察和聆聽著四麵的動靜。他不是第一次放哨了,前兩次吳成來的時候,他便主動擔負放哨的責任。正觀察著,門輕輕一響,正才迴頭看見吳成的同伴出來。他見到正才正在樹影下,滿意地拍了拍正才的肩膀,又伸出大拇指在正才麵前晃了晃。正才憨憨地笑了笑。吳成的同伴看了看四周,又對正才笑了笑,轉身迴屋。
卜正明是區農抗理事長。這次到區裏開會,就是布置要成立各鄉農抗理事會,擴大農抗組織,發展農抗會員。剛才卜正明交給吳成的那封信,講的也是這件事。是區委周書記親筆寫的。信裏要求鄉政府主動配合,親自領導把這項工作做好。
“你準備怎麽辦?”吳成望著卜正明。
“先找幾個貧雇農串連一下,看誰擔任鄉農抗理事長合適。”卜正明考慮了一會,迴答說。
“串連時要注意這些人的平時表現和政治傾向,不能光看出身好。”吳成說。
“是。”卜正明點頭應道,又補充了一句,“有的人出身倒好,卻當了二鬼子,做了漢奸。”
“上次區基幹隊遭鬼子伏擊,差點全軍覆沒,不就是叛徒告的密嗎?我們在邊區活動最怕出叛徒。”吳成說完,又交待了一些別的事。掏出懷表一看,已是夜裏一點多了。這時飯已做好,趕快端了上來。吳成二人草草吃過。吳成走出門,見四周沒有動靜,把正才叫了迴來。三個人便睡在牛棚裏。卜正明又抱來一床被子,三個人擠在一起,倒不算冷。
拂曉前。
不遠處傳來激烈的槍聲。日本歪把子機槍“叭叭叭”“咕咕咕”,打破了夜空的寧靜。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災難深重的人民大眾,愛盡兵革之苦,聽到槍聲,頓時嚇得顫栗不止。接著又聽到“轟轟轟”一陣巨大的爆炸聲。機槍頓啞,跟著槍聲逐漸稀疏下來。聽聲音傳來方向,看火光,戰鬥是發生在響水集方向。離此正南,隻有五裏路。響水集是當地比較大的古鎮。天亮後,槍聲平息。一切又恢複了原來的寧靜。隻有村犬,還“汪汪汪”地叫個不停。人們看見一隊新四軍正押著一批俘虜走下前線。到近處,人們看清這隊新四軍大約百人,俘虜大都是二鬼子。
老百姓圍在村頭路口看熱鬧。新四軍戰士許多人肩扛雙槍,笑容滿麵。他們見到老百姓,更是精神抖擻,不時地向人們招手致意。那些被俘的偽軍,平時耀武揚威欺壓百姓,此刻卻一個個低著頭灰溜溜地從人們麵前走過。群眾則指著這些俘虜,議論紛紛。
響水集地處要衝,離鐵路又近。日寇非常重視,派有兩連偽軍駐守,築有堅固碉堡戰壕。四周挖了深溝高壘,架設了鐵絲網,準備長期占領。最近為集中兵力對我解放區進行“掃蕩”,抽走了大部分兵力,僅留一個排防守。新四軍獲得情報,僅用一個連進行偷襲。戰鬥僅僅一個小時,新四軍便大獲全勝,計斃傷敵副連長以下八人,生俘二十餘人,繳獲輕機槍兩挺,擲彈筒一個,短槍三支,長槍二十餘支。新四軍隻輕傷兩人,無一陣亡。這是一次出色的戰鬥,大大鼓舞了邊區人民抗日的決心。
為防止敵人的增援報複,吳成和卜正明也隨著新四軍的部隊撤向後方。臨走時,吳成把早已寫好的介紹信塞在卜正才手裏。正才十分高興。這是他早就向吳成提出的要求,現在終於可以實現了。可是對母親再也不能保密了。正才想了半天,等吳成和哥哥正明走後,把參軍的事告訴了母親。母親聽過,好似晴天霹靂,幾乎昏倒。呆了一會,哭得死去活來。她怎麽也沒想到一直在身邊的老漢兒竟然要遠走高飛了,而且還去當兵,去打仗,去冒隨時可能死亡的危險。怎能不讓她撕心裂肺呢?俗話說:“兒是母親的心頭肉。”從小一把屎一把尿養大的,眼看著長大成人,正準備年終給他辦喜事,就要娶新媳婦過門,連彩禮都送走了。這下,兒子要去當兵,成了雞飛蛋打一場空。母親還有一樁心事。大媳婦已經四十多歲了,還沒有生育,卜家的希望全寄托在小媳婦的身上,想早一日抱孫子。前些日子瞞著正才,已訂下了成婚的日子。現在這一切就要成為泡影,又如何不讓這個風燭殘年的老人傷心呢?
卜正才這時雖然隻有十六歲。可已長得和大哥正明一樣,高大魁梧,已然是一個成熟的大人。當他看到母親如此悲痛,也是心如刀絞,難舍難分。默默地在一旁陪著掉淚。是走,是留?心裏進行著激烈的鬥爭。吳指導員和大哥走前也曾交待,如母親實在不同意,就再等一兩年也可以,反正還年輕。
不!決不能留。一結婚又多了一個拉後腿的。正才這麽一想,遂下定決心,不再動搖。現在國難當頭,大敵在前。古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難道在家裏做個亡國奴嗎?十多歲時那幕情景忽然出現在眼前,那些慘遭日本鬼子殺害的同胞的鮮血已經流了很多年了。新四軍是真正抗日的隊伍。這樣的軍隊不去參加,還去做什麽?再說,一個十六歲的青年人,難道就要在家裏養兒育女,傳宗接代嗎?我要做一番事業,不去闖蕩,不去冒點風險,不付出些代價,在家庭的小圈子裏,能幹些什麽?想到此,正才一咬牙,把早已打好的小包袱,往肩上一挎,衝出門去,頭不再迴。就這麽走了。
正是:“為有犧牲多壯誌,敢叫日月換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