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問餘愛讀誰家言,首推元勳諸先賢。
縛虎屠妖勇搏鬥,刀山火海爭相前。
槍林彈雨尋常事,血雨腥風隻等閑 .
為將英烈揚後世,敢附驥尾續新篇。
話說:不知何時興起了寫迴憶錄的熱潮,不僅上層有,下層也有; 中國有,外國也有。簡直風靡全世界。大到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元戎,政壇顯要,經濟大亨,社會名流,直到文人墨客,明星人物,紛紛仿效。晚年無事,拿起筆來,專心著述,總結人生,抒發感慨。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經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來的問題,必然是千差萬別的。再加上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方法論發出的評論感歎,更是千奇百怪,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裏既有成功經驗,正確評論,精辟見解,也難免有失意者牢騷,階級偏見掩蓋了對真理的正視,歪曲真相,謊話連篇,謬論百出。這些人隻管出書,哪管後果。其實讀者不是白癡,自有選擇權利。是精華,必然百世流芳;是糟粕,必然遺臭萬年。當然對這些糟粕之言,讀者為了時間,隨手扔掉,無人去看,也就談不上遺臭萬年了。
大凡人各有愛,任它書山壘壘,讀者自有選擇,無不是遵循:“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違。”人生苦短,即使都是科學著作,也不能百科全學,隻能割愛,何況那些無用的書呢?
本書作者,因土生土長在偏僻鄉村,那時小鎮尚無公辦學堂,讀書全靠私塾,自幼受四書五經熏陶。先後讀了七年。因家貧輟學三年當牧童。十七歲參加新四軍。少年曆史就這麽簡單。讀了書識了字,生活內容就豐富得多了。少年時愛讀古典小說。諸如《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等自不待言,還讀了不少俠義小說。所幸近代言情小說基本未曾涉獵。入伍後,南征北戰,無暇讀書。解放後全學的是政治經濟哲學等可謂是業務書籍,是非讀不可的,也是本人最愛好的。晚年喜讀老前輩的革命迴憶錄,出書的買書,見報的看報。為什麽這樣情有獨鍾呢?我考慮了一下,大概有這麽三條:其一,近代史好記好懂,又是革命前輩所走過的道路,比較親切,易於全盤接受;其二,彌補個人曆史空白,比如毛主席何時被剝奪軍權?王明不在國內何以有這麽大能量?李德何時來中國,又何時離開中國的?向忠發是何許人物?他為什麽能擔任黨的最高職務?等等。都是我先後從許多老前輩的文章和迴憶錄中找到答案的;其三,本人經曆有相似之處。戰爭年代,行軍打仗,槍炮無情,經曆危險是一樣的。幾十年來,條件雖有變化,但總的形勢還是敵強我弱,我軍所遭遇的苦難和當初也有相似之處。故而就格外親切。每看戰爭場麵,馬上就水乳交融,心領神會,不知不覺被書中吸引,好象本人也置身其中一樣,所以對這類文章和迴憶錄,真是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餘參軍較晚,僅10個月日本就投降了。但整整五個年頭我一直在連隊,先後擔任文教、副指導員、指導員,參加了全部的解放戰爭,大小數十戰,身負重傷,左手殘疾。多次被地方學校邀請,講我軍光榮革命鬥爭曆史。每次講後,總有許多好友和晚輩要我把這些戰鬥故事寫下來,留給後人。有鑒於此,晚年無事,我就拿起筆來,躍躍欲試。一下筆就遇到了問題。是一篇一篇的寫紀實文章,也用迴憶錄名稱嗎?前麵已提到,迴憶錄形式的文章,已經太多了。他們不僅寫得生動,寫得好,一貫享有盛譽。我們這些後來者,再步前塵,也用迴憶錄形式,給人一種和老前輩迴憶錄相提並論的感覺,似有重複之嫌。故麵思之再三,欲力求突破,敢於創新。現在這種寫法,自知不倫不類。說小說,又不是虛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人真事。僅多數未用原名用諧音,有用姓氏。有的烈士就用真名。我所以這樣做,一是年代久遠,有些記不準了;二是當時地位較低對全局了解有限,恐有出入。三是自己不可能再實地考察,再找老友訪談。這種體裁可給我很大自由和方便。因萬一有些差錯,讀者可以見諒,不會追究。因畢竟不是記實文章。此書是優是劣,當褒當貶,不敢妄加論斷,還是讓廣大讀者,仁得見仁,智者見智,自己來評判吧。
縛虎屠妖勇搏鬥,刀山火海爭相前。
槍林彈雨尋常事,血雨腥風隻等閑 .
為將英烈揚後世,敢附驥尾續新篇。
話說:不知何時興起了寫迴憶錄的熱潮,不僅上層有,下層也有; 中國有,外國也有。簡直風靡全世界。大到國家元首,政府首腦,軍隊元戎,政壇顯要,經濟大亨,社會名流,直到文人墨客,明星人物,紛紛仿效。晚年無事,拿起筆來,專心著述,總結人生,抒發感慨。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經曆,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來的問題,必然是千差萬別的。再加上從不同的立場,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方法論發出的評論感歎,更是千奇百怪,差之毫厘,失之千裏。這裏既有成功經驗,正確評論,精辟見解,也難免有失意者牢騷,階級偏見掩蓋了對真理的正視,歪曲真相,謊話連篇,謬論百出。這些人隻管出書,哪管後果。其實讀者不是白癡,自有選擇權利。是精華,必然百世流芳;是糟粕,必然遺臭萬年。當然對這些糟粕之言,讀者為了時間,隨手扔掉,無人去看,也就談不上遺臭萬年了。
大凡人各有愛,任它書山壘壘,讀者自有選擇,無不是遵循:“有關家國書常讀,無益身心事莫違。”人生苦短,即使都是科學著作,也不能百科全學,隻能割愛,何況那些無用的書呢?
本書作者,因土生土長在偏僻鄉村,那時小鎮尚無公辦學堂,讀書全靠私塾,自幼受四書五經熏陶。先後讀了七年。因家貧輟學三年當牧童。十七歲參加新四軍。少年曆史就這麽簡單。讀了書識了字,生活內容就豐富得多了。少年時愛讀古典小說。諸如《三國》、《水滸》、《西遊記》、《紅樓夢》等自不待言,還讀了不少俠義小說。所幸近代言情小說基本未曾涉獵。入伍後,南征北戰,無暇讀書。解放後全學的是政治經濟哲學等可謂是業務書籍,是非讀不可的,也是本人最愛好的。晚年喜讀老前輩的革命迴憶錄,出書的買書,見報的看報。為什麽這樣情有獨鍾呢?我考慮了一下,大概有這麽三條:其一,近代史好記好懂,又是革命前輩所走過的道路,比較親切,易於全盤接受;其二,彌補個人曆史空白,比如毛主席何時被剝奪軍權?王明不在國內何以有這麽大能量?李德何時來中國,又何時離開中國的?向忠發是何許人物?他為什麽能擔任黨的最高職務?等等。都是我先後從許多老前輩的文章和迴憶錄中找到答案的;其三,本人經曆有相似之處。戰爭年代,行軍打仗,槍炮無情,經曆危險是一樣的。幾十年來,條件雖有變化,但總的形勢還是敵強我弱,我軍所遭遇的苦難和當初也有相似之處。故而就格外親切。每看戰爭場麵,馬上就水乳交融,心領神會,不知不覺被書中吸引,好象本人也置身其中一樣,所以對這類文章和迴憶錄,真是百看不厭,愛不釋手。
餘參軍較晚,僅10個月日本就投降了。但整整五個年頭我一直在連隊,先後擔任文教、副指導員、指導員,參加了全部的解放戰爭,大小數十戰,身負重傷,左手殘疾。多次被地方學校邀請,講我軍光榮革命鬥爭曆史。每次講後,總有許多好友和晚輩要我把這些戰鬥故事寫下來,留給後人。有鑒於此,晚年無事,我就拿起筆來,躍躍欲試。一下筆就遇到了問題。是一篇一篇的寫紀實文章,也用迴憶錄名稱嗎?前麵已提到,迴憶錄形式的文章,已經太多了。他們不僅寫得生動,寫得好,一貫享有盛譽。我們這些後來者,再步前塵,也用迴憶錄形式,給人一種和老前輩迴憶錄相提並論的感覺,似有重複之嫌。故麵思之再三,欲力求突破,敢於創新。現在這種寫法,自知不倫不類。說小說,又不是虛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人真事。僅多數未用原名用諧音,有用姓氏。有的烈士就用真名。我所以這樣做,一是年代久遠,有些記不準了;二是當時地位較低對全局了解有限,恐有出入。三是自己不可能再實地考察,再找老友訪談。這種體裁可給我很大自由和方便。因萬一有些差錯,讀者可以見諒,不會追究。因畢竟不是記實文章。此書是優是劣,當褒當貶,不敢妄加論斷,還是讓廣大讀者,仁得見仁,智者見智,自己來評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