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欒奕所料,《聖光報》一經麵試頓時掀起軒然大波。


    誇讚者有之,主要是教會內最底層的信徒。他們平日沒有多餘錢財去購買書籍閱讀,除了教會免費發放的《聖母經》,家中鮮有可供閱讀的讀物。


    《聖光報》的出現,無疑為他們開辟了一個新的天地,報上每月刊登的文字並不多,卻給他們傳遞了不少值得津津樂道的新鮮事,增添了許多業餘生活之外的談資。


    此外,“風聞天下”和“福音之歌”三個版麵向外公布的朝廷和教會新舉措,一下子拉近了百姓和朝堂的距離。依稀之間,百姓們竟覺得朝廷不再像過去那樣高高在上,而是就在自己的身邊。開始覺得朝廷的事其實就是自己的事,朝廷好,自己的日子也必然過得更好。


    借助這一形式,欒奕在不經意間潛移默化的改變著華夏兒女“家國天下”,家字為先的傳統觀念。將朝廷所代表的“國”植入百姓心底。從社會底層抓起,逐漸讓全大漢百姓大漢朝廷愛國大於愛家。


    除了底層的信徒,《聖光報》還受到絕大部分鄉紳富賈的歡迎。東平陵成明水村的汪綏財主便是其中之一。


    得益於朝野清明,教會扶持得力,過去的一年裏汪財主家裏收成不錯,又做了幾筆買賣賺了不少錢財。所以,新年伊始汪財主一方麵出於心血來潮,另一方麵也算是感謝聖母一年來對自己的庇佑,還有就是為了自己將來商貿便利。便自掏腰包出了為數不多的一筆款項在村裏修了一條直通平陵縣城的土道。


    按理說事情很小,小到微不足道。令汪綏意想不到的是此事被明水教堂的神父聽了去,竟決定將汪綏自費為村子修路的事當成了典型,上報到了聖母教的濟南總堂,一同送去的還有洋洋灑灑一篇被稱之為“非虛構性文學”的新聞報道。


    沒過兩天,這篇歌頌汪綏慈善行為的文章便登到了第三期《聖光報》第二版上。


    看到自己的名字竟然刻成鉛字,印刷在潔白的神才紙上。汪綏激動的老淚縱橫,鼻息裏連墨水聞著都是香的。


    對於他而言,沒有什麽比自家名諱躍然紙上更讓人興奮難當了。雖說《聖光報》發行量不大,也不似書籍那樣流傳千古,可畢竟也是教會官方的報紙啊。據教堂裏的神父講,每一期《聖光報》教主欒奕都會從頭到尾閱覽一遍,這豈不是意味著教主也知道了自己的名字?


    而且神父還說,教會會將每一期《聖光報》收錄入檔。隻要教會存在一天,刊登著他先進事跡和大名的第三期《聖光報》就會存放在教堂裏安全的地方。等到百年之後,甚至千年之後,汪財主後代的後代的後代,到那時教堂裏去,隨時可以把這第三期報紙借來,在第二版上看到祖先的事跡,感受家族的榮光。


    一聽這話,汪綏的興奮之情難以言喻。人過留聲雁過留名,還有什麽比自己的豐功偉績千古流芳更讓人激動呢?


    在興奮的同時,登報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人多多少少都是有仇富心理的。所以過去,很多貧苦人家看他老汪家日子過得好,心裏就不平衡,看他的眼神不由自主透著幾分敵意,那些雇來的長工私底下也沒少說他的壞話。


    自從自從他的名字見報之後,村裏的百姓看他的眼神明顯不一樣了。敵意瞬間不見了,而是轉為了發自內心的溫和。在路上見到他非但不躲了,還主動迎上前來打招唿,“嘿,汪大善人吃了嗎?”


    人或多或少都是有虛榮心的。一聽左鄰右舍稱唿自己“大善人”,汪綏頓覺倍兒有麵子,那滋味別提多痛快了。


    為了繼續維係善人的稱號,同時也為了自己的大名能再一次登載在報紙之上,汪財主拚了命的做慈善、辦好事。


    無獨有偶,除汪綏財主以外,其他榮登報刊的地方鄉紳富賈如汪綏一般也在自家地頭上一個接著一個的完成著自己的善舉。沒有上過報的鄉紳富賈則想方設法向著登報的目標,做著最大努力。


    一時間,“日行一善”儼然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是教區各地富人共同追求的目標。


    富人行善,最為受益還是普通百姓。教區各地百姓的生活狀況又得到了一輪提高。


    明眼人都看得出,富人們之所以這麽熱衷於行善積德,乃是受了《聖光報》的影響。於是乎人們將享受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功勞全都記在了《聖光報》的頭上,大讚《聖光報》妙不可言。


    有人讚;有人讚,自然也就有人貶。


    以蔡邕為代表的守舊派士人對報紙上出現的白話文體和標點符號很是反感。蔡邕身為欒奕的嶽父和師傅,雖然心中不快,態度還是比較溫和的。他委婉的將廣大士子對《聖光報》的不滿轉述給了欒奕,告訴他白話文和標點實在有失體統,奉勸欒奕莫要離經叛道,應該讓《聖光報》的內容迴歸到傳統中來。


    麵對蔡邕提出的質疑,欒奕解釋說:“《聖光報》辦報的初衷,乃是為了讓最普通的百姓也能了解到朝廷的最新舉措和主張。為了讓更多人讀得通、聽得懂,這才把語言簡化起來。歸結而言,它不過是迎合基層民眾的產物。”他隨後拍著胸脯向蔡邕保證,“《聖光報》所應用的白話書麵語僅應用於普通百姓信息交流之中,未來無論是朝廷政令也好,教育、選才也罷,與朝政息息相關的所有書麵政令仍會保持傳統。”


    蔡邕抵製白話文的初衷,主要就在於懼怕白話文這種有失體統的通俗類文體影響到當下的學術風起,引得青年學子都去學習更為通俗易懂的白話文,摒棄老祖宗世代傳誦下來的文言文。


    得到欒奕的保證,加之《聖光報》直接或間接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蔡邕才把心放迴了肚子裏,默許了《聖光報》用白話文發布文章的行為。


    隻是他卻不知,來自未來的欒奕在感歎華夏先賢創出博大精深的文言文字的同時,也深深體會到了文言文在日常行政過程中帶來的諸多麻煩。


    繁雜的文字模式大大增強了文案工作的難度,使得權力運行隻能掌控在龐當人口基數中的少數富有學識的人手中。大大掣肘了基層百姓參與權力運營的可能性,從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和基層百姓參政的積極性。


    這與欒奕提倡高效生產、高效行政的初衷完全相悖。


    此外,時下的政令傳到地方因其沒有標點符號經常出現斷句錯誤問題。使得同一個政令從中央一級級傳到地方,能出現多種截然不同,甚至意思相反的版本。


    政令由此傳輸不順,地方官員做了不少無用功,影響了行政效率不說,還多次引發惡果。害得欒奕還得專門派人去地方指導、監察、糾正,替地方官員擦屁股。


    正因為這些原因,欒奕才在這個時候通過《聖光報》把白話文這種新的文體潛移默化的根植於世人心裏。


    等到大眾逐漸適應了白話文,習慣閱讀白話文和標點符號,在將其運用到教會的日常工作中去,繼而再推廣到朝廷政務各個領域。


    說白了,欒奕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在朝廷政務中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當然,在文學創作方麵,他還是十分讚同文學語言文言話的。


    聖元六年三月中旬,經過兩個多月忙碌,欒奕終於將聖母教第二個五年計劃全麵布置了下去,剩下的就是各地官吏、神官予以執行和維持。


    百忙之中好不容易抽出一絲時間,欒奕馬不停蹄直奔兗州軍械冶煉所,視察軍械生產情況。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裏,由軍械冶煉所煉製出的神刀堪稱教會軍中的神兵利器。隻可惜神刀雖利,產量卻低的可憐。


    一柄神刀需要三名富有經驗的鐵匠日夜不息,千錘百煉五日之久才能打磨成型。


    所以,三年裏隻有特戰隊員和部分陷陣團衛士少量人馬得以配備神刀,其餘十數萬教會衛士仍在使用傳統兵刃。


    欒奕對此很不滿意,此次前來其實主要就是視察神刀的生產作坊,在得知神刀生產仍然牽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產量卻仍未有顯著提高後,心急如焚的他狠狠訓斥了軍械冶煉所大匠蒲元一通。直罵得蒲元抬不起頭來。


    發覺自己語氣太過強硬之後,欒奕話鋒一轉,對冶煉所其他方麵的工作給與了肯定,特別是鎖子甲改良方麵所作出的貢獻。因此,他決定給冶煉所內所有負責製造鎧甲的工匠每人發百兩的賞銀,主要負責人賞銀三百兩。


    對於得力的技術工人,欒奕一項不吝嗇賞賜。借此機會,也算是打一棒子再給蒲元個甜棗吃。


    在隨後的午餐會上,欒奕仍在惦記神刀的產量問題。可是來自21世紀的他,在那個時代所學習的方向主要針對經濟管理領域,金屬冶煉、製造技術方麵的知識無限接近於零。對於車床、熔爐的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在技術層麵上,他並不比蒲元多懂多少,無法提供直接的理論支持。隻能借助比蒲元多出兩個世紀的社會認知,對他加以指導。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大教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星雲戰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星雲戰火並收藏三國大教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