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聖券在青州投入使用以來,身為州刺史的呂布親眼見識到了聖券——紙幣的妙用。
在他看來,聖券不過就是蓋著教會大印的一張紙。它不像金銀銅幣那樣不易開采和鑄造,印起來十分方便,隻要教會需要想印多少就多少。
所以,當得知朝廷和教會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時,他第一時間就想到讓教會發動印刷機器,印出大批聖券以補公用。
對於呂布的提議,欒奕仍舊毫不猶豫的拒絕。他告訴呂布,聖券不是說印就印,發行量一旦與各教會銀庫內儲存的金銀銅等硬通貨幣數量不一致,很容易引發聖券貶值問題。聖券貶值之後,還會造成一連串難以估量的連鎖反應,形成難以彌補的惡性循環和不可限量的惡果。
他還告訴呂布,足足聘用了一百多名經驗豐富的賬房先生,四處奔走專盯聖券發行事宜,實時上報地方教堂銀庫存款情況,為的就是維持存、發平衡,好不容易才保持住現在這種穩定態勢。千萬不能拔苗助長,為了一時的功利猛然拔高發行量。
一聽這話,呂布吧嗒吧嗒嘴,“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是說鼓勵生育等於白提了唄!”
“倒也不是!”欒奕揚了揚嘴角,把自己早就想好的計劃拋了出來。他先總結說:“現在的狀況是,朝廷府庫空虛,教會錢糧不足,都無法支持鼓勵生育的巨大消耗。這都是事實,也是我等無法迴避的問題。不過……”他完全無視台階上坐於首位的少帝,自顧自走出隊列,站在最前方環視一眼殿內文武,道:“我們囊中羞澀,不代表別人沒庫房空空。朝廷沒錢可以去找那些歲入比較豐富的諸侯去借啊!”
“啊?”大殿內又是一陣議論紛紛。
“這年頭誰會對外借錢呐!”“是啊,對啊!”
“誰能借給朝廷那麽多錢?”有幽默者開玩笑似的迴應:“總不能去找袁本初吧!”“哈哈……”
欒奕雙手虛抬,瞬間將殿內的調侃聲壓了下去,“諸位放心,錢本官肯定能借來。現在首先要討論的是,如果本官為朝廷討來千萬貫資財,朝廷願不願用來鼓勵百姓生兒育女。”
“那是自然。”
得到想要的結果之後,欒奕立刻安排使者,由毛玠親自帶隊直赴荊州襄陽拜訪劉表。
在獻上禮節性的禮物之後,毛玠直書來意,告訴劉表此次南下,他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為的是代替皇帝陛下和青州刺史欒奕及文武百官向劉荊州傳達敬意,希望能與劉表保持長期友好的關係,繼續加大通商貿易,促進各自的穩定和繁榮。
第二個目的則是為了找劉表借四百萬貫錢。當然,來之前欒奕說了,這錢不白借,不但會在五年之內原數奉還,還會支付高昂的利息。在這方麵,欒奕開出的價碼確實很誘人,利息高達一年三成。也就是說借四百萬貫錢,欒奕每年還要給劉表一百二十萬貫的利息,五年利滾利下來,僅是所得的利息就不下四百萬貫。
此外,為了表現自身的誠意,毛玠特意帶了價值八百萬貫的聖券,放在劉表處暫作抵押,還款之前,劉表可以暫時用這筆聖券與大漢青、兗、徐、豫任何一家商會開展任何形式的貿易,暫時把聖券當通貨幣使用。
當然,這些支出的錢財是要在借款中消去的,五年之後依據劉表手頭餘下的聖券數量清還借款。
劉表一聽欒奕要借錢,不由愣住。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隻聽說別人找富甲天下的欒奕借錢,還從來沒想到欒奕會跑到自家門前找自己借錢。
朦朧之間,他覺得欒奕並不僅是借錢那麽簡單,其中還醞釀著巨大的陰謀。
他一時想不透欒奕借錢到底蘊含著什麽深層次的意圖,同時,又礙於毛玠此番到來還帶著王命,揣著要求從荊州“調撥錢糧支持朝廷”的聖旨。讓他一時間無法拒絕,隻好暫且拖下,告訴毛玠四百萬貫錢不是小數,他需與州內官吏商議後再做決斷。
將毛玠安置入驛館,劉表立刻召集州內文武議事,將毛玠開出的價碼和盤托出。
劉表後妻之兄大將蔡瑁喜笑顏開,驚唿:“三成的利不要白不要。”他說:“這幾年荊州在主公治理下風調雨順,糧食滿倉,資財滿庫。莫說欒子奇借四百萬貫,就是八百萬貫荊州也拿得出。與其讓這批資財屯在庫裏讓蟲蛀鼠咬,還不如借不如借給欒奕,白賺一筆厚利。”
“此事不妥。”荊州豪族蒯家後裔蒯越表示反對,“事出反常必有妖。欒奕豪富世人皆知,他忽然跑到荊州來借錢實在反常,肯定別有所圖。”
“這有什麽奇怪的?”蔡瑁素與蒯越不和,一聽對方又跟自己唱反調氣就不打一處來。“誰家還沒個揭不開鍋的時候?再者說了,不就是借400萬貫錢,何來別有所圖之說。就算有所圖,最多也就是圖那400萬貫錢,到期不還罷了。欒奕一向注重名聲,斷然不會為這點蠅頭小利自損聲明。所以,這筆錢他不可能不還。”
聽完蔡瑁一席話,劉表細細思量亦覺頗為有理。世人皆知,欒奕向來以君子自居,借錢不還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是絕對做不出來的。一想到這兒,劉表疑慮頓消,當即拍板,撥400萬貫錢給毛玠帶迴濟南。
令劉表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欒奕壓根就沒有想過歸還這一大筆借款。因為,在他新的五年計劃裏,荊州將納入教會的版圖。到了那個時候,荊州成為教區的一部分,向政治核心輸入足量的資財是地方官府的職責所在,所謂的400萬貫財政輸出也就不能稱之為借款了,而是上繳合理的地方稅賦。
這方麵,欒奕借鑒了後世美國的做法。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出奇的,美國政府所背負的債務卻是居高不下。而這些債務他們卻是從來沒有思考過償還的問題,等到債額堆積到一定程度,超過戰爭的成本。他們會毫不猶豫開動馬達,掀起硝煙的洪潮,將債主國打敗,用一場戰爭讓過去若幹年欠下的巨資一筆勾銷。
這等行為不僅可恥,簡直就是流氓。等於是他們用蠻橫的武力,盤剝、剝削債主國的人民。
如今,欒奕將此法照搬了來,用在了劉表身上。
按照欒奕事先估算,從劉表那裏借來的400萬錢足夠支持鼓勵生育這一惠民政策三年的開銷。三年之後,朝廷、教會連年開源節流,省下的資金還可勉強支持兩年。兩年過後,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荊州落入教會之手,富饒的荊州會給朝廷和教會奉上豐厚的財政支持。
第二個,第三個400萬貫將源源不斷補充入庫,等到熬過第一個12年,首批受惠民政策扶持的孩童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教區各地的勞動生產率必然有一番量的飛躍,且年年大幅增長。生產率和生產量的增長直接促進朝廷賦稅的增長,屆時朝廷再轉過頭來反哺百姓就容易多了。
400萬貫運抵濟南,就意味著鼓勵生育政策可以正式付諸實施。於是,在欒奕授意下,聖元六年二月初一麵世的《聖光報》頭版頭條上,大字刊登了由大漢兗州刺史、護國神教教主、著名學者欒奕親自撰寫的社論《為百姓謀福祉,朝廷又有新舉措》。
該作在詳細闡明朝廷“鼓勵生育”相關惠民政策的同時,破天荒的采用了新的文體。文中不再加入“之乎者也”之類的語氣詞,而是別具一格的運用了口頭用語。說白了,整篇社論隻是偶爾插入些文言辭令,其餘大段都是普通人家掛在嘴邊的大白話,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白話文。在句與句之間,加入了“,”“。”“!”“《》”等奇怪符號用以斷句和區分文意,這也是在過去任何書籍中不曾見過的。
無論是報紙也好,白話文、標點符號也罷……欒奕知道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抵觸心理,時人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他們。
於是,由聖母教主辦的《聖光報》並不投入市場,僅作為教會內部刊物免費發放給教區的2000多座教堂。每期報紙僅印1萬份,發到地方教堂平均每家隻有5份,供地方識字信徒借閱。
《聖光報》每月2期,每期隻有4個版麵,其中頭版名為“風聞天下”,主要刊登最新政策指令;2版和3版為“福音之歌”,刊載教會最新新聞,包括教會體係內新的舉措,以及信徒好人好事和慈善行動之類的正能量先進事跡。從第1版到第3版正文全部采用白話,並加入標點符號分句。
第4版叫做“曲水流觴”。 所謂“曲水流觴”,說起來其實是盛行於漢文帝時期,並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習俗。每到夏曆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文人雅士會坐到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取杯賦詩一首,若是作不出詩來需罰酒一杯。這種古老的遊戲便被世人稱之為曲水流觴。
所以,這以“曲水流觴”為題的第四版便是文學板塊,每期刊登詩歌作品,間或連載一些時下風行的長篇小說。
!!
在他看來,聖券不過就是蓋著教會大印的一張紙。它不像金銀銅幣那樣不易開采和鑄造,印起來十分方便,隻要教會需要想印多少就多少。
所以,當得知朝廷和教會出現資金短缺的問題時,他第一時間就想到讓教會發動印刷機器,印出大批聖券以補公用。
對於呂布的提議,欒奕仍舊毫不猶豫的拒絕。他告訴呂布,聖券不是說印就印,發行量一旦與各教會銀庫內儲存的金銀銅等硬通貨幣數量不一致,很容易引發聖券貶值問題。聖券貶值之後,還會造成一連串難以估量的連鎖反應,形成難以彌補的惡性循環和不可限量的惡果。
他還告訴呂布,足足聘用了一百多名經驗豐富的賬房先生,四處奔走專盯聖券發行事宜,實時上報地方教堂銀庫存款情況,為的就是維持存、發平衡,好不容易才保持住現在這種穩定態勢。千萬不能拔苗助長,為了一時的功利猛然拔高發行量。
一聽這話,呂布吧嗒吧嗒嘴,“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是說鼓勵生育等於白提了唄!”
“倒也不是!”欒奕揚了揚嘴角,把自己早就想好的計劃拋了出來。他先總結說:“現在的狀況是,朝廷府庫空虛,教會錢糧不足,都無法支持鼓勵生育的巨大消耗。這都是事實,也是我等無法迴避的問題。不過……”他完全無視台階上坐於首位的少帝,自顧自走出隊列,站在最前方環視一眼殿內文武,道:“我們囊中羞澀,不代表別人沒庫房空空。朝廷沒錢可以去找那些歲入比較豐富的諸侯去借啊!”
“啊?”大殿內又是一陣議論紛紛。
“這年頭誰會對外借錢呐!”“是啊,對啊!”
“誰能借給朝廷那麽多錢?”有幽默者開玩笑似的迴應:“總不能去找袁本初吧!”“哈哈……”
欒奕雙手虛抬,瞬間將殿內的調侃聲壓了下去,“諸位放心,錢本官肯定能借來。現在首先要討論的是,如果本官為朝廷討來千萬貫資財,朝廷願不願用來鼓勵百姓生兒育女。”
“那是自然。”
得到想要的結果之後,欒奕立刻安排使者,由毛玠親自帶隊直赴荊州襄陽拜訪劉表。
在獻上禮節性的禮物之後,毛玠直書來意,告訴劉表此次南下,他主要有兩個目的。第一個目的為的是代替皇帝陛下和青州刺史欒奕及文武百官向劉荊州傳達敬意,希望能與劉表保持長期友好的關係,繼續加大通商貿易,促進各自的穩定和繁榮。
第二個目的則是為了找劉表借四百萬貫錢。當然,來之前欒奕說了,這錢不白借,不但會在五年之內原數奉還,還會支付高昂的利息。在這方麵,欒奕開出的價碼確實很誘人,利息高達一年三成。也就是說借四百萬貫錢,欒奕每年還要給劉表一百二十萬貫的利息,五年利滾利下來,僅是所得的利息就不下四百萬貫。
此外,為了表現自身的誠意,毛玠特意帶了價值八百萬貫的聖券,放在劉表處暫作抵押,還款之前,劉表可以暫時用這筆聖券與大漢青、兗、徐、豫任何一家商會開展任何形式的貿易,暫時把聖券當通貨幣使用。
當然,這些支出的錢財是要在借款中消去的,五年之後依據劉表手頭餘下的聖券數量清還借款。
劉表一聽欒奕要借錢,不由愣住。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隻聽說別人找富甲天下的欒奕借錢,還從來沒想到欒奕會跑到自家門前找自己借錢。
朦朧之間,他覺得欒奕並不僅是借錢那麽簡單,其中還醞釀著巨大的陰謀。
他一時想不透欒奕借錢到底蘊含著什麽深層次的意圖,同時,又礙於毛玠此番到來還帶著王命,揣著要求從荊州“調撥錢糧支持朝廷”的聖旨。讓他一時間無法拒絕,隻好暫且拖下,告訴毛玠四百萬貫錢不是小數,他需與州內官吏商議後再做決斷。
將毛玠安置入驛館,劉表立刻召集州內文武議事,將毛玠開出的價碼和盤托出。
劉表後妻之兄大將蔡瑁喜笑顏開,驚唿:“三成的利不要白不要。”他說:“這幾年荊州在主公治理下風調雨順,糧食滿倉,資財滿庫。莫說欒子奇借四百萬貫,就是八百萬貫荊州也拿得出。與其讓這批資財屯在庫裏讓蟲蛀鼠咬,還不如借不如借給欒奕,白賺一筆厚利。”
“此事不妥。”荊州豪族蒯家後裔蒯越表示反對,“事出反常必有妖。欒奕豪富世人皆知,他忽然跑到荊州來借錢實在反常,肯定別有所圖。”
“這有什麽奇怪的?”蔡瑁素與蒯越不和,一聽對方又跟自己唱反調氣就不打一處來。“誰家還沒個揭不開鍋的時候?再者說了,不就是借400萬貫錢,何來別有所圖之說。就算有所圖,最多也就是圖那400萬貫錢,到期不還罷了。欒奕一向注重名聲,斷然不會為這點蠅頭小利自損聲明。所以,這筆錢他不可能不還。”
聽完蔡瑁一席話,劉表細細思量亦覺頗為有理。世人皆知,欒奕向來以君子自居,借錢不還這樣損人不利己的事是絕對做不出來的。一想到這兒,劉表疑慮頓消,當即拍板,撥400萬貫錢給毛玠帶迴濟南。
令劉表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欒奕壓根就沒有想過歸還這一大筆借款。因為,在他新的五年計劃裏,荊州將納入教會的版圖。到了那個時候,荊州成為教區的一部分,向政治核心輸入足量的資財是地方官府的職責所在,所謂的400萬貫財政輸出也就不能稱之為借款了,而是上繳合理的地方稅賦。
這方麵,欒奕借鑒了後世美國的做法。作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出奇的,美國政府所背負的債務卻是居高不下。而這些債務他們卻是從來沒有思考過償還的問題,等到債額堆積到一定程度,超過戰爭的成本。他們會毫不猶豫開動馬達,掀起硝煙的洪潮,將債主國打敗,用一場戰爭讓過去若幹年欠下的巨資一筆勾銷。
這等行為不僅可恥,簡直就是流氓。等於是他們用蠻橫的武力,盤剝、剝削債主國的人民。
如今,欒奕將此法照搬了來,用在了劉表身上。
按照欒奕事先估算,從劉表那裏借來的400萬錢足夠支持鼓勵生育這一惠民政策三年的開銷。三年之後,朝廷、教會連年開源節流,省下的資金還可勉強支持兩年。兩年過後,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荊州落入教會之手,富饒的荊州會給朝廷和教會奉上豐厚的財政支持。
第二個,第三個400萬貫將源源不斷補充入庫,等到熬過第一個12年,首批受惠民政策扶持的孩童具備了一定的勞動能力,教區各地的勞動生產率必然有一番量的飛躍,且年年大幅增長。生產率和生產量的增長直接促進朝廷賦稅的增長,屆時朝廷再轉過頭來反哺百姓就容易多了。
400萬貫運抵濟南,就意味著鼓勵生育政策可以正式付諸實施。於是,在欒奕授意下,聖元六年二月初一麵世的《聖光報》頭版頭條上,大字刊登了由大漢兗州刺史、護國神教教主、著名學者欒奕親自撰寫的社論《為百姓謀福祉,朝廷又有新舉措》。
該作在詳細闡明朝廷“鼓勵生育”相關惠民政策的同時,破天荒的采用了新的文體。文中不再加入“之乎者也”之類的語氣詞,而是別具一格的運用了口頭用語。說白了,整篇社論隻是偶爾插入些文言辭令,其餘大段都是普通人家掛在嘴邊的大白話,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白話文。在句與句之間,加入了“,”“。”“!”“《》”等奇怪符號用以斷句和區分文意,這也是在過去任何書籍中不曾見過的。
無論是報紙也好,白話文、標點符號也罷……欒奕知道出於對未知事物的抵觸心理,時人怕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他們。
於是,由聖母教主辦的《聖光報》並不投入市場,僅作為教會內部刊物免費發放給教區的2000多座教堂。每期報紙僅印1萬份,發到地方教堂平均每家隻有5份,供地方識字信徒借閱。
《聖光報》每月2期,每期隻有4個版麵,其中頭版名為“風聞天下”,主要刊登最新政策指令;2版和3版為“福音之歌”,刊載教會最新新聞,包括教會體係內新的舉措,以及信徒好人好事和慈善行動之類的正能量先進事跡。從第1版到第3版正文全部采用白話,並加入標點符號分句。
第4版叫做“曲水流觴”。 所謂“曲水流觴”,說起來其實是盛行於漢文帝時期,並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種習俗。每到夏曆三月人們舉行祓禊儀式之後,文人雅士會坐到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麵前,誰就取杯賦詩一首,若是作不出詩來需罰酒一杯。這種古老的遊戲便被世人稱之為曲水流觴。
所以,這以“曲水流觴”為題的第四版便是文學板塊,每期刊登詩歌作品,間或連載一些時下風行的長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