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瞬又是夏初。


    對北虜大勝,封賞賈芸已經過去了小半年。


    打秋末到冬天,朝廷最重視的是兩件大事。


    一是林如海在淮揚之地處死了大量不法鹽商和其走狗,前後斬殺過千人。


    下手這麽狠辣,行事這麽果決,叫很多原本以為林如海就是文弱書生的人大跌眼鏡……真的是萬萬想不到,林如海居然是如此行事風格。


    非議者眾多。


    但在隆正帝的強力彈壓下,寥寥無幾的幾封彈劾也是被徹底壓了下去。


    林如海行事狠辣,但幾乎沒有任何把柄落入人手。


    有理有據有節,證據充分。


    根本無人能挑出毛病。


    以天子賜給王命旗牌,盡誅五品以下不法官兵百姓是林如海的權力,並不逾規。


    隻是這等王令旗牌,一般來說地方大員能不用就不用。


    有事走程序就好,何必用這等超過律法的東西,給人跋扈驕橫的不良印象?


    要知道,法外施法,就算有天子背書,仍會給人極不好的觀感。


    這一次,王彬用王命旗牌查抄甄家。


    林如海在江北殺的人頭滾滾。


    都是用的天子的王命旗牌。


    其實,就是天子權力的外延!


    如果換了沒膽色沒擔當的天子,未必就會喜歡下麵的臣子濫用自己天子的權威。


    但如果是一個有追求有抱負,一心想著涮新吏治中興天下的天子,對自己的權威和權力的外延就隻會感到高興。


    這東西,沒有製度化,就是看個人的魄力和勇氣。


    賜尚方劍從漢魏時開始,到明清形成製度,這是天子賜劍,也是賜給分潤自己的權力。


    臣下怎麽用,用的好,用不好,就得兩說。


    尚方劍之下,是金令箭,銀令箭,一般是軍中用。


    地方上,就是王命旗牌。


    用尚方劍的記錄,最轟動的就是袁崇煥持尚方劍斬毛文龍。


    其實法理是不足的。


    畢竟毛文龍也有尚方劍,雙方在官品和尚方劍這事上,毛文龍還有優勢。


    隻能說,一則是袁崇煥有意欺騙,有備而來。


    二來,就是明朝以文馭武深入人心,包括毛文龍本人在內,雖在皮島跋扈不法,但見了袁崇煥這個督師大員,心理上天然就矮了一截。


    崇禎初時,明朝法度尚在,以文馭武的局麵也還在。


    自嘉靖之後,武官地位越來越低。


    如戚繼光,李成梁給高拱,張居正寫信,都是自稱“門下”,或是“小的”,極盡諂媚之事。


    這些都是總鎮大帥了。


    可想而知那些中下層的將領武官,麵對文官時是什麽姿態。


    屈辱,加上小心翼翼,避免得罪文官高層。


    毛文龍當時被斬,多半也是因為這種積威。


    當然,袁崇煥也為此事付出代價。


    崇禎當時不言,此後殺袁崇煥時,罪名之一就是因謀款而斬帥。


    一團糊塗賬了。


    對隆正帝來說,兩大心腹重臣銳意進取,這是天大好事。


    用自己的天子之威就更好了。


    皇帝之威在前兩年根本用不起來。


    現在林如海和王彬大用特用,震懾人心,委實是大好事。


    當然,這是天子的陰微心思,絕不會公諸於眾。


    但皇帝對林如海和王彬的支持也是顯而易見。


    這幾個月,朝廷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件事。


    天子力挺之下,效果也是極佳。


    年末春初結算,淮鹽增產一倍有餘。


    而且減少了柴薪等開銷,鹽價最貴的湖廣江南等地,從均價二十多文跌到了十餘文。


    未來還有下跌的空間。


    這就相當不錯了。


    鹽價,兩宋最貴,動輒數十文乃至過百文。


    是真正對百姓敲骨吸髓。


    兩漢到盛唐,則是幾文錢到十餘文不等。


    天下越動蕩,鹽價就越高。


    凡有誌強國富民的皇帝,糧價和鹽價,還有鐵價都是關注的重點。


    鐵價還好,畢竟百姓一柄鋤頭能用多年。


    糧食最重,幾天不吃飯就可能餓死人了。


    鹽其次,長時間不吃鹽,人會浮腫,全身無力,也同樣必死無疑。


    所以新春消息傳來,淮揚之鹽將會從年產三億斤左右暴漲到六億斤的消息,打的舉朝官員措手不及。


    朝中多還是景和舊臣,天子越順,就代表他們的官位將不保。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必然的,沒有妥協的可能。


    中下層官員還好,他們按部就班就行。


    重臣不行,天子一定要換人,隻是快慢早晚。


    現在看來,這個進程要加快了。


    除了林如海外,就是王彬的攤丁入畝也大獲成功。


    度田成功,然後整理賦稅,雖然免了人丁稅,還免除了大半徭役,但核算下來,攤丁入畝後賦稅額大增。


    主要就是原本很多不交賦稅的隱田,詭寄,飛灑,在王彬的強勢下被大量查出。


    度田之後,除少量優免田外,大量田畝得以征收夏秋兩賦。


    核算下來,稅賦收入不減反增,而且是大幅度的增加。


    兩件事,都是令隆正帝臉上有光。


    對兩個重臣的封賞也是隨即做出。


    王彬加太子太保,少保,金紫光祿大夫,為中極殿大學士。


    這是取代了陶炳吉的位置,順理成章的成了次輔。


    而且很明顯,首輔老邁,估計年內就會乞骸骨請致仕,王彬任首輔之日也快了。


    而林如海,也是完成了在淮揚鹽道上的職責,諸多事務理順了,地方不法鹽商被清掃一空,也到了酬功之時。


    加太子少保,銀青光祿大夫,任戶部侍郎。


    在隆正帝看來,林如海入閣都行,能力足夠,功勞也夠。


    光是降抑鹽價和增產之事,不知道給朝廷帶來多少利益,也是真的惠及萬民,德被蒼生。


    但沒辦法,林如海一直是三品虛職,四品實職。


    驟然入閣,人心不服。


    且料理財賦之事,也離不開林如海。


    不過林如海任左侍郎,尚書羅幼度和首輔一樣都是老邁不堪,距離致仕也不遠了。


    一兩年內,林如海可為尚書,再幹出一些實績,轉任禮部或吏部尚書鍍金一二,此後入閣就不難了。


    兩大重臣,也是先後入京,吸引了不少眼球。


    而與此同時,京師的大消息就是一等伯賈芸的去向。


    曆時數月後,賈芸的新任命也是確定下來。


    年前不久,馮唐持節任薊鎮節度使。


    開春後,賈芸任薊鎮節度副使,大寧衛兵馬使。


    大周軍製,節度使為正常的最高武職,在其上,隻有提督一職。


    提督隻有京營常設,派年老德高的重臣勳貴任提督京營戎政事。


    但軍權不可交托一人,還會任幾個協理提督,一般是一個侯伯勳貴加一個文官。


    同時,還會有太監監軍。


    彼此互相牽製。


    加上中車府,繡衣衛監督。


    此外,皇城禁軍不受提督節製。


    除京師外,就是江南金陵偶爾會設提督,並不常設。


    畢竟遠離京師,提督諸鎮,萬一出個權臣野心家麻煩就大了。


    若大軍北征,皇帝親征就不設提督,親征則設提督。


    各鎮也是設節度使和副使,此外就是各軍的都統製,各營統製等等。


    也會有監軍使,觀察使,轉運使等官職。


    有的內鎮就是設總兵,副將,參將,大體和這些官職都是對等的。


    大周受前明和清影響,軍製官職稍許有些混亂。


    還有一些自己弄出來的官職。


    比如王子騰的九邊都點檢之類的怪異職位。


    其實就是個巡察武職,類似文官的巡按,明升暗降。


    節度軍鎮之下,在京營是軍,在外鎮是軍或是衛。


    軍是純粹的軍事單位,衛,則是軍事與民事結合。


    這也是前明留下來的製度之一。


    軍民一體,設武職官統馭。


    這樣方便抵禦外敵。


    一般都是設在邊境地方。


    這一次大寧複立,並沒有直接設大寧鎮,而是先設大寧衛。


    畢竟一開始不可能有一鎮的規模。


    一鎮,需得十餘萬軍兵,萬騎之上,擁有千裏防線。


    大寧還沒有這本錢,建一衛城,若幹軍堡,軍台,墩堡,構築防線。


    軍隊在兩三萬人左右,慢慢移民充實。


    待有幾十萬百姓,城池過十,軍堡數十,那時候可以考慮立鎮。


    賈芸這個兵馬使,就是節製兩到三個軍,然後數十個軍堡,百姓移民的屯堡,俱歸他管理。


    在不少朝廷重臣看來,隆正帝有些操切急躁。


    畢竟賈芸年齡太小,年未滿二十擔此重任,實在是有點危險。


    畢竟前有趙括,後有李景隆,都是前車之鑒。


    但隆正帝堅持任命,且皇帝最近威望大漲,僵了一段時間後,賈芸的任命也是終於下來了。


    賈芸的任命。


    林如海,王彬入京。


    一時轟動京城。


    皇帝蟄伏兩年,隱忍大半年。


    兩論一出,動作也不大。


    擊敗北虜和東虜後動作也不大。


    但猛然一動,就是雷霆萬鈞。


    除了王彬入閣,林如海入主戶部外,還有王越,與王彬並稱二王,也是資格也老的清正廉明之臣,入主都察院。


    再有李斌,入主順天府。


    又有十數名重臣調入六部,或尚書,或侍郎。


    還有入翰林,國子監,大理寺。


    頃刻之間,內閣,六部,寺卿被隆正帝調走,黜落近二十名四品以上的高官重臣。


    不亞於一場官場地震。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隻是一個開始。


    隆正帝胸中有大文章,那就是涮新吏治。


    別的事,都是容後再說。


    吏治不清,談什麽施政?


    而涮新吏治,首重京城。


    王彬,王越等人進京,還有吏部一定會拿下來,為接下來的京察大計做準備。


    甚至馮唐,賈芸等人都沒急著上任,接下來定是下令京師戒嚴,京營兵馬和禁軍都做好萬全準備,防止人狗急跳牆。


    京察一般是六年一次,核查所有在京官員。


    年老,疲憊,病,不勝任,瀆職,貪汙,受賄,都在京察範圍之內。


    京察一啟,人人都要自危。


    也包括在京武官七品以上,都在京察範圍之內。


    軍隊京察,是勳臣與禦史配合。


    所以軍隊也要提前做好準備,賈芸是附帶,馮唐這樣的宿將,又剛蒙提拔,忠心耿耿,留下來鎮守京師,也算多一重保險。


    還是隆正帝手中軍方的棋子太少。


    好巧不巧的是,賈芸受封這日,也是林如海抵京之時。


    ……


    賈母站在榮禧堂前,麵色焦慮。


    最近這一年多,這等事發生過幾次。


    賈赦,賈政,賈珍被召入宮。


    然後是嚴詞訓斥。


    多半是因為賈赦或賈珍的胡鬧,賈政純屬吃掛落。


    賈政也有被訓的時候,主要就是因為在工部的職份差事做的不好。


    因循守舊,動力不足,公務推進緩慢,賈政每次都被訓的魂飛魄散,迴來之後就閉門不出,簡直是灰頭土臉。


    賈家這段時間,簡直是倒黴透頂。


    很多事,都是停了下來,不敢推進。


    連王夫人,鳳姐兒都老實了許多,放貸等事都停了下來。


    府中開銷用度又不肯減,這一陣子,差不多快到要當東西的地步了。


    也算是狼狽之至了。


    這日賈赦三人又被召入宮。


    也不知為了何事。


    賈母,邢,王二夫人,尤氏,可卿,鳳姐,李紈,寶,黛,釵,湘雲,三春姐妹,府中上下人等都是聚集在榮禧堂。


    除了寶玉沒心沒肺外,就是黛玉內心無比欣喜,隻能勉強保持鎮定,不叫人看出自己真實情緒。


    聽聞老父要進京,黛玉這陣子心情之好,簡直是無法形容。


    在賈家寄人籬下的生活委實難過。


    老父進京任職,京中原本就有林家的產業,打掃一下便能入住。


    賈母當然要挽留,黛玉隻淡淡應和了幾次,並未深說。


    待父親進京,當然是要令自己迴家相伴侍奉左右……


    黛玉並非不喜賈母,她對賈母還是有孺慕之情,畢竟賈母也是真心疼她。


    但寶玉越發荒唐,賈政,王夫人,賈赦,邢夫人,俱非良善之輩。


    黛玉住的越久,在榮國府就越感不適,賈家的奢靡無度和浪費,諸多心思各異的人,又有諸多不法之事……


    但今日賈家烏雲壓頂,黛玉自也是不好多表現出自己內心的欣喜和激動。


    林如海二十多天前就出發了,就算官船緩慢,算算時間也該到了……


    眾人站了足有近一個時辰。


    鴛鴦等人多次勸賈母入內休息,賈母隻是不肯。


    賴嬤嬤忍不住道:“自打那賈芸出頭,咱們府裏就一樁好事沒有,可真是喪門星。”


    賈母看看這個陪自己長大的老嬤嬤,淡淡的道:“這等招禍惹事非的話,切不可再說了。”


    這竟是給賴嬤嬤一個釘子碰,也是此前從未有過的事。


    賈母內心也是無奈。


    天子對賈家的敲打,來源於賈芸的崛起。


    但她又能怎麽樣?


    賈母已經封伯,又是節度副使,再向上點就是當年賈代善的地位了。


    算算賈芸年齡,這不是遲早的事?


    可歎府中上下,除了自己外,竟是沒幾個明白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南方有嘉年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南方有嘉年華並收藏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