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海邊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江北,鹽城縣臨海之地。
海邊並無波濤洶湧。
鹽城這一片是衝積的灘塗地,海水都是淺黃色,沒一點藍海的樣子。
整個鹽城縣後來改市,幾萬平方公裏,基本上都是宋之後黃河改道衝積出來的。
原本是地廣人稀之處。
但今日格外不同。
過千官兵,衙役,吏員,簇擁著鹽法道林如海在中間位置。
臨海泥地上,跪著數十個被反綁的人犯。
這些犯人,也是身著綾羅,一看就是非富即貴。
四周黑壓壓的都是人群,足有過萬人之多。
這些人,都是粗手大腳,滿臉風霜。
此時他們的眼中都是驚疑之色,不知道官府和林大人所為何來,眼前的這大場麵,又是何原故。
要知道,此時的鹽城可謂真正的地廣人稀。
所來之人,多半就是靠海吃飯的鹽農。
種地的人很少。
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良田太少。
幾百年光陰過去,臨河地方還有不少沼澤灘塗,不能耕作,但可以煮鹽。
引海水進入一個個水塘。
然後用大鍋熬煮。
鹽城,淮安,揚州,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產鹽產業鏈。
明之後,特別是清中後期,清廷兩大財政來源,一是淮揚之鹽,二是雲貴之銅。
都是穩定的財政來源。
一直到後來英國人赫德替大清梳理海關,關稅大增,蓋過了鹽和銅的收入為止。
但哪怕到民國時期,淮揚的鹽場收入一年幾百萬元,仍然是不可輕視的重要財源之一。
得到一戰過後,校長北伐之前,這十幾年民國的民族工商業因為帝國主義自己打起來放鬆了管製而有了大發展的機會。
加上此後的黃金十年,英美資本扶持江浙資本,本土工商業大幅度發展……
鹽業的那幾百萬,才漸漸變得不那麽重要。
但無論如何,鹽業仍是重要產業。
畢竟人不能不吃鹽。
長時間沒有鹽分攝入,人會變得虛弱,直到死去。
哪怕動物都知道找鹽吃,岩羊上山,一為躲避天敵,二為舔食山壁上的鹽份。
很多人忽略了林如海官職的重要性。
其實,真的很重要。
蘭台寺大夫,應是三品加銜。
本職是四品巡鹽禦史,也就是鹽法道。
明,清都是鹽道,轉運使等官主持淮揚鹽業。
這是天下諸道台職份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之一。
林如海能在這個職位上一坐十幾年,其被倚重之處可想而知。
原本時空,林如海不死也開始重病了。
但此時此刻,海風吹拂之下,林如海的身形瘦弱,但精神矍鑠,並無患病跡象。
原本時空中,他差不多要生病了。
然後賈璉帶黛玉南下探病,接著林如海病逝。
前後有半年多時間。
很快。
賈璉耽擱時間久,並不是林如海拖的時間久,而是扶靈柩南下至姑蘇,林家祖墳在那裏。
五世單傳,連近支族人也沒有,林如海身後隻有黛玉一人。
至此,黛玉在林如海的安排下,再入賈家榮國府。
上一次去,林如海還在,還是天子心腹重臣,所以黛玉的待遇並不低。
而且,上次去,林家還在,林如海還在,黛玉更多像是“走親戚”,隻是住的時間有點久。
待林如海病故,黛玉再與賈璉迴榮國府,這就是孤女無依,上門投親。
感覺又大為不同了。
前後兩次,對黛玉的心態,成長,經曆,還有境界,都是大為改變。
王夫人開始真正安排起寶釵和寶玉的婚事,越來越排擠黛玉。
而林家幾代列侯,又是單傳,林如海還為官多年,揚州鹽法道更是肥差中的肥差,哪怕沒有額外的收入,就常項銀子,一年也有數萬兩之多。
十餘年官做下來,加上祖產……
林如海留下來的財富,往少了算是有百萬兩左右。
往多說,最少二三百萬。
賈璉的一句話也是泄露天機:多咱再發一次二三百萬的財就好了。
之前在哪發過二三百萬的財?
當然是在林家身上,在黛玉身上!
賈家堂而皇之的用掉黛玉的錢財,當初是因為黛玉和寶玉的婚事。
賈母有意,兩小無猜,天作之合。
誰能知道王夫人引薛家入內,撮合寶釵和寶玉,並且成功了?
所以黛玉最後的傷感和因此而死,不光是氣寶玉無用,也是恨賈家負盟。
將黛玉幾百萬兩的陪嫁用的精光,轉頭就不認賬了!
憑這些嫁妝還有林家的家世,黛玉挑什麽樣的夫家挑不到?
何至於一定要嫁寶玉?
很長時間內,黛玉和寶玉不過是兄妹之情,不涉男女。
是黛玉從江南返迴之後,賈家又用了她的嫁妝,在黛玉眼裏等若是名份已定……這時她才有著和寶玉超過兄妹般的情感。
乃至極度失望而歿。
錢用了,人不要,還有比賈家更不要臉的?
這些事,林如海不知道。
但他現在很生氣。
能擺脫重病身死的噩運,還是因為賈芸的密信。
說實在的,林如海萬萬沒想到賈芸會寫信給他。
且道出賈敏之死可疑。
並直言林如海可能也已經慢性中毒。
有人毒害於他!
所為的,是林家產業,還有可以從容掌控黛玉之事。
此外,就是與揚州的鹽商大族勾結,彼此各取所需。
林如海初看,簡直憤怒。
賈芸這是把他當傻子?
但細細琢磨之後……林如海悚然而驚。
這事,不僅有可能,而是太有可能了!
一方出人,另一方出毒藥,並且負責善後。
都是有財有權有勢之人,聯手對付林如海,成功的可能性當然大增。
主要是,林如海毫無防備!
外頭的鹽商大族,林如海向來是強力鎮壓,他為鹽道多年,積威頗深。
整個淮揚鹽商家族都被林如海壓的規規矩矩服服帖帖。
當年,隆正帝為皇子時,觀政戶部,負責南下籌款賑災。
原本鹽商根本不配合,隆正帝大怒之餘,決心蠻幹。
後來是林如海出手,配合隆正帝,成功募到了數百萬兩錢糧,安撫了百萬以上的流民。
隆正帝就是因為此事獲得儲位,畢竟景和帝也需要一個真正能挑大梁的繼承人。
而不光是在風度儀表上學他的廉親王。
此事過後,林如海更是簡在帝心,成為隆正帝的鐵杆,獲得了沒有保留的支持。
可以說,如果不是兩江總督是王彬,這位資格更老,也是隆正帝鐵杆心腹外,就算是兩江政務,林如海都能染指。
就算是現在,林如海的實權也是遠大於普通鹽道。
嫉恨他的人豈在少數?
擋了人家的路啊。
在林如海考慮化煮鹽為曬鹽之前,這種恨意還不曾到一個閥值……就是說不值得拿抄家滅族的後果來冒險去消解這些恨意。
但當林如海決心化煮鹽為曬鹽時,這種恨意就難以遏止,要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了。
很簡單,這是在掘淮鹽大鹽商的根。
煮鹽法,就是一家家的灶戶,用柴薪煮海水,直到成鹽。
這需要幾百斤重的鐵鍋,還有不少專業器具,以及大量柴薪。
這些東西,就是控製在大鹽商手裏。
如果是王朝動蕩時,就可能掌控在大私鹽販子手中。
比如唐末時,王仙芝,黃巢都是私鹽販子,而且是相當成功的私鹽販子。
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灶戶和資源,可以不停的販賣私鹽,養活自己的私兵部曲。
所以王仙芝和黃巢一起義就聲勢浩大,而且可以和官兵正麵交戰。
要知道,那時是唐末!
藩鎮林立,天下布武。
可不是普通的王朝末世。
流民起義,十幾年沒有被剿滅,豈有可能?
當然是一群私鹽販子,習武藝,勤操練,造鎧甲,兵器,精銳處不遜官兵。
元末時也是一樣。
盤踞姑蘇的張士誠,就是起家揚州的私鹽販子。
到大周時,私鹽還是有,但很明顯,是那些大鹽商有意放出來的。
官鹽他們要交稅,私鹽隻要養一些人手,勾結各地官府就行。
算一算成本比交稅還低。
因此才能日進鬥金。
前提就是,鹽業生產得嚴格控製。
是故,雖然煮鹽成本要高的多,比如柴薪就是一大成本,甚至高過人工。
沒錯,鹽工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赤日炎炎,辛苦勞作,所得的工錢還沒有柴薪貴重。
這些大鹽商,有錢就買地,鹽城一帶所有空地都有主人。
所以砍柴也需要花錢,甚至越來越貴。
煮鹽無法用茅草,就算茅草,鹽工有幾畝地,能收多少稻杆?
諸如此種種,鹽價,賦稅,柴薪,成為壓在鹽工頭頂的一座座大山,鹽價高漲,普通百姓吃鹽越發困難……
改煮為曬,在海南,福建早就有了。
引海水入塘,分為若幹個小型池塘,風吹日曬,推攪不停,鹽晶自現。
比煮鹽最重要的就是省了大量器材和柴薪。
有百利而隻有一弊。
一弊就是鹽商的利益被嚴重影響,甚至是掘根。
這也是林如海之前一直在猶豫的原因。
待賈芸兩論一出,朝局撬動……王彬在金陵動手,開始攤丁入畝。
林如海豈是甘於人後的性格?
當然也是決意改煮為曬。
在下令同時,他感覺身體不適。
一開始,林如海還不以為意,直到收到賈芸的秘信。
這才恍然大悟。
以林如海的權術和精明,一查便查出來了。
竟是賈敏的陪嫁丫鬟,林府上下以姨相稱的妾侍!
若非這等身份與外人勾結,怎麽可能毒害林如海?
一問之下,這個妾侍痛快招供。
其在府中,原本是王夫人的心腹丫鬟,賈敏出嫁之前,王夫人在這丫鬟身上用心良苦,幫了她娘家不小的忙,富貴與之,結恩深厚。
那時候,賈敏看不慣王夫人,姑嫂之間意氣相爭,也涉及利益。
當時賈敏得寵,居然在內管家。
王夫人是媳婦,自忖該她管家。
雙方產生了不小的矛盾,演化為劇烈的衝突。
在賈母的支持下,賈敏大獲全勝,令王夫人心中含恨不已。
這個恨,過了多年仍然難消……也這是賈敏死因。
幾年之後,王夫人密令這個陪嫁丫鬟暗中下牽機之毒,無色無味,連林如海也隻以為賈敏是病逝,根本沒往下毒上想。
林如海沒想法,又有誰敢來查榮國公賈代善之女,蘭台寺大夫林如海之妻?
至此,真相大白。
這一次再下手,是幾個大鹽商出手,與京師王夫人勾連,然後送入更隱秘的慢性毒藥,由這個侍妾給林如海下毒。
事情搞清,林如海也是仰天長歎。
若非賈芸,自己完了。
黛玉未來的遭遇也可想而知。
沒錯,現在榮國府是賈母當家,但賈母還能活多久?
王淑清豈會放過黛玉?
又豈能叫黛玉當自己的兒媳婦?
想來都是毛骨悚然。
自己完了也罷了,虧得自己一直當賈家和榮國府是黛玉的後盾,自己身後無憂。
差點把女兒害慘了!
若非身負重任,林如海就會立刻將黛玉給接迴揚州!
知曉敵人手段,以林如海之精明和手腕,鏟除敵人不難。
侍妾,悄無聲息縊死了。
不能自暴家醜。
更不能令黛玉在京蒙受危險。
一眾鹽商,則是翻出此輩諸多陰私不法之事,加以懲治!
捆縛跪在海邊的數十人,都是鹽商及其心腹。
也是被查實了大量不法之事,捆縛至此。
“林如海,我等有捐官,我是五品同知!”
“我是七品!”
“我是六品通判!”
“我納粟萬石,得七品知縣!”
一眾鹽商,幾乎俱有官身。
大周賣官,要比前明放開的多。
前明也有納粟,但基本上就是給國子監生,或是一些虛銜。
大周隻要納粟到一定數額,官職隨便捐。
當然,輕易不能實任。
眼前這些鹽商,一個個都有官職在身。
但全部是五品以下的捐官。
林如海冷冷一笑,指指身邊令旗:“此王命旗牌,五品以下官員有作逆,謀反,謀害大臣等事,可先斬後奏。爾等走私販賣私鹽,勾結外官多行不軌,手中俱有人命,合該處死,更複何言?”
說著,林如海將手一揮。
數十個劊子手走上前去,在叫罵聲中,將一個個鹽商揮刀斬首。
一顆顆首級落了下來,不少人雙眼圓睜,似乎不相信林如海真敢如此殺戮!
王彬也就抄了甄家,這林如海一個瘦弱書生,膽子比王彬還大?
林如海無所謂一笑,大聲道:“曉諭所有鹽農,自今日起,改煮為曬,爾等此後,不必再煙熏火燎辛苦勞作,而所得收入,足以養家糊口,甚至小康!”
海邊並無波濤洶湧。
鹽城這一片是衝積的灘塗地,海水都是淺黃色,沒一點藍海的樣子。
整個鹽城縣後來改市,幾萬平方公裏,基本上都是宋之後黃河改道衝積出來的。
原本是地廣人稀之處。
但今日格外不同。
過千官兵,衙役,吏員,簇擁著鹽法道林如海在中間位置。
臨海泥地上,跪著數十個被反綁的人犯。
這些犯人,也是身著綾羅,一看就是非富即貴。
四周黑壓壓的都是人群,足有過萬人之多。
這些人,都是粗手大腳,滿臉風霜。
此時他們的眼中都是驚疑之色,不知道官府和林大人所為何來,眼前的這大場麵,又是何原故。
要知道,此時的鹽城可謂真正的地廣人稀。
所來之人,多半就是靠海吃飯的鹽農。
種地的人很少。
主要原因也是因為良田太少。
幾百年光陰過去,臨河地方還有不少沼澤灘塗,不能耕作,但可以煮鹽。
引海水進入一個個水塘。
然後用大鍋熬煮。
鹽城,淮安,揚州,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產鹽產業鏈。
明之後,特別是清中後期,清廷兩大財政來源,一是淮揚之鹽,二是雲貴之銅。
都是穩定的財政來源。
一直到後來英國人赫德替大清梳理海關,關稅大增,蓋過了鹽和銅的收入為止。
但哪怕到民國時期,淮揚的鹽場收入一年幾百萬元,仍然是不可輕視的重要財源之一。
得到一戰過後,校長北伐之前,這十幾年民國的民族工商業因為帝國主義自己打起來放鬆了管製而有了大發展的機會。
加上此後的黃金十年,英美資本扶持江浙資本,本土工商業大幅度發展……
鹽業的那幾百萬,才漸漸變得不那麽重要。
但無論如何,鹽業仍是重要產業。
畢竟人不能不吃鹽。
長時間沒有鹽分攝入,人會變得虛弱,直到死去。
哪怕動物都知道找鹽吃,岩羊上山,一為躲避天敵,二為舔食山壁上的鹽份。
很多人忽略了林如海官職的重要性。
其實,真的很重要。
蘭台寺大夫,應是三品加銜。
本職是四品巡鹽禦史,也就是鹽法道。
明,清都是鹽道,轉運使等官主持淮揚鹽業。
這是天下諸道台職份中最重要的一個,沒有之一。
林如海能在這個職位上一坐十幾年,其被倚重之處可想而知。
原本時空,林如海不死也開始重病了。
但此時此刻,海風吹拂之下,林如海的身形瘦弱,但精神矍鑠,並無患病跡象。
原本時空中,他差不多要生病了。
然後賈璉帶黛玉南下探病,接著林如海病逝。
前後有半年多時間。
很快。
賈璉耽擱時間久,並不是林如海拖的時間久,而是扶靈柩南下至姑蘇,林家祖墳在那裏。
五世單傳,連近支族人也沒有,林如海身後隻有黛玉一人。
至此,黛玉在林如海的安排下,再入賈家榮國府。
上一次去,林如海還在,還是天子心腹重臣,所以黛玉的待遇並不低。
而且,上次去,林家還在,林如海還在,黛玉更多像是“走親戚”,隻是住的時間有點久。
待林如海病故,黛玉再與賈璉迴榮國府,這就是孤女無依,上門投親。
感覺又大為不同了。
前後兩次,對黛玉的心態,成長,經曆,還有境界,都是大為改變。
王夫人開始真正安排起寶釵和寶玉的婚事,越來越排擠黛玉。
而林家幾代列侯,又是單傳,林如海還為官多年,揚州鹽法道更是肥差中的肥差,哪怕沒有額外的收入,就常項銀子,一年也有數萬兩之多。
十餘年官做下來,加上祖產……
林如海留下來的財富,往少了算是有百萬兩左右。
往多說,最少二三百萬。
賈璉的一句話也是泄露天機:多咱再發一次二三百萬的財就好了。
之前在哪發過二三百萬的財?
當然是在林家身上,在黛玉身上!
賈家堂而皇之的用掉黛玉的錢財,當初是因為黛玉和寶玉的婚事。
賈母有意,兩小無猜,天作之合。
誰能知道王夫人引薛家入內,撮合寶釵和寶玉,並且成功了?
所以黛玉最後的傷感和因此而死,不光是氣寶玉無用,也是恨賈家負盟。
將黛玉幾百萬兩的陪嫁用的精光,轉頭就不認賬了!
憑這些嫁妝還有林家的家世,黛玉挑什麽樣的夫家挑不到?
何至於一定要嫁寶玉?
很長時間內,黛玉和寶玉不過是兄妹之情,不涉男女。
是黛玉從江南返迴之後,賈家又用了她的嫁妝,在黛玉眼裏等若是名份已定……這時她才有著和寶玉超過兄妹般的情感。
乃至極度失望而歿。
錢用了,人不要,還有比賈家更不要臉的?
這些事,林如海不知道。
但他現在很生氣。
能擺脫重病身死的噩運,還是因為賈芸的密信。
說實在的,林如海萬萬沒想到賈芸會寫信給他。
且道出賈敏之死可疑。
並直言林如海可能也已經慢性中毒。
有人毒害於他!
所為的,是林家產業,還有可以從容掌控黛玉之事。
此外,就是與揚州的鹽商大族勾結,彼此各取所需。
林如海初看,簡直憤怒。
賈芸這是把他當傻子?
但細細琢磨之後……林如海悚然而驚。
這事,不僅有可能,而是太有可能了!
一方出人,另一方出毒藥,並且負責善後。
都是有財有權有勢之人,聯手對付林如海,成功的可能性當然大增。
主要是,林如海毫無防備!
外頭的鹽商大族,林如海向來是強力鎮壓,他為鹽道多年,積威頗深。
整個淮揚鹽商家族都被林如海壓的規規矩矩服服帖帖。
當年,隆正帝為皇子時,觀政戶部,負責南下籌款賑災。
原本鹽商根本不配合,隆正帝大怒之餘,決心蠻幹。
後來是林如海出手,配合隆正帝,成功募到了數百萬兩錢糧,安撫了百萬以上的流民。
隆正帝就是因為此事獲得儲位,畢竟景和帝也需要一個真正能挑大梁的繼承人。
而不光是在風度儀表上學他的廉親王。
此事過後,林如海更是簡在帝心,成為隆正帝的鐵杆,獲得了沒有保留的支持。
可以說,如果不是兩江總督是王彬,這位資格更老,也是隆正帝鐵杆心腹外,就算是兩江政務,林如海都能染指。
就算是現在,林如海的實權也是遠大於普通鹽道。
嫉恨他的人豈在少數?
擋了人家的路啊。
在林如海考慮化煮鹽為曬鹽之前,這種恨意還不曾到一個閥值……就是說不值得拿抄家滅族的後果來冒險去消解這些恨意。
但當林如海決心化煮鹽為曬鹽時,這種恨意就難以遏止,要轉化為實際的行動了。
很簡單,這是在掘淮鹽大鹽商的根。
煮鹽法,就是一家家的灶戶,用柴薪煮海水,直到成鹽。
這需要幾百斤重的鐵鍋,還有不少專業器具,以及大量柴薪。
這些東西,就是控製在大鹽商手裏。
如果是王朝動蕩時,就可能掌控在大私鹽販子手中。
比如唐末時,王仙芝,黃巢都是私鹽販子,而且是相當成功的私鹽販子。
他們掌握了大量的灶戶和資源,可以不停的販賣私鹽,養活自己的私兵部曲。
所以王仙芝和黃巢一起義就聲勢浩大,而且可以和官兵正麵交戰。
要知道,那時是唐末!
藩鎮林立,天下布武。
可不是普通的王朝末世。
流民起義,十幾年沒有被剿滅,豈有可能?
當然是一群私鹽販子,習武藝,勤操練,造鎧甲,兵器,精銳處不遜官兵。
元末時也是一樣。
盤踞姑蘇的張士誠,就是起家揚州的私鹽販子。
到大周時,私鹽還是有,但很明顯,是那些大鹽商有意放出來的。
官鹽他們要交稅,私鹽隻要養一些人手,勾結各地官府就行。
算一算成本比交稅還低。
因此才能日進鬥金。
前提就是,鹽業生產得嚴格控製。
是故,雖然煮鹽成本要高的多,比如柴薪就是一大成本,甚至高過人工。
沒錯,鹽工不論是天寒地凍還是赤日炎炎,辛苦勞作,所得的工錢還沒有柴薪貴重。
這些大鹽商,有錢就買地,鹽城一帶所有空地都有主人。
所以砍柴也需要花錢,甚至越來越貴。
煮鹽無法用茅草,就算茅草,鹽工有幾畝地,能收多少稻杆?
諸如此種種,鹽價,賦稅,柴薪,成為壓在鹽工頭頂的一座座大山,鹽價高漲,普通百姓吃鹽越發困難……
改煮為曬,在海南,福建早就有了。
引海水入塘,分為若幹個小型池塘,風吹日曬,推攪不停,鹽晶自現。
比煮鹽最重要的就是省了大量器材和柴薪。
有百利而隻有一弊。
一弊就是鹽商的利益被嚴重影響,甚至是掘根。
這也是林如海之前一直在猶豫的原因。
待賈芸兩論一出,朝局撬動……王彬在金陵動手,開始攤丁入畝。
林如海豈是甘於人後的性格?
當然也是決意改煮為曬。
在下令同時,他感覺身體不適。
一開始,林如海還不以為意,直到收到賈芸的秘信。
這才恍然大悟。
以林如海的權術和精明,一查便查出來了。
竟是賈敏的陪嫁丫鬟,林府上下以姨相稱的妾侍!
若非這等身份與外人勾結,怎麽可能毒害林如海?
一問之下,這個妾侍痛快招供。
其在府中,原本是王夫人的心腹丫鬟,賈敏出嫁之前,王夫人在這丫鬟身上用心良苦,幫了她娘家不小的忙,富貴與之,結恩深厚。
那時候,賈敏看不慣王夫人,姑嫂之間意氣相爭,也涉及利益。
當時賈敏得寵,居然在內管家。
王夫人是媳婦,自忖該她管家。
雙方產生了不小的矛盾,演化為劇烈的衝突。
在賈母的支持下,賈敏大獲全勝,令王夫人心中含恨不已。
這個恨,過了多年仍然難消……也這是賈敏死因。
幾年之後,王夫人密令這個陪嫁丫鬟暗中下牽機之毒,無色無味,連林如海也隻以為賈敏是病逝,根本沒往下毒上想。
林如海沒想法,又有誰敢來查榮國公賈代善之女,蘭台寺大夫林如海之妻?
至此,真相大白。
這一次再下手,是幾個大鹽商出手,與京師王夫人勾連,然後送入更隱秘的慢性毒藥,由這個侍妾給林如海下毒。
事情搞清,林如海也是仰天長歎。
若非賈芸,自己完了。
黛玉未來的遭遇也可想而知。
沒錯,現在榮國府是賈母當家,但賈母還能活多久?
王淑清豈會放過黛玉?
又豈能叫黛玉當自己的兒媳婦?
想來都是毛骨悚然。
自己完了也罷了,虧得自己一直當賈家和榮國府是黛玉的後盾,自己身後無憂。
差點把女兒害慘了!
若非身負重任,林如海就會立刻將黛玉給接迴揚州!
知曉敵人手段,以林如海之精明和手腕,鏟除敵人不難。
侍妾,悄無聲息縊死了。
不能自暴家醜。
更不能令黛玉在京蒙受危險。
一眾鹽商,則是翻出此輩諸多陰私不法之事,加以懲治!
捆縛跪在海邊的數十人,都是鹽商及其心腹。
也是被查實了大量不法之事,捆縛至此。
“林如海,我等有捐官,我是五品同知!”
“我是七品!”
“我是六品通判!”
“我納粟萬石,得七品知縣!”
一眾鹽商,幾乎俱有官身。
大周賣官,要比前明放開的多。
前明也有納粟,但基本上就是給國子監生,或是一些虛銜。
大周隻要納粟到一定數額,官職隨便捐。
當然,輕易不能實任。
眼前這些鹽商,一個個都有官職在身。
但全部是五品以下的捐官。
林如海冷冷一笑,指指身邊令旗:“此王命旗牌,五品以下官員有作逆,謀反,謀害大臣等事,可先斬後奏。爾等走私販賣私鹽,勾結外官多行不軌,手中俱有人命,合該處死,更複何言?”
說著,林如海將手一揮。
數十個劊子手走上前去,在叫罵聲中,將一個個鹽商揮刀斬首。
一顆顆首級落了下來,不少人雙眼圓睜,似乎不相信林如海真敢如此殺戮!
王彬也就抄了甄家,這林如海一個瘦弱書生,膽子比王彬還大?
林如海無所謂一笑,大聲道:“曉諭所有鹽農,自今日起,改煮為曬,爾等此後,不必再煙熏火燎辛苦勞作,而所得收入,足以養家糊口,甚至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