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臣請鎮大寧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一切等陛下旨意。”
賈芸考慮再三,隻給了這個模糊的迴答。
也就是說,賈芸自己沒有明確的去向和想法,怎麽都行。
忠順王大有深意的看了賈芸一眼。
不錯,更加放心了。
在此之前,不乏有些人提醒,賈芸的賺錢,馭下,管理,統籌的本事實在是太強了。
若此人能獨掌一鎮,遲早會尾大不掉……
當然,倒沒有人說賈芸圖謀不軌,心懷異誌,圖謀造反。
在目前這階段,說賈芸這些有點太過搞笑。
忠順王不會信,天子也不會信。
真的就憑賈芸那兩千多少年和村中獵戶造反?
哪怕再翻十倍,朝廷也不會在意。
沒有鎧甲,勁弩,火炮,成建製的騎兵,請問怎麽反?
漕幫三十多萬人,其中不乏身手高明,悍勇敢死的江湖好漢,漕幫三十多萬人,拉出三五萬人聚集起來問題不大。
朝廷會當迴事?
隻是略有忌憚,對漕幫敲打過,令其不得入京,不得帶幫眾入駐重要的城池。
人再多,老老實實在鄉下或碼頭呆著效力。
隻有少量高層,可以入駐城中。
這個禁令,怕要到大周末年才會鬆弛。
加上火車等交通工具出現,漕運基本廢棄,大量漕幫幫眾失去生活來源,湧入城市打工找活路。
這其間泥沙俱下,很多漕幫幫眾遊走於灰色地帶,或是幹脆就做些不法勾當,加上漕幫有一定組織性,很快代替了各處城市中的小幫派,最終就成為民國第一大幫。
這個變化是以百年時間為計量,現在的漕幫,更多的屬性還是一個苦力,纖夫,船夫,水手聚集的民間組織。
抱團取暖,不受欺淩,可以與朝廷,官府談判,討要一定的好處,提升幫眾的收入和地位。
至於後世之事,此時的漕幫大佬們怕是想都想不到。
漕幫轉為的青幫,最風光時真的是天下第一,幫中大量達官顯貴,乃至真龍。
一個大佬就能有門生數十萬,年收入數千萬銀元,等於此時數千萬兩白銀。
因其勢力過大,財力極強,甚至有過萬私兵。
整個城市,離開漕幫大佬的支持就寸步難行。
這在此時當然難以想象,沒有人會想的到。
賈芸再強,無非就是一個陸地版漕幫。
此時還是剛起步的小型漕幫。
而於國計民生也是極為重要,可以說對北方的工商業,還有各軍鎮的安定都起到的是正麵作用。
這個當口,有人說要提防賈芸,小心謹慎,不可重用……
隆正帝和忠順王隻會當他瘋了。
自古以來,沒聽說一群車夫夥計能造反並成功的。
況且賈芸是勳貴之後,與國同休的富貴,他瘋了去想造反的事?
若是賈芸到當年賈代善的地位,或現在趙國公田鐸的地步,那時候提防也不晚。
賈芸自己不考慮,也不提真正想法,便是基於謹慎小心的考慮。
有時候,越是自己想要的,別人就越不會給。
賈芸的新去向,是有兩個傳言。
一是留京,任繡衣衛都指揮使。
據雲隆正帝對現任的都指揮極不滿意,有意換人。
繡衣衛都指揮使是等同都統製,正二品官,又有超過普通都統製的實權,對賈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位置,也等同是天子心腹近臣了,若非賈芸是勳貴子弟,又剛立大功,且展現了優秀的管理能力,怕是還沒有這個機會。
其次,便是赴薊鎮上任節度副使兼都統製。
此次,薊鎮雖是扛住了,但朝廷對薊鎮一開始的表現還是極不滿意的。
整個古北口防區,直線距離四百裏,七八個驛站,連古北口在內大量防禦都形同虛設,被敵人直接破口,按後世算法是一萬多平方公裏的地盤幾天就丟了個精光。
雖說北虜是幾十萬人,但也說明薊鎮在古北口這個防線沒下功夫。
不好歹能扛幾天,為喜峰口一線的防禦贏得補給和緩衝的時間。
朝廷設古北口一線,目的無非如此。
現在北虜受挫而歸,大量地方都放棄了。
朝廷的打算是不光收複古北口一線,還要把地盤推到原大寧都司一線。
沒錯,就是複大寧都司!
切斷遼西和草原的聯係,使東虜和北虜更難配合。
在遼西一帶的科爾沁諸部,還有一些部落,與漠南北部的察哈爾本部的聯絡也會更加困難。
大寧都司舊地就在後來的赤峰一帶,在設置時絕對是朱元璋的神來之筆。
隻要大寧都司在,遼東就穩如泰山,薊鎮甚至是內鎮,不會時刻受到威脅。
當時的燕京還是北平府,不需要承擔更多職責,隻要成為薊鎮和大寧的後勤補給基地就行。
甚至後勤補給還有一個天津衛,當時明軍運輸多靠海運,大量人員和物資通過海運抵達遼東,一般是覺華島或葫蘆島,也到旅順補給遼南。
還可以從鴨綠江的出海口入江,逆流而上,直抵遼東腹地。
明初時,幾千明軍坐船一路北上,從鴨綠江到遼河,再到嫩江,鬆花江,直抵外東北,一直到奴兒幹都司建立都司,授給沿途幾百個部落的首領敕書和印信,令他們服從王化,定期朝覲,為大明效忠。
這就是奴兒幹都司的來由。
後來都司城池建立,當時遼東已經穩固,沈陽,遼陽,開原,鐵嶺,清河,撫順諸城關建成,大量百姓移居屯田至此,還有遼東都司的十餘萬軍隊。
然後就是沿陸路開辟驛道,穩固統治。
後世有人說明初的版圖是意淫版,明朝並未建立實際統治……那就是純屬放屁了。
遠在清之前,明朝就統治了外東北,庫頁島,還有漠南蒙古等地。
西邊推倒哈密衛,並且在華夏曆史上第一次設烏思藏宣慰司,正式將西藏納入版圖。
可惜老朱的戰略布局,多半被朱棣給毀了。
大周立國初就打的太狠,國內遠不如明初。
好不容易緩口氣,東征之役又慘敗。
借著這一次擊退北虜,朝廷終於下了決心,複立大寧都司。
當然,這就不叫大寧都司了,歸於薊鎮節度之下,設大寧城,派駐一個節度副使,同時修築幾個衛城,派駐都統製或統製,各率兵馬駐守。
當然,還要修配套的軍堡,軍台,軍墩。
這件事,最少要征發幾十萬民夫,耗時最少半年才能做完。
還要修路。
對大周的國內是嚴峻的考驗。
要不是隆正帝挾大勝之威,同時這幾年又收迴不少庫銀,怕還真的下不了這個決心。
不過,舉朝之中,都無人反對這個決策。
能到中樞高位的,除非是王朝末世,大量膏梁之徒竊居高位,那時且不談。
正常時候,能入中樞掌握權柄的都算是王朝精英。
大寧的位置和戰略地位,朝中高層心知肚明。
其實朱棣也不是不想要大寧,一則,大寧被寧王經營多年,他委實不放心。
寧王都被朱棣架去南昌了,不可能叫寧王朱權留在大寧老巢。
二來,朱棣靖難,朵顏三衛出了大力,戰事承諾給他們自主權,大寧都司舊地給封給朵顏三衛。
朱棣無法食言,這三衛已經勢大難製。
當時的明朝還有瓦剌,韃靼為強敵,再逼反朵顏三衛,麻煩更大。
最為難的,還是大寧孤懸在外,補給太難了。
朱元璋在世時,明實錄有大量補給軍需和人員的記錄,每次運糧都要動員大量民夫和軍需物資。
洪武的國力能撐的住,永樂就不行了。
朱棣要打瓦剌,韃靼,要下西洋,修北平皇宮,修大報恩寺,疏浚運河,修武當山宮觀……有正事,有的是為了顯示國威。
後來還有對緬甸土司的大規模戰事,對安南的滅國之戰。
你說他多能折騰?
永樂放棄大寧,東勝,放棄奴兒幹都司,宣德年間正式棄守,連同安南也放棄了。
停下西洋。
全麵收縮。
主要還是因為洪武年間的家底被永樂年間禍禍光了。
大周朝堂能一致同意重建大寧,一是怕了,不想再被虜騎肆意深入,動輒圍困京城。
把大寧搞好,遼東有山海關和寧遠一直到渾河防線,沿途幾百個軍堡多半都有火炮,哪怕是佛郎機炮也是火炮,東虜想硬攻過來根本沒這個可能。
周軍又不是明軍,隻敢縮在軍堡城池裏不敢出戰,遼鎮背倚堅城,又有諸鎮第一的鐵騎兵,東虜敢輕敵,絕對會遭遇不小的損失。
但北虜方麵就難了。
從薊鎮到最西邊的甘肅鎮,北虜地盤幅員萬裏,隨處都可攻。
但別處就算了,京師老被圍算怎麽迴事?
滿朝公卿勳貴,沒一個想沒事就被圍在京城的朝夕不安。
恢複大寧,推進加強薊鎮防禦就成了重中之重。
把北虜和遼西隔開,無疑就是戰略上的一大成功,此後二虜很難合力。
畢竟東虜的主要根基在遼東,要從遼東到遼西,不走遼西走廊,要從遼河走廊北邊繞道,要多走好幾千裏地,調撥兵馬,人員,物資,糧草,耗費的國力東虜也很難負擔。
若是能在設大寧鎮之後,再恢複東勝衛,把漠西和漠南隔開,那北虜基本上沒戲唱了。
草原所謂一統還是表象,無非是大家痛定思痛,放棄各部族的一些藩籬,表麵上事權一統,還重新編組,迸發出了原本時空沒有的力量。
但草原太大了,相隔萬裏,就算重編過,時間久了又是自行其事。
各部還是各部,隻是更容易協調。
等周軍伸出觸角,協調統一更困難時,原本一統的局麵很快又會再次分崩離析。
這一次薊鎮勝利,確實也是給了大周朝廷中樞不小的信心。
若數年間,沒有人敢想重建大寧的事。
“你若留京,任繡衣衛都指揮,哪怕循規蹈矩沒有大功,數年後也能為京營節度副使,十年之後,有望任節度使,封侯。”
忠順王歎息一聲,接著道:“其實這路子最穩,繡衣衛都指揮,外人也稱繡衣衛大都督,簡在帝心,天子心腹。賈芸你要知道,皇兄是很看重你的。在天子身旁朝夕相伴,更能鞏固皇兄對你的信任和恩寵。”
“但也有弊端……”
忠順王順著自己思路接著道:“你若想恢複你賈家榮光,軍功必不可少,而且邊功為最。當繡衣衛,走朝夕相伴,立苦勞為功的路子,撐死了就是封侯,想封公,難矣。況且,十年之後,你的賈記最少幾萬輛車,十來萬人,不遜漕幫。到時候,你為了避嫌,想成為實權節度使怕很難,最多給你加官遙領,繡衣衛也沒有哪個勳臣能一直領的,這條路好走,但越走越坎坷啊。”
“倒是去大寧,篳路藍縷,從頭開創,朝廷也需倚重你的車行,在京城外,你的車行再大也不會遭忌,了不起又是個陸上漕幫,無所謂的事情。而你,節鎮一方,以你之能立軍功不難,十幾年後,也差不多能積累到節度使,封公怕也大有可能。”
忠順王臉上露出笑容,說道:“你怕是更願意走這個路子吧?畢竟這也是你最擅長的方向。”
朝廷重建大寧,一則大勝之餘,二則庫中有錢糧,三來就是有賈記車行。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興造諸城,修路,一錘子買賣,從京師附近征發幾十萬民夫,半年到一年時間能做完。
期間還要京營和薊鎮兵出動,遼鎮,宣府,大同諸鎮戒備。
防止北虜狗急跳牆來攻。
雖則其大敗而歸,要幾年時間才能恢複元氣。
但凡事小心為上。
修路,築城,可以征發民夫。
日常補給,想用民夫就難了。
從古北口到大寧城最少近五百裏,路遠難行,很多地方就算修了路也是山道,補給起來相當困難。
古北口諸驛站都是沿長城線了,從古北口出發,一路都是山脈綿延,還有灤河等河流,再經過後世承德和喀喇沁旗等荒蕪之地,這才能抵達大寧。
寧王朱權之國以後,老朱多次發十萬人以上的補給隊伍,同時要求大寧都司自己屯田。
屯田肯定不夠,隻能說稍有緩解。
沿著古北口到大寧,肯定要修大量墩台軍堡和驛站,駐軍最少要超三萬人,不然形不成屏障薊鎮和隔絕東虜的作用。
而運送軍需補給和人員,缺了賈記車行就玩不轉。
除非朝廷能一直維持幾十萬人的補給錢。
這怎麽可能?
太不現實了。
機會稍縱即逝,賈芸當即抱拳道:“臣請鎮大寧!”
賈芸考慮再三,隻給了這個模糊的迴答。
也就是說,賈芸自己沒有明確的去向和想法,怎麽都行。
忠順王大有深意的看了賈芸一眼。
不錯,更加放心了。
在此之前,不乏有些人提醒,賈芸的賺錢,馭下,管理,統籌的本事實在是太強了。
若此人能獨掌一鎮,遲早會尾大不掉……
當然,倒沒有人說賈芸圖謀不軌,心懷異誌,圖謀造反。
在目前這階段,說賈芸這些有點太過搞笑。
忠順王不會信,天子也不會信。
真的就憑賈芸那兩千多少年和村中獵戶造反?
哪怕再翻十倍,朝廷也不會在意。
沒有鎧甲,勁弩,火炮,成建製的騎兵,請問怎麽反?
漕幫三十多萬人,其中不乏身手高明,悍勇敢死的江湖好漢,漕幫三十多萬人,拉出三五萬人聚集起來問題不大。
朝廷會當迴事?
隻是略有忌憚,對漕幫敲打過,令其不得入京,不得帶幫眾入駐重要的城池。
人再多,老老實實在鄉下或碼頭呆著效力。
隻有少量高層,可以入駐城中。
這個禁令,怕要到大周末年才會鬆弛。
加上火車等交通工具出現,漕運基本廢棄,大量漕幫幫眾失去生活來源,湧入城市打工找活路。
這其間泥沙俱下,很多漕幫幫眾遊走於灰色地帶,或是幹脆就做些不法勾當,加上漕幫有一定組織性,很快代替了各處城市中的小幫派,最終就成為民國第一大幫。
這個變化是以百年時間為計量,現在的漕幫,更多的屬性還是一個苦力,纖夫,船夫,水手聚集的民間組織。
抱團取暖,不受欺淩,可以與朝廷,官府談判,討要一定的好處,提升幫眾的收入和地位。
至於後世之事,此時的漕幫大佬們怕是想都想不到。
漕幫轉為的青幫,最風光時真的是天下第一,幫中大量達官顯貴,乃至真龍。
一個大佬就能有門生數十萬,年收入數千萬銀元,等於此時數千萬兩白銀。
因其勢力過大,財力極強,甚至有過萬私兵。
整個城市,離開漕幫大佬的支持就寸步難行。
這在此時當然難以想象,沒有人會想的到。
賈芸再強,無非就是一個陸地版漕幫。
此時還是剛起步的小型漕幫。
而於國計民生也是極為重要,可以說對北方的工商業,還有各軍鎮的安定都起到的是正麵作用。
這個當口,有人說要提防賈芸,小心謹慎,不可重用……
隆正帝和忠順王隻會當他瘋了。
自古以來,沒聽說一群車夫夥計能造反並成功的。
況且賈芸是勳貴之後,與國同休的富貴,他瘋了去想造反的事?
若是賈芸到當年賈代善的地位,或現在趙國公田鐸的地步,那時候提防也不晚。
賈芸自己不考慮,也不提真正想法,便是基於謹慎小心的考慮。
有時候,越是自己想要的,別人就越不會給。
賈芸的新去向,是有兩個傳言。
一是留京,任繡衣衛都指揮使。
據雲隆正帝對現任的都指揮極不滿意,有意換人。
繡衣衛都指揮使是等同都統製,正二品官,又有超過普通都統製的實權,對賈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個位置,也等同是天子心腹近臣了,若非賈芸是勳貴子弟,又剛立大功,且展現了優秀的管理能力,怕是還沒有這個機會。
其次,便是赴薊鎮上任節度副使兼都統製。
此次,薊鎮雖是扛住了,但朝廷對薊鎮一開始的表現還是極不滿意的。
整個古北口防區,直線距離四百裏,七八個驛站,連古北口在內大量防禦都形同虛設,被敵人直接破口,按後世算法是一萬多平方公裏的地盤幾天就丟了個精光。
雖說北虜是幾十萬人,但也說明薊鎮在古北口這個防線沒下功夫。
不好歹能扛幾天,為喜峰口一線的防禦贏得補給和緩衝的時間。
朝廷設古北口一線,目的無非如此。
現在北虜受挫而歸,大量地方都放棄了。
朝廷的打算是不光收複古北口一線,還要把地盤推到原大寧都司一線。
沒錯,就是複大寧都司!
切斷遼西和草原的聯係,使東虜和北虜更難配合。
在遼西一帶的科爾沁諸部,還有一些部落,與漠南北部的察哈爾本部的聯絡也會更加困難。
大寧都司舊地就在後來的赤峰一帶,在設置時絕對是朱元璋的神來之筆。
隻要大寧都司在,遼東就穩如泰山,薊鎮甚至是內鎮,不會時刻受到威脅。
當時的燕京還是北平府,不需要承擔更多職責,隻要成為薊鎮和大寧的後勤補給基地就行。
甚至後勤補給還有一個天津衛,當時明軍運輸多靠海運,大量人員和物資通過海運抵達遼東,一般是覺華島或葫蘆島,也到旅順補給遼南。
還可以從鴨綠江的出海口入江,逆流而上,直抵遼東腹地。
明初時,幾千明軍坐船一路北上,從鴨綠江到遼河,再到嫩江,鬆花江,直抵外東北,一直到奴兒幹都司建立都司,授給沿途幾百個部落的首領敕書和印信,令他們服從王化,定期朝覲,為大明效忠。
這就是奴兒幹都司的來由。
後來都司城池建立,當時遼東已經穩固,沈陽,遼陽,開原,鐵嶺,清河,撫順諸城關建成,大量百姓移居屯田至此,還有遼東都司的十餘萬軍隊。
然後就是沿陸路開辟驛道,穩固統治。
後世有人說明初的版圖是意淫版,明朝並未建立實際統治……那就是純屬放屁了。
遠在清之前,明朝就統治了外東北,庫頁島,還有漠南蒙古等地。
西邊推倒哈密衛,並且在華夏曆史上第一次設烏思藏宣慰司,正式將西藏納入版圖。
可惜老朱的戰略布局,多半被朱棣給毀了。
大周立國初就打的太狠,國內遠不如明初。
好不容易緩口氣,東征之役又慘敗。
借著這一次擊退北虜,朝廷終於下了決心,複立大寧都司。
當然,這就不叫大寧都司了,歸於薊鎮節度之下,設大寧城,派駐一個節度副使,同時修築幾個衛城,派駐都統製或統製,各率兵馬駐守。
當然,還要修配套的軍堡,軍台,軍墩。
這件事,最少要征發幾十萬民夫,耗時最少半年才能做完。
還要修路。
對大周的國內是嚴峻的考驗。
要不是隆正帝挾大勝之威,同時這幾年又收迴不少庫銀,怕還真的下不了這個決心。
不過,舉朝之中,都無人反對這個決策。
能到中樞高位的,除非是王朝末世,大量膏梁之徒竊居高位,那時且不談。
正常時候,能入中樞掌握權柄的都算是王朝精英。
大寧的位置和戰略地位,朝中高層心知肚明。
其實朱棣也不是不想要大寧,一則,大寧被寧王經營多年,他委實不放心。
寧王都被朱棣架去南昌了,不可能叫寧王朱權留在大寧老巢。
二來,朱棣靖難,朵顏三衛出了大力,戰事承諾給他們自主權,大寧都司舊地給封給朵顏三衛。
朱棣無法食言,這三衛已經勢大難製。
當時的明朝還有瓦剌,韃靼為強敵,再逼反朵顏三衛,麻煩更大。
最為難的,還是大寧孤懸在外,補給太難了。
朱元璋在世時,明實錄有大量補給軍需和人員的記錄,每次運糧都要動員大量民夫和軍需物資。
洪武的國力能撐的住,永樂就不行了。
朱棣要打瓦剌,韃靼,要下西洋,修北平皇宮,修大報恩寺,疏浚運河,修武當山宮觀……有正事,有的是為了顯示國威。
後來還有對緬甸土司的大規模戰事,對安南的滅國之戰。
你說他多能折騰?
永樂放棄大寧,東勝,放棄奴兒幹都司,宣德年間正式棄守,連同安南也放棄了。
停下西洋。
全麵收縮。
主要還是因為洪武年間的家底被永樂年間禍禍光了。
大周朝堂能一致同意重建大寧,一是怕了,不想再被虜騎肆意深入,動輒圍困京城。
把大寧搞好,遼東有山海關和寧遠一直到渾河防線,沿途幾百個軍堡多半都有火炮,哪怕是佛郎機炮也是火炮,東虜想硬攻過來根本沒這個可能。
周軍又不是明軍,隻敢縮在軍堡城池裏不敢出戰,遼鎮背倚堅城,又有諸鎮第一的鐵騎兵,東虜敢輕敵,絕對會遭遇不小的損失。
但北虜方麵就難了。
從薊鎮到最西邊的甘肅鎮,北虜地盤幅員萬裏,隨處都可攻。
但別處就算了,京師老被圍算怎麽迴事?
滿朝公卿勳貴,沒一個想沒事就被圍在京城的朝夕不安。
恢複大寧,推進加強薊鎮防禦就成了重中之重。
把北虜和遼西隔開,無疑就是戰略上的一大成功,此後二虜很難合力。
畢竟東虜的主要根基在遼東,要從遼東到遼西,不走遼西走廊,要從遼河走廊北邊繞道,要多走好幾千裏地,調撥兵馬,人員,物資,糧草,耗費的國力東虜也很難負擔。
若是能在設大寧鎮之後,再恢複東勝衛,把漠西和漠南隔開,那北虜基本上沒戲唱了。
草原所謂一統還是表象,無非是大家痛定思痛,放棄各部族的一些藩籬,表麵上事權一統,還重新編組,迸發出了原本時空沒有的力量。
但草原太大了,相隔萬裏,就算重編過,時間久了又是自行其事。
各部還是各部,隻是更容易協調。
等周軍伸出觸角,協調統一更困難時,原本一統的局麵很快又會再次分崩離析。
這一次薊鎮勝利,確實也是給了大周朝廷中樞不小的信心。
若數年間,沒有人敢想重建大寧的事。
“你若留京,任繡衣衛都指揮,哪怕循規蹈矩沒有大功,數年後也能為京營節度副使,十年之後,有望任節度使,封侯。”
忠順王歎息一聲,接著道:“其實這路子最穩,繡衣衛都指揮,外人也稱繡衣衛大都督,簡在帝心,天子心腹。賈芸你要知道,皇兄是很看重你的。在天子身旁朝夕相伴,更能鞏固皇兄對你的信任和恩寵。”
“但也有弊端……”
忠順王順著自己思路接著道:“你若想恢複你賈家榮光,軍功必不可少,而且邊功為最。當繡衣衛,走朝夕相伴,立苦勞為功的路子,撐死了就是封侯,想封公,難矣。況且,十年之後,你的賈記最少幾萬輛車,十來萬人,不遜漕幫。到時候,你為了避嫌,想成為實權節度使怕很難,最多給你加官遙領,繡衣衛也沒有哪個勳臣能一直領的,這條路好走,但越走越坎坷啊。”
“倒是去大寧,篳路藍縷,從頭開創,朝廷也需倚重你的車行,在京城外,你的車行再大也不會遭忌,了不起又是個陸上漕幫,無所謂的事情。而你,節鎮一方,以你之能立軍功不難,十幾年後,也差不多能積累到節度使,封公怕也大有可能。”
忠順王臉上露出笑容,說道:“你怕是更願意走這個路子吧?畢竟這也是你最擅長的方向。”
朝廷重建大寧,一則大勝之餘,二則庫中有錢糧,三來就是有賈記車行。
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興造諸城,修路,一錘子買賣,從京師附近征發幾十萬民夫,半年到一年時間能做完。
期間還要京營和薊鎮兵出動,遼鎮,宣府,大同諸鎮戒備。
防止北虜狗急跳牆來攻。
雖則其大敗而歸,要幾年時間才能恢複元氣。
但凡事小心為上。
修路,築城,可以征發民夫。
日常補給,想用民夫就難了。
從古北口到大寧城最少近五百裏,路遠難行,很多地方就算修了路也是山道,補給起來相當困難。
古北口諸驛站都是沿長城線了,從古北口出發,一路都是山脈綿延,還有灤河等河流,再經過後世承德和喀喇沁旗等荒蕪之地,這才能抵達大寧。
寧王朱權之國以後,老朱多次發十萬人以上的補給隊伍,同時要求大寧都司自己屯田。
屯田肯定不夠,隻能說稍有緩解。
沿著古北口到大寧,肯定要修大量墩台軍堡和驛站,駐軍最少要超三萬人,不然形不成屏障薊鎮和隔絕東虜的作用。
而運送軍需補給和人員,缺了賈記車行就玩不轉。
除非朝廷能一直維持幾十萬人的補給錢。
這怎麽可能?
太不現實了。
機會稍縱即逝,賈芸當即抱拳道:“臣請鎮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