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未來打算
紅樓,從文豪開始崛起 作者:南方有嘉年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臣叩謝天恩。”
賈芸行禮之後,領取了一整套的賞賜。
一等伯,將軍號,加上金,銀,絲,絹,魚符,林林總總,價值也不少了。
畢竟這一次絲絹表裏賜了過千匹,金百兩銀千兩,加起來價值也過萬兩了。
賈記車行算是征用,朝廷看來也沒打算補上運費。
這一次賜銀賜絹,就是彌補賈記在金銀上的損失了。
還有蟒袍,領了今天這一身,賈芸算是在賜服上大滿貫了。
飛魚服,麒麟服,蟒服,齊活了。
再賜得賜團龍王袍了,賈芸暫且沒做這個美夢。
另外就是紫袍,魚符,紫韁,也齊了。
儼然就是朝廷重臣了。
差的就是如趙國公那樣劍履上殿,讚拜不名。
如蕭何故事。
一般重臣往權臣的過渡就是這些。
但趙國公田鐸接受劍履上殿,入殿不趨,讚拜不名時已經年過八旬,標準的老臣重臣,這是給年老重臣最高的榮譽和體麵,和權臣無關。
況且田鐸老狐狸,相當識趣。
榮譽加到這地步,又提督京營,田家子弟就不宜在京為官。
甚至田氏諸子,有多半都退出京營和地方軍鎮,轉為文官或轉閑職。
田氏在軍中的基業,放棄大半。
換來這如蕭何故事。
也不知道是賠了還是賺了。
賈芸手中的聖旨,就是可以供奉的恩敕。
用絲絹製成,文字是繡上去的,極為華美。
這和日常政令用的旨質敕詔完全不同,更具有保存意義。
日常政令旨意,經常是要迴收歸檔的,和這種恩旨是兩碼事。
賈芸領旨時,忠順王在人群中看了看,沉聲道:“為何不見賈赦,賈政等族人尊長來謝恩?”
人群中,忠順王明明看到賈珍,卻不加理會。
賈珍是寧國一脈,賈芸是榮國一脈,忠順王叫賈赦,賈政這兩長輩來謝恩也有道理。
但賈珍也是京城賈家一族的族長,原本也夠用了。
忠順王就是當眾侮辱賈珍,忽略其族長身份!
因為……賈珍不配!
多次為難賈芸,搶奪族人私產,被降旨訓斥,主動獻賈記被天子駁迴,賈珍早就名譽掃地。
忠順王還偏要在現在再踩上一腳。
“奴婢這就去賈府傳召。”
忠順王身邊的王府太監明白主子心思,立刻帶人去賈家榮國府。
……
榮國府中,賈赦正和侍妾們研究剛收集來的一堆古董。
賈政則是在書房和清客閑談下棋。
兄弟二人各有所好。
今天的獻俘大典,這兄弟二人毫無興趣。
就算沒有賈芸堵心,他二人也多半請假。
又熱又吵,無聊透頂。
獻俘關他們何事?
賈家的衰敗真怪不得別人,賈母,賈赦,賈政,賈敬,賈珍,賈璉,賈蓉,一連串的廢物或敗家子。
待王府太監上門,賈赦和賈政無奈,隻能步出二門迎接。
“忠順王傳召,二位即刻隨咱家去見王駕。”
賈赦,賈政大驚失色。
這個傳召太監不受賄賂,也不言明來意,不談傳召何事,麵色嚴峻,似有怪罪之意。
兩人嚇的魂飛魄散,也不敢耽擱,匆匆換了衣袍,各帶幾個長隨跟著離去。
賈母在後宅聽聞,也是嚇的不輕,立刻令賴大等人跟隨,一有消息立刻傳迴。
……
待賈芸接了旨,賈赦,賈政俱已趕到。
兩人到忠順王前,才知道是被傳來謝恩。
按道理說,賈芸受封,族親長輩同為朝官,一並謝恩這是正理。
沒有人能挑出忠順王的不是。
但眾人明知賈家這幾人和賈芸的關係,忠順王此舉就是明擺著的打壓,等於是把賈家這幾個按在地上扇耳光。
你們不是爭產?
不是要把賈芸開革出族?
現在就傳召你們過來在午門前謝恩!
皇恩浩蕩,你們敢不敬天恩?
賈赦,賈政,賈珍三人強忍屈辱,在眾目睽睽之下,拜舞謝恩。
“爾等莫要再生嫌隙,賈芸乃國之棟梁,非爾等所能比,此後當家族和睦,和衷共濟,共同為朝廷效力才是。”
忠順王內心頗為滿足,但還是疾顏厲色訓斥賈赦三人。
不遠處,北靜王,鎮國公,理國公等開國勳貴都是一臉無奈的看著。
賈家好歹是開國一脈的勳貴之首。
賈家被如此作賤,實在是咎由自取,但也是連累開國一脈丟臉。
趙國公身邊的諸多侯伯,此時俱是一臉幸災樂禍的笑容。
各人無奈的同時,再看剛封伯的賈芸,神情便是更加複雜起來。
天子和忠順王的心思相當明顯了。
壓榮,寧二府嫡脈。
扶持賈芸,代替嫡脈。
接下來要看各家怎麽選擇了。
反正馮唐明顯選了賈芸,上奏表功的奏疏中對賈芸極盡誇讚推崇,甚至隱隱推賈芸為首功。
“芸哥兒,恭喜了。”
“芸哥兒,有空到修國公府來,大家親近親近。”
“到我們理國公府也行啊。”
除了北靜王外,八公中的七家俱是在瞬間有了選擇。
賈家嫡脈這些年,死撐義忠親王,卻是一點好處沒撈著。
也就是北靜王在表麵上對賈家親熱,並且幫著扶持王子騰。
賈家那點人脈都快禍禍光了。
若賈家真的能有一個能服眾的新家主,八公家族重新成為一個整體,局麵就大為不同了。
八家門生故舊,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力量,足占大周軍中三成左右。
多個地方節度使,京營中都統製,副都統製,統製級別的過百人。
地方就更多了。
要不然隆正帝為何要拉賈家?
夜壺都有用處,況且是勳貴高門世家。
局麵這麽明顯,賈芸都封伯了,必要大用。
而且賈芸還有自己的產業,還在蓬勃向上,又能掌軍,又有產業,不就是當年的榮國公賈源?
這還不合作,想什麽呢?
繼續死撐榮寧嫡脈?
圖什麽?
局麵有如此變化,賈赦,賈政,賈珍看的目瞪口呆。
但忠順王就在不遠處鎮著。
連北靜王也沒說話,廉,智,勇,禮諸王,還有寧郡王都是默默看著。
這一次大勝後,諸王的威望和話語權明顯下降了。
他們一開始散布悲觀論調,於戰事並未有寸功,這一次打贏之後,隆正帝聲望大漲,諸王自是大受影響。
很多依附諸王的官員有了新的權衡和考慮。
士子群體,對諸王原本頗有好感,因為隆正帝比較苛刻精細,對士人沒有太多的照顧和優待……但國戰之後,明顯在士人群體中,隆正帝的形象也改變了許多。
這些變化是相當明顯的,也是令諸王神色陰沉,卻毫無辦法。
忠順王對眼前一切,當然極為滿意。
對賈芸更是無比欣賞。
眼前這一切,可都是與賈芸有關。
……
獻俘快要完成,有不少官民百姓都散去了。
賈芸將賜物交給隨行的周致誠幾個,接著便是走到招手的忠順王身旁。
“王爺有何吩咐?”
忠順王眼中滿意之色相當明顯,打量了賈芸幾眼後,更是麵露笑容。
賈芸仍是那副淡然從容的模樣,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城府,和那幾個沮喪的賈家嫡脈相比簡直就是雲泥之別。
“芸哥兒有何打算?”
賈芸看看眼前的中年王爺,知道對方是想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全力經商,寫書,搞車行?
車行已經又壯大了許多。
這幾個月下來,虜騎威脅下車行在薊鎮的發展受到了影響,但車行一直在薊鎮運糧和輸送軍需,整個地方都看在眼裏。
戰事一結束,返迴的商民百姓訂單就如雪片般飛來。
又由於戰事原因,大量車馬被征召,所以西嶺村那邊加班加點的造車。
皇差當頭,不需避諱,所以購入大量鋼材精鐵,不似之前還有點遮掩小心。
這幾個月時間,賈記大車數量已經過萬。
南方路線,早越過大名府,直抵開封。
東南方向,抵德州,臨清,濟南,青州,兗州,涵蓋大半山東。
繼續南下抵徐州,揚州也是遲早的事。
但也就止步揚州了。
就算馬車費用不高,時間效率比運河要快的多,但太遠的話物流成本就遠高於漕運,哪怕扣除時間成本,對很多商人還是不合算。
南方的河道諸多,很多地方河流縱橫,官道少而窄,縣道,鎮,村道路更是很多地方隻容一車獨行,兩車交錯都難,且多是年久失修。
沒辦法,人家江南大船行於江河之上,小船直抵家門前,馬車再好,也難以和水運船泊搶生意。
哪怕是幾百年後,後世的火車飛機加高速公路汽車貨運已經極度發達,但真正的經濟核心重地還是在南方,因為船運更具性價比。
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大量的船隻把內地原材料運到沿江工廠,生產出成品後通過港口出海貿易,北方怎麽比?西北西南怎麽比?
後世兩大發達地域,長三角,珠三角,都是大量工廠配原料基地生產出口,依托的就是長江,運河,珠江等水係。
在現代發達社會都是水運為先,在這個時代想用馬車代替船隻當然是沒有半點可能性。
所以,至揚州為止。
西北方麵,至陝西鎮為止,再往西,路更遠,道路條件更差,工商業也並不發達,得不償失了。
南邊就是抵開封為止,開封是中原核心城市,打唐中後期,開封就成了中原核心。
原因也簡單,有多條水道直抵開封。
黃河沿城而過,還有北宋時期開發的運河,還有濟水等各條水路。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看的出來,州橋那裏船隻眾多,帆桅連綿成片,大量水手,苦力在河邊上貨,下貨。
開封的繁榮,和水運分不開。
要不然,以當時的陸路貨運能力,要保障百萬人口大城的供給,常年得動員幾百萬人奔走於途……這根本就不可能。
盛唐的武功遠超弱宋,但論運輸補給能力就差遠了。
長安有名,但論居民數量,富裕程度,則遠遜於開封。
就算如此,大唐天子也得輪流到洛陽就食,要不然長安府庫撐不住。
“就食天子”之名,就是用來稱大唐天子的。
到了安史之亂以後,長安曆經喪亂,人口銳減,特別是兵員數量嚴重不足,太監,官吏也減少了許多。
那時候,倒是用不著再去洛陽就食了。
到大周此時,開封繁榮依舊,雖不及為皇宋東京之時,但仍是中原的核心所在,交通,運輸,文教,工商,都是頂尖。
洛陽衰敗已久,鄭州在此時根本不值一提。
濟南偏東,長安偏西,湖廣的江陵,襄陽均遠不及當年。
貨物到開封,也就足夠了。
曆時不到一年,賈芸的車行基本上達到了既定的目標。
車輛近兩萬,馬匹近十萬。
當然,這是他在薊鎮拚命後的結果。
邊關諸鎮,對賈記買馬不僅不阻止,反而大開方便之門。
忠順王主持的內府都主動賣了過萬匹騾馬給賈記。
賈記此時已經成龐然大物。
車輛在各州縣都通行無阻。
數千人的車夫和鏢師組成的運輸隊伍,官府層麵一路順風,無人敢為難,那些匪徒盜賊也遠不是對手。
還有大同鎮等軍鎮通過兵部下了運送軍糧的單子,賈記也是按時完成,並無疏漏。
所以有數千輛馬車日常往大同,宣府,山西各處運送軍糧。
賈記能在短時間內崛起,往薊鎮送糧博得了豐厚的迴報是一大原因,往軍鎮送軍糧就是另一大原因了。
有賈記在,各邊鎮不再愁運送軍糧之事,價格也比原本的運價要低不少。
大周征發徭役是相當節製,不會濫用民力,這一點比兩宋前明都要好的多。
其實明朝時已經開始以錢雇役,到了大周就形成了上下認可的製度。
一種社會契約一旦形成,想再打破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比如民眾不滿,乃至造反。
徭役征發還是有,但用來短時間的維修道路,橋梁,還有河工這些軍國民生工程。
像以前征發的轎夫,庫夫,倉夫,馬夫,基本上都是官府花錢雇傭了。
這也是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之後形成的新的局麵。
運送軍糧,比如從通州出發,抵山西太原,以原本的運輸能力往返最少半年。
征發民夫得好幾萬人才能滿足太原鎮所需,太靡費,得不償失。
原本這種運輸是叫兵部和地方官府最頭疼的事。
有了賈記之後,朝廷省錢倒無所謂,省了一大麻煩才是最要緊的。
忠順王怎麽看賈芸怎麽順眼,這才有眼前之問。
賈芸行禮之後,領取了一整套的賞賜。
一等伯,將軍號,加上金,銀,絲,絹,魚符,林林總總,價值也不少了。
畢竟這一次絲絹表裏賜了過千匹,金百兩銀千兩,加起來價值也過萬兩了。
賈記車行算是征用,朝廷看來也沒打算補上運費。
這一次賜銀賜絹,就是彌補賈記在金銀上的損失了。
還有蟒袍,領了今天這一身,賈芸算是在賜服上大滿貫了。
飛魚服,麒麟服,蟒服,齊活了。
再賜得賜團龍王袍了,賈芸暫且沒做這個美夢。
另外就是紫袍,魚符,紫韁,也齊了。
儼然就是朝廷重臣了。
差的就是如趙國公那樣劍履上殿,讚拜不名。
如蕭何故事。
一般重臣往權臣的過渡就是這些。
但趙國公田鐸接受劍履上殿,入殿不趨,讚拜不名時已經年過八旬,標準的老臣重臣,這是給年老重臣最高的榮譽和體麵,和權臣無關。
況且田鐸老狐狸,相當識趣。
榮譽加到這地步,又提督京營,田家子弟就不宜在京為官。
甚至田氏諸子,有多半都退出京營和地方軍鎮,轉為文官或轉閑職。
田氏在軍中的基業,放棄大半。
換來這如蕭何故事。
也不知道是賠了還是賺了。
賈芸手中的聖旨,就是可以供奉的恩敕。
用絲絹製成,文字是繡上去的,極為華美。
這和日常政令用的旨質敕詔完全不同,更具有保存意義。
日常政令旨意,經常是要迴收歸檔的,和這種恩旨是兩碼事。
賈芸領旨時,忠順王在人群中看了看,沉聲道:“為何不見賈赦,賈政等族人尊長來謝恩?”
人群中,忠順王明明看到賈珍,卻不加理會。
賈珍是寧國一脈,賈芸是榮國一脈,忠順王叫賈赦,賈政這兩長輩來謝恩也有道理。
但賈珍也是京城賈家一族的族長,原本也夠用了。
忠順王就是當眾侮辱賈珍,忽略其族長身份!
因為……賈珍不配!
多次為難賈芸,搶奪族人私產,被降旨訓斥,主動獻賈記被天子駁迴,賈珍早就名譽掃地。
忠順王還偏要在現在再踩上一腳。
“奴婢這就去賈府傳召。”
忠順王身邊的王府太監明白主子心思,立刻帶人去賈家榮國府。
……
榮國府中,賈赦正和侍妾們研究剛收集來的一堆古董。
賈政則是在書房和清客閑談下棋。
兄弟二人各有所好。
今天的獻俘大典,這兄弟二人毫無興趣。
就算沒有賈芸堵心,他二人也多半請假。
又熱又吵,無聊透頂。
獻俘關他們何事?
賈家的衰敗真怪不得別人,賈母,賈赦,賈政,賈敬,賈珍,賈璉,賈蓉,一連串的廢物或敗家子。
待王府太監上門,賈赦和賈政無奈,隻能步出二門迎接。
“忠順王傳召,二位即刻隨咱家去見王駕。”
賈赦,賈政大驚失色。
這個傳召太監不受賄賂,也不言明來意,不談傳召何事,麵色嚴峻,似有怪罪之意。
兩人嚇的魂飛魄散,也不敢耽擱,匆匆換了衣袍,各帶幾個長隨跟著離去。
賈母在後宅聽聞,也是嚇的不輕,立刻令賴大等人跟隨,一有消息立刻傳迴。
……
待賈芸接了旨,賈赦,賈政俱已趕到。
兩人到忠順王前,才知道是被傳來謝恩。
按道理說,賈芸受封,族親長輩同為朝官,一並謝恩這是正理。
沒有人能挑出忠順王的不是。
但眾人明知賈家這幾人和賈芸的關係,忠順王此舉就是明擺著的打壓,等於是把賈家這幾個按在地上扇耳光。
你們不是爭產?
不是要把賈芸開革出族?
現在就傳召你們過來在午門前謝恩!
皇恩浩蕩,你們敢不敬天恩?
賈赦,賈政,賈珍三人強忍屈辱,在眾目睽睽之下,拜舞謝恩。
“爾等莫要再生嫌隙,賈芸乃國之棟梁,非爾等所能比,此後當家族和睦,和衷共濟,共同為朝廷效力才是。”
忠順王內心頗為滿足,但還是疾顏厲色訓斥賈赦三人。
不遠處,北靜王,鎮國公,理國公等開國勳貴都是一臉無奈的看著。
賈家好歹是開國一脈的勳貴之首。
賈家被如此作賤,實在是咎由自取,但也是連累開國一脈丟臉。
趙國公身邊的諸多侯伯,此時俱是一臉幸災樂禍的笑容。
各人無奈的同時,再看剛封伯的賈芸,神情便是更加複雜起來。
天子和忠順王的心思相當明顯了。
壓榮,寧二府嫡脈。
扶持賈芸,代替嫡脈。
接下來要看各家怎麽選擇了。
反正馮唐明顯選了賈芸,上奏表功的奏疏中對賈芸極盡誇讚推崇,甚至隱隱推賈芸為首功。
“芸哥兒,恭喜了。”
“芸哥兒,有空到修國公府來,大家親近親近。”
“到我們理國公府也行啊。”
除了北靜王外,八公中的七家俱是在瞬間有了選擇。
賈家嫡脈這些年,死撐義忠親王,卻是一點好處沒撈著。
也就是北靜王在表麵上對賈家親熱,並且幫著扶持王子騰。
賈家那點人脈都快禍禍光了。
若賈家真的能有一個能服眾的新家主,八公家族重新成為一個整體,局麵就大為不同了。
八家門生故舊,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力量,足占大周軍中三成左右。
多個地方節度使,京營中都統製,副都統製,統製級別的過百人。
地方就更多了。
要不然隆正帝為何要拉賈家?
夜壺都有用處,況且是勳貴高門世家。
局麵這麽明顯,賈芸都封伯了,必要大用。
而且賈芸還有自己的產業,還在蓬勃向上,又能掌軍,又有產業,不就是當年的榮國公賈源?
這還不合作,想什麽呢?
繼續死撐榮寧嫡脈?
圖什麽?
局麵有如此變化,賈赦,賈政,賈珍看的目瞪口呆。
但忠順王就在不遠處鎮著。
連北靜王也沒說話,廉,智,勇,禮諸王,還有寧郡王都是默默看著。
這一次大勝後,諸王的威望和話語權明顯下降了。
他們一開始散布悲觀論調,於戰事並未有寸功,這一次打贏之後,隆正帝聲望大漲,諸王自是大受影響。
很多依附諸王的官員有了新的權衡和考慮。
士子群體,對諸王原本頗有好感,因為隆正帝比較苛刻精細,對士人沒有太多的照顧和優待……但國戰之後,明顯在士人群體中,隆正帝的形象也改變了許多。
這些變化是相當明顯的,也是令諸王神色陰沉,卻毫無辦法。
忠順王對眼前一切,當然極為滿意。
對賈芸更是無比欣賞。
眼前這一切,可都是與賈芸有關。
……
獻俘快要完成,有不少官民百姓都散去了。
賈芸將賜物交給隨行的周致誠幾個,接著便是走到招手的忠順王身旁。
“王爺有何吩咐?”
忠順王眼中滿意之色相當明顯,打量了賈芸幾眼後,更是麵露笑容。
賈芸仍是那副淡然從容的模樣,年紀輕輕,就有如此城府,和那幾個沮喪的賈家嫡脈相比簡直就是雲泥之別。
“芸哥兒有何打算?”
賈芸看看眼前的中年王爺,知道對方是想知道自己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全力經商,寫書,搞車行?
車行已經又壯大了許多。
這幾個月下來,虜騎威脅下車行在薊鎮的發展受到了影響,但車行一直在薊鎮運糧和輸送軍需,整個地方都看在眼裏。
戰事一結束,返迴的商民百姓訂單就如雪片般飛來。
又由於戰事原因,大量車馬被征召,所以西嶺村那邊加班加點的造車。
皇差當頭,不需避諱,所以購入大量鋼材精鐵,不似之前還有點遮掩小心。
這幾個月時間,賈記大車數量已經過萬。
南方路線,早越過大名府,直抵開封。
東南方向,抵德州,臨清,濟南,青州,兗州,涵蓋大半山東。
繼續南下抵徐州,揚州也是遲早的事。
但也就止步揚州了。
就算馬車費用不高,時間效率比運河要快的多,但太遠的話物流成本就遠高於漕運,哪怕扣除時間成本,對很多商人還是不合算。
南方的河道諸多,很多地方河流縱橫,官道少而窄,縣道,鎮,村道路更是很多地方隻容一車獨行,兩車交錯都難,且多是年久失修。
沒辦法,人家江南大船行於江河之上,小船直抵家門前,馬車再好,也難以和水運船泊搶生意。
哪怕是幾百年後,後世的火車飛機加高速公路汽車貨運已經極度發達,但真正的經濟核心重地還是在南方,因為船運更具性價比。
特別是長三角地區,大量的船隻把內地原材料運到沿江工廠,生產出成品後通過港口出海貿易,北方怎麽比?西北西南怎麽比?
後世兩大發達地域,長三角,珠三角,都是大量工廠配原料基地生產出口,依托的就是長江,運河,珠江等水係。
在現代發達社會都是水運為先,在這個時代想用馬車代替船隻當然是沒有半點可能性。
所以,至揚州為止。
西北方麵,至陝西鎮為止,再往西,路更遠,道路條件更差,工商業也並不發達,得不償失了。
南邊就是抵開封為止,開封是中原核心城市,打唐中後期,開封就成了中原核心。
原因也簡單,有多條水道直抵開封。
黃河沿城而過,還有北宋時期開發的運河,還有濟水等各條水路。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看的出來,州橋那裏船隻眾多,帆桅連綿成片,大量水手,苦力在河邊上貨,下貨。
開封的繁榮,和水運分不開。
要不然,以當時的陸路貨運能力,要保障百萬人口大城的供給,常年得動員幾百萬人奔走於途……這根本就不可能。
盛唐的武功遠超弱宋,但論運輸補給能力就差遠了。
長安有名,但論居民數量,富裕程度,則遠遜於開封。
就算如此,大唐天子也得輪流到洛陽就食,要不然長安府庫撐不住。
“就食天子”之名,就是用來稱大唐天子的。
到了安史之亂以後,長安曆經喪亂,人口銳減,特別是兵員數量嚴重不足,太監,官吏也減少了許多。
那時候,倒是用不著再去洛陽就食了。
到大周此時,開封繁榮依舊,雖不及為皇宋東京之時,但仍是中原的核心所在,交通,運輸,文教,工商,都是頂尖。
洛陽衰敗已久,鄭州在此時根本不值一提。
濟南偏東,長安偏西,湖廣的江陵,襄陽均遠不及當年。
貨物到開封,也就足夠了。
曆時不到一年,賈芸的車行基本上達到了既定的目標。
車輛近兩萬,馬匹近十萬。
當然,這是他在薊鎮拚命後的結果。
邊關諸鎮,對賈記買馬不僅不阻止,反而大開方便之門。
忠順王主持的內府都主動賣了過萬匹騾馬給賈記。
賈記此時已經成龐然大物。
車輛在各州縣都通行無阻。
數千人的車夫和鏢師組成的運輸隊伍,官府層麵一路順風,無人敢為難,那些匪徒盜賊也遠不是對手。
還有大同鎮等軍鎮通過兵部下了運送軍糧的單子,賈記也是按時完成,並無疏漏。
所以有數千輛馬車日常往大同,宣府,山西各處運送軍糧。
賈記能在短時間內崛起,往薊鎮送糧博得了豐厚的迴報是一大原因,往軍鎮送軍糧就是另一大原因了。
有賈記在,各邊鎮不再愁運送軍糧之事,價格也比原本的運價要低不少。
大周征發徭役是相當節製,不會濫用民力,這一點比兩宋前明都要好的多。
其實明朝時已經開始以錢雇役,到了大周就形成了上下認可的製度。
一種社會契約一旦形成,想再打破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比如民眾不滿,乃至造反。
徭役征發還是有,但用來短時間的維修道路,橋梁,還有河工這些軍國民生工程。
像以前征發的轎夫,庫夫,倉夫,馬夫,基本上都是官府花錢雇傭了。
這也是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之後形成的新的局麵。
運送軍糧,比如從通州出發,抵山西太原,以原本的運輸能力往返最少半年。
征發民夫得好幾萬人才能滿足太原鎮所需,太靡費,得不償失。
原本這種運輸是叫兵部和地方官府最頭疼的事。
有了賈記之後,朝廷省錢倒無所謂,省了一大麻煩才是最要緊的。
忠順王怎麽看賈芸怎麽順眼,這才有眼前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