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成就戰國輝煌篇章的傳奇縱橫家,也是一個極端的利己主義者。他是前無古人的六國丞相,也是如履薄冰的燕國間諜。他上嘴皮一翻五國攻秦,下嘴皮一翻五國伐齊。他以天下為棋局,六國作棋子,攪得戰國風雲變幻,最後卻因間諜身份,慘遭車裂而死。他就是“懸梁刺股”中錐刺股的:蘇秦。


    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諸侯爭鬥最激烈的時代。


    與時局動蕩不安相伴隨的,是奇人異士的不斷湧現,而在這些奇人異士之中,蘇秦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一位。他推行合縱戰略,主張“合眾弱而攻一強”,靠著過人的謀略和一張嘴縱橫於天下,成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六國丞相。


    蘇秦,己姓,蘇氏,名秦,字季子,戰國時期縱橫家、外交家、謀略家。


    蘇秦是東周洛陽人,家裏以務農為生。


    洛陽是當時東周王朝的都城,天下四通,周人普遍以務農和經商為業,很少有靠遊學求仕耍嘴皮子為業的。但蘇秦偏偏不信邪,他跑到了齊國,拜鬼穀子為師,當起了留學生,學習縱橫之術。


    與蘇秦同時拜鬼穀子為師學習的,還有魏國人張儀。


    蘇秦學成後,外出遊曆多年,但他的運氣確實不怎麽好,四處碰壁,最後把自己搞得窮困潦倒,沒有辦法隻有狼狽的迴了家。


    迴家後的蘇秦日子更慘,家人都不待見他,兄嫂、弟妹、妻妾都私下譏笑他,此時的蘇秦可以說是一個徹徹底底的loser。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出遊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妻妾竊皆笑之。”


    蘇秦感到十分慚愧,但他還是不死心,他閉門不出,認真讀書,刻苦鑽研。蘇秦讀書時隻要犯困,就用錐子刺進自己的大腿,以此來保持清醒。


    一年後,蘇秦認為自己有所成,可以再次出山遊說當世君王了。


    蘇秦首先將目標定在洛陽,前去求見周顯王。但周顯王的臣子們都了解蘇秦的為人,瞧不起他,因此周顯王也並不信任他。


    無奈之下,蘇秦西行到了秦國。


    此時,秦國的國君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雄才大略,誌在吞並東方六國,蘇秦趁機向秦惠文王提出“合眾之術”,但秦惠王認為時機不成熟,再加上秦惠文王剛剛處死商鞅,十分排斥說客,並沒有采納蘇秦的建議。


    蘇秦吃了閉門羹,就離開秦國,到達了趙國。


    當時趙國的國君是趙肅侯,他任命自己的弟弟公子成為相,封為奉陽君,而奉陽君十分討厭蘇秦,蘇秦在趙國也吃了閉門羹。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方誅商鞅,疾辯士,弗用。乃東之趙。趙肅侯令其弟成為相,號奉陽君。奉陽君弗說之。”


    作為說客,蘇秦的運氣實在是不好。


    公元前334年, 蘇秦到了燕國,在燕國待了一年多,蘇秦終於見到了燕文侯。


    蘇秦首先從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國與趙國的相依之勢, 接著批評燕國的戰略錯誤,最後建議燕文侯合縱趙國,結為一體。


    蘇秦的觀點得到了燕文侯的認可,為了讓蘇秦的“合縱之術”成功,使燕國安全無事,燕文侯資助蘇秦車馬金帛,前去遊說趙國。


    蘇秦第二次來到趙國,此時奉陽君公子成已死,蘇秦便遊說趙肅侯, 他向趙蕭侯分析了七國的局勢,指出“合縱”對趙國的好處。趙蕭侯被蘇秦的言辭打動,答應了六國合縱的計劃。


    趙蕭侯還資助了蘇秦很多車馬金帛,用來遊說各諸侯國簽訂合縱盟約。


    蘇秦的遊說熱情飽滿,不吝辭藻,極盡鋪張渲染,從而形成了特有的遊說模式,也就是分析利害,擺出優勢,並指出希望與美好的前景,然後以利誘之,以理導之,最後使對方接受自己的主張。


    拿下燕國和趙國後,蘇秦趁熱打鐵,去說服了韓國和魏國,接下來他去了齊國,說服了齊王,最後他又南下成功的說服了楚國。


    蘇秦遊說完各個諸侯後,六國達成合縱聯盟,團結一致。蘇秦被任命為合縱聯盟的聯盟長,並且擔任了六國的國相,同時佩戴六國相印,名震天下。


    《史記·蘇秦列傳》記載:“於是六國從合而並力焉。蘇秦為從約長,並相六國。”


    蘇秦身配六國相印,得到了大量的賞賜,也成了全天下除國君外,最有權勢的人物。


    蘇秦得到這一切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迴家探親。


    衣錦還鄉的蘇秦立刻成了洛陽城裏最耀眼的人物,甚至於周天子都為他清掃道路,並派人到郊外犒勞,而其家人的態度,更是三百六十度大轉彎。


    蘇秦大為感慨,並說了那句很有名的話:“此一人之身,富貴則親戚畏懼之,貧賤則輕易之,況眾人乎!且使我有洛陽負郭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意思是同樣的一個人,富貴時受到親戚的敬畏,但在貧賤時,卻連親人都瞧他不起,更何況其他人呢?假使我蘇秦當初在洛陽有二頃良田,靠務農經商為業,現在又怎能佩掛六國相印呢?”


    說完,蘇秦散發千金,賞賜給親戚和朋友,一時間傳為佳話。


    蘇秦合縱六國後,返迴趙國,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


    秦國聽到六國聯盟的消息後大吃一驚,此後十五年,秦國沒有東出函穀關發動戰爭,六國得到暫時的安寧。


    合縱戰略在蘇秦的領導下,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後來秦國派公孫衍破壞合縱聯盟,蘇秦被迫離開了趙國。蘇秦離開趙國後,合縱盟約便瓦解了。


    公元前333年,燕文侯去世,燕易王繼位。


    公元前332年,齊宣王派兵趁機攻打燕國,奪取了十座城池。蘇秦為了報答燕文侯的知遇之恩,出使齊國。在蘇秦的遊說下,齊宣王歸還了十座城池。蘇秦立下大功,在燕國受到了重用。


    後來,蘇秦與燕易王的母親燕後私通,事情暴露,為了避免尷尬,蘇秦自願到齊國做奸細。


    到達齊國後,蘇秦得到了齊宣王的重用,為了掩飾自己的真實身份,蘇秦謀劃了五國攻秦,目的是讓齊國吞宋,宋國作為諸侯國都想吞下的肥肉,誰滅宋國就會成為諸侯國的公敵,果然齊國滅了宋國,成了諸侯國的公敵。


    接著蘇秦槍頭一轉,又謀劃了五國伐齊,使齊國差點就滅亡,但這才是蘇秦的最終目的。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齊湣王繼位,此後,齊國大臣中有許多人和蘇秦爭奪國君的寵信。


    公元前284年,蘇秦被人刺殺,蘇秦臨終之前,讓齊湣王把自己當作奸細車裂,吸引刺殺他的人出來領賞,然後給自己報仇。齊湣王按照蘇秦的話做了,那個刺殺蘇秦的兇手果然被吸引出來,齊湣王殺了那個刺客,替蘇秦報了仇。


    但諷刺的是,在蘇秦死後,齊國逐漸發現,蘇秦竟然真的是奸細,這些年裏,他一直都在為燕國傳遞情報,破壞齊國。


    蘇秦雖死,但他所引發的一係列事件如同巨石入水,在戰國這潭深水之中激起了層層漣漪,久久不能平息。


    齊國經此重創,元氣大傷,國力逐漸衰退,往日的輝煌不再。國內人心惶惶,百姓對朝廷的信任也大打折扣,朝野上下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燕國雖因蘇秦之計在短期內獲利,卻也因此與齊國結下了深仇大恨,兩國邊境時常燃起戰火,百姓苦不堪言。


    在其他諸侯國看來,齊國的衰落和燕國的手段讓他們看到了新的機遇與危機。


    趙國在合縱聯盟瓦解後,一直在尋求自保與發展之路,此時趙國朝堂之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有人主張聯合其他國家趁機瓜分齊國的土地,以擴充自身實力;也有人擔心此舉會引起其他國家的猜忌,從而引發新的戰爭。


    魏國和韓國則在觀望,一方麵他們對齊國的土地也有覬覦之心,另一方麵又害怕成為眾矢之的。


    楚國雖然地域遼闊,但內部政治鬥爭激烈,對於是否參與到新的局勢變化中猶豫不決。


    秦國則抓住了這個時機,再次將目光投向了東方六國。他們一方麵繼續對其他諸侯國施展離間計,另一方麵加強軍事準備,一場新的大戰即將在這片飽經戰亂的土地上拉開帷幕......


    而蘇秦的名字,如同一個神秘的符號,永遠地刻在了戰國曆史的長河中,成為了那個時代無法磨滅的印記,讓人們看到了智謀與陰謀交織下的人性複雜和戰爭的殘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