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輔佐秦始皇統一六國的一代名相,也是幫扶秦二世坐穩皇位的大秦罪人。他生於微末,起於塵土,憑借智慧與勇氣,站在了權力的巔峰;他承儒家之教,卻以法家之道治國安邦,展現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他在權力的旋渦中迷失自我,終因權謀之爭身敗名裂,令人扼腕歎息。他的一生,既是對智慧的讚美,也是對權力的反思。


    他就是成也大秦,敗也大秦的一代名相,李斯。


    公元前 770 年,秦襄公因護送周平王東遷立下大功,獲封諸侯之位。


    自此之後,秦人曆經數十代,耗時五百餘載,駕駛著戰車,一路東出函穀關,以勢不可擋之勢蕩平東方六國,進而建立起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駕馭這架無敵戰車的人,正是被譽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而緊跟在他身後的那個人,名叫李斯。


    李斯,字號已無從考證,其出生年份也未被確切記載,但通過對史料的分析推測,他大概生於公元前 280 年左右,楚國上蔡人。


    他是秦朝時期卓越的政治家、傑出的文學家和著名的書法家,更是秦始皇最為倚重的頭號謀士。


    李斯生於戰國末期的楚國,早年曾擔任一個小官職。然而,他很快就意識到,這種平淡無奇的生活根本無法滿足自己那顆懷揣著無限野心的心。


    一次偶然的機會,倉庫中的老鼠讓李斯深受啟發。他看到吏舍廁所中的老鼠吃著不潔之物,而且附近有人和狗,老鼠常常驚恐不安。而當他走進倉庫時,卻看到倉庫中的老鼠吃著堆積的糧食,居住在大房子之下,絲毫不用擔心人和狗的驚擾。於是,李斯不禁感歎:“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於是,李斯毅然決然地辭去官職,一路北上奔赴齊國,拜在荀子門下求學。


    荀子乃一代大儒,其思想與法家主張頗為相近,所研究的正是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期望通過學習這門學問,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年少時,為郡小吏,見吏舍廁中鼠食不絜,近人犬,數驚恐之。斯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於是李斯乃歎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乃從荀卿學帝王之術。”


    李斯學業有成之後,並未急於投身仕途。他深知審時度勢的重要性,於是選擇先去仔細觀察各國的政治局勢。


    憑借著對治國之道的深刻理解,李斯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最終將目光投向了秦國。


    李斯來到秦國後,很快得到了呂不韋的賞識,被任命為郎官。就這樣,李斯成為了呂不韋三千門客中的一員,邁出了他踏入秦國政局的關鍵第一步。


    此時的秦國,正處於政局微妙的時期。秦莊襄王駕崩,年僅十三歲的嬴政繼承王位,成為新的秦王。然而,朝政大權卻被太後趙姬、相國呂不韋以及嫪毐等人掌控,年輕的嬴政被這幾方勢力壓製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對於嬴政而言,他迫切需要合適的人才來增強自身實力,以此擺脫這幾人施加的重重束縛。


    嬴政與李斯,一個求賢若渴,渴望能有賢臣輔佐。一個尋覓明主,期待能在政治舞台上一展身手。雙方猶如蓄勢待發的利箭,隻缺一個恰當的契機。


    很快,李斯憑借自己的智慧主動創造了這個機會。


    李斯利用職務之便,設法見到了秦王嬴政,並向嬴政傾訴了自己諸多深刻的想法和獨到的見解。


    李斯的話語深深打動了嬴政,正中其內心深處的渴望。彼時的嬴政年紀尚輕,根基未穩,正是急需幫手之時。於是,嬴政當即任命李斯為長史,開始聽從李斯的計謀。


    在李斯的謀劃下,秦國暗中派遣謀士帶著大量金銀珠寶前往各國遊說。對於各國的名士,能收買的,就用豐厚的禮物加以籠絡;對於那些不能被收買的,就暗中將其除掉。在李斯這一係列精心運作之下,六國內部的關係逐漸變得僵化。


    憑借此次出色的表現,李斯再次得到提拔,被嬴政任命為客卿。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王乃拜斯為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齎持金玉以遊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後。秦王拜斯為客卿。”


    不過,真正讓李斯贏得嬴政進一步重用的,是後來發生的“鄭國渠”事件。


    韓國有個名叫鄭國的人,以修築渠道為借口,來到秦國充當間諜,不久後便被發現。


    此事引發了秦國朝堂的震動,秦國的王公大臣們紛紛以鄭國是來離間秦國為由,勸說嬴政將所有在秦的客卿一概驅逐,李斯也在被驅逐的客卿名單之中。


    李斯怎會甘心就此離去,他懷著滿腔的不甘與憤懣,揮筆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並呈遞給嬴政。


    嬴政讀完這篇文章後,深受觸動,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他立刻取消了驅逐客卿的命令,並且開始對李斯委以重任,將其提拔為廷尉。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複李斯官,卒用其計謀。官至廷尉。”


    李斯的《諫逐客書》,成功阻止了秦國驅逐六國客卿的計劃,為秦國保留並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為秦國最終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李斯升任廷尉之後,所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促成“鄭國渠”的繼續修建。雖然“鄭國渠”最初是韓國的陰謀,但如果能夠將其修建完成,關中地區缺水的問題將得到徹底解決,這對關中地區的農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


    自此之後,李斯在秦國開始真正掌握重要權力。並且在嬴政統一六國的漫長征程中,李斯作為頭號謀士始終伴隨在嬴政左右,為其出謀劃策。他深入分析六國的形勢,精心製定出吞並六國的詳細戰略。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率領秦軍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偉大壯舉,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嬴政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史稱“秦始皇”。


    隨著秦國的統一和日益強盛,李斯的地位也隨之達到了巔峰。他出任秦國的左丞相,權勢滔天,威震天下。


    李斯擔任左丞相後,肩負起製定諸多重要政策和製度的重任,為秦國的長治久安築牢了堅實根基。


    首先,李斯向秦始皇提議推行郡縣製。


    郡縣製的核心優勢在於皇帝的政令能夠直接傳達至百姓,郡守和縣令皆由中央直接任免。這種製度極大地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有效防止了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加強了中央集權。


    其次,在秦始皇的支持下,李斯主導了對六國文字的統一工作。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六國文字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信息傳遞。李斯深知統一文字的重要性,他精心組織,對六國文字進行整理、規範和統一。這一舉措意義非凡,它打破了文字隔閡,使得華夏大地的人們能夠更加順暢地交流思想、傳承文化。對於中國文字的發展而言,這是一個裏程碑式的事件,為後世漢字的演變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李斯還積極推行統一的度量衡製度。度量衡的統一,規範了市場交易的標準,消除了因各地度量衡不一致而導致的貿易障礙,這使得商業活動更加公平、有序,促進了中國商業的蓬勃發展。而且,統一的度量衡也有利於文化的傳播,使得知識、技術等在全國範圍內能夠更準確地交流和傳承。


    最後,李斯在秦始皇的授權下,精心製定了一係列嚴格的法律和製度。


    這些法律和製度涵蓋了國家治理的方方麵麵,從刑事處罰到民事糾紛,從官員任免到百姓生活規範,都有詳細而明確的規定。它們使國家治理逐漸走上了規範化、法製化的道路,確保了社會秩序的穩定。這一係列法律製度的建立,為中國法律文化的發展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為後世法律製度建設的重要參考和借鑒。


    此外,秦朝統一六國後,實際疆域並不廣闊,北方有胡人等少數民族的侵擾,南方有百越等國的存在。此時,李斯展現出了卓越的戰略眼光。他建議修建長城以抵禦北方胡人的入侵,同時向南平定百越並設立郡縣。長城的修建,成為了一道堅固的防線,有效地阻擋了胡人的騎兵,保護了中原地區的安全。而南定百越並設立郡縣,則擴大了秦朝的疆域,加強了對南方地區的管理和控製。這些舉措初步奠定了中國疆域的雛形,使得華夏大地的版圖更加遼闊,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同文書。治離宮別館,周遍天下。明年,又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


    然而,就在李斯權力如日中天、看似風光無限之時,一場巨大的危機卻在悄然降臨。


    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行途中突然病逝。


    由於秦始皇生前並未確立太子,李斯憂心忡忡,擔心諸位皇子為爭奪皇位而引發天下大亂,於是決定對秦始皇的死訊秘而不宣,暫不發喪。


    這一決定卻被居心叵測的趙高鑽了空子。


    趙高巧妙地利用了李斯對權力的欲望,成功說服了李斯,二人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扶持胡亥登上皇位,成為秦二世。而原本應當繼承皇位的公子扶蘇,卻含冤而死,成了一縷冤魂。


    李斯本以為擁立胡亥登基,就能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但他低估了胡亥的昏庸,也低估了趙高的奸詐險惡。


    胡亥繼位後,肆意橫征暴斂,濫殺無辜,將秦朝的暴虐政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頂峰。而趙高憑借胡亥的寵信,不斷弄權,貪欲無度,陷害了無數忠良之士,首開宦官專權的惡劣先河。


    李斯眼見自己所侍奉的君主如此昏庸無道,出於為秦國江山社稷著想,同時也是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屢次上書勸諫胡亥。然而,胡亥對李斯的忠言不僅充耳不聞,反而極為厭惡和反感。後來,李斯又上書揭發趙高的罪行,這下,秦國朝堂上最有權勢的兩個人,都對李斯懷恨在心,都欲除之而後快。


    公元前 208 年,在趙高的惡意挑撥之下,胡亥認定李斯意圖弑君謀反,下詔將李斯處以腰斬之刑,並在鹹陽市集當眾執行,同時還將其家族夷滅三族。


    《史記·李斯列傳》記載:“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論腰斬鹹陽市。斯出獄,與其中子俱執,顧謂其中子,歎曰:‘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


    這位為大秦帝國建立赫赫功績的一代名相,最終落得個身敗名裂、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實在令人扼腕歎息。


    李斯的一生,是對理想與信念的堅守與追求,是對權力與欲望的掙紮與沉淪。他的智謀、他的勇氣、他的果斷,都在曆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成為後人傳頌的佳話。然而,他的過錯、他的迷茫、他的遺憾,也如同鏡中的陰影,成為後人永恆的思索與借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