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稱為連橫之父,是戰國時期鼎鼎有名的外交官,僅靠一張嘴就睥睨六國。他以\"橫\"破\"縱\",分裂瓦解六國合縱盟約,使秦國在諸侯混戰中逐漸崛起。他為秦國奔走半生,晚年卻被驅逐出秦國。他是一位傑出的縱橫家,但也是一個充滿矛盾和複雜性的人。他是一位政治鬥爭的高手,也是一位精於利益權衡的謀略家。


    他就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的張儀。


    戰國時期,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時代,但很多人才在自己的國家,基本上都不受待見,本國的貴族集團都極力在壟斷官場,所以戰國時出現了非常多的跨國任職現象。


    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成為戰國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秦想自西向東統一天下,而東方六國就要自東向西想方設法阻止秦國的兼並,於是,誕生了各國圖存爭強的“合縱連橫”策略,所謂“合縱”是指弱國聯合對付強國,即齊、楚、燕、趙、韓、魏等國聯合對抗強秦,“連橫”是指依附秦國去進攻其他弱國。


    在兼並與反兼並的鬥爭中,出現了因\"合縱\"出名的蘇秦,因\"連橫\"出名的張儀。


    張儀,魏國安邑人,戰國時期政治家、外交家、縱橫家。


    張儀年輕的時候,與蘇秦一起拜鬼穀子為師,學習遊說之術。


    《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始嚐與蘇秦俱事鬼穀先生,學術”。


    所謂遊說之術,就是利用計謀和口才,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蘇秦出師後前往趙國,得到趙王的賞識在趙國任職。


    張儀完成學業後,也去遊說諸侯,他先到了楚國,但他並沒有得到楚王的任用。


    沒有辦法,張儀隻好去投奔楚國的令尹昭陽,在昭陽那裏做了一名門客,但也不受待見,後來還被昭陽誣陷偷他的玉璧,張儀被打得差點丟了性命,張儀不僅舌頭硬,牙也很硬,他死不承認,最後被釋放。


    《史記·張儀列傳》記載:“共執張儀,掠笞數百,不服,醳之”。


    兩個好基友一起學習,更容易相愛相殺,相比於孫臏和龐涓,蘇秦和張儀兄弟情義明顯就鐵多了。


    此時蘇秦說服趙肅侯,得以去遊說各諸侯國實行合縱聯盟,他擔心秦國趁機攻打各諸侯國,盟約遭到破壞,於是蘇秦派人悄悄勸說張儀來投奔他。


    走投無路的張儀,隻好去投奔同門師兄蘇秦。


    張儀到達趙國後,蘇秦不僅對他不理不睬,還當眾羞辱張儀,張儀一氣之下,便去了秦國。


    其實,蘇秦這麽做是有原因的,張儀有本事,嘴皮子厲害,心計也厲害,蘇秦要想鞏固和壯大自己的合縱事業,就必須有人和他唱反調,而能做成這件事的,隻有張儀,所以蘇秦使出激將法,逼張儀去了秦國。


    張儀離開後,蘇秦暗中派人資助張儀,確保他能順利到達秦國。


    《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蘇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張儀,天下賢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獨張儀可耳。然貧,無因以進。吾恐其樂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為我陰奉之。”


    在蘇秦的保送下,張儀順利到達了秦國,見到秦惠文王後,張儀獻上“以橫破縱,各個擊破”的策略,這一策略正合秦惠文王的心思。於是,秦惠文王立馬拜張儀為客卿,委以“連橫”的重任。


    公元前328年,張儀聯合公子華成功占領了魏國的蒲陽,接著,張儀勸說秦惠文王把蒲陽歸還魏國,並借此勸說魏國與秦國達成盟約,魏王欣然接受,但不久後魏王聯合韓王一起攻秦,秦惠文王得知後非常生氣,命張儀帶兵前去占領了魏國的峽,不久在張儀的再次勸說下,魏國與秦國重新達成盟約。


    公元前324年,張儀擁戴秦惠文王正式稱王,成為秦國的第一位秦王,開啟了稱霸諸侯、逐鹿中原的序幕。


    張儀也由於成績突出,被秦惠文王任命為相國。


    公元前323年,秦惠文王派張儀與齊、楚兩國的國相在齧桑會談,此時蘇秦的合縱格局還比較穩固,張儀此行並沒有達成實質性的目的。


    張儀從齧桑迴到秦國,與秦惠文王演了一出雙簧,張儀被免去相位,他借機來到魏國,搖身一變,成了魏國的相國。就這樣,張儀以間諜的身份,在魏國使出渾身解數,在熬死老魏王後,說服了新魏王退出合縱盟約。


    拿下魏國之後,秦國要繼續向東發展,實力強大的楚國又成了張儀遊說的當務之急。


    張儀經過精心準備認真籌劃後,聲勢浩大的開始出使楚國。


    楚懷王聽說張儀要來,非常重視,親自接見了張儀。


    相比於魏國,說服楚國就容易多了。要不說張儀是嘴強王者呢,他用美女和商於六百裏的土地,就把楚懷王忽悠得心花怒放,楚懷王立即派使者到齊國,宣布與齊國絕交,還拜張儀為楚國的相國,贈送大量財物,派人隨張儀到秦國接收土地。


    《史記·張儀列傳》記載:“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使一將軍隨張儀”。


    可讓楚懷王沒有想到的是,等他與齊國絕交之後,張儀便說交付的領土是六裏,而不是六百裏。


    怒火攻心的楚懷王舉兵攻打秦國,結果以失敗告終,為了停戰,楚國隻能和秦國製定和約。


    至此,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兩國與秦結盟。


    張儀還沒有離開楚國,就聽說蘇秦死了,於是,張儀“以橫破縱”的方案開始全麵實施,此時的他已經沒有了任何羈絆了。


    張儀趁熱打鐵,繼續遊說韓、齊、趙、燕三國,蘇秦曾經為“合縱”一一走過的國家,張儀又一一走過,隻不過一個是從頭到尾,另一個是從尾到頭。


    張儀利用各國間的矛盾,或拉攏或威脅,將七國又拉迴了以前彼此各懷鬼胎的狀態。


    張儀“連橫”的成功,意味著蘇秦的“合縱”徹底失敗。


    張儀成功說服六國之後,踏上了返迴秦國的道路。可他還沒走到鹹陽,秦惠文王就駕崩了。


    秦武王嬴蕩繼位,秦武王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君主,他不喜歡張儀這種耍嘴皮子的人,再加上朝中大臣們的批評和詆毀,為秦國奔走半生的張儀,被秦武王驅逐出了秦國。


    消息很快傳到各諸侯國,各諸侯國紛紛背叛“連橫”政策,恢複了以往的“合縱”聯盟。


    公元前309年,張儀離開秦國到了魏國,擔任了魏國相國。


    在魏國任職一年後,張儀去世。


    縱觀張儀的一生,毫無疑問他是戰國時期最成功的說客。


    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底層人物,走到了睥睨天下的將相公卿,除了口才了得,他的思想謀略也是值得肯定的。


    盡管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甚至誆騙一國之君,有失道義,為人所不齒。


    但不可否認的是,他一生為秦國奔走於六國之間,陰謀陽謀並用,“連橫”以破“合縱”,帶領秦國東出函穀,以最小的傷亡謀取最大的利益。


    他是一位輔佐明君開疆拓土的賢臣能士,也是一位功勳卓著的外交家。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曆史的參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田布衣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田布衣並收藏曆史的參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