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張宏範到達平戶,與伯顏商議下一步進軍之事時,北條大軍終於開始行動了。
鑒於天皇在京都集結大軍,北條等人雖然不斷派人打聽,但是也沒有查探到天皇的真實用意,即便天皇軍隊是來支援他們的,但是一旦天皇軍隊加入,戰爭甚至軍隊的指揮權就很難說了,而軍隊的效忠,正是武家政權統治甚至存在的根基。
出於這種考慮,盡管日蓮法師一再要求鐮倉方麵向天皇稱臣,哪怕是暫時或表麵上的,以便集結一切力量抗元,北條倒是猶豫過,但是將領們基於當年“承久之亂”的教訓,堅決不同意臣服天皇,幾個別當和大番役甚至聲淚俱下的講述當年北條政子對武士們的告誡,北條隻好作罷。
其實,這種擔心也並非沒有道理,後醍醐天皇的確準備利用這個時機把大權從幕府那裏奪迴,至於元寇,在京都看來,一旦整合了武家“禦家武士”的力量,加上自己的皇軍、護軍、僧兵和效忠天皇的各藩的藩兵,足以把元寇趕走,或者至少取得一個不錯的議和協議。
軍政不能整合,甚至在元軍到來時矛盾愈發激烈,水師更是不能一體作戰,原時空裏的“神風”沒有出現,這個島國頓時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由於其民驍勇好鬥,民風政風都崇尚武力,跟弱宋完全不同,加上85%以上的國土都是山地,元軍想征服這種國家,也並不容易。
由於對京都的不放心,集結在鐮倉和京都附近的9萬禦家武士和十餘萬藩兵、足輕隻派出了不到三分之二前往出雲和備後,其餘的大部分仍布防在京都周圍。
日蓮法師見狀,長歎一聲,他似乎預感到什麽,他是被滅國之人,當然非常清楚元軍的實力和蒙元中的傑出人物的本事,但他也不想再逃。
正好此時天皇侍臣找到他,因為後醍醐天皇是深信朱子之學的人,日蓮當然精通朱子之學,同時他又了解元寇的情況和幕府的情況,是京都方麵極為重視的人。
如今見北條不聽日蓮法師之言,法師與幕府漸行漸遠,馬上派人與法師接洽,在侍臣拿出天皇手書,尊日蓮為國師的手詔後,日蓮也不是迂腐之人,他已經看出在這場衛倭國戰爭中,幕府眾人由於過於僵硬,必將以失敗告終。
能驅除元寇的,隻有天皇,他稍微思考了一下,提了幾個條件,在得到天皇的應允後,他帶上數十跟他一起從南宋逃出的文人僧侶,在數百護衛的保衛下,以探查京都動向為由,投奔了後醍醐天皇。
5萬禦家武士和8萬足輕以及信濃和上野的各1萬藩兵,共15萬人帶著大量糧草輜重,緩緩向本州南部進發。
忻都已經接到伯顏的命令,帶著人晝夜兼程向長門進發,他留下5000人協防赤阪(此時赤阪的守衛者僅剩不足2000人),隨即跟洪茶丘一起帶兵趕往出雲,跟金方慶匯合。
金方慶派了5000人迴防赤阪後,以剩下的麗軍沿和歌山布設了2道防線,另有3000簽軍守衛南部防線,洪茶丘仍然留下4000簽軍和1000麗軍布防長門、石見和周防,赤阪城還留下的不到2000人全部交給忽都手下的一個總管統一指揮。
在忻都的建議下,忻都、洪茶丘決心從石見、周防兩路出兵北上,這樣,必須拿下安藝,小小的安藝已經感覺到了不對,但是,此時能給他支援的隻有備後,可是備後正受到金方慶的猛攻。
安藝藩主能做的,隻能是帶著少數護衛跑到備後,但是,很快金方慶在忽都的支援下,占領了備後,這2位藩主,隻能繼續逃命。
安藝、備後2藩的拿下,對改善元軍的防禦態勢,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忽都此時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不顧幕府大軍已經快趕到伯暨和美作,堅持要翻越海拔達2000多米的和歌山主峰,向伯暨和備中發起進攻。
伯暨和備中是拿下來了,但是幕府的大軍也到了美作,幕府集結了沿路6個忠於幕府的藩的藩兵4萬人,共有5萬禦家武士、8萬足輕和6萬藩兵(包括信濃和上野的各藩兵),幕府總兵力達19萬之眾,不過有4萬足輕是背負後勤輜重的,沒法上前線。
盡管如此,幕府軍仍達15萬之眾,而元軍隻有忻都的3萬人和洪茶丘、金方慶的2萬麗軍,其餘還有些部隊,要麽在防守赤阪城,要麽分散駐紮在長門、周防、安藝、石見、備後、出雲、備中和伯暨8藩的一些要點上,海灘邊也一直留有一支岸防部隊。
這樣在美作前線,雙方兵力對比是3比1,雖然元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擅長陣型又善於集中兵力作戰,但是麵對懸殊的兵力對比,以及明顯不利於陣型作戰和集兵作戰的和歌山山川地形,元軍打的非常吃力。
日本的地形,85%都是山川,但是又跟大陸上不太一樣,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貌特征,造成山脈很少有完整走向的,常常一會山地,一會坡地,一會河流,一會平地,這種地形倒是很適合那種憑個人武力好勇鬥狠的所謂武士們,但是對大軍展開作戰卻很是不利。
元軍也不是不能單打獨鬥,但終究是不太習慣,沿和歌山從美作直到備前的數十裏山川坡地上,元軍被迫分成幾十股跟倭軍戰鬥,倭軍自從9年前與元軍一戰後,也學習了很多東西,現在他們的倭刀配上大盾,加上弓箭手和長槍兵的加持,也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元軍的裝備優勢。
2天一夜的激戰,元軍打退了幕府軍不下20次的進攻,幕府軍也打退了元軍10餘次的攻擊與反撲,雙方都打得有些精疲力盡,和歌山數十裏的山川穀地裏,屍體橫成,殘肢斷臂漫山遍野,鮮血流到穀地裏變成了泉水。
不過,兵力和地形的劣勢,終究讓元軍處在了下風,元軍傷亡達近2萬人,幕府軍盡管傷亡了3萬多人,還有2萬足輕逃跑,但還有近10萬之眾,元軍兵力卻下降到了3萬,再打下去,全軍覆沒都有可能。
忻都深為自己的輕敵自責,此時此刻,大家都想到了先後撤,依據後方金方慶原先築好的防線固守,畢竟,想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和歌山主峰去進攻設防堅固的要寨,除非石田和新兵衛發了瘋,否則,一定會暫時屯兵於此,等待援軍到來,或等待水師從元軍後方海灘突破。
然而,元軍要撤離又談何容易,也一樣要翻越2000多米的主峰迴去,換句話說,怎麽來的,怎麽迴去,但敵前撤退,又談何容易。
在這關鍵時刻,金方慶站了出來,他慨然說道“9年前我棄大軍不顧,隻身逃迴,早該死了,但陛下沒有問罪,高麗王也未追責,我心時有愧疚,特別想起一起征倭的數萬兄弟,隻有我等少數逃迴,內心不安,這些年從未平靜,此時大軍有難,我不去死誰去呢,願元帥和諸位將軍準我所求”。
忻都紅著眼睛道“是本帥輕敵,致大軍於險地,這個責任理應由本帥來擔,與諸位無關,諸位隻管帶軍撤退,本帥來斷後即可”。
洪茶丘說道“金將軍說哪裏話,當年逃跑的又何止你一人,本帥當年還是你的上司,更是該死了,至於忽都元帥,是淮王親信,代表淮王前來掌軍,豈可置於險地,你們都走吧,本帥來斷後即可”。
幾個人爭來吵去,眼看到了三更,金方慶急道“諸位不要再爭了,時間不多了,趕緊撤軍吧,洪帥和忻都元帥都有大任在身,不能有差池,我帶4000精壯兒郎斷後,把戰馬留我1000匹”。
見金方慶說到這裏,加上時間確實也不早了,要撤必須抓緊了,忻都跟洪茶丘相顧點了點頭,開始準備撤離的事。
說來也怪,這幾個人原先矛盾都很大,因為代表的利益集團甚至民族都不同,在大陸上幾乎很少意見能達成一致,不是伯顏和張宏範,這幾個人在高麗整備時就會鬧翻,但是現在,在這異國他鄉,在這大軍生死存亡之際,幾個人卻罕見的表現出團結的精神。
其實,幕府軍的首腦石田和新兵衛在這2天1夜的廝殺後,也看出元軍後繼乏力,盡管己方有不少足輕逃跑,但在石田下了“十殺令”後情況還是好多了,己方雖然傷亡3萬多人,但大部分主力還在,另外還有6個藩的藩兵也在源源趕來,所以,石田和新兵衛都有必勝的信心。
但是,他們也想到元寇可能會撤退,不過要撤的話就要重新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和歌山主峰迴去,這談何容易,即便黃昏時開始退兵,也很難走出和歌山主峰,如果幕府大軍在後追擊,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不過,到了半夜,還沒見元寇有什麽動靜,石田和新兵衛商議後,認為元寇可能還是自以為是,以為可以打敗他們,正好明天發起全麵進攻,爭取一舉打垮元寇。
金方慶得到了4000精壯,忽都考慮到還是要盡量讓金方慶突圍迴去,因此,給他留了2000匹馬,這樣,金方慶斷後的部隊實際上有一半是騎兵。
金方慶稍微作了下偽裝,當做大軍還在和歌山下,但實際上忽都和洪茶丘已經帶兵離開了,不過,石田和新兵衛因為到半夜還沒聽見元寇的動靜,以為元寇準備決戰,所以也沒再派人打探了。
忽都和洪茶丘走了不到3個時辰,幕府軍已經開始集結了,金方慶冷冷一笑,突然帶領4000人如同狂風一般向正在集結、立足未穩的倭軍衝去。
2000騎兵不斷奔馳,不停地向在站隊的倭軍武士射箭,而緊縮其後的2000步兵則手持大斧、大刀和狼牙棒,直向已被騎兵射亂陣腳的倭軍殺去。
正在吃早飯的石田和新兵衛聞報大驚,看來,這元寇今日是準備不惜一切代價跟他們決戰了,稍微思考了一下,石田命令道“全軍暫時後撤,到了山穀地用箭射住陣腳,然後分成10波,團團圍住元寇,我將親率護衛切斷元寇退往和歌山的通道,力爭今日全殲元寇”,“嗨嗨”。
其實,還沒追殺到山穀地,金方慶身邊就隻剩下不到1000騎兵了,步兵也隻剩下數百人,而且幾乎人人帶傷,金方慶也受創2處,好在不重也不在要害;
他看到石田退兵到山穀地,已經想到了倭奴的用意,但是自己就這4000人,也無所謂了,他拿起大刀就要往前衝。
這時,一個渾身是血的萬戶拉住了他,說道“將軍,我們掩護洪元帥、忽都元帥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現在日已將午,想必元帥他們已經上了主峰,剩下的兄弟沒必要再去送死,我們現在調轉馬頭,趁倭奴還沒切斷我們迴和歌山山腳的路,趕緊突圍吧,能衝出去一個算一個”。
金方慶冷靜了下來,他看看周圍跟隨的將士,對萬戶點了點頭道“好,我們調轉馬頭,能衝出去一個是一個,你帶50個兄弟去通知步兵”。
說罷,他帶頭撥轉馬頭,大吼一聲“殺,兄弟們,隨我殺出去,洪元帥在等我們”。
鑒於天皇在京都集結大軍,北條等人雖然不斷派人打聽,但是也沒有查探到天皇的真實用意,即便天皇軍隊是來支援他們的,但是一旦天皇軍隊加入,戰爭甚至軍隊的指揮權就很難說了,而軍隊的效忠,正是武家政權統治甚至存在的根基。
出於這種考慮,盡管日蓮法師一再要求鐮倉方麵向天皇稱臣,哪怕是暫時或表麵上的,以便集結一切力量抗元,北條倒是猶豫過,但是將領們基於當年“承久之亂”的教訓,堅決不同意臣服天皇,幾個別當和大番役甚至聲淚俱下的講述當年北條政子對武士們的告誡,北條隻好作罷。
其實,這種擔心也並非沒有道理,後醍醐天皇的確準備利用這個時機把大權從幕府那裏奪迴,至於元寇,在京都看來,一旦整合了武家“禦家武士”的力量,加上自己的皇軍、護軍、僧兵和效忠天皇的各藩的藩兵,足以把元寇趕走,或者至少取得一個不錯的議和協議。
軍政不能整合,甚至在元軍到來時矛盾愈發激烈,水師更是不能一體作戰,原時空裏的“神風”沒有出現,這個島國頓時陷入危機之中,但是,由於其民驍勇好鬥,民風政風都崇尚武力,跟弱宋完全不同,加上85%以上的國土都是山地,元軍想征服這種國家,也並不容易。
由於對京都的不放心,集結在鐮倉和京都附近的9萬禦家武士和十餘萬藩兵、足輕隻派出了不到三分之二前往出雲和備後,其餘的大部分仍布防在京都周圍。
日蓮法師見狀,長歎一聲,他似乎預感到什麽,他是被滅國之人,當然非常清楚元軍的實力和蒙元中的傑出人物的本事,但他也不想再逃。
正好此時天皇侍臣找到他,因為後醍醐天皇是深信朱子之學的人,日蓮當然精通朱子之學,同時他又了解元寇的情況和幕府的情況,是京都方麵極為重視的人。
如今見北條不聽日蓮法師之言,法師與幕府漸行漸遠,馬上派人與法師接洽,在侍臣拿出天皇手書,尊日蓮為國師的手詔後,日蓮也不是迂腐之人,他已經看出在這場衛倭國戰爭中,幕府眾人由於過於僵硬,必將以失敗告終。
能驅除元寇的,隻有天皇,他稍微思考了一下,提了幾個條件,在得到天皇的應允後,他帶上數十跟他一起從南宋逃出的文人僧侶,在數百護衛的保衛下,以探查京都動向為由,投奔了後醍醐天皇。
5萬禦家武士和8萬足輕以及信濃和上野的各1萬藩兵,共15萬人帶著大量糧草輜重,緩緩向本州南部進發。
忻都已經接到伯顏的命令,帶著人晝夜兼程向長門進發,他留下5000人協防赤阪(此時赤阪的守衛者僅剩不足2000人),隨即跟洪茶丘一起帶兵趕往出雲,跟金方慶匯合。
金方慶派了5000人迴防赤阪後,以剩下的麗軍沿和歌山布設了2道防線,另有3000簽軍守衛南部防線,洪茶丘仍然留下4000簽軍和1000麗軍布防長門、石見和周防,赤阪城還留下的不到2000人全部交給忽都手下的一個總管統一指揮。
在忻都的建議下,忻都、洪茶丘決心從石見、周防兩路出兵北上,這樣,必須拿下安藝,小小的安藝已經感覺到了不對,但是,此時能給他支援的隻有備後,可是備後正受到金方慶的猛攻。
安藝藩主能做的,隻能是帶著少數護衛跑到備後,但是,很快金方慶在忽都的支援下,占領了備後,這2位藩主,隻能繼續逃命。
安藝、備後2藩的拿下,對改善元軍的防禦態勢,起了極大的作用,不過,忽都此時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他不顧幕府大軍已經快趕到伯暨和美作,堅持要翻越海拔達2000多米的和歌山主峰,向伯暨和備中發起進攻。
伯暨和備中是拿下來了,但是幕府的大軍也到了美作,幕府集結了沿路6個忠於幕府的藩的藩兵4萬人,共有5萬禦家武士、8萬足輕和6萬藩兵(包括信濃和上野的各藩兵),幕府總兵力達19萬之眾,不過有4萬足輕是背負後勤輜重的,沒法上前線。
盡管如此,幕府軍仍達15萬之眾,而元軍隻有忻都的3萬人和洪茶丘、金方慶的2萬麗軍,其餘還有些部隊,要麽在防守赤阪城,要麽分散駐紮在長門、周防、安藝、石見、備後、出雲、備中和伯暨8藩的一些要點上,海灘邊也一直留有一支岸防部隊。
這樣在美作前線,雙方兵力對比是3比1,雖然元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擅長陣型又善於集中兵力作戰,但是麵對懸殊的兵力對比,以及明顯不利於陣型作戰和集兵作戰的和歌山山川地形,元軍打的非常吃力。
日本的地形,85%都是山川,但是又跟大陸上不太一樣,火山噴發形成的地貌特征,造成山脈很少有完整走向的,常常一會山地,一會坡地,一會河流,一會平地,這種地形倒是很適合那種憑個人武力好勇鬥狠的所謂武士們,但是對大軍展開作戰卻很是不利。
元軍也不是不能單打獨鬥,但終究是不太習慣,沿和歌山從美作直到備前的數十裏山川坡地上,元軍被迫分成幾十股跟倭軍戰鬥,倭軍自從9年前與元軍一戰後,也學習了很多東西,現在他們的倭刀配上大盾,加上弓箭手和長槍兵的加持,也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元軍的裝備優勢。
2天一夜的激戰,元軍打退了幕府軍不下20次的進攻,幕府軍也打退了元軍10餘次的攻擊與反撲,雙方都打得有些精疲力盡,和歌山數十裏的山川穀地裏,屍體橫成,殘肢斷臂漫山遍野,鮮血流到穀地裏變成了泉水。
不過,兵力和地形的劣勢,終究讓元軍處在了下風,元軍傷亡達近2萬人,幕府軍盡管傷亡了3萬多人,還有2萬足輕逃跑,但還有近10萬之眾,元軍兵力卻下降到了3萬,再打下去,全軍覆沒都有可能。
忻都深為自己的輕敵自責,此時此刻,大家都想到了先後撤,依據後方金方慶原先築好的防線固守,畢竟,想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和歌山主峰去進攻設防堅固的要寨,除非石田和新兵衛發了瘋,否則,一定會暫時屯兵於此,等待援軍到來,或等待水師從元軍後方海灘突破。
然而,元軍要撤離又談何容易,也一樣要翻越2000多米的主峰迴去,換句話說,怎麽來的,怎麽迴去,但敵前撤退,又談何容易。
在這關鍵時刻,金方慶站了出來,他慨然說道“9年前我棄大軍不顧,隻身逃迴,早該死了,但陛下沒有問罪,高麗王也未追責,我心時有愧疚,特別想起一起征倭的數萬兄弟,隻有我等少數逃迴,內心不安,這些年從未平靜,此時大軍有難,我不去死誰去呢,願元帥和諸位將軍準我所求”。
忻都紅著眼睛道“是本帥輕敵,致大軍於險地,這個責任理應由本帥來擔,與諸位無關,諸位隻管帶軍撤退,本帥來斷後即可”。
洪茶丘說道“金將軍說哪裏話,當年逃跑的又何止你一人,本帥當年還是你的上司,更是該死了,至於忽都元帥,是淮王親信,代表淮王前來掌軍,豈可置於險地,你們都走吧,本帥來斷後即可”。
幾個人爭來吵去,眼看到了三更,金方慶急道“諸位不要再爭了,時間不多了,趕緊撤軍吧,洪帥和忻都元帥都有大任在身,不能有差池,我帶4000精壯兒郎斷後,把戰馬留我1000匹”。
見金方慶說到這裏,加上時間確實也不早了,要撤必須抓緊了,忻都跟洪茶丘相顧點了點頭,開始準備撤離的事。
說來也怪,這幾個人原先矛盾都很大,因為代表的利益集團甚至民族都不同,在大陸上幾乎很少意見能達成一致,不是伯顏和張宏範,這幾個人在高麗整備時就會鬧翻,但是現在,在這異國他鄉,在這大軍生死存亡之際,幾個人卻罕見的表現出團結的精神。
其實,幕府軍的首腦石田和新兵衛在這2天1夜的廝殺後,也看出元軍後繼乏力,盡管己方有不少足輕逃跑,但在石田下了“十殺令”後情況還是好多了,己方雖然傷亡3萬多人,但大部分主力還在,另外還有6個藩的藩兵也在源源趕來,所以,石田和新兵衛都有必勝的信心。
但是,他們也想到元寇可能會撤退,不過要撤的話就要重新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和歌山主峰迴去,這談何容易,即便黃昏時開始退兵,也很難走出和歌山主峰,如果幕府大軍在後追擊,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不過,到了半夜,還沒見元寇有什麽動靜,石田和新兵衛商議後,認為元寇可能還是自以為是,以為可以打敗他們,正好明天發起全麵進攻,爭取一舉打垮元寇。
金方慶得到了4000精壯,忽都考慮到還是要盡量讓金方慶突圍迴去,因此,給他留了2000匹馬,這樣,金方慶斷後的部隊實際上有一半是騎兵。
金方慶稍微作了下偽裝,當做大軍還在和歌山下,但實際上忽都和洪茶丘已經帶兵離開了,不過,石田和新兵衛因為到半夜還沒聽見元寇的動靜,以為元寇準備決戰,所以也沒再派人打探了。
忽都和洪茶丘走了不到3個時辰,幕府軍已經開始集結了,金方慶冷冷一笑,突然帶領4000人如同狂風一般向正在集結、立足未穩的倭軍衝去。
2000騎兵不斷奔馳,不停地向在站隊的倭軍武士射箭,而緊縮其後的2000步兵則手持大斧、大刀和狼牙棒,直向已被騎兵射亂陣腳的倭軍殺去。
正在吃早飯的石田和新兵衛聞報大驚,看來,這元寇今日是準備不惜一切代價跟他們決戰了,稍微思考了一下,石田命令道“全軍暫時後撤,到了山穀地用箭射住陣腳,然後分成10波,團團圍住元寇,我將親率護衛切斷元寇退往和歌山的通道,力爭今日全殲元寇”,“嗨嗨”。
其實,還沒追殺到山穀地,金方慶身邊就隻剩下不到1000騎兵了,步兵也隻剩下數百人,而且幾乎人人帶傷,金方慶也受創2處,好在不重也不在要害;
他看到石田退兵到山穀地,已經想到了倭奴的用意,但是自己就這4000人,也無所謂了,他拿起大刀就要往前衝。
這時,一個渾身是血的萬戶拉住了他,說道“將軍,我們掩護洪元帥、忽都元帥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現在日已將午,想必元帥他們已經上了主峰,剩下的兄弟沒必要再去送死,我們現在調轉馬頭,趁倭奴還沒切斷我們迴和歌山山腳的路,趕緊突圍吧,能衝出去一個算一個”。
金方慶冷靜了下來,他看看周圍跟隨的將士,對萬戶點了點頭道“好,我們調轉馬頭,能衝出去一個是一個,你帶50個兄弟去通知步兵”。
說罷,他帶頭撥轉馬頭,大吼一聲“殺,兄弟們,隨我殺出去,洪元帥在等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