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初九,五更天,鉛雲低垂,冬風唿嘯。


    甚寒。


    皇極殿內,燈火通明,值崗的廠衛明顯比往常多了一些。


    文武百官齊聚殿內。


    鴻臚寺當值禮官提前查點人數,發現無一人以事、以病請假。


    即將在朝會後接受廷杖的七十五名官員都是一臉鬱悶。


    其中要被官員、百姓圍觀廷杖的五十二名官員更是如喪考妣,甚是懊惱。


    但已無任何迴還餘地。


    臨近年關。


    朝會並無太多瑣事,不到一個時辰便結束了。


    散朝後。


    二十三名入仕三十年以上的官員被錦衣衛帶往北鎮撫司行刑,剩下的五十二名官員則被帶到午門外。


    文武百官在三大閣老的帶領下,緊隨其後。


    這一刻。


    午門外左掖門、右掖門附近都圍滿了百姓。


    小萬曆令百姓圍觀,即使無百姓敢來,錦衣衛也會趕來一群百姓觀刑。


    圍觀的百姓都相當興奮。


    官員挨板子,向來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場景。


    人群中,有諸多持筆墨記錄者。


    這些人或是小報書寫人,或是說話藝人,或是話本撰寫者。


    今日之景,乃是編排故事的最佳素材。


    隻要他們將故事最後的核心主旨升華到“皇帝聖明,依法治國,嚴懲懶官”的高度,那麽他們的作品便可在整個大明流傳。


    若有官員敢出口封禁,錦衣衛便會教他做事。


    百姓是聰明的。


    官員之權再大,在皇權麵前也是老鼠見了貓。


    ……


    約一刻鍾後,午門外。


    文武百官、京師百姓,圍了一層又一層。


    五十二名官員被押到行刑的空地,站成數排,摘去官帽、褪去官衣,隻留下一件單薄的素色中衣。


    然後,雙手被麻繩所縛,麵朝下趴在冰涼的灰色磚地上。


    這一刻,尊嚴已蕩然無存。


    每名官員身邊都站有四名錦衣衛與一名東廠太監。


    兩名錦衣衛校尉用木杖壓住官員雙腿,使其臀部翹起,另外兩名錦衣衛手持長五尺、徑三寸的栗木硬杖負責行刑。


    東廠太監負責查數與記錄。


    就在這時。


    天空中突然飄來雪花,如鵝毛一般,越下越大。


    天氣也越來越冷。


    眨眼間,大家便都白了頭。


    有太監抱來紅色鶴氅送到三大閣老、六部堂官的麵前。


    至於其他官員,隻能靠站得再緊一些取暖。


    行刑準備事宜完畢後。


    身穿紅色鶴氅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走到罪官們前麵,緩了約有十餘息後,高聲道:“著實打!”


    著實打,即皮開肉綻而不致死之意。


    唰!唰!唰!


    五十二名官員的褲子幾乎同時被扒開,露出白花花,冒著熱氣的屁股。


    廷杖,必須是光著屁股,誰都不能例外。


    砰!砰!砰!


    午門外傳來此起彼伏的廷杖聲以及官員們的哀嚎。


    聲震闕廷!


    這種天氣,屁股裸露於外,那都是如針刺骨,更別提還要挨板子了。


    這一刻,圍觀的百姓直唿過癮。


    他們非常喜歡這種氛圍。


    打誰不重要,隻要是打高官重臣,他們就很開心。


    這一刻,觀刑的文武百官心裏,五味雜陳,包括沈念在內。


    這就是皇帝的權力。


    至高無上,視臣子如家奴。


    無論你官至幾品,有多少政績,隻要皇帝想要你顏麵無存,想要你殘疾或殞命,隻需要一句話。


    有官員想起了嘉靖三年的左順門哭諫,一百三十四名官員集體受刑,慘叫聲響徹雲霄。


    有官員想起隆慶年間,因上疏言皇帝縱飲娛情色而被杖責的吏科給事中石星,傷口腐爛有蛆蟲湧出,仍被抬到衙門辦公,差點兒殞命。


    不逢明君。


    做直臣就意味著會被杖、被殺。


    像海瑞那種反而擢升者,不是嘉靖仁慈,而是為了給自己博一個好名聲罷了。


    沈念再一次感受到了當下官場的殘酷。


    這狗日的封建王朝,全憑皇帝的心意做事!


    若不將小皇帝調教好,待其親政。


    依照沈念日後想做的事情,恐怕也會被如此對待。


    廷杖,打碎的是士大夫官員們的脊梁與膝蓋。


    真正敢於仗節死義的臣子,都是這個時代的悲情英雄。


    唰!唰!唰!


    鵝毛般的大雪,越下越大。


    雪花落在官員們被打得血肉模糊、冒著熱氣的屁股上,怎一個慘字了得!


    很快,行刑完畢。


    有家仆的官員被家仆扶著迴到了馬車,沒有家仆的官員隻能互相攙扶著去醫館用藥。


    傷的再重,下午也不能請假。


    這是規矩。


    若請假,還要挨揍,且沒準兒就是四十杖了。


    因這場雪,一些官員的屁股上肯定會形成杖瘡、凍瘡,若身體差一些,可能熬不過這個冬天。


    但是,這又有誰在意呢?


    大明朝最不缺的就是補缺的官員。


    正如小萬曆那句脫口而出,儼然是心裏話的說辭:打死便打死了!


    隨即,百官與百姓四散而去。


    沈念等經筵日講官都奔向內閣值房。


    ……


    一刻鍾後,內閣議事廳。


    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三大閣老坐於最前方。


    馬自強、申時行、陳經邦、何洛文、許國、王家屏、沈一貫、沈念等經筵日講官站於後。


    張居正緩緩起身,麵色嚴肅地環顧四周一番後,方才開了口。


    “諸位,近日咱們都倦怠了啊!”


    經筵日講官們都有些懵,不知此話從何說起。


    “自今年年初,我便發現陛下對朝堂政事愈發關心,一些批詞語態,頗有賢君之風,陛下聰慧,學政甚快,我覺得陛下距離親政已經不遠,此乃大明之幸,百官之幸,萬民之幸!”


    “然陛下畢竟沒有經驗,在一些朝事上易冒失,易使性,易判斷有失。”


    “此非陛下之錯,而是我們的講學內容已跟不上陛下成長的速度,我建議,年後為陛下增加課業,經史要講,禮儀要講,祖訓要講,德育要講,君王視朝的經驗更要講,要多講!”


    “課業調整太晚,實為臣子之失。稍後我將向陛下請旨,以經筵日講官失職之過,各減一個月俸祿,諸位可有異議?”


    聽到這番話,經筵日講官們都是一臉敬佩的表情。


    不愧是首輔,講話太有水平了!


    看似在言經筵日講官之錯,其實是指責小萬曆有親政之意無錯,但過於冒失,在朝事上胡亂指揮。


    官員集聚,當著皇帝的麵兒指責皇帝,算作諫君;但不在皇帝麵前而說其壞話,就是犯上。


    張居正把控得非常到位,誰也挑不出理來。


    此番話的明麵之意是:經筵日講官教學有失,應更加盡心盡力教導皇帝。


    暗中之意是:小萬曆做事冒失,胡亂指揮朝事,要為其增加課業,助其打好基本功,間接地讓他無暇瞎指揮,保障他的健康成長。


    “無異議!”眾官員齊聲迴答道。


    隨即,眾人便散去了。


    接下來,每人在日講課上增加一個關於“賢君之德、思而後行”的話題,就能讓小萬曆聽得耳朵生繭了。


    ……


    午後,文華殿內。


    小萬曆正在練習寫大字,大字的內容是:思則睿,睿作聖。


    此話出自《尚書》。


    意為:多思考思想才會通達,思想通達了才能達到聖人的境界。


    李太後之所以讓他寫這句話,正是因小萬曆做事過於冒失。


    本來杖責失朝之臣,走個過場就行,也能彰顯皇威。


    他非要加一句:令百官與百姓圍觀。


    雖然重懲官員也是鞏固皇權的一種形式,但此舉引得整個朝堂的官員不悅,就非明君之治了。


    小萬曆使勁過了頭。


    小萬曆也非常鬱悶,他本以為自己表現甚好,張居正都低下了頭,沒想到又被懲罰。


    這時。


    馮保捧舉著張居正呈遞的經筵日講官自懲奏疏來到殿內。


    李太後看後,直接黑了臉,小萬曆則是更加鬱悶。


    奏疏內,句句言經筵日講官之失,其實字字都在指小萬曆冒失發言,懲罰不當。


    張居正的表達,清楚而精準。


    “臣等皆盼陛下早日親政,然陛下乏曆練,事輕率,宜令其再經世事以砥礪之。”


    一言以蔽之:陛下,青澀稚氣,宜多讀書。


    李太後將奏疏放到一邊,看向馮保。


    “看到沒有,這份奏疏,明著訓的是眾經筵日講官,實則暗著罵的,一個是你,一個是我!”


    “皇帝距離親政還早著呢!若張首輔撂挑子不幹了,誰還能擔得起大明朝的國政重擔!靠我還是靠你?”


    馮保躬著身子,低著腦袋,不敢言。


    李太後又看向小萬曆。


    “你呀你,可參政,可立皇權之威,然必須合法合禮,做事務必三思而後行,不可無端逆百官而行,下旨前須問元輔:此事,您怎麽看?”


    “如‘打死了便打死了’之類的話語,萬萬不可再說!”


    “紙上那句話,再加抄一百遍,日後多思課業,多問元輔,莫立即拿主意,明白嗎?”


    “是,母後!”


    小萬曆無奈地點了點頭,轉了一圈,還是他錯了。


    ……


    臘月十七日,遼東將領傳來捷報。


    遼東大捷。


    邊軍大破擄寇,斬首二百餘人,酋首六人,溺河而死者甚多。


    小萬曆大喜。


    年關將至,邊境盜匪不斷,有此大勝,邊境的百姓定然能過個好年。


    很快。


    兵部上奏,稱此乃首輔張居正運籌帷幄之功,當賞。


    小萬曆大手一揮,當即表示重賞。


    ……


    臘月十八日,近黃昏。


    沈念在起居注書冊上寫道:“上手諭曰:遼東大捷,誠為罕有。實元輔預授秘技,始能成功,特賜銀百兩,蟒衣一件,彩緞四表裏。二輔和衷共計,各賜銀八十兩、蟒衣一件,彩緞二表裏。居正等入謝,言:遼東大捷,皆皇上威德所致,臣等自愧無功,濫叨重賞……”


    又是一番君明臣賢,互讚謙讓的融洽場麵。


    沈念能感覺到,張居正一心為國,並無其他想法。


    但小萬曆卻不是。


    沈念明顯感覺到小萬曆對張居正愈發敬畏,愈發疏遠。


    ……


    臘月十九,近黃昏。


    街頭雖冷,然人流如織,小攤小販甚多,皆在售賣年貨。


    年味越來越重。


    沈宅的年貨基本已被顧月兒備齊,隻是缺了幾副門神、吊屏、紙葫蘆。


    放衙的沈念便帶著顧月兒一起出門前往崇文門裏街去購買。


    接下來的幾日,沈念便清閑了,為歲末大祭祀湊個人數即可。


    之後。


    沈念可以享受正旦五日假與元宵十日假。


    此乃大明京師官員最幸福的時光,但前提是,皇帝與內閣無特別事情宣召。


    年後三月初。


    沈念的母親將來京照顧顧月兒,到那時,沈念就能吃到最地道的錢塘菜了。


    ……


    崇文門裏街道。


    一家售賣年節飾物的店鋪內。


    沈念挑選完所需物品後,突然被一件木版畫吸引住了。


    此木版畫大約有五寸見方。


    最下方寫著五個小字:雪中廷杖圖。


    雕刻技術甚是精湛。


    畫麵上,小萬曆坐於最上方,側邊是三大閣老,中間張居正的胡子都快拖到了地上。


    下邊是一眾趴在地上準備挨揍的官員,最中間則站著馮保。


    畫得惟妙惟肖。


    正是根據不久前小萬曆廷杖失朝官員而設計出來的。


    近日,關於此事的話本、說話故事全都出來了,茶館裏的顧客接踵摩肩,都愛聽這類官場故事。


    有人為了掙錢,編排得甚是離譜,但那些被調侃的官員,皆不敢言,因為沒準兒某個店鋪的東家就是馮保。


    突然。


    沈念發現木版畫上小萬曆東南側還有一人,他不由得笑問道:“掌櫃的,這個地方站的是誰,竟然與三位閣老同樣大小?”


    中年掌櫃看向沈念。


    “這位乃是陛下的日講官,翰林院檢討沈念。”


    “敢罵天下讀書人廢物的史官,我甚喜歡他,他這是在為陛下記錄起居注呢,你竟然沒有聽過他,難道不知他的《廢物論》嗎?”


    沈念因在國子監訓誡,名氣甚大,不過知其長相者並不多。


    沈念頓時樂了。


    他還以為是個小太監,幸虧沒說出口,不然就罵到了自己。


    沈念胸口一挺,道:“掌櫃的,我也甚喜歡他,你這種木版畫,給我來五個!”


    “月兒,直接付錢,咱不講價!”


    “好,好!”顧月兒頓時笑了,她最喜歡的就是沈念這種臭美時的氣質。


    這才是能過日子的良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萬曆修起居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上官不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上官不水並收藏我在萬曆修起居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