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戰阿濟格 下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作者:鳳舞祥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那幾百艘船迅速從炸開的缺口,一湧而入,直衝向水寨內停靠的舟船和岸邊上的放置的物資。
舟上甲士引燃這幾百艘船中的硫磺後跳江而去,一時間清軍水寨內外到處都是一片火海,火光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士兵們的臉龐。
很多都引燃了岸上的清軍營寨,四處都是亂竄的清兵。
“開炮”周雲站在城頭,揮動令旗,聲如洪鍾,那聲音仿佛能穿透整個戰場。
早有令旗兵在城頭插上幾百麵令火炮開炮的赤色旗。
隻聽遠處龜山上傳來轟隆隆的發炮聲,而在蛇山上的清軍火炮陣地則發出幾聲巨大的爆炸聲。
那是清軍火炮被鐵彈擊中後引燃了彈藥的殉爆聲,火光衝天,碎片橫飛。
不一會兒,蛇山上也響起了火炮的轟擊聲。
雙方火炮開始了對攻,這讓下麵陣地上的敵我雙方都在心底長出一口氣,暫時不用擔心頭頂上隨時掉下的炮彈擊中自己了。
與此同時,衝天的火光中,劉芳亮率領的重甲兵如猛虎出山,踏著黃色的土塊,呐喊著向清軍陣地中的連環馬發起衝鋒。他們的腳步聲如雷,喊殺聲震天。
在他們手中和身上全是小型的火藥罐,小型震天雷,邊衝向清軍深處邊甩出手中的小震天雷到清軍連環馬中間。
鑲白旗引以為傲的連環馬在爆炸的火海中驚慌失措,互相踐踏,馬匹的嘶鳴聲、士兵的慘叫聲交織在一起。
馬匹的悲鳴與漢江濤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戰敗的悲歌。
周雲在城頭上看著眼前交織在一起的雙方兵馬,深吸一口氣大聲吼道:“全軍出擊”那聲音有些聲嘶力竭,卻充滿了力量。
城頭上升起了一麵金色大旗和無數的玄色旗。
清軍大營外不遠處的夏軍各軍號角齊鳴,旌旗招展。
從三麵圍向阿濟格的清軍,歸雲軍與汝雲軍分別從東,北兩麵用虎蹲炮開路,火槍兵齊射殺向而去,子彈如雨點般飛向清軍。
阿濟格身著黃金鎖子甲,此刻正焦頭爛額的指揮四周的清軍抵住各路衝殺上來的夏軍和劉芳亮那重甲騎兵。
他滿身汗水,頭盔歪斜,身上沾滿煙灰,顯得狼狽不堪,與之前的威風凜凜判若兩人。
就在此時,突聞營內後方傳來呐喊聲,他定睛看去,隻見自己的糧草重地火光衝天,無數身著大順軍軍服的兵士在那縱橫廝殺。
這是那趙世昌引領的臨時水師從黃鶴樓舊址的蘆葦蕩中殺出,燃燒的箭矢如流星般劃過天空,點燃了清軍的糧車,火勢迅速蔓延。
清軍營中內外已是一片大亂,就算是身經百戰的這些大清精銳也開始六神無主,麵對那無邊無際的敵軍湧來,軍心已散。
麵對夏軍犀利火器的打擊,有些清兵開始下意識的往後退去,一人退則百人退,百人退則是千萬人退。
阿濟格急了,他瘋狂劈砍著潰逃的士卒,試圖穩住陣腳,但已成潰散之勢的清軍陣列,豈是他個人能阻止。
幾十萬軍隊在武昌城外往來縱橫交錯,喊殺聲、兵器碰撞聲、火炮轟鳴聲交織在一起,讓站在城頭的周雲和他的左右參讚都是心中豪情萬丈的同時又異常緊張。
周雲見到了清軍開始潰敗,他那一直懸著的心終於稍稍安穩些。
阿濟格此時在一眾將領的護衛下向西突圍而去。
在他麵前的夏軍鄖雲軍和承雲軍被阿濟格的麾下精銳兵馬給直接衝開了一個口子,清軍如潮水般從缺口處突圍而出。
夏軍及大順軍紛湧而上開始拚命追擊,一時間武昌城前呐喊廝殺和兵器相交及火槍火炮齊鳴的聲響向西而去。
而此前的戰場則慢慢安靜下來,隻有龜山上的火炮還在不停轟響,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戰鬥的慘烈。
暮色降臨,夕陽的餘暉灑在城頭上。一身疲憊的周雲在城頭接見了灰頭土臉的田見秀。
“末將折了三百弟兄...”田見秀聲音低沉,滿是愧疚,仿佛那三百弟兄的死都是他的罪過。
這位大順名將的鎧甲上滿是煙塵,頭盔下的發絲被火燎的焦黃,顯得狼狽不堪。
周雲卻神色平靜,緩緩將佩劍解下,遞給他:“明日帶著這個去接收阿濟格的大帳。”
劍鞘上鑲嵌的東珠映著殘陽,璀璨奪目,正是昨日從田見秀手中接過的“八大金剛”信物。
這一舉動,既是對田見秀的信任,也是對他的期許。
當夜,武昌城各營都在傳唱新編的《破虜謠》,歌聲激昂,士氣大振。那歌聲仿佛有一種魔力,讓士兵們忘記了疲憊和傷痛。
而在楚王府大殿內,周雲正坐在案前,借著微弱的燭光,用朱筆勾畫著名單。
十七個在大戰中退縮的降將名字被圈上紅暈,旁邊批注著“調任澤州督糧”。
他深知,整頓軍紀,才能讓軍隊更加強大,隻有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
處理完這些,周雲揉了揉太陽穴,起身走出大殿。
此時,月光如水,灑在寂靜的王府庭院中。
他望著遠處的軍營,心中思索著下一步的戰略。
雖然此次大敗阿濟格,但清軍實力仍不容小覷,隨時可能卷土重來,他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阿濟格的清軍在夏軍和大順軍追擊下,帶著幾千殘兵敗將逃到荊門州後剛剛停留片刻就被駐軍鍾祥城的襄雲軍追擊而來。
沒法,阿濟格隻好舍棄荊門州繼續向西北撤往襄陽,襄雲軍的盧鼎帶兵在後猛追。
如此痛打落水狗的感覺讓追擊而來的大順軍和左軍新降改編而來的夏軍都萬分解氣,他們一邊追一邊喊,仿佛要把之前的屈辱都發泄出來。
阿濟格一路帶著不到五千大軍抵達襄陽城,與原留守襄陽城的萬餘兵馬會合後,率軍繼續向鄖陽府方向撤離。
周雲決定,趁此勝利之勢,將阿濟格的清軍勢力徹底趕出湖廣,遂調集大軍北上駐兵於襄陽。
一來防備正在南陽府的劉洪起,二來堵住湖廣的西北門戶,防止清軍的再次東進。
舟上甲士引燃這幾百艘船中的硫磺後跳江而去,一時間清軍水寨內外到處都是一片火海,火光映紅了天空,也映紅了士兵們的臉龐。
很多都引燃了岸上的清軍營寨,四處都是亂竄的清兵。
“開炮”周雲站在城頭,揮動令旗,聲如洪鍾,那聲音仿佛能穿透整個戰場。
早有令旗兵在城頭插上幾百麵令火炮開炮的赤色旗。
隻聽遠處龜山上傳來轟隆隆的發炮聲,而在蛇山上的清軍火炮陣地則發出幾聲巨大的爆炸聲。
那是清軍火炮被鐵彈擊中後引燃了彈藥的殉爆聲,火光衝天,碎片橫飛。
不一會兒,蛇山上也響起了火炮的轟擊聲。
雙方火炮開始了對攻,這讓下麵陣地上的敵我雙方都在心底長出一口氣,暫時不用擔心頭頂上隨時掉下的炮彈擊中自己了。
與此同時,衝天的火光中,劉芳亮率領的重甲兵如猛虎出山,踏著黃色的土塊,呐喊著向清軍陣地中的連環馬發起衝鋒。他們的腳步聲如雷,喊殺聲震天。
在他們手中和身上全是小型的火藥罐,小型震天雷,邊衝向清軍深處邊甩出手中的小震天雷到清軍連環馬中間。
鑲白旗引以為傲的連環馬在爆炸的火海中驚慌失措,互相踐踏,馬匹的嘶鳴聲、士兵的慘叫聲交織在一起。
馬匹的悲鳴與漢江濤聲交織在一起,奏響了一曲戰敗的悲歌。
周雲在城頭上看著眼前交織在一起的雙方兵馬,深吸一口氣大聲吼道:“全軍出擊”那聲音有些聲嘶力竭,卻充滿了力量。
城頭上升起了一麵金色大旗和無數的玄色旗。
清軍大營外不遠處的夏軍各軍號角齊鳴,旌旗招展。
從三麵圍向阿濟格的清軍,歸雲軍與汝雲軍分別從東,北兩麵用虎蹲炮開路,火槍兵齊射殺向而去,子彈如雨點般飛向清軍。
阿濟格身著黃金鎖子甲,此刻正焦頭爛額的指揮四周的清軍抵住各路衝殺上來的夏軍和劉芳亮那重甲騎兵。
他滿身汗水,頭盔歪斜,身上沾滿煙灰,顯得狼狽不堪,與之前的威風凜凜判若兩人。
就在此時,突聞營內後方傳來呐喊聲,他定睛看去,隻見自己的糧草重地火光衝天,無數身著大順軍軍服的兵士在那縱橫廝殺。
這是那趙世昌引領的臨時水師從黃鶴樓舊址的蘆葦蕩中殺出,燃燒的箭矢如流星般劃過天空,點燃了清軍的糧車,火勢迅速蔓延。
清軍營中內外已是一片大亂,就算是身經百戰的這些大清精銳也開始六神無主,麵對那無邊無際的敵軍湧來,軍心已散。
麵對夏軍犀利火器的打擊,有些清兵開始下意識的往後退去,一人退則百人退,百人退則是千萬人退。
阿濟格急了,他瘋狂劈砍著潰逃的士卒,試圖穩住陣腳,但已成潰散之勢的清軍陣列,豈是他個人能阻止。
幾十萬軍隊在武昌城外往來縱橫交錯,喊殺聲、兵器碰撞聲、火炮轟鳴聲交織在一起,讓站在城頭的周雲和他的左右參讚都是心中豪情萬丈的同時又異常緊張。
周雲見到了清軍開始潰敗,他那一直懸著的心終於稍稍安穩些。
阿濟格此時在一眾將領的護衛下向西突圍而去。
在他麵前的夏軍鄖雲軍和承雲軍被阿濟格的麾下精銳兵馬給直接衝開了一個口子,清軍如潮水般從缺口處突圍而出。
夏軍及大順軍紛湧而上開始拚命追擊,一時間武昌城前呐喊廝殺和兵器相交及火槍火炮齊鳴的聲響向西而去。
而此前的戰場則慢慢安靜下來,隻有龜山上的火炮還在不停轟響,仿佛在訴說著這場戰鬥的慘烈。
暮色降臨,夕陽的餘暉灑在城頭上。一身疲憊的周雲在城頭接見了灰頭土臉的田見秀。
“末將折了三百弟兄...”田見秀聲音低沉,滿是愧疚,仿佛那三百弟兄的死都是他的罪過。
這位大順名將的鎧甲上滿是煙塵,頭盔下的發絲被火燎的焦黃,顯得狼狽不堪。
周雲卻神色平靜,緩緩將佩劍解下,遞給他:“明日帶著這個去接收阿濟格的大帳。”
劍鞘上鑲嵌的東珠映著殘陽,璀璨奪目,正是昨日從田見秀手中接過的“八大金剛”信物。
這一舉動,既是對田見秀的信任,也是對他的期許。
當夜,武昌城各營都在傳唱新編的《破虜謠》,歌聲激昂,士氣大振。那歌聲仿佛有一種魔力,讓士兵們忘記了疲憊和傷痛。
而在楚王府大殿內,周雲正坐在案前,借著微弱的燭光,用朱筆勾畫著名單。
十七個在大戰中退縮的降將名字被圈上紅暈,旁邊批注著“調任澤州督糧”。
他深知,整頓軍紀,才能讓軍隊更加強大,隻有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能戰無不勝。
處理完這些,周雲揉了揉太陽穴,起身走出大殿。
此時,月光如水,灑在寂靜的王府庭院中。
他望著遠處的軍營,心中思索著下一步的戰略。
雖然此次大敗阿濟格,但清軍實力仍不容小覷,隨時可能卷土重來,他必須做好萬全的準備。
阿濟格的清軍在夏軍和大順軍追擊下,帶著幾千殘兵敗將逃到荊門州後剛剛停留片刻就被駐軍鍾祥城的襄雲軍追擊而來。
沒法,阿濟格隻好舍棄荊門州繼續向西北撤往襄陽,襄雲軍的盧鼎帶兵在後猛追。
如此痛打落水狗的感覺讓追擊而來的大順軍和左軍新降改編而來的夏軍都萬分解氣,他們一邊追一邊喊,仿佛要把之前的屈辱都發泄出來。
阿濟格一路帶著不到五千大軍抵達襄陽城,與原留守襄陽城的萬餘兵馬會合後,率軍繼續向鄖陽府方向撤離。
周雲決定,趁此勝利之勢,將阿濟格的清軍勢力徹底趕出湖廣,遂調集大軍北上駐兵於襄陽。
一來防備正在南陽府的劉洪起,二來堵住湖廣的西北門戶,防止清軍的再次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