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天的緊鑼密鼓的工作,林向安終於將土地糾紛案件的調查做得相當完整。


    這個案件涉及的土地買賣不公和背後的利益勾結,令人觸目驚心。


    為了確保報道更具深度和震撼力,林向安不僅親自帶著李文山、程浩和王和智三人,逐步分析案件中的細節,還不斷推敲報道的結構和寫法,力求既能吸引大眾的眼球,又能確保信息的準確傳遞。


    在撰稿過程中,反複討論如何調整文章的角度。


    林向安強調,報道不能隻是冷冰冰的事實羅列,要讓讀者看到其中的情感和衝突,勾起他們的興趣。


    李文山提議在文稿中加入更多涉及普通百姓的故事,以增強報道的代入感;


    程浩則提出可以通過一些直接的對比,來揭示富商如何壓迫農民,增加文章的衝擊力。


    最終,在林向安的指引下,大家將文章逐漸打磨成型,定稿並準備發布。


    這篇報道與之前的故事有所不同,它不僅僅是揭示一個案件的真相,更深入地反映了當地土地買賣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不公與腐敗。


    通過詳細的證據,各方證詞,以及受害農民的親身經曆,林向安成功地將一件看似簡單的土地糾紛,變成了一個更廣泛社會問題的縮影。


    報道一經發布,一經發布,民眾紛紛傳閱,社交場合、茶樓集市,幾乎每個角落都在討論這篇報道。


    茶樓、集市、酒肆,每個角落都在討論著民報中的這篇報道。


    許多人知道他在土地買賣上的一些風言風語,但對於具體的內幕卻知之甚少。


    隨著民報中詳細列出的證據和過程,原本模糊的案件真相在大眾眼前變得清晰可見。


    然而,這僅僅隻是開始。


    隨後,林向安繼續推進更深層次的調查工作。


    讓李文山和程浩去追蹤其他可能的黑暗角落,準備進一步揭露更多的社會陰暗麵。


    對於撰稿人員,實行保密原則,所有的責任全部推到林向安身上,畢竟民報的負責人,並不是什麽秘密。


    很快,民報就跟進了幾起新的案件報道。


    首先是黑心糧商賣黴米事件,涉及的糧商通過摻雜劣質米,牟取暴利。


    受害者多為貧困百姓,他們本就生活艱難,卻還要吃著這種低劣的糧食,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影響。


    通過采訪多名受害百姓,掌握了充足的證據,並成功在民報上刊出這一事件的報道。


    不僅讓這家糧食的名譽掃地,同時還被劉知縣注意到了這起事件,嚴懲了這位糧商,同時讓糧商補償了百姓。


    接著,又揭露了富家子弟強搶民女的事件。


    當地一些家族的子弟通過暴力和威脅,強行帶走了村裏年輕女子。


    雖然這些女子的家人提出過抗議,但由於當事人背後有權勢的庇護,案件一直未能得到公正處理。


    民報將這一事件曝光後,立即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在這些報道的推動下,縣裏的官員也開始受到了一定的壓力,原本縣衙不願受理的案件,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處理。


    這些報道的發布,無疑給了普通百姓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每一次的新聞曝光,都是對社會不公的有力迴應,也讓更多人認識到,民報不僅僅是記錄事件,更是為弱勢群體發聲的工具。


    每當事件解決後,林向安就會在報道上提到劉知縣,讚揚他愛子如民,是當地的好父母官。


    “民報現在真的是越來越有影響力了!”


    在縣城的酒樓裏,幾位讀書人討論著,“他們揭露的這些事情,簡直觸及到了社會的根本問題,給那些有權勢的人狠狠地敲了警鍾。”


    另一位書生也感歎道,“這不僅僅是在解決問題,更是在為我們這些無權無勢的人發聲。”


    林向安也知道,民報現在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他所做的一切,逐漸改變了縣城的局勢。


    在每次報道之後,他都會在報道中提到劉知縣處事公正,讚揚他“愛民如子”,並稱其為“當地的好父母官”。


    這種看似客套的措辭,實則是為了進一步鞏固劉知縣的公信力,並借此讓他感受到民眾的支持和認同。


    隨著民報在社會上的聲勢不斷攀升,民報逐漸在縣城、乃至更廣泛的地區傳開。


    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民報,人們也常談論民報的創始人林向安,這件事在縣學人盡皆知,消息也沒有隱瞞,慢慢擴散開。


    於是林向安的名氣,在縣裏越來越大,得益於林向安的口碑,林家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他的行為得到了周教諭和徐山長認可,為百姓做實事發聲,不僅帶來了收益,更帶來了聲望。


    隨之而來的,林向安承受風險也在增加。


    有到家裏鋪子故意找茬的,林向安提出,所有問題都在人群中大大方方解決,絕不推卸責任。


    那些找茬不成,反而還助長了大家對林家的信任。


    隨著民報的越來越熱,林向安還被劉知縣叫過去問話了。


    被劉文昌帶到劉知縣的書房,走進屋內。


    劉知縣正坐在書桌後,眉頭緊鎖,目光深沉,似乎在思索著什麽棘手的事情。


    房間內的氣氛壓抑沉寂,仿佛連空氣也因沉重的思緒而凝固。


    “爹,我將向安帶過來了。”


    “學生林向安,拜見劉大人!”


    林向安走上前,恭敬地向劉知縣行禮。


    劉知縣沒有立刻開口,隻是輕輕揮了揮手,示意他坐下。


    對著劉文昌說道,“昌兒,你先出去,我和林秀才有些事要說。”


    雖然好奇兩人的談話,但他爹都發話了,劉文昌隻好有禮的退下。


    待劉文昌出去後,劉知縣臉上露出溫和的笑容,屋內的氣氛倒顯得沒那麽拘謹了。


    “林秀才,聽說民報和學報都是你提出來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百柒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百柒柒並收藏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趕考日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