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


    察覺到張易的來到,龔都迅速上前敬禮問候。


    在宛城度過了許多時光,他的態度與行為逐漸擺脫了過去黃巾賊的風格,展現出更為穩重成熟的麵貌,這一切轉變離不開李嗣業、劉伯溫以及其他智者的言辭教誨。


    “建邑,目前征集的役夫人數如何?”張易詢問。


    龔都原本隻知道自己名為龔某,沒有字。


    加入黃巾軍後,因其英勇和領導才能被稱為\"龔都\"。“都”,意指領導。


    雖然名字有了,但沒有取字。


    當看到同僚們均有個表字時,他深感到自己也需要有一個。於是,鼓足勇氣請示張易賜予他一字。


    考慮到“都”也有“城”之意,張易便賜予龔都“建邑”的表字。


    “稟告主公,依沈先生之命籌集了足夠的銀兩,已遵照您的指示發放文書至各郡,明確指出,被征集服役的民眾不僅能得到酬勞和每日兩次的餐食,即便最終未能返鄉,也將免除家中五年的稅賦!”


    “至今已召集到了一萬名役夫,按目前進度計算,再募集五千名便綽綽有餘。”


    聽完龔都的匯報後,張易滿意地點了點頭。這一方案是由他、荀彧以及劉伯溫三人反複討論得出的結果。龔都執行得非常完美。


    不過,對於免除十年稅收的想法,張易經過簡單估算,這確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但他知道不宜輕言長期免稅之事。為此,經由荀彧和劉伯溫的提議,決定現階段暫時承諾免五年稅款,待日後南陽富裕,疆土擴大之時,再逐步推行更加惠及百姓的政策。


    “很好,希望你們能加快速度準備,部隊出發前的三天,我將派遣背嵬軍作為先鋒隊!”張易進一步吩咐。


    在古代軍事中,“兵出師未戰,必先籌糧”是一條鐵則。因此,除了士兵們隨身攜帶可支撐至少十日行程的糧草外,後續龔都所運送的是整個戰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儲備。


    隨後,龔都信誓旦旦地接受了命令。押運糧食的重要性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為保證行動的安全順利,張易特意指派精英部隊先行一步,給予了極大的信任和支持。對此,龔都發誓定不會辜負期望。


    “你,身體太虛弱了,不符合要求,迴家調養一段時間再來報到。”


    當張易離開後,龔都立刻步入人群中,挑選役夫。


    現場傳來幾聲哄笑。


    此次招募對象僅為健康強壯的年輕人。


    “我們的太守居然會這樣精心挑選役夫,放在以前,不論是男是女都會一律拉來充數。”


    “是啊,還給了報酬!”


    “更棒的是,如果因戰死亡,家屬還會享受減稅優惠!”


    周圍的人群中,普通百姓們對這位與眾不同的新太守表示讚賞,眼中並無任何諷刺或不滿,反而表現出無比的熱情和支持。


    在南陽城內外,似乎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這位太守到任僅僅一年,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安寧和諧。


    在南陽三十七縣的城牆告示清晰明了:有人不願見到這裏的百姓享受幸福生活,想讓南陽重新迴到戰亂。為了抵禦這份圖謀,南陽郡的所有男丁都可以前來宛城。無需親臨前線作戰,隻需要協助運輸糧食與裝備即可。除了有金錢和食物的保障,即使不幸犧牲也會享有撫恤金。


    對於那些淳樸的老百姓而言,這樣的承諾足夠堅定他們的支持。“讓誰過得不好?他們就會跟誰對抗!” 一名使者向太守報信:“府君,劉表同意合作了!”


    此時,張易站立院內,正是一幹人等準備出發的日子。嶽飛已然帶著背嵬軍先行一步,龔都在嶽飛離開一百裏後緊緊跟隨。出征在即,正好收到了來自劉表的消息,他派遣了代表傳達此意。


    “文若,請你轉告文聘將軍,讓他收接收並檢查軍需,然後運送到宛城去吧!”


    “等確保一切準確無誤後,派探子前來通知我們。”


    “明白了。”


    張易此舉顯然有著防範之心,即使參加了會盟,也要確信劉表是否會真的提供所需物資。劉表企圖利用空談獲取利益,在張易眼中行不通。


    文聘部下駐紮的營地,與襄陽之間僅有河流相隔,劉表方麵輸送 ** 物資隻需不到三天時間。文聘驗證完畢後立即派出騎兵追擊,以五天行程追上張易的大軍是完全可能的。十日後,張易將抵達酸棗,如果到時還未遇到騎兵,則意味著劉表的計劃將會破產,世人皆知他對漢室並無忠心!


    隨著宛城大門開啟,市民蜂擁而來,在路兩側形成擁擠的人牆,紛紛伸長脖子向即將啟程的軍隊方向張望。就在軍隊正前方不遠處,搭建起了一個新的高台,正是昨日剛剛設立的。


    “二娃!那家夥就是我家老二!” 激動的民眾發出唿喚,盡管指向之處人多密集,但周圍的人仍試圖辨認他的目標所在。


    人群中不斷迴蕩起類似的認親聲音,不少戰士聽見自己的名字被叫起,臉上升起一抹羞澀,身軀更顯直立挺拔。


    當張易踏上高台之時,他的目光所及之處,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排列得井然有序的軍容。


    薛仁貴、黃忠、李嗣業三人分別統領各自編隊站定前列,個個身披重甲,氣勢淩人。


    緊接其後的,便是數以萬計前來觀看送別的平民百姓,宛城幾乎全民動員。


    雖然大家都知道太守的戰績如何輝煌——戰勝了像袁術、孫堅這樣的強大對手——但他們大多從未親眼見識過自己家鄉軍隊的強大陣容。


    “屬下敬見主公!”


    戰士們齊唿致敬,拳頭緊貼胸口,呐喊中透露出不屈的意誌。


    這股震撼力似乎就連天上漂浮的雲朵都被驅散了幾許。


    觀禮的人潮受到鼓舞,心中湧動著激動的情感,這是屬於他們家鄉的英雄力量啊!


    “我的戰友們!” 張易高聲唿喚,並從衣袍間取出佩劍揮舞,


    在此重要場合,他並未帶上常用的六石之重的長矛。


    話畢,在下頭等候命令的戰士立即歸於靜默。


    “董卓的行為早已背離正道,盡管曾有過交情,我也絕不會對此視而不見。我們此次出兵乃是遵奉皇帝的旨意,前往解救深陷危境中的君主!”


    “此番征程的目的就是要讓全天下的諸侯明白我南陽部隊的實力!” 張易豪情萬丈地宣布。


    隨之而來,“攻下敵陣,攻下敵陣,攻下敵陣!”的迴應聲如雷貫耳。


    張易繼續說到:“城內的人都在議論,說是參與征集而遭遇不幸的人都可以免除長達五年的賦稅,那麽我們南陽的勇士們將得到怎樣的迴報?”


    “請允許我在此向所有在座的承諾:凡是追隨在我麾下作戰的所有官兵!隻要是在戰鬥中犧牲者,都將有定期的撫恤金被準時遞送到每個家庭!”


    凡屬吾部下的士卒,凡戰死疆場者,其家中賦稅將免除五年,五年後則減半征收!”


    張易於人群中話語甫一說出,四周的將士雖心癢難耐,意欲相互私語探討,但最終仍舊按捺不住的好奇被軍紀壓抑住了。


    不同於那些略帶拘謹的南陽兵士,宛城內的平民百姓卻少了幾分擔憂,更多的是輕鬆與釋懷。張易征召民力之事,民眾們已有所耳聞。先前還有人在猜測,既為民夫喪生可獲免賦,那麽親赴前線搏命廝殺的軍士們理當獲得更加豐厚的迴饋。而今,隨著張易明言以待,眾民心中懸著的石頭終算落下——果然同享其福。


    這一政策,可謂優厚至極,五年的免稅期幾乎讓各家各戶得以累積起可觀的財富與糧食。更不必說,自張易主政後,原本的八稅一如今再減一半變為十六稅一,此種善舉古往今來皆為罕見。無疑,此舉深得軍民之心,讓南陽的士卒倍感安心,更加堅定信念,準備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然而,人群中亦有人不甘平庸地指出:“我們這些正麵戰場上拚命的南陽軍士與那些輔助戰鬥的民夫享有同樣的待遇,是不是顯得不太公平?”此話一出,立即引來反對之聲:“軍士們雖領俸祿、受過正式軍事訓練,理應勇猛奮戰;然而民夫卻未經培訓,在險境中協助大軍實屬不易。既然如此,同賞同罰又有什麽不可?”另外,關於民夫乃義務勞役的觀點也隨即被補充解釋:“依漢律規條,太守征發勞役本是正當之舉。即便沒有報酬,勞役之人依舊須履行職責。”


    正辯論激烈之際,一名衣飾講究、氣宇軒昂的青年在侍衛的簇擁下緩緩站起,四周的人潮隨之讓出一道狹小的空間:“各位或許尚未了解到太守體恤民心的程度——當前南陽境內已廢止了苛重的賦役製度,百姓生活更加安康。”話中帶著對質疑聲的不以為然。


    恰逢蔡邕這位大儒入駐宛城的消息在民間流傳甚廣,不少人慕名而來,希望能夠得聆其教導,其中不乏一些博學多識之輩。


    此時此刻,張易已然躍馬而上坐騎追風,在諸位部將如薛仁貴、李嗣業及黃忠等人的陪同下一同行向陳留之地。


    “我聽聞,潁川郡的陳群似乎對我們主公的仁政頗有異議。”宛城內太守衙門裏,董厥向荀彧匯報道,提及了之前城牆外發生的那一幕爭議。


    盡管招納賢才是好事,但如果意見不合之人混進陣營,則可能成為隱患。“陳群此次來訪,多半是為了考察我南陽現狀,並順便拜見蔡先生求學而來。”荀彧推測道。他深知潁川陳氏家世深厚,且始終將家族利益置於首位,與主張仁政的張易格格不入。“比如蔡先生的學生吳郡顧雍,他十分關心民生疾苦,入城後整整一上午都在與百姓對話交流。”談及顧雍時,董厥顯然流露出對其的高度認可。


    當日,顧雍正是在城門外直接駁斥了陳群的論點,並表達了自己對立場上不同的看法。


    麵對這樣的情況,荀彧決心親自會見兩位年輕人,試圖了解他們的立場與見解。他對顧雍評價極高,同時也意識到即使是對某些方麵較為極端的人物,如若能說服他們,或許也能轉化為助力。


    至於劇情走向如何發展,尤其是主角是否會因故前往對立派係的勢力範圍,則留給了後續章節的發展,非作者當下所願透露之細節。


    郭嘉、戲誌才位於穎川,太史慈於東萊,而譙縣則有許褚,作者並未描寫主角親身前去邀約這些豪傑,隻是通過使者完成此舉。這一點無需大家過分關注,動筆前我已周全考慮,行文必有充分緣由,請大家安心,不會有不合理的情節。


    位於宛城的蔡邕府邸。


    穿著樸素的荀彧步入蔡邕府內。管家向蔡邕報告說,那些來自四方的年輕人手上都有蔡先生推薦的信函,他們借此前往宛城拜師求學,令蔡邕難以拒絕而接納了他們,剛完成了經書教授。


    “敢問陳長文可在院中?”


    荀彧來到府上一處庭院前,禮貌詢問。


    門前打掃衛生的仆人中年紀較大的一眼認出這位訪客,“可是來自潁川的荀氏族裔荀先生?”


    “煩請您告知府中,潁川荀彧前來求見。”


    麵對這彬彬有禮的話語,從院子裏傳來了開朗的笑聲:“哈哈,文若兄弟,咱們四五年未見了吧,故人來訪無需通稟!”


    張易在此時若聽到這段對話,恐怕會忍不住笑出來。要不是因張易的到來改變了曆史軌跡,荀彧可能會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年僅二十左右的陳群。然而,此時陳群以弟待兄的方式叫著荀彧,實則混淆了尊長的輩分順序。


    荀彧進入院落,向陳群迴禮,兩人並肩坐在石頭椅子上交談。


    “快準備茶水來。”


    陳群指揮侍候者說道。隨著仆人的離開,隻有陳群和荀彧兩人留於庭中暢談往昔。


    陳群似乎預見了荀彧來訪的真實意圖,總是打斷對方提及招募自己的話題。對此,荀彧無奈之下隻得暫時告辭。


    望著荀彧離去的身影,陳群歎了口氣。他對荀彧的目的心知肚明,但因為張易的做法與自己的原則相悖而猶豫。作為世家代表,本應該團結一致共同維護世家的利益。可張易在南陽卻經常針對世家,尋找他們過失,盡管方式看似合法合規,但在陳群眼中與其他割據之主不同,這種做法他是難以接受的。


    荀彧告別陳群後,隨即前往了另一戶世家顧雍府中。相較與陳 ** 談時的不悅,同顧雍對談顯得更加愉快順暢。顧雍出身吳郡望族,但顧家在大漢帝國的影響力有限,遠不如潁川陳家那樣顯赫。顧雍並沒有局限自家利益之內,他關心百姓疾苦,主張實施仁政。麵對家族與理想衝突的情況,對於顧雍而言,選擇起來更為直接簡單——在確保家族延續的同時追求自我理想。恰好,張易能夠提供這樣一個舞台給他實現抱負,這也是顧雍通過詢問宛城民間意見得出的心聲,現在經過與荀彧的深入交談也得到了相同結論。


    轉眼已是九日過去,荀彧正坐著府衙內的高位,目光落在麵前的顧雍,滿臉笑容滿溢而出。


    “顧大人願意來助我治理南陽事務真是太好了,這消息要是傳給主公,他一定會非常高興!”


    荀彧興奮地說著,


    “還望元歎能同我一同管理南陽,我一個人實在應對不暇啊!”


    “這是我應該做的,不必多言!”


    顧雍恭敬地迴複。


    荀彧臉上的笑容更加燦爛了:“元歎來的時機正好。眼下主公正領軍參與盟會,等到返迴後,我會親自介紹顧雍你給主公認識。”


    “沒事,我和主公相談,又怎會急切?”顧雍帶著微笑說。


    此時張易已與先行部隊匯合,他們正在逐漸接近酸棗縣。“主公,漢升報告,說文聘將軍派遣的探子確認,劉表送達的物資無誤。”劉伯溫輕輕說道,他見張易心不在焉,似乎在思索什麽,便重述了一遍剛才黃忠所說的內容。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天麻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天麻麻並收藏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