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不得延誤!
三國:開局獲得英雄能力 作者:天麻麻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後張易表示:“至於盟主之位,既然結局已是注定,我們參加這一次行動也就當做是一次軍事訓練罷!”
張易對所謂的盟主之位絲毫沒有興趣。
“主公,不僅要有訓練兵馬的準備!”
張易話語未落,劉伯溫就笑眯眯地從外麵走了進來。
“正如同剛才文若所說的那樣,董卓現在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誌氣,隻需讓他在主戰場上略感挫折,就定會動逃離之心。”
“倘若你是董卓,你能把洛陽這座繁華的城市拱手讓人嗎?”
劉伯溫以問句迴應張易。
張易深知,劉伯溫提到的是當年董卓焚城一事。
確實不得不讚歎古人的才智,盡管現代人與他們之間隔著一個時代,但在謀略和視野方麵,像劉伯溫和荀攸這樣的古代謀士,他確實難以企及。
隻是一人一句的對話,他們就能將董卓的心理狀態剖析得淋漓盡致,乃至預估到其未來的決策走向,真是令人欽佩不已。
“也就是說,軍事您認為董卓將會燒毀洛陽,並攜走那裏的財富和人民,將一個荒廢的帝都交給其他諸侯了?”
張易追問。
話音方落,荀彧似乎想要提出異議。
雖然之前已經被張易說服了部分意見,但一想到洛陽皇朝可能遭遇這樣的人禍,他本能地就要表示反對。
不過話到了嘴邊卻又收了迴去。
原因是,董卓真有這種可能性去做如此殘忍的事情。
“沒錯!我們最好能夠設法從董卓手中搶救出那些百姓,並引至南陽!”
“南陽現有三十七縣,雖然居民人口超過百萬,但仍有許多可開發的土地存在。”
劉伯溫提議道,同時瞥向了荀彧。
意識到劉伯溫的眼神示意後,荀彧取出一份記錄本遞給張易:
“這也正是我想要陳述的:目前南陽總人口數約為一百三十五萬左右,但因大族中隱藏了大量的奴仆,具體人數無法準確查證。”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郡內的可用土地仍未被充分利用,估計還能承載約三十萬人口的增長量。”
“如果我們依據之前查處的家庭來計算——比如說在宛城曾查處過的某個家族,就有未登記於冊的佃戶一萬七千餘名——”
這一數目令人咋舌,卻是當時社會實際情況的一個縮影。
農業是古代經濟的核心,各大族係坐擁大量田產,
自然需要佃農進行耕作管理。
“若是以這些隱 ** 口數量來重新評估,整個南陽地域上,實際應計入至少再增加五十餘萬人!”
荀彧心中快速估算了一番後得出結論。
“那幾乎等於一支五千人組成的軍隊呀!”
張易微笑著說,緊接著笑顏斂去了。
想到那些豪強家族,僅僅為了個人的利益,竟使南陽減少了至少相當於五萬人的戰鬥力量,
心中不禁感到沉重。
“主公,若想讓那些豪族顯露出隱藏之人,我們就需要製定更為周詳的計劃才行!”
了解張易意圖的荀攸表達了支持的同時,也不忘提醒張易謹慎行事。
如果貿然行動,在缺乏充足證據支持的情況下要求豪族交出這些人,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對抗情緒,因此行動必須循序漸進。
“公達,請您安心,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心甘情願交出隱藏之人!”
“我們這次參與討伐董卓,首要目標就是確保人口的獲取。比如洛陽的三十萬百姓中的年輕力壯者,可以帶上家眷一同遷徙。”
張易語態堅決地說道。
“除此之外,還需注意的就是馬匹。”
“狼騎剛剛組建不久,嚴重短缺馬匹。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務必要盡量多地奪取敵方的馬匹。”
“再有,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各種資源也同樣重要。沈先生已多次反映南陽境內鐵礦開采速度太低、產量不夠滿足工匠們的生產需求。”
“不要忘了老朽藏有的書卷!”
正在這時,門外傳來了一個人的聲音。大家迴過頭看,見蔡邕笑逐顏開地走了進來,顯然在南陽的生活讓他頗為滿足。
“蔡先生!”
劉伯溫等人一一起身,對蔡邕恭敬地行了禮。
張易也站了起來:“嶽父大人怎麽突然造訪?”
“各位不必這麽正式,你們正商量正事,我這個老頭子來叨擾本就過意不去。”
“雲驥,你也不用這麽拘束,畢竟你是南陽的主人。”
“嶽父大人客氣了,即便我是荊州的主人,那也隻是您的婿。”
張易笑言,蔡邕聽後點了點頭,顯然很讚同。
他非常滿意這個女婿,張易真摯地對待自己如親人一般。
明了他對女兒婚前見未婚夫有些介意,所以至今張易都沒來看過蔡琰。
張易知禮守節,確實是個值得肯定的年輕人。
“雲驥不必太過客套,我這次前來主要是告訴您,我家後院藏的書籍相當豐厚,足可裝滿九輛馬車。若你們此行能攻入洛陽,切記將這些藏書帶走。”
蔡邕鄭重地說。關於對抗董卓的宣言,他已經得知。以他的洞察能力自然清楚局勢即將大變。這次特意前來提醒張易是有特殊考慮的。
“嶽父大人盡管放心,我會親自赴洛陽取迴這些珍貴的藏書!”
“如果董卓真的焚城,我也定會從宮中帶走一些重要典籍,供奉在南陽府庫中。”
蔡邕聽罷,輕捋胡須表示讚賞。
交代完事項,蔡邕欲離去,深知討論軍事機要不宜他在場。但剛走了沒幾步,他卻又止步,望向張易略顯遲疑地開口:“雲驥啊,我家有幾位學生閑散在家,若你需要人手幫忙的話,我可以去信請他們過來效力。”
“那當然要,正有此需!”
張易眼睛一亮,他早已打算等到蔡邕習慣了南陽的生活後向他表示這層意思,不曾想到對方竟主動提及。
蔡邕的學生都有哪些呢?
首推當屬王粲,‘建安七子’之冠。但他是在蔡邕長安期間收入門下,與當前無直係師生關係。
接下來是阮瑀,亦是‘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橫溢。
之後便是路粹,雖然學問尚可,但由於其人品欠佳,令張易不太欣賞。
最後提到的一位非同凡響:顧雍,字元歎。
在蔡邕的學生中,除了曹操作例外,顧雍取得的成績是最為耀眼的。
顧雍,原籍吳郡,後來效力於孫權麾下,最終成為東吳的丞相。
在其擔任東吳丞相期間,效仿漢朝初年的治理方式,在挑選人才時隻依據能力和貢獻,不因私人情感而做抉擇。選好之後,會充分信任並全力支持其工作。他還常深入民間,廣泛征求民眾意見。
三國時期有三個傑出的政治家:東吳的顧雍,北魏的荀彧,以及西蜀的諸葛亮,他們皆被視為所在地區最優秀的內政管理者。
“好,既然如此,我這就修書一封通知元歎他們吧。”
蔡邕對張易的決定感到高興,特別提到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顧雍。
“既如此,多謝嶽父大人!”
張易拱手致敬,態度極其謙恭。
“大家行動起來吧,請各將領齊聚一處,商討遠征事宜!”
張易發令。很快,原本清冷的衙門內聚集了眾多將領和人才。除了那些被派遣去北方防守、南部練兵及防範外敵的部分副官,其餘的人都按時到齊,每個人的麵孔都充滿了期待之情,他們已期待著戰鬥的到來。
“文遠、公明,你們倆安心在南陽訓練士兵,這次出征就不帶你們了!”
張易的一句話如冷水一般,從上到下澆熄了他們的期待。
徐晃和張遼愣了一下,正準備爭取機會,但張易那銳利的眼神卻讓他們的請求卡在喉嚨裏。
“兩位將軍,此次出征雖有實戰練兵的目的,但您二位的部下僅訓練了一個多月,倘若參戰,我對不起南陽的父老鄉親們!”
劉伯溫隨即上前,微笑勸慰,言語中盡是理解和關切。
“將來還有不少戰鬥等你們上陣,守衛宛城這一重要任務就由你們兩位負責了!”
張易的話語落地,徐晃和張遼的心情立刻由失望轉為嚴肅。
宛城是他們的根據地,把這裏交給他們防守,這是對他們極大的信任。
“文若,此次出征,麻煩你也留在城中協助守衛!”
“府君盡管放心,有我荀彧在此,宛城必保無憂!”
荀彧跨步向前,語氣堅定。
“眾將領聽命!”
隨著張易的一聲高唿,點將開始了。
“任命劉基與荀攸兩位為左右軍師,協助軍事決策!”
“屬下遵命!”
劉伯溫和荀攸兩人隨即出列,異口同聲道。
“命令嶽飛帶領一萬背嵬軍,薛禮領五千青龍軍,黃忠領五千朱雀軍,李嗣業領兩千陌刀軍,共兩萬兩千兵馬,隨大軍出發!”
張易未選最善攻城的白虎軍隨行,主要因這類戰役中白虎軍可能會遭受重創。對這種幾乎無勝算的戰爭,張易不想白白犧牲戰士的生命。
“命令龔都領兩千兵護送糧草,不得延誤!”
“末將得令!”
各位將領領受命令後,各自應答。
宛城頓時忙碌起來,有人押送糧食,有人護送軍需,朱雀軍裝上了新式火器,青龍軍的戰士更換了新式的重盾。至於嶽飛統領的背嵬軍,則按照張易的吩咐拆下了馬背上的腳蹬,原因暫時要對外界保密,雖不能永保秘密,但能瞞多久算多久。
“諸位,這裏是荊州劉表送來的信函,請大家過目!”
張易身穿鎧甲,手中握信展示。
劉伯溫接過來迅速瀏覽後遞給荀彧和荀攸查看。
“主公,這劉表是漢室後代,居然不出麵參與會盟?”
荀攸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劉表為何會作此決定。按常理來說,參加會盟不僅能提高個人聲譽,而且還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然而,他以荊州內亂為由推辭,說要坐鎮荊州解決內憂。
“其實他並非不參戰,你看,這不是正和我商議嗎?他會給我軍隊物資支持,讓我代稱‘荊州軍’,公開身份則用張易代表。”
張易解釋道,臉上帶著一絲微笑。
對於劉表而言,他不打算參與直接對抗董卓,因為不久前他才平定了一批叛亂者,當前荊州的首要任務是要穩定局勢和發展民生。如果貿然與董卓對抗,有可能會將現有的實力消耗殆盡。這當然是不利的。
可是不參加吧,又可能損害其威望,尤其是他的侄子此時被困在董卓手中。曹操已發出召集令,希望各地諸侯勤王抗董,他不參戰顯得不太合適。
於是有人建議,他自己可以不去,讓張易代為前往。既然是代荊州之名出征,而南陽又確實屬於荊州,這樣就既可以避免直接出戰的弊端,又不至於太落人口舌。作為迴報,劉表會為張易提供必要的物資援助。
一方麵成就了自己的聲譽,另一方麵也將張易送往了前沿,間接削弱了他的勢力。
劉表覺得這個方案相當周全,因此派遣信使送來一封書信。
“大人,這送來的糧草與軍需,確實顯得有些微薄。”
荀彧微微一笑,輕聲迴答道。
張易此行出戰,與劉表並無瓜葛;劉表想用計讓他消耗資源簡直是多餘的考慮。而現在別人主動送來資源,張易怎麽會拒絕呢?
但是,若想獲得這份援助的冠名權,這點物資顯得太不足掛齒了!
“文若說得好極了。”
“我已經列出我的條件清單了。”
“你告訴劉表的使者,十日後我就前往陳留的酸棗參加會盟。如果他劉表答應我的這些條件,我自當以‘荊州張易’自稱;反之,則另作他想……”
荀彧聽完張易的一番話後,立刻離開大堂。
“公達,你要調查的事有進展嗎?”
張易整裝備甲,感覺了一番重量後問道。
“主公,我已讓人了解情況,得知郭嘉和戲誌才二人皆已離開潁川,開始遠行探索。”
荀攸如實報告。
張易微微搖頭一笑,然後離開了。
他曾經派人去東萊尋找太史慈,但對方並不在家;
又派人在陳留尋找典韋,典韋同樣不知所蹤,據說暫時避入山中;
對許褚他也進行了搜尋,但當使者到達時,許褚剛因事逃離。
現在又派出去尋找郭嘉和戲誌才,可他們也未能現身……
迴想一下,在那個年代要想找到人,除非一直守候在家,否則誰也不知其行蹤如何。
通信手段極為落後,唯有再次嚐試打探了。
“繼續派探子追蹤,找不到也無所謂。”
張易指示道。
他雖對人才渴求不已,但在戰爭中若實力懸殊較大,謀士的作用有限。
張易目前的重心是不斷增強自己的勢力。
“主公放心,我會安排人不定期前往查詢。”
荀攸尊敬地應答。
張易的眼光非常獨到,
他在未抵達南陽之前就提拔並安排了魏延和黃忠。
實踐證明,黃忠武功卓越,整個軍營中也隻有薛仁貴稍微弱一點;即便嶽飛也略遜一籌。
而對於魏延,雖然是副將級別,但所有人都能看到,此人極為年輕。
主公正因他年少而希望在副將位上給予更多訓練機會。
魏延用兵之巧妙大膽,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展現出了一代名將之才。
假以時日,他將成為統領白虎軍的第一人選。
至於後來歸附的張遼和徐晃,無不是難得的人選。
由此可見,主公真是獨具慧眼。
故此,主公告知的那些如東萊太史慈和譙縣許褚等,定然是個個傑出之輩!
手握重八槍,張易步入院落準備練習。
許久未曾舞槍,未來戰場上的他即使不輕易與敵單挑也要激勵士兵,若此時武藝衰退則極為不合適。
晚上,張易又到鄒玉兒那裏度過了溫情的一晚。
身邊有此等佳人而能置之不理者,除非愚不可及。
時光匆匆流逝,轉眼便是三日之後。
身披鎧甲的張易到達宛城門前。
龔都正帶幾名書記官在這裏召集民夫。
在戰爭中,物資供應線的作用不容小覷。
南陽郡主張易,並沒有大量的車輛用於運輸軍需品和糧餉。
如同其他的地方領主,他也需征用民眾作為役夫,利用單輪小推車,將糧食和兵器送往戰區。
對於龔都手下的三千兵丁,他並沒有讓這些人來做這種體力活,他們的任務在於駕趕一百餘輛重型運載車並保護那些役夫的安全。
麵對此重任,龔都已經全副武裝,手中揮舞大刀,在城牆邊警覺地巡視群眾中的動靜。
張易對所謂的盟主之位絲毫沒有興趣。
“主公,不僅要有訓練兵馬的準備!”
張易話語未落,劉伯溫就笑眯眯地從外麵走了進來。
“正如同剛才文若所說的那樣,董卓現在已經失去了昔日的誌氣,隻需讓他在主戰場上略感挫折,就定會動逃離之心。”
“倘若你是董卓,你能把洛陽這座繁華的城市拱手讓人嗎?”
劉伯溫以問句迴應張易。
張易深知,劉伯溫提到的是當年董卓焚城一事。
確實不得不讚歎古人的才智,盡管現代人與他們之間隔著一個時代,但在謀略和視野方麵,像劉伯溫和荀攸這樣的古代謀士,他確實難以企及。
隻是一人一句的對話,他們就能將董卓的心理狀態剖析得淋漓盡致,乃至預估到其未來的決策走向,真是令人欽佩不已。
“也就是說,軍事您認為董卓將會燒毀洛陽,並攜走那裏的財富和人民,將一個荒廢的帝都交給其他諸侯了?”
張易追問。
話音方落,荀彧似乎想要提出異議。
雖然之前已經被張易說服了部分意見,但一想到洛陽皇朝可能遭遇這樣的人禍,他本能地就要表示反對。
不過話到了嘴邊卻又收了迴去。
原因是,董卓真有這種可能性去做如此殘忍的事情。
“沒錯!我們最好能夠設法從董卓手中搶救出那些百姓,並引至南陽!”
“南陽現有三十七縣,雖然居民人口超過百萬,但仍有許多可開發的土地存在。”
劉伯溫提議道,同時瞥向了荀彧。
意識到劉伯溫的眼神示意後,荀彧取出一份記錄本遞給張易:
“這也正是我想要陳述的:目前南陽總人口數約為一百三十五萬左右,但因大族中隱藏了大量的奴仆,具體人數無法準確查證。”
“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郡內的可用土地仍未被充分利用,估計還能承載約三十萬人口的增長量。”
“如果我們依據之前查處的家庭來計算——比如說在宛城曾查處過的某個家族,就有未登記於冊的佃戶一萬七千餘名——”
這一數目令人咋舌,卻是當時社會實際情況的一個縮影。
農業是古代經濟的核心,各大族係坐擁大量田產,
自然需要佃農進行耕作管理。
“若是以這些隱 ** 口數量來重新評估,整個南陽地域上,實際應計入至少再增加五十餘萬人!”
荀彧心中快速估算了一番後得出結論。
“那幾乎等於一支五千人組成的軍隊呀!”
張易微笑著說,緊接著笑顏斂去了。
想到那些豪強家族,僅僅為了個人的利益,竟使南陽減少了至少相當於五萬人的戰鬥力量,
心中不禁感到沉重。
“主公,若想讓那些豪族顯露出隱藏之人,我們就需要製定更為周詳的計劃才行!”
了解張易意圖的荀攸表達了支持的同時,也不忘提醒張易謹慎行事。
如果貿然行動,在缺乏充足證據支持的情況下要求豪族交出這些人,必然會引發強烈的對抗情緒,因此行動必須循序漸進。
“公達,請您安心,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心甘情願交出隱藏之人!”
“我們這次參與討伐董卓,首要目標就是確保人口的獲取。比如洛陽的三十萬百姓中的年輕力壯者,可以帶上家眷一同遷徙。”
張易語態堅決地說道。
“除此之外,還需注意的就是馬匹。”
“狼騎剛剛組建不久,嚴重短缺馬匹。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務必要盡量多地奪取敵方的馬匹。”
“再有,包括鐵礦石在內的各種資源也同樣重要。沈先生已多次反映南陽境內鐵礦開采速度太低、產量不夠滿足工匠們的生產需求。”
“不要忘了老朽藏有的書卷!”
正在這時,門外傳來了一個人的聲音。大家迴過頭看,見蔡邕笑逐顏開地走了進來,顯然在南陽的生活讓他頗為滿足。
“蔡先生!”
劉伯溫等人一一起身,對蔡邕恭敬地行了禮。
張易也站了起來:“嶽父大人怎麽突然造訪?”
“各位不必這麽正式,你們正商量正事,我這個老頭子來叨擾本就過意不去。”
“雲驥,你也不用這麽拘束,畢竟你是南陽的主人。”
“嶽父大人客氣了,即便我是荊州的主人,那也隻是您的婿。”
張易笑言,蔡邕聽後點了點頭,顯然很讚同。
他非常滿意這個女婿,張易真摯地對待自己如親人一般。
明了他對女兒婚前見未婚夫有些介意,所以至今張易都沒來看過蔡琰。
張易知禮守節,確實是個值得肯定的年輕人。
“雲驥不必太過客套,我這次前來主要是告訴您,我家後院藏的書籍相當豐厚,足可裝滿九輛馬車。若你們此行能攻入洛陽,切記將這些藏書帶走。”
蔡邕鄭重地說。關於對抗董卓的宣言,他已經得知。以他的洞察能力自然清楚局勢即將大變。這次特意前來提醒張易是有特殊考慮的。
“嶽父大人盡管放心,我會親自赴洛陽取迴這些珍貴的藏書!”
“如果董卓真的焚城,我也定會從宮中帶走一些重要典籍,供奉在南陽府庫中。”
蔡邕聽罷,輕捋胡須表示讚賞。
交代完事項,蔡邕欲離去,深知討論軍事機要不宜他在場。但剛走了沒幾步,他卻又止步,望向張易略顯遲疑地開口:“雲驥啊,我家有幾位學生閑散在家,若你需要人手幫忙的話,我可以去信請他們過來效力。”
“那當然要,正有此需!”
張易眼睛一亮,他早已打算等到蔡邕習慣了南陽的生活後向他表示這層意思,不曾想到對方竟主動提及。
蔡邕的學生都有哪些呢?
首推當屬王粲,‘建安七子’之冠。但他是在蔡邕長安期間收入門下,與當前無直係師生關係。
接下來是阮瑀,亦是‘建安七子’之一,才華橫溢。
之後便是路粹,雖然學問尚可,但由於其人品欠佳,令張易不太欣賞。
最後提到的一位非同凡響:顧雍,字元歎。
在蔡邕的學生中,除了曹操作例外,顧雍取得的成績是最為耀眼的。
顧雍,原籍吳郡,後來效力於孫權麾下,最終成為東吳的丞相。
在其擔任東吳丞相期間,效仿漢朝初年的治理方式,在挑選人才時隻依據能力和貢獻,不因私人情感而做抉擇。選好之後,會充分信任並全力支持其工作。他還常深入民間,廣泛征求民眾意見。
三國時期有三個傑出的政治家:東吳的顧雍,北魏的荀彧,以及西蜀的諸葛亮,他們皆被視為所在地區最優秀的內政管理者。
“好,既然如此,我這就修書一封通知元歎他們吧。”
蔡邕對張易的決定感到高興,特別提到了自己的得意門生——顧雍。
“既如此,多謝嶽父大人!”
張易拱手致敬,態度極其謙恭。
“大家行動起來吧,請各將領齊聚一處,商討遠征事宜!”
張易發令。很快,原本清冷的衙門內聚集了眾多將領和人才。除了那些被派遣去北方防守、南部練兵及防範外敵的部分副官,其餘的人都按時到齊,每個人的麵孔都充滿了期待之情,他們已期待著戰鬥的到來。
“文遠、公明,你們倆安心在南陽訓練士兵,這次出征就不帶你們了!”
張易的一句話如冷水一般,從上到下澆熄了他們的期待。
徐晃和張遼愣了一下,正準備爭取機會,但張易那銳利的眼神卻讓他們的請求卡在喉嚨裏。
“兩位將軍,此次出征雖有實戰練兵的目的,但您二位的部下僅訓練了一個多月,倘若參戰,我對不起南陽的父老鄉親們!”
劉伯溫隨即上前,微笑勸慰,言語中盡是理解和關切。
“將來還有不少戰鬥等你們上陣,守衛宛城這一重要任務就由你們兩位負責了!”
張易的話語落地,徐晃和張遼的心情立刻由失望轉為嚴肅。
宛城是他們的根據地,把這裏交給他們防守,這是對他們極大的信任。
“文若,此次出征,麻煩你也留在城中協助守衛!”
“府君盡管放心,有我荀彧在此,宛城必保無憂!”
荀彧跨步向前,語氣堅定。
“眾將領聽命!”
隨著張易的一聲高唿,點將開始了。
“任命劉基與荀攸兩位為左右軍師,協助軍事決策!”
“屬下遵命!”
劉伯溫和荀攸兩人隨即出列,異口同聲道。
“命令嶽飛帶領一萬背嵬軍,薛禮領五千青龍軍,黃忠領五千朱雀軍,李嗣業領兩千陌刀軍,共兩萬兩千兵馬,隨大軍出發!”
張易未選最善攻城的白虎軍隨行,主要因這類戰役中白虎軍可能會遭受重創。對這種幾乎無勝算的戰爭,張易不想白白犧牲戰士的生命。
“命令龔都領兩千兵護送糧草,不得延誤!”
“末將得令!”
各位將領領受命令後,各自應答。
宛城頓時忙碌起來,有人押送糧食,有人護送軍需,朱雀軍裝上了新式火器,青龍軍的戰士更換了新式的重盾。至於嶽飛統領的背嵬軍,則按照張易的吩咐拆下了馬背上的腳蹬,原因暫時要對外界保密,雖不能永保秘密,但能瞞多久算多久。
“諸位,這裏是荊州劉表送來的信函,請大家過目!”
張易身穿鎧甲,手中握信展示。
劉伯溫接過來迅速瀏覽後遞給荀彧和荀攸查看。
“主公,這劉表是漢室後代,居然不出麵參與會盟?”
荀攸無論如何也想不明白劉表為何會作此決定。按常理來說,參加會盟不僅能提高個人聲譽,而且還是一個絕佳的機會。然而,他以荊州內亂為由推辭,說要坐鎮荊州解決內憂。
“其實他並非不參戰,你看,這不是正和我商議嗎?他會給我軍隊物資支持,讓我代稱‘荊州軍’,公開身份則用張易代表。”
張易解釋道,臉上帶著一絲微笑。
對於劉表而言,他不打算參與直接對抗董卓,因為不久前他才平定了一批叛亂者,當前荊州的首要任務是要穩定局勢和發展民生。如果貿然與董卓對抗,有可能會將現有的實力消耗殆盡。這當然是不利的。
可是不參加吧,又可能損害其威望,尤其是他的侄子此時被困在董卓手中。曹操已發出召集令,希望各地諸侯勤王抗董,他不參戰顯得不太合適。
於是有人建議,他自己可以不去,讓張易代為前往。既然是代荊州之名出征,而南陽又確實屬於荊州,這樣就既可以避免直接出戰的弊端,又不至於太落人口舌。作為迴報,劉表會為張易提供必要的物資援助。
一方麵成就了自己的聲譽,另一方麵也將張易送往了前沿,間接削弱了他的勢力。
劉表覺得這個方案相當周全,因此派遣信使送來一封書信。
“大人,這送來的糧草與軍需,確實顯得有些微薄。”
荀彧微微一笑,輕聲迴答道。
張易此行出戰,與劉表並無瓜葛;劉表想用計讓他消耗資源簡直是多餘的考慮。而現在別人主動送來資源,張易怎麽會拒絕呢?
但是,若想獲得這份援助的冠名權,這點物資顯得太不足掛齒了!
“文若說得好極了。”
“我已經列出我的條件清單了。”
“你告訴劉表的使者,十日後我就前往陳留的酸棗參加會盟。如果他劉表答應我的這些條件,我自當以‘荊州張易’自稱;反之,則另作他想……”
荀彧聽完張易的一番話後,立刻離開大堂。
“公達,你要調查的事有進展嗎?”
張易整裝備甲,感覺了一番重量後問道。
“主公,我已讓人了解情況,得知郭嘉和戲誌才二人皆已離開潁川,開始遠行探索。”
荀攸如實報告。
張易微微搖頭一笑,然後離開了。
他曾經派人去東萊尋找太史慈,但對方並不在家;
又派人在陳留尋找典韋,典韋同樣不知所蹤,據說暫時避入山中;
對許褚他也進行了搜尋,但當使者到達時,許褚剛因事逃離。
現在又派出去尋找郭嘉和戲誌才,可他們也未能現身……
迴想一下,在那個年代要想找到人,除非一直守候在家,否則誰也不知其行蹤如何。
通信手段極為落後,唯有再次嚐試打探了。
“繼續派探子追蹤,找不到也無所謂。”
張易指示道。
他雖對人才渴求不已,但在戰爭中若實力懸殊較大,謀士的作用有限。
張易目前的重心是不斷增強自己的勢力。
“主公放心,我會安排人不定期前往查詢。”
荀攸尊敬地應答。
張易的眼光非常獨到,
他在未抵達南陽之前就提拔並安排了魏延和黃忠。
實踐證明,黃忠武功卓越,整個軍營中也隻有薛仁貴稍微弱一點;即便嶽飛也略遜一籌。
而對於魏延,雖然是副將級別,但所有人都能看到,此人極為年輕。
主公正因他年少而希望在副將位上給予更多訓練機會。
魏延用兵之巧妙大膽,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展現出了一代名將之才。
假以時日,他將成為統領白虎軍的第一人選。
至於後來歸附的張遼和徐晃,無不是難得的人選。
由此可見,主公真是獨具慧眼。
故此,主公告知的那些如東萊太史慈和譙縣許褚等,定然是個個傑出之輩!
手握重八槍,張易步入院落準備練習。
許久未曾舞槍,未來戰場上的他即使不輕易與敵單挑也要激勵士兵,若此時武藝衰退則極為不合適。
晚上,張易又到鄒玉兒那裏度過了溫情的一晚。
身邊有此等佳人而能置之不理者,除非愚不可及。
時光匆匆流逝,轉眼便是三日之後。
身披鎧甲的張易到達宛城門前。
龔都正帶幾名書記官在這裏召集民夫。
在戰爭中,物資供應線的作用不容小覷。
南陽郡主張易,並沒有大量的車輛用於運輸軍需品和糧餉。
如同其他的地方領主,他也需征用民眾作為役夫,利用單輪小推車,將糧食和兵器送往戰區。
對於龔都手下的三千兵丁,他並沒有讓這些人來做這種體力活,他們的任務在於駕趕一百餘輛重型運載車並保護那些役夫的安全。
麵對此重任,龔都已經全副武裝,手中揮舞大刀,在城牆邊警覺地巡視群眾中的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