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福建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提及了西南f4,東北四省,甘肅寧夏青海,內蒙西藏新疆,兩廣港澳,湖南湖北,浙江,江蘇和安徽的門派。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穀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穀,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迴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昆侖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湖北:三豐派。
湖南:衡山派,鐵掌幫,神拳派,大澤派,湘西趕屍一脈
浙江:國清寺,諸葛武侯派,桃花島,石梁派,鷹爪門,紫陽派,江南皮革廠,瘋狗派,溫州基督協會,抱樸書院十大門派。
江蘇:三白派,長樂幫,燕子塢,玄武派,上清派。
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以上一共75個門派。
今天講講福建。
福建有一字慧劍門,南少林,閭山派,東海派,媽祖廟五個門派。
一字慧劍門是劍道門派,門派絕學為周公劍法。
南少林在福建莆田,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曇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稱為南少林寺,是南拳的發源地之一,佛教中禪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
南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遺產和少林南拳的發源地,前身為“林泉院”,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林山村,周圍有九座山峰圍成一圈,形如九瓣蓮花,南少林寺正好座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得名九蓮山少林寺,世稱南少林寺。
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於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
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後,唐太宗賜於“僧兵”,並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據考,荔城區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建的分寺之一。因為規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據考,該寺於清初被清兵焚毀。
南少林寺的伽藍菩薩與眾不同,不是關公像,而是“緊那羅王”,形像為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據《河南府誌》記載,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由於地位低微,寺中竟然無人知其由來。至正十年(1350年),少林寺被紅巾軍圍攻,危急關頭,這位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至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串。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而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至此,少林寺的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在寺中為他塑了像,建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塑造形像供於大寮(廚房),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之後,天下寺院紛紛仿效,也在大寮供奉“監齋使者”緊那羅王菩薩。
南少林寺主建築群北側平台上,有一座資福寺,建於清初南少林被毀之後不久,具體年代不可考。
相傳清初南少林武僧參加反清複明鬥爭,清兵乘虛繞道而攻,猖狂燒毀南少林寺。這時有五位武僧殺出重圍,幸免於難,其中兩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遊,還有一人隱姓埋名於福州長慶寺,後來當上方丈,他在當方丈期間,伺機指派弟子迴泉山重建南少林寺,不敢沿用原名,故改為“資福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與戊戌變法同年),該寺由福州長慶寺(西禪寺)方丈帶領僧眾和信眾重修。資福寺坐北朝南,歇山式,二進深,一字形排開,中間為大雄寶殿,兩邊各隔一個天井,有廂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與大雄寶殿相連。大殿前有山門,門前有上下兩埕,均用黑磚鋪就。大殿後牆有胡同與兩邊廂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額“資福寺”被毀。“大雄寶殿”橫匾在考古時隻發現碎塊,經拚湊後四個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書體,灑脫飄逸、龍飛鳳舞。大殿現存橫匾一塊“宰化人天”,是九龍匾,匾上的鎏金題額、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
資福寺旁有兩塊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寬,20多厘米厚,其中一塊上刻“朝耕山隴雲,暮釣西橋月。澄渚一閑人,林泉甘獨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雲釣月”的意境。
另一塊石板上刻“僧繼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間南少林寺的繼言和尚用一指禪神功手刻上去的。
資福寺的旁邊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時挖掘出來的,最小的長1.2米,高0.5米;最大的長2.3米,寬1.1米,高1.3米。當地村民說以前有30多口,後來許多被開了去做門窗石碑小橋等用途了,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著許多文字,年代久遠,日曬雨淋,許多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著“治平二年……班首繼言……方丈……諸羅漢浴煎茶散”等字樣。由此可以證明繼言和尚存在的真實性,為他的斷代找到了實物依據。還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當院僧兵”等字樣,可以看出當時是有“僧兵”的,而曆朝曆代,有僧兵的,隻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
南少林寺有一件鎮寺之寶,就是天然的達摩璧。這是一塊玉璧,打磨完了天然顯現達摩祖師像,被南少林寺奉為鎮寺之寶。清初清兵圍攻南少林寺,火燒南少林三天三夜,隻逃出去五個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達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遺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廣為傳播和發揚,對南方數省和東南亞影響巨大。
火燒南少林之後,匆忙逃生的人,並未帶走那塊鎮寺之寶——達摩璧,從此,就湮沒在了南少林的廢墟之中。時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聽師輩口口相傳,南少林的達摩璧極有可能還在南少林遺址,他就悄悄的來到林山村,到處挖掘尋找,最後終於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將達摩璧帶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會堂的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找到南少林寺的消息,並決定重修南少林寺,這位香港人,又將這塊達摩璧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南少林,放在莆田人民銀行的保險櫃裏。
林山村的塔西,存有“達宗和尚塔”的塔基遺址。
南少林寺西有個“紅花亭”,裏麵是“保民殿”,建於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紹宗朱聿鍵的年號,對應清朝是順治三年),為莆田人鄭郟和陸圻所建,後為反清複明義士的聚會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頭的,意為“反清複明”“為民出頭”。神案底座是石砌蓮花圖案,亭柱對聯為“柏酒傾杯綠,籬花帶雨紅”,因下聯有“紅花”,故名紅花亭。亨柱上有“萬物總歸三尺劍,五雲時現七星旗”的對聯,殿內柱子兩副對聯分別是“手持七星護國泰,足執二法保民安”, “劍下龜蛇照日月,旗中龍虎透雲霄”,由殿內供奉的是鄭成功、萬雲龍、陳近南,這幾個對聯和洪門“花亭結義改姓洪”等,可以證明這裏是當時洪門,即天地會聚會結義的地方。
南少林後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後來據說是朱元璋的三子、晉恭王朱棡,為避靖難之亂,逃至莆田九蓮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個院子,隱居讀書,就是“朱三讀書院”,也叫“朱三太子廟”。後來,“佛山”也就改稱“朱山”了,現名“祖山尾”。朱三廟經曆了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莆田的8級大地震、清初的火燒南少林,大致完好。
祖山尾海拔642.4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東部山頭尾576.6米,南部斜侖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對麵的巨岩“石麵桶”(又叫臥佛山)576.6米。
南少林寺所在的九蓮山林山村,保存大量與寺院有關的地名,如院前、院後、院口、塔裏、塔西、放生池、練功埕、馬槽等,更有與習武和僧兵有關的姑嫂營、南營、後營、尾營、將軍廟、旗杆坪等。
南少林寺周圍有下院苦竹寺、霞梧院、紫霄寺、九蓮岩、飛石岩等,環繞著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觀的寺院群落,十方叢林的恢宏氣勢可見一斑。九蓮山形似“觀音坐蓮”,祖山又形似大小兩個彌勒菩薩,對門又有臥佛,左右有文殊菩薩的獅山和普賢菩薩的象山。遠望可以看見三江入海口、九華山和壺公山。
閭山,傳說是在閩江之底,凡人都看不 見,唯獨修行到了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看 到。閭山派是在唐宋年代所形成的,以供 奉閭山九郎、蒙山七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等為法神,並且吸收了靈寶派的符咒科儀,成為了南方最為重要的教派之一。
福建是閭山派發展的一個中心,除了以許真君為教主外,還有以三奶夫人(陳、 林、李)為法神的三奶派,這些派係絕大部分都是以驅邪收妖,押煞納福來服務民間,而法師又分為紅頭和黑頭兩種,也叫做紅頭師公和烏頭師公,紅頭師公主要是處理上麵的事情,而烏頭則是處理下麵的事情,因此都非常的有分別。
閭山派的法師職位,是根據道壇的世襲傳承,一般是根據傳度儀式上的傳度師確定,閭山派科儀廣泛,所用的法器也多的不得了,比起其他的派係而言,是多了不少,其中比較常用的有:龍角,帝鍾,靈刀,金鞭,寶劍,朝板,馬鞭,雷牌,戒尺,天蓬尺,手爐,水孟,木魚,磬,拷鬼杖,奉旨,天皇等等。
而閭山派的真正來源,據說來源與巫法, 從目前資料看,閭山派之初始形態為巫法,名曰‘閭山法’,至少在宋代之前已形成 於閩、浙、贛之古越國舊地,是由古代巫術、巫法、巫教受道教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一支教派。從目前道壇之實際活動情況考察,這種巫法的痕跡依然十分明顯。
閭山派奉晉代著名道士許旌陽真人為祖師,主要有兩種支係:三奶派(又稱紅頭派,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多行廟會作醮、婚壽喜慶之儀式等)、烏頭派(奉法主真君為宗師,多行喪事、驅魔)。另一種為流行於華南的派別“普庵派”(奉臨濟宗的普庵禪師為宗師,號稱小法)。也祭祀董奉真人等神。
許遜(239~374),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人,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據道書記載,少以射獵為業,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許遜愴然感悟,折弩而歸,始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聞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吳猛得術士丁義神方,乃拜大洞君吳猛為師,傳三清法要。後鄉舉孝廉,於晉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陽令,人稱許旌陽。
他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隻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裏,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裏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太熙元年(290),鑒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裏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被編成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淨明真境”,立淨明道派。其宗旨為“淨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曆代王朝賜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寫《許旌陽祠記》。
元康元年(291)爆發八王之亂,許遜以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與吳猛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許遜的西山教團有上百人的規模,教團骨幹有十二人,稱十二真君,即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 其中五人為許遜的家族或姻親。他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 嶽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跡。豫章各地多有許遜鬥蛟斬蛇、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傳說,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許遜“合家飛升,雞犬悉去”。 西山道士乃以許遜故宅建遊帷觀為祭祀所。據《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載:每當許遜升遐 之日,“四鄉百姓聚會於觀,設黃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宋代,許遜極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政和二年(1112),遣內使程奇請道 士在玉隆宮建道場七晝夜,誥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後又仿西京崇福宮規製,在 洪州西山改建玉隆萬壽宮。
建築宏偉壯觀,為宋代著名道觀。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宋代民間對許遜的信仰已很盛行。“每歲夏季,諸卿士庶,各各香華,鼓樂、旗幟,就寢殿迎請真君小型像幸其鄉社,隨願祈禳,以蠲 除旱蝗。”據傳每年仲秋“淨月”,前往西山玉隆萬壽宮朝拜者,扶老攜幼,肩輿乘 騎,肩摩於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劉玉都假托許遜神靈降授,並尊為淨明道祖師。許遜事跡正史無傳,道書所載,也多不一。如關於許遜得道,至少有三種說法:
(一)許遜得道於吳猛。《雲笈七》卷一百六《許遜真人傳》稱:“(吳)猛升仙去時,語其子雲:‘吾去後,東南方有人,姓許名遜,應來吊汝,汝當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至許遜果來吊,其子以父命將真符傳遜,奉修真感有愈於猛。”
(二)許遜得道於蘭公。據《十二真君傳》載:蘭公係孔子故鄉兗州曲阜縣人,因“精專孝行”,鬥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並預示晉代有真仙許遜,當傳此“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果然,蘭公死後,其孝道秘法、寶經金丹、銅符鐵券,為許遜所得。
(三)吳猛、許遜皆得道於諶母。《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 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關於許遜的籍貫,《雲笈七》說是南昌人。《十二真君傳》記許遜籍貫為汝南,《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謂許遜“望本高陽”。汝南許氏是漢代主持“元旦評”的名流,高陽許氏是魏晉北朝的名門。這或許是為了神化許遜而有意的攀附。
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
在台灣流行的閭山派道教,也奉許遜為始祖,尊之為“閭山教主許真君”。傳說中,閩東一帶的女神,閭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師“臨水夫人”,就是在閩江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拜許遜為師的。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是曆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隻。舊時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並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
媽祖本姓林,名默,人們稱之為默娘,莆田縣人。她在人間隻活了二十八個春秋,可她的名字,卻被人們傳誦了一千多年。傳說她從小習水性,識潮音,還會看星象;長大後“窺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難。她曾經高舉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給迷失的商船導航;她矢誌不嫁,把救難扶困當作人生的目標。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灣口救助遇難的船隻時遭遇不幸,年僅28歲。她死後,仍魂係海天,每每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她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佇立雲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兇化吉。千百年來,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處立廟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個皇帝先後對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萬眾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
據《世界媽祖廟大全》提供的最新數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奉者近2億人。
東海派又叫龍王派,位於福建的泉州,以龍為他們圖騰,門派絕學為神龍九變,意為以炁化形為龍的九子。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麵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製度,隻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屭,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形象。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屭
負屭,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我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製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屭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鯨。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穀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穀,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迴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昆侖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湖北:三豐派。
湖南:衡山派,鐵掌幫,神拳派,大澤派,湘西趕屍一脈
浙江:國清寺,諸葛武侯派,桃花島,石梁派,鷹爪門,紫陽派,江南皮革廠,瘋狗派,溫州基督協會,抱樸書院十大門派。
江蘇:三白派,長樂幫,燕子塢,玄武派,上清派。
安徽: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以上一共75個門派。
今天講講福建。
福建有一字慧劍門,南少林,閭山派,東海派,媽祖廟五個門派。
一字慧劍門是劍道門派,門派絕學為周公劍法。
南少林在福建莆田,唐初因十三棍僧救唐主有功,太宗皇帝特敕北少林曇宗方丈,在南方建少林寺,稱為南少林寺,是南拳的發源地之一,佛教中禪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
南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文化遺產和少林南拳的發源地,前身為“林泉院”,位於荔城區西天尾鎮林山村,周圍有九座山峰圍成一圈,形如九瓣蓮花,南少林寺正好座落在花心的位置上,因此得名九蓮山少林寺,世稱南少林寺。
九蓮山中有座林泉院,始建於南朝陳永定元年(557年)。
至北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此寺已形成很盛的武風,成為中國東南沿海武術活動的中心。相傳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幫助唐太宗統一中國後,唐太宗賜於“僧兵”,並準許在全國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據考,荔城區九蓮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較早創建的分寺之一。因為規模宏大(占地約三萬平方米),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據考,該寺於清初被清兵焚毀。
南少林寺的伽藍菩薩與眾不同,不是關公像,而是“緊那羅王”,形像為袒胸赤腳、手握燒火棍。據《河南府誌》記載,元至正(1341~1368年)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頭裸背跣足,手中常提一根燒火棍,在廚房做雜務,盡職盡責,十分勤勞。由於地位低微,寺中竟然無人知其由來。至正十年(1350年),少林寺被紅巾軍圍攻,危急關頭,這位行者手提燒火棍,衝出山門,身體忽然長高至數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緊那羅王也”,紅巾軍見此情狀,驚恐萬分,到處逃串。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難,而這位行者也在隨後圓寂。至此,少林寺的僧眾才知道這位行者就是緊那羅王的化身。為了紀念這位行者的護寺之功,在寺中為他塑了像,建了緊那羅殿,請他擔任寺院的護法伽藍菩薩,並塑造形像供於大寮(廚房),供奉為“監齋使者”,以圓滿寺院飲食之事。之後,天下寺院紛紛仿效,也在大寮供奉“監齋使者”緊那羅王菩薩。
南少林寺主建築群北側平台上,有一座資福寺,建於清初南少林被毀之後不久,具體年代不可考。
相傳清初南少林武僧參加反清複明鬥爭,清兵乘虛繞道而攻,猖狂燒毀南少林寺。這時有五位武僧殺出重圍,幸免於難,其中兩人流落泉州,一人流落永泰、一人流落仙遊,還有一人隱姓埋名於福州長慶寺,後來當上方丈,他在當方丈期間,伺機指派弟子迴泉山重建南少林寺,不敢沿用原名,故改為“資福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與戊戌變法同年),該寺由福州長慶寺(西禪寺)方丈帶領僧眾和信眾重修。資福寺坐北朝南,歇山式,二進深,一字形排開,中間為大雄寶殿,兩邊各隔一個天井,有廂房,天井的上下各有走廊與大雄寶殿相連。大殿前有山門,門前有上下兩埕,均用黑磚鋪就。大殿後牆有胡同與兩邊廂房相通。寺院原有直額“資福寺”被毀。“大雄寶殿”橫匾在考古時隻發現碎塊,經拚湊後四個鎏金大字尚算完整,行書體,灑脫飄逸、龍飛鳳舞。大殿現存橫匾一塊“宰化人天”,是九龍匾,匾上的鎏金題額、大字和落款均被揭走。
資福寺旁有兩塊巨大的石板,都有2米多高,1米多寬,20多厘米厚,其中一塊上刻“朝耕山隴雲,暮釣西橋月。澄渚一閑人,林泉甘獨拙。”取的是南宋朱熹“耕雲釣月”的意境。
另一塊石板上刻“僧繼言造”,是北宋治平年間南少林寺的繼言和尚用一指禪神功手刻上去的。
資福寺的旁邊有5口大石槽,是文物考古時挖掘出來的,最小的長1.2米,高0.5米;最大的長2.3米,寬1.1米,高1.3米。當地村民說以前有30多口,後來許多被開了去做門窗石碑小橋等用途了,僅剩5口。每口石槽都有刻著許多文字,年代久遠,日曬雨淋,許多文字已經模糊不清。其中一口石槽上沿,清楚地刻著“治平二年……班首繼言……方丈……諸羅漢浴煎茶散”等字樣。由此可以證明繼言和尚存在的真實性,為他的斷代找到了實物依據。還有一口石槽上刻“嘉佑癸卯九月造”“當院僧兵”等字樣,可以看出當時是有“僧兵”的,而曆朝曆代,有僧兵的,隻有嵩山少林寺及其分寺。
南少林寺有一件鎮寺之寶,就是天然的達摩璧。這是一塊玉璧,打磨完了天然顯現達摩祖師像,被南少林寺奉為鎮寺之寶。清初清兵圍攻南少林寺,火燒南少林三天三夜,隻逃出去五個和尚,就是前五祖,其中有達宗和尚,他的舍利塔遺址就在林山村的塔西小山坡上。南少林的南拳由此廣為傳播和發揚,對南方數省和東南亞影響巨大。
火燒南少林之後,匆忙逃生的人,並未帶走那塊鎮寺之寶——達摩璧,從此,就湮沒在了南少林的廢墟之中。時光荏苒,到了1969年,一位香港人,聽師輩口口相傳,南少林的達摩璧極有可能還在南少林遺址,他就悄悄的來到林山村,到處挖掘尋找,最後終於在2米多深的地下挖到了,他將達摩璧帶到了香港。直到1992年,人民大會堂的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找到南少林寺的消息,並決定重修南少林寺,這位香港人,又將這塊達摩璧完好無損地歸還給了南少林,放在莆田人民銀行的保險櫃裏。
林山村的塔西,存有“達宗和尚塔”的塔基遺址。
南少林寺西有個“紅花亭”,裏麵是“保民殿”,建於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南明紹宗朱聿鍵的年號,對應清朝是順治三年),為莆田人鄭郟和陸圻所建,後為反清複明義士的聚會之所。保民殿的“民”字是出頭的,意為“反清複明”“為民出頭”。神案底座是石砌蓮花圖案,亭柱對聯為“柏酒傾杯綠,籬花帶雨紅”,因下聯有“紅花”,故名紅花亭。亨柱上有“萬物總歸三尺劍,五雲時現七星旗”的對聯,殿內柱子兩副對聯分別是“手持七星護國泰,足執二法保民安”, “劍下龜蛇照日月,旗中龍虎透雲霄”,由殿內供奉的是鄭成功、萬雲龍、陳近南,這幾個對聯和洪門“花亭結義改姓洪”等,可以證明這裏是當時洪門,即天地會聚會結義的地方。
南少林後山,明朝以前叫“佛山”,後來據說是朱元璋的三子、晉恭王朱棡,為避靖難之亂,逃至莆田九蓮山,在南少林的寺西建了一個院子,隱居讀書,就是“朱三讀書院”,也叫“朱三太子廟”。後來,“佛山”也就改稱“朱山”了,現名“祖山尾”。朱三廟經曆了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莆田的8級大地震、清初的火燒南少林,大致完好。
祖山尾海拔642.4米,西部大舞寨600.2米,東部山頭尾576.6米,南部斜侖595.5米,紫霄峰559米,南少林寺對麵的巨岩“石麵桶”(又叫臥佛山)576.6米。
南少林寺所在的九蓮山林山村,保存大量與寺院有關的地名,如院前、院後、院口、塔裏、塔西、放生池、練功埕、馬槽等,更有與習武和僧兵有關的姑嫂營、南營、後營、尾營、將軍廟、旗杆坪等。
南少林寺周圍有下院苦竹寺、霞梧院、紫霄寺、九蓮岩、飛石岩等,環繞著林泉院,形成洋洋大觀的寺院群落,十方叢林的恢宏氣勢可見一斑。九蓮山形似“觀音坐蓮”,祖山又形似大小兩個彌勒菩薩,對門又有臥佛,左右有文殊菩薩的獅山和普賢菩薩的象山。遠望可以看見三江入海口、九華山和壺公山。
閭山,傳說是在閩江之底,凡人都看不 見,唯獨修行到了一定的能力的人才能看 到。閭山派是在唐宋年代所形成的,以供 奉閭山九郎、蒙山七郎、趙侯三郎、張趙二郎等為法神,並且吸收了靈寶派的符咒科儀,成為了南方最為重要的教派之一。
福建是閭山派發展的一個中心,除了以許真君為教主外,還有以三奶夫人(陳、 林、李)為法神的三奶派,這些派係絕大部分都是以驅邪收妖,押煞納福來服務民間,而法師又分為紅頭和黑頭兩種,也叫做紅頭師公和烏頭師公,紅頭師公主要是處理上麵的事情,而烏頭則是處理下麵的事情,因此都非常的有分別。
閭山派的法師職位,是根據道壇的世襲傳承,一般是根據傳度儀式上的傳度師確定,閭山派科儀廣泛,所用的法器也多的不得了,比起其他的派係而言,是多了不少,其中比較常用的有:龍角,帝鍾,靈刀,金鞭,寶劍,朝板,馬鞭,雷牌,戒尺,天蓬尺,手爐,水孟,木魚,磬,拷鬼杖,奉旨,天皇等等。
而閭山派的真正來源,據說來源與巫法, 從目前資料看,閭山派之初始形態為巫法,名曰‘閭山法’,至少在宋代之前已形成 於閩、浙、贛之古越國舊地,是由古代巫術、巫法、巫教受道教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一支教派。從目前道壇之實際活動情況考察,這種巫法的痕跡依然十分明顯。
閭山派奉晉代著名道士許旌陽真人為祖師,主要有兩種支係:三奶派(又稱紅頭派,奉臨水夫人等三位女神為宗師,多行廟會作醮、婚壽喜慶之儀式等)、烏頭派(奉法主真君為宗師,多行喪事、驅魔)。另一種為流行於華南的派別“普庵派”(奉臨濟宗的普庵禪師為宗師,號稱小法)。也祭祀董奉真人等神。
許遜(239~374),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南昌縣(今屬江西)長定鄉益塘坡人,道教淨明道、閭山派尊奉的祖師,人稱許九郎、許旌陽、旌陽祖師、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君。據道書記載,少以射獵為業,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許遜愴然感悟,折弩而歸,始棲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聞豫章(南昌,或泛指江西)人吳猛得術士丁義神方,乃拜大洞君吳猛為師,傳三清法要。後鄉舉孝廉,於晉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陽令,人稱許旌陽。
他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隻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裏,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裏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太熙元年(290),鑒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裏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被編成神話故事廣為流傳。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淨明真境”,立淨明道派。其宗旨為“淨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曆代王朝賜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寫《許旌陽祠記》。
元康元年(291)爆發八王之亂,許遜以晉室紛亂,乃棄官東歸,與吳猛在豫章地區傳播孝道。據說許遜的西山教團有上百人的規模,教團骨幹有十二人,稱十二真君,即許遜、吳猛、時荷、甘戰,周廣、陳勳、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 其中五人為許遜的家族或姻親。他以南昌西山為中心,傳教活動遍及豫章及附近地區, 嶽州平江(今湖南平江)亦有許遜傳教遺跡。豫章各地多有許遜鬥蛟斬蛇、為民除害的神奇故事。道教傳說,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十五日許遜“合家飛升,雞犬悉去”。 西山道士乃以許遜故宅建遊帷觀為祭祀所。據《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載:每當許遜升遐 之日,“四鄉百姓聚會於觀,設黃大齋。邀請道流,三日三夜,升壇進表,上達玄元,作禮焚香,克意誠請,存亡獲福,方休暇焉。”宋代,許遜極得北宋皇室尊崇。大中祥符三年(1010),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政和二年(1112),遣內使程奇請道 士在玉隆宮建道場七晝夜,誥封許遜為“神功妙濟真君”。後又仿西京崇福宮規製,在 洪州西山改建玉隆萬壽宮。
建築宏偉壯觀,為宋代著名道觀。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宋代民間對許遜的信仰已很盛行。“每歲夏季,諸卿士庶,各各香華,鼓樂、旗幟,就寢殿迎請真君小型像幸其鄉社,隨願祈禳,以蠲 除旱蝗。”據傳每年仲秋“淨月”,前往西山玉隆萬壽宮朝拜者,扶老攜幼,肩輿乘 騎,肩摩於路。因此,南宋何真公、元初劉玉都假托許遜神靈降授,並尊為淨明道祖師。許遜事跡正史無傳,道書所載,也多不一。如關於許遜得道,至少有三種說法:
(一)許遜得道於吳猛。《雲笈七》卷一百六《許遜真人傳》稱:“(吳)猛升仙去時,語其子雲:‘吾去後,東南方有人,姓許名遜,應來吊汝,汝當看重之,可以真符授也。’至許遜果來吊,其子以父命將真符傳遜,奉修真感有愈於猛。”
(二)許遜得道於蘭公。據《十二真君傳》載:蘭公係孔子故鄉兗州曲阜縣人,因“精專孝行”,鬥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並預示晉代有真仙許遜,當傳此“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果然,蘭公死後,其孝道秘法、寶經金丹、銅符鐵券,為許遜所得。
(三)吳猛、許遜皆得道於諶母。《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 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關於許遜的籍貫,《雲笈七》說是南昌人。《十二真君傳》記許遜籍貫為汝南,《孝道吳許二真君傳》謂許遜“望本高陽”。汝南許氏是漢代主持“元旦評”的名流,高陽許氏是魏晉北朝的名門。這或許是為了神化許遜而有意的攀附。
唐朝時開始興起,在宋朝被朝廷所倡導,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將西山遊帷觀升格為玉隆宮。宋徽宗時上尊號為“神功妙濟真君”,南宋時,“真君垂跡,遍於江左湖南北之境,因而為觀府、為壇靖者,不可勝計。”。
在台灣流行的閭山派道教,也奉許遜為始祖,尊之為“閭山教主許真君”。傳說中,閩東一帶的女神,閭山道教三奶派的宗師“臨水夫人”,就是在閩江底的神秘世界閭山,拜許遜為師的。
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民間信仰。是曆代航海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隻。舊時民間在出海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並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
媽祖本姓林,名默,人們稱之為默娘,莆田縣人。她在人間隻活了二十八個春秋,可她的名字,卻被人們傳誦了一千多年。傳說她從小習水性,識潮音,還會看星象;長大後“窺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又一次救助海難。她曾經高舉火把,把自家的屋舍燃成熊熊火焰,給迷失的商船導航;她矢誌不嫁,把救難扶困當作人生的目標。公元九八七年九月初九,她在湄洲灣口救助遇難的船隻時遭遇不幸,年僅28歲。她死後,仍魂係海天,每每風高浪急、檣桅摧折之際,她便會化成紅衣女子,佇立雲頭,指引商旅舟楫逢兇化吉。千百年來,人們為了緬懷這位勇敢善良的女性,到處立廟祭祀她。自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直至清代,共有14個皇帝先後對她敕封了36次,使她成了萬眾敬仰的“天上聖母”“海上女神”。
據《世界媽祖廟大全》提供的最新數字,目前,全世界已有媽祖廟近5000座,信奉者近2億人。
東海派又叫龍王派,位於福建的泉州,以龍為他們圖騰,門派絕學為神龍九變,意為以炁化形為龍的九子。
龍生九子之一·囚牛
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形象。這個裝飾一直沿用下來,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
龍生九子之二·睚眥
睚眥,是老二,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的形象。這些武器裝飾了龍的形象後,更增添了懾人的力量。它不僅裝飾在沙場名將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儀仗和宮殿守衛者武器上,從而更顯得威嚴莊重。
龍生九子之三·嘲風
嘲風,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這些走獸排列著單行隊,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獸的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麵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製度,隻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減少。嘲風,不僅象征著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嘲風的安置,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
龍生九子之四·蒲牢
蒲牢,形似盤曲的龍,排行第四,平生好鳴好吼,洪鍾上的龍形獸鈕是它的形象。原來蒲牢居住在海邊,雖為龍子,卻一向害怕龐然大物的鯨魚。當鯨魚一發起攻擊,它就嚇得大聲吼叫。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凡鍾欲令聲大音”,即把蒲牢鑄為鍾紐,而把敲鍾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敲鍾時,讓鯨魚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使之“響入雲霄”且“專聲獨遠”。
龍生九子之五·狻猊
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就是它的形象。相傳這種佛座上裝飾的狻猊是隨著佛教在漢代由印度人傳入中國的,至南北朝時期,我國的佛教藝術上已普遍使用,這種造型經過我國民間藝人的創造,使其具有中國的傳統氣派,後來成了龍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結跏趺坐或交腳而坐的佛菩薩像前。明清之際的石獅或銅獅頸下項圈中間的龍形裝飾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衛大門的中國傳統門獅更為睜崍威武。
龍生九子之六·霸下
霸下,又名贔屭,形似龜,是老六,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形象。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裏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麵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征。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拚命地撐著,掙紮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龍生九子之七·狴犴
狴犴,又名憲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訟,卻又有威力,獄門上部那虎頭形的裝飾便是其形象。傳說狴犴不僅急公好義,仗義執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斷,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風凜凜,囚此除裝飾在獄門上外,還匐伏在官衙的大堂兩側。每當衙門長官坐堂,行政長官銜牌和肅靜迴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視眈眈,環視察看,維護公堂的肅穆正氣。
龍生九子之八·負屭
負屭,似龍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兩旁的文龍是其形象。我國碑碣的曆史久遠,內容豐富,它們有的造型古樸,碑體細滑、明亮,光可鑒人;有的刻製精致,字字有姿,筆筆生動;也有的是名家詩文石刻,膾炙人口,千古稱絕。而負屭十分愛好這種閃耀著藝術光彩的碑文,它甘願化做圖案文龍去襯托這些傳世的文學珍品,把碑座裝飾得更為典雅秀美。它們互相盤繞著,看去似在慢慢蠕動,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覺壯觀。
龍生九子之九·螭吻
螭吻,又名鴟尾、鴟吻,龍形的吞脊獸,是老九,口闊噪粗,平生好吞,殿脊兩端的卷尾龍頭是其形象。《太平禦覽》有如下記述:“唐會要目,漢相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虯,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尾,以厭火祥。”文中所說的“巫”是方士之流,“魚虯”則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屬水性,用它作鎮邪之物以避火。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