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安徽
新世紀道士討生活指南 作者:靖字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前文提及了西南f4,東北四省,甘肅寧夏青海,內蒙西藏新疆,兩廣港澳,湖南湖北,浙江和江蘇的門派。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穀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穀,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迴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昆侖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湖北:三豐派。
湖南:衡山派,鐵掌幫,神拳派,大澤派,湘西趕屍一脈
浙江:國清寺,諸葛武侯派,桃花島,石梁派,鷹爪門,紫陽派,江南皮革廠,瘋狗派,溫州基督協會,抱樸書院十大門派。
江蘇:三白派,長樂幫,燕子塢,玄武派,上清派。
以上共計72支門派。
安徽有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五童派以五童氣功拳為名,是武藝與氣功兼修、具有獨特風格的稀有拳種。
此拳,有吐納、導引、行運、發放四術。氣功與拳術,強調八功、八極、八法和十六功紀,提倡功拳並習,以內功為主,以外功為輔,內外兼練。在技法上,以柔克剛,以靜製動,快慢結合,後發製人。在身法上,有猴身、貓步、鷹眼、螺旋手、雙手齊發,手腳並用,動作連亙出擊。在手法上,有太極螺旋掌、剛柔風大鉤、快慢流星錘,均以近距離施放內功,攻擊對手。
五童拳術套路,一、《對三術》,是入門拳,屬基礎套路,有五類十八型,六節二十多式,一百二十多動作組成。二、《醉猴拳》,是發功拳,有三醉、三醒,有六節二十多式,一百三十多動作組成。三、《金靈拳》,是行運拳,分單式、雙式,有二路四十勢,二百五十多動作組成。
五童氣功拳源於天柱山。天柱山位於潛山、嶽西兩縣境內。佛、道兼具。梁武帝時,高僧寶誌禪師至此開山建造“山穀寺”,後稱“三祖寺”。在天柱山群峰之中有許多幽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曲折千迴,神秘莫測。相傳是司命真主發祥地,名為道家十四洞天。據五童氣功拳第四代傳人方純生的《家譜》記載,其曾祖父方良寅,在少年時尋拜天柱山姓吳(不詳其名)的道人為師,精練五童氣功拳20 餘載,得到真傳,造詣很深,後為方家世代相傳。祖囑戒規,“傳以真,教以嚴,學以苦,用以當,傳家不傳外,傳子不傳女。”故此拳,兩百年來流傳不廣,至今鮮為人知。
五童派方家雖然近幾年開始摒棄門戶之見開始廣受門徒,但是他們的勢力還是遠不如唐門,武侯派,桃花島黃家和湘西趕屍的梁家四大家族。
安徽天柱山,又名皖山,位於安徽省潛山市,
江淮第一山——天柱山,千餘年前,便已聲名顯赫,曾為“南嶽”,名冠江南。自然風光雄奇靈秀,人文景觀博大精深,摩崖石刻遍布山中。始自漢武封嶽,即為道教發祥之都。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曆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刹,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跡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歎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讚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鬆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穀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 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後人更有“一柱擎天”、“萬嶽歸宗”的美譽。
甘露寺位於安徽的九華山,位於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甘露寺外景寺院主要的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韋馱殿、祖師殿、玉佛樓、禪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內還設有“九華山佛學院”。寺的正門造得獨出心裁,進門後即見後牆,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須從兩旁山牆小門進去。整座寺廟依山布局,共有五層,殿宇完整,樓閣整齊。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當年歇息之處。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境內,世界地質公園,有“蓮花佛國”之稱。屬黃山山脈支脈, 黃山山脈是皖南山地的中樞。主幹沿北東向南西展布,綿亙150公裏,東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內,北與九華山相連,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於旌德縣、績溪縣、石台縣、歙縣,黟縣和黃山市之間,是長江下遊與錢塘江的分水嶺。
九華山群峰競秀,素有九十九峰之稱。其實,“九華群峰之特出者以數十計,爭峙其間者以數百計,稱九十九峰,亦好事者概成其數,不能縷悉也。”
合肥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北九華山,紫蓬山這門派是山上的甘露寺,白雲寺共同組成。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山上有三國魏將李典之墓,當年李典鎮守廬州,建廟於山巔,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
據民間傳說,“紫蓬山”之名是取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萊仙島的首字而得名的,寓其“迎紫氣,赴蓬萊”之意。紫蓬山的山門上有一副楹聯,上聯是:紫氣東來叢林千古毓錦繡;下聯為:蓬山西去大眾十方仰福像。上下聯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紫蓬”二字賦予了山名濃厚的佛家色彩。
紫蓬山山門呈宮殿式建築,三欄四門,頗為雄偉宏大。山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廬陽第一名山”。山門上有三副楹聯,中間一聯的上聯是:紫氣東來叢林千古毓錦繡;下聯為:蓬山西去大眾十方仰福緣。上下聯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聯中“叢林”二字,語意雙關,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兩聯,一聯為:“娛目騁懷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凝神靜氣聽杏雨鬆風梵唄鍾聲”;另一聯為:“淮軍故裏風雲際會;林海奇觀璀璨明珠”。
西廬寺始建於東漢末年,唐代改建為“西廬禪寺”。唐代以後,因戰亂屢經興廢,明末清初,靜澄、鑒容及晚清的通圓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據《紫蓬山誌》記載:通圓和尚於同治年間在修複西廬寺時,陸續建成殿房124間,計有“大山門五間,中供彌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間,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後殿、宮廳、禪堂、觀音堂,位於二層的八卦亭、鍾樓亭、藏殿樓、寮房、通公塔、望湖樓等等,真可謂是殿宇恢弘,氣勢非凡。寺內還收有眾多文物及蘇東坡遺物---一方宋硯。西廬寺堪稱名刹、寶刹,也成為合肥地區當時最大的廟宇群。西廬寺佛堂裏供奉著“三世佛”像。佛堂左側有一棵被稱為“活化石”的古銀杏樹,樹高10多米,胸徑粗約10圈。這棵已有500多年曆史的古銀杏樹,除樹幹略向一邊傾斜,微呈老態龍鍾狀態外,依然是樹葉稠密,青翠欲滴。
西廬寺周圍鬆竹環抱,古木參天,環境幽靜秀美。寺旁的“望湖樓”是西廬寺的最高建築物。登樓近處可看到紫蓬山下素有“璀璨明珠”之稱的大堰灣的湖光山色;遠眺,碧波萬頃的巢湖的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由寺下方森林步道折向東南,便來到“仙人洞”。這裏怪石嶙峋,石象、石狗、石牛,似真非真,引人遐想。“仙人洞”有東西兩個洞口相通,曆來是遊人到紫蓬山遊玩必到之處。古人有詩讚頌這裏“怪石嶙峋聳綠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薔薇爛漫風吹落,洞口蒙蒙看雨花。”
白雲寺原名青龍寺,為西漢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傳,宋蘇東坡遭貶謫時曾來此避難,並在此留下一方長一尺二寸、寬七寸的巨型硯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為尋訪蘇東坡遺跡,找這塊巨型硯台,曾到此拜謁,並改“青龍寺”寺名為“白雲寺”。“白雲寺”坐落在紫蓬山旁的“千字山”上。
從紫蓬山向南,有一山脊通千字山,相傳是紫蓬山“五龍盤珠”的一支龍脈,其形狀如龍頸,所以地名“龍頸”。中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樸榆。當地百姓稱為“神樹”。
“千字山”比“紫蓬山”僅低半米,又名“千童山”、“千子山”,這都有清乾隆、嘉慶和民國年間的石碑為證。“千字山”雙峰並峙,怪石嶙峋,鬆樹茂密,景色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這裏宜人的氣候,被當地居民稱之為“天然空調”和氧吧。清代李恩綬《循李陵山腳上千字山示同遊》詩雲:“前峰接後峰,一重複兩重。雲容含驟雨,秋意繪疏鍾。怪石解扶客,好山純是鬆。餘行苦躑躅,安得一攜筇。”短短幾句寫出了此山的特點、風貌和神態。“白雲寺”右側山坡下,是西漢名將樊噲墓的遺址。距“白雲寺”不遠的山腰處有口名叫“四川井”的古井,據民間傳說,此井泉通四川,故名“四川井”。但是據有關人士考證:光緒年間,紫蓬山東岩舊時住著一位名叫虛腹的高僧,是四川人。西廬寺主持通圓和尚請他來紫蓬山研究佛經。虛腹來此之後,常到千字山一帶遊玩,渴了即在此井汲水解渴。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將此井命名為“四川井”。
紫蓬山北靠合肥,交通便捷。驅車出城,不過20餘公裏,可直達山頂,再行8公裏,便可駛進園洞山腹地。紫蓬山又稱李陵山。山上有三國魏將李典之墓,當年李典鎮守廬州,建廟於山巔,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唐代,將李陵廟改為西廬寺。清光緒年間,李恩綬編著《紫蓬山誌》對此曾有過詳盡的記述。可惜當年烽火紛起,戰亂不迭,西廬寺屢遭毀壞,連同八卦亭、通公塔、鍾鼓樓、望湖樓以及清皇欽賜的如意、古鼎,慈禧禦賜的《龍藏全經》和大明宣德爐等稀世之寶均蕩然無存。到了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解甲歸田,入寺為僧,重修廟宇百餘間。此時,殿閣雄麗,規模宏偉,為皖中地區遐邇聞名的古刹之一,亦為合肥明教寺的上院,被稱為“小九華”。山上,還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吳國都督周公廟,以及文昌閣、真武廟、觀音堂、藏經樓等勝跡遺址,可讓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山下,散布著大小數十個村落圩群,著名的有劉老圩、張老圩,分別是直隸提督、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和淮軍大將、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故居,顯示出合肥一種古民居的特有景象。
分別為,
四川:鐵劍門,青城山,峨眉山,哥老會,灌江廟,美姑盟,火神派,藥王穀八大派。
重慶:唐門。
貴州:布依摩教,五毒教。
雲南:天龍寺,點蒼派,雪山派,沐王府,無量宮。
遼寧:淨衣派,神龍派,馬仙會。
吉林:天池派,棒棒幫,渤海派。
黑龍江:極樂穀,冰火派。
海南:南海派
甘肅:靈鷲宮,崆峒派。
寧夏:迴教,一品堂。
青海:青海劍派,血刀門,明教,昆侖派。
西藏:密宗。
內蒙:黃金家族。
新疆:天山派,哈族,維族。
廣西:騰蛟庵,華光派,青罡派,紅蓮派,壯族摩教。
廣東:兩廣武術會,十星教,紅林大教,六壬派,珠海普陀寺,新廣東幫。
香港:和聯勝。
澳門:賭皇齋。
湖北:三豐派。
湖南:衡山派,鐵掌幫,神拳派,大澤派,湘西趕屍一脈
浙江:國清寺,諸葛武侯派,桃花島,石梁派,鷹爪門,紫陽派,江南皮革廠,瘋狗派,溫州基督協會,抱樸書院十大門派。
江蘇:三白派,長樂幫,燕子塢,玄武派,上清派。
以上共計72支門派。
安徽有紫蓬山,甘露寺,五童派。
五童派以五童氣功拳為名,是武藝與氣功兼修、具有獨特風格的稀有拳種。
此拳,有吐納、導引、行運、發放四術。氣功與拳術,強調八功、八極、八法和十六功紀,提倡功拳並習,以內功為主,以外功為輔,內外兼練。在技法上,以柔克剛,以靜製動,快慢結合,後發製人。在身法上,有猴身、貓步、鷹眼、螺旋手、雙手齊發,手腳並用,動作連亙出擊。在手法上,有太極螺旋掌、剛柔風大鉤、快慢流星錘,均以近距離施放內功,攻擊對手。
五童拳術套路,一、《對三術》,是入門拳,屬基礎套路,有五類十八型,六節二十多式,一百二十多動作組成。二、《醉猴拳》,是發功拳,有三醉、三醒,有六節二十多式,一百三十多動作組成。三、《金靈拳》,是行運拳,分單式、雙式,有二路四十勢,二百五十多動作組成。
五童氣功拳源於天柱山。天柱山位於潛山、嶽西兩縣境內。佛、道兼具。梁武帝時,高僧寶誌禪師至此開山建造“山穀寺”,後稱“三祖寺”。在天柱山群峰之中有許多幽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曲折千迴,神秘莫測。相傳是司命真主發祥地,名為道家十四洞天。據五童氣功拳第四代傳人方純生的《家譜》記載,其曾祖父方良寅,在少年時尋拜天柱山姓吳(不詳其名)的道人為師,精練五童氣功拳20 餘載,得到真傳,造詣很深,後為方家世代相傳。祖囑戒規,“傳以真,教以嚴,學以苦,用以當,傳家不傳外,傳子不傳女。”故此拳,兩百年來流傳不廣,至今鮮為人知。
五童派方家雖然近幾年開始摒棄門戶之見開始廣受門徒,但是他們的勢力還是遠不如唐門,武侯派,桃花島黃家和湘西趕屍的梁家四大家族。
安徽天柱山,又名皖山,位於安徽省潛山市,
江淮第一山——天柱山,千餘年前,便已聲名顯赫,曾為“南嶽”,名冠江南。自然風光雄奇靈秀,人文景觀博大精深,摩崖石刻遍布山中。始自漢武封嶽,即為道教發祥之都。
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南巡,登臨天柱,封為“南嶽”,由此直至公元589年隋文帝時止,曆代均有加封,備受世人仰慕。早在唐宋時期,佛、道兩教視此為“洞天福地”,爭相建觀造刹,傳道布經。當年佛教禪宗三祖僧璨在此以禪之妙義悟世,安貧樂道,傳缽立化的遺跡仍依晰可見。而今三祖寺殿宇林立,香煙繚繞,已成為全國重點寺廟。天柱山的自然景觀令人歎為觀止。峰無不奇,石無不怪,洞無不杳,泉無不秀。“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門千仞鎖雲雷”,是白居易讚美天柱山的詩句;李白的“待吾還丹成,投跡歸此地”;蘇東坡的“平生愛舒州風土,欲居為終老之計”,流露出他們把天柱山選為自己歸宿的願望,足見其迷人之處非同一般。她既有充溢陽剛之氣的“擎天一柱”,又有構成挺拔之軀的45峰;既有奇鬆怪石、流泉飛瀑,又有峽穀幽洞、險關古寨,還有全國第三大高山人工湖“ 煉丹湖”,真是目不暇接,美不勝收。後人更有“一柱擎天”、“萬嶽歸宗”的美譽。
甘露寺位於安徽的九華山,位於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禪林,甘露寺外景寺院主要的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韋馱殿、祖師殿、玉佛樓、禪堂、法堂、客堂及方丈寮等。寺內還設有“九華山佛學院”。寺的正門造得獨出心裁,進門後即見後牆,不與院落相通,到大殿須從兩旁山牆小門進去。整座寺廟依山布局,共有五層,殿宇完整,樓閣整齊。寺旁有定心石,即是玉琳和尚當年歇息之處。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境內,世界地質公園,有“蓮花佛國”之稱。屬黃山山脈支脈, 黃山山脈是皖南山地的中樞。主幹沿北東向南西展布,綿亙150公裏,東接皖浙交界的天目山,西南蜿蜒至江西境內,北與九華山相連,南至屯溪盆地。主要分布於旌德縣、績溪縣、石台縣、歙縣,黟縣和黃山市之間,是長江下遊與錢塘江的分水嶺。
九華山群峰競秀,素有九十九峰之稱。其實,“九華群峰之特出者以數十計,爭峙其間者以數百計,稱九十九峰,亦好事者概成其數,不能縷悉也。”
合肥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北九華山,紫蓬山這門派是山上的甘露寺,白雲寺共同組成。
“紫蓬山”又名李陵山,山上有三國魏將李典之墓,當年李典鎮守廬州,建廟於山巔,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
據民間傳說,“紫蓬山”之名是取和尚紫色袈裟及蓬萊仙島的首字而得名的,寓其“迎紫氣,赴蓬萊”之意。紫蓬山的山門上有一副楹聯,上聯是:紫氣東來叢林千古毓錦繡;下聯為:蓬山西去大眾十方仰福像。上下聯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紫蓬”二字賦予了山名濃厚的佛家色彩。
紫蓬山山門呈宮殿式建築,三欄四門,頗為雄偉宏大。山門上有一匾額,上書“廬陽第一名山”。山門上有三副楹聯,中間一聯的上聯是:紫氣東來叢林千古毓錦繡;下聯為:蓬山西去大眾十方仰福緣。上下聯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聯中“叢林”二字,語意雙關,一指紫蓬山茂密的森林,二指佛教的寺院。另外兩聯,一聯為:“娛目騁懷看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凝神靜氣聽杏雨鬆風梵唄鍾聲”;另一聯為:“淮軍故裏風雲際會;林海奇觀璀璨明珠”。
西廬寺始建於東漢末年,唐代改建為“西廬禪寺”。唐代以後,因戰亂屢經興廢,明末清初,靜澄、鑒容及晚清的通圓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據《紫蓬山誌》記載:通圓和尚於同治年間在修複西廬寺時,陸續建成殿房124間,計有“大山門五間,中供彌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間,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後殿、宮廳、禪堂、觀音堂,位於二層的八卦亭、鍾樓亭、藏殿樓、寮房、通公塔、望湖樓等等,真可謂是殿宇恢弘,氣勢非凡。寺內還收有眾多文物及蘇東坡遺物---一方宋硯。西廬寺堪稱名刹、寶刹,也成為合肥地區當時最大的廟宇群。西廬寺佛堂裏供奉著“三世佛”像。佛堂左側有一棵被稱為“活化石”的古銀杏樹,樹高10多米,胸徑粗約10圈。這棵已有500多年曆史的古銀杏樹,除樹幹略向一邊傾斜,微呈老態龍鍾狀態外,依然是樹葉稠密,青翠欲滴。
西廬寺周圍鬆竹環抱,古木參天,環境幽靜秀美。寺旁的“望湖樓”是西廬寺的最高建築物。登樓近處可看到紫蓬山下素有“璀璨明珠”之稱的大堰灣的湖光山色;遠眺,碧波萬頃的巢湖的無限風光,盡收眼底。由寺下方森林步道折向東南,便來到“仙人洞”。這裏怪石嶙峋,石象、石狗、石牛,似真非真,引人遐想。“仙人洞”有東西兩個洞口相通,曆來是遊人到紫蓬山遊玩必到之處。古人有詩讚頌這裏“怪石嶙峋聳綠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薔薇爛漫風吹落,洞口蒙蒙看雨花。”
白雲寺原名青龍寺,為西漢初年所建,距今已逾千年。相傳,宋蘇東坡遭貶謫時曾來此避難,並在此留下一方長一尺二寸、寬七寸的巨型硯台。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為尋訪蘇東坡遺跡,找這塊巨型硯台,曾到此拜謁,並改“青龍寺”寺名為“白雲寺”。“白雲寺”坐落在紫蓬山旁的“千字山”上。
從紫蓬山向南,有一山脊通千字山,相傳是紫蓬山“五龍盤珠”的一支龍脈,其形狀如龍頸,所以地名“龍頸”。中有一棵500多年的古樸榆。當地百姓稱為“神樹”。
“千字山”比“紫蓬山”僅低半米,又名“千童山”、“千子山”,這都有清乾隆、嘉慶和民國年間的石碑為證。“千字山”雙峰並峙,怪石嶙峋,鬆樹茂密,景色優美。宜人的生態環境造就了這裏宜人的氣候,被當地居民稱之為“天然空調”和氧吧。清代李恩綬《循李陵山腳上千字山示同遊》詩雲:“前峰接後峰,一重複兩重。雲容含驟雨,秋意繪疏鍾。怪石解扶客,好山純是鬆。餘行苦躑躅,安得一攜筇。”短短幾句寫出了此山的特點、風貌和神態。“白雲寺”右側山坡下,是西漢名將樊噲墓的遺址。距“白雲寺”不遠的山腰處有口名叫“四川井”的古井,據民間傳說,此井泉通四川,故名“四川井”。但是據有關人士考證:光緒年間,紫蓬山東岩舊時住著一位名叫虛腹的高僧,是四川人。西廬寺主持通圓和尚請他來紫蓬山研究佛經。虛腹來此之後,常到千字山一帶遊玩,渴了即在此井汲水解渴。後人為了紀念他,便將此井命名為“四川井”。
紫蓬山北靠合肥,交通便捷。驅車出城,不過20餘公裏,可直達山頂,再行8公裏,便可駛進園洞山腹地。紫蓬山又稱李陵山。山上有三國魏將李典之墓,當年李典鎮守廬州,建廟於山巔,以祀其七世之祖李陵,因之而得名。唐代,將李陵廟改為西廬寺。清光緒年間,李恩綬編著《紫蓬山誌》對此曾有過詳盡的記述。可惜當年烽火紛起,戰亂不迭,西廬寺屢遭毀壞,連同八卦亭、通公塔、鍾鼓樓、望湖樓以及清皇欽賜的如意、古鼎,慈禧禦賜的《龍藏全經》和大明宣德爐等稀世之寶均蕩然無存。到了清同治年間,太平天國將領袁宏謨解甲歸田,入寺為僧,重修廟宇百餘間。此時,殿閣雄麗,規模宏偉,為皖中地區遐邇聞名的古刹之一,亦為合肥明教寺的上院,被稱為“小九華”。山上,還有抗金英雄葛升墓、吳國都督周公廟,以及文昌閣、真武廟、觀音堂、藏經樓等勝跡遺址,可讓遊人發思古之幽情。山下,散布著大小數十個村落圩群,著名的有劉老圩、張老圩,分別是直隸提督、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和淮軍大將、兩廣總督張樹聲的故居,顯示出合肥一種古民居的特有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