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悄然改變軌跡的大明
大明:書店賣明史,朱元璋懵了! 作者:楚山孤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朱元璋不知不覺中正在踐行著這個最好的教育方法。
去鬆江實地看了特區的變化,現在再經過朱元璋的講解,眾皇子都是聽得津津有味。
而且朱元璋講的知識可比學堂上那些老夫子講的四書五經有趣多了。
原來王朝更迭中還蘊藏著這樣的規律。
原來元兇是土地兼並。
原來咱們老朱家也是土地兼並的受害者。
原來改良後的紡紗機和織布機叫做生產力提升,而生產力的提升正是改變整個社會的根本……
……
朱元璋享受著教育兒子的樂趣,而這些新奇的知識,則是讓眾皇子的三觀顛覆,不時發出驚歎之聲。
就是馬皇後也聽進去了。
馬皇後並非一般女子,她也是喜歡看書之人,並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她發現朱元璋說的,初聽之下有些古怪,但細細一想便不得不為之震撼,竟似乎直達曆史的本質。
原來還能從這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看待曆史。
“重八,你上哪學了這麽多新奇的知識啊?”馬皇後美眸詫異的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笑笑,故作高深迴道:“秘密。”
馬皇後忍不住白了朱元璋一眼,不過她也銳敏的覺察到,朱元璋的背後定是有高人指點,因為她知道的,朱元璋這個不愛看書,但他喜歡聽別人講,這些直達曆史本質的知識,不可能是他自個想出來的。
既然朱元璋不說,她也沒有追問。
一家子其樂融融,大明現在又蒸蒸日上,她又何必去究其根源呢?那樣隻會自討沒趣……
……
從鬆江特區迴來,朱元璋的心情明顯變得好了很多。
馬皇後原本想著節儉過年的,朱元璋又拿出了一筆錢,讓馬皇後好好過個年,給皇子們添一些新衣裳,壓歲錢多給點,讓他們自己想要買啥就買,後宮那邊的妃嬪們也都添一些首飾和衣裳。
往年國庫年年虧空,這讓朱元璋不敢鋪張浪費,宮裏的吃穿用度能壓縮的就盡量壓縮,馬皇後更是勤儉持家,以身作則,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舊不堪,也不願換新的,甚至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衣料,被麵什麽的。
但是今年,朱元璋卻從劉基交上來的鬆江特區交上來的三百多萬兩銀子中將零頭給扣了出來。
這筆二十多萬兩的銀子不僅讓他可以帶一大家子下了一趟江南好好的玩了一迴,見到了鬆江特區的變化,還足夠讓宮裏過上一個好年。
得到了比往年更多的賞賜,妃嬪們開心得不行,給朱元璋伺候得那叫一個舒服,來年恐怕又要添皇子公主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明立國以來,年年財政困難,講真的,朱元璋打了那麽多年的仗,即使是立國了,都還沒有好好享受享受過。
今年總算是過上了一個還算可以的肥年。
有錢的感覺真是好。
朱元璋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感覺到這一點。
過年。
整個大明上下沉浸在祥和的氣氛當中,朱元璋一家子也不例外。
洪武四年正式來到。
年關一過,大明這個龐大的機構從上到下也都開始重新運轉起來,百姓們也都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生活當中。
新年新氣象,大家都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
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朱慡去山西。
山西的安太堡有一處很大的露天煤礦,已經開采,不過開采的規模並不大,因為這個時候的大明對煤炭的需求量並沒有那麽大。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如果煤炭真的可以用於燒火取暖,那麽對於煤炭的需求量將會激增。
如果朱樉真能將安太堡經營得跟劉基的鬆江特區一樣,那朱元璋都能想象得到那樣的畫麵,當地的百姓都參與到煤炭的開采以及蜂窩煤的製作當中,一車車製好的蜂窩煤沿著官道運向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掀起一陣搶購潮,黑色的蜂窩煤轉換成白花花的銀子……
朱元璋現在對白花花的銀子有些越來越癡迷了。
為了保證朱樉能夠順利開展煤炭開采工作,朱元璋把剩下的幾個去年科舉錄取的年輕進士都派給了朱樉。
朱元璋不想給朱樉派老臣,而且老臣也不行。
一來年老力衰,動動嘴皮子還可以,讓他們做事難,就算想做也有心無力了,二來思想頑固,不像新人那樣聽話,恐怕非但沒有助力,反而成了阻力。
“父皇放心,兒臣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帶上啟動資金和由年輕人組成的班底,朱樉信心滿滿的向山西方向出發了……
另外一邊,劉基也迴到了鬆江特區。
事實上,剛過完年,劉基就有些迫不及待的迴到這裏了,不過他並沒有太過於著急,而是先去應天府和皇上匯報了相關情況以及闡述了對新一年的展望。
他不想表現得太心急,但是朱元璋還是看出來劉基的心已經飄到鬆江特區了,因為他半句沒有提朝堂的其他事情,句句不離鬆江特區,這不像以前事事都想要操心的劉基。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點破,反而是對他主持的鬆江特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伯溫,好好搞,放心大膽的去做,咱給你撐腰。”
“謝皇上!”
劉基深深一拜,發自肺腑的感激。
“好了,迴你的鬆江特區去吧,盡快把棉花的問題解決了,不要讓咱操心。”
“臣一定竭盡全力!臣告退!”
望著劉基離去的背影,朱元璋輕歎一聲。
“劉伯溫啊劉伯溫,這麽多年了,你這是為數不多的真心感謝咱吧?如果不是朱辰,不是鬆江特區,你恐怕早就想告老還鄉離開咱了吧?”
朱元璋看過明史,知道劉基其實在洪武四年,也就是今年就已經告老還鄉了,但是現在,劉基卻還在滿懷熱情的操持著鬆江特區。
事實上,劉基跟了朱元璋多年,但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想象中的和睦。
劉基是前朝的官員,中途才跟的朱元璋,這比從一開始就入股的李善長從出身這點上就差了許多,這一點從分封功臣的時候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而劉基也是自視清高,嫉惡如仇,不懂得或者說不屑於去搞好和皇上的關係,加上和李善長多有不睦,立國之初就因為立法的問題數次在朝堂上公然爭吵,這更是讓他遭到了淮西黨的排擠。
這些年,劉基可以說是鬱鬱不得誌,空有一身抱負,卻不得以施展。
漸漸地,劉基就有些心灰意冷,萌生退意了。
直到那一天,朱元璋帶著他去見了朱辰,一切就都悄然發生了改變……
劉基並不知道朱元璋會想那麽多,不過遠離朝堂,迴到鬆江特區的他仿佛蛟龍入淵,一下子迴到了自己的舒適區。
因為在這裏,沒有朝堂上那麽多的爾虞我詐,不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是可以腳踏實地的做事,施展抱負。
所以,甫一迴到鬆江特區的劉基便馬不停蹄的開展股份製合作的事宜。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
想要參與進來的民間資本,熱情比他想象中的還要高漲。
紡織業是一個收效很快的行業,從棉花到布匹再到銷售,並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現在整個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朝廷放開讓民間的資本參與進來,資本逐利,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蜂擁而至。
劉基發售的三萬支股票很快就被認購一空。
大明朝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製紡織集團正式掛牌成立,經請示朱元璋,最終叫做四海紡織集團,寓意走向五湖四海。
鬆江特區的紡織產業正式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橫亙在他們麵前的難題依舊還是棉花的產量跟不上。
縱然已經全國各地的去收購棉花了,但依舊不夠四海紡織集團這頭巨獸吃的。
這頭巨獸吃下的是棉花,吐出的是銀子,沒有人不著急這頭巨獸吃不到棉花了怎麽辦。
股東大會上,劉基果斷提出了走向海外的建議,得到了股東們的一致讚同。
這一次,劉基不再是一個人了,而是所有股東群策群力,策劃從海外搞棉花的事情……
而朱元璋就是一個人在頭痛了。
說句實話,相較於紡織和煤炭,他現在最想做出來的是槍和炮,而想要做出這兩樣東西,就必須要有好的鋼鐵。
朱元璋年初做預算的時候,要求戶部劃撥出一百萬兩銀子,五十萬兩給了朱樉去搞煤炭,另外五十萬兩自然是想改造鋼鐵廠,搞焦炭煉鐵。
但是他實在是想不到讓誰去主持這件事情了。
讓老三朱棡去?
可是朱棡過了年才十四歲,十四歲還隻是個孩子啊,讓一個孩子去主持這麽重大的事情,怎麽想都不靠譜。
可是總不能讓他的標兒去吧?
朱標現在承擔著朝廷這個中樞的大大小小事務,肩上的擔子比誰都重,朱元璋現在想著的都是幫他減負,哪能再給他加上擔子?
朱元璋想來想去,能夠想到的竟然是當初被他下詔獄的葉伯巨。
葉伯巨本是平遙訓導,頗有學識和才幹,當初上書反對封王,差點兒被朱元璋當場射死。
不過,朱元璋能想到的還有一個人。
那就是朱辰。
“如果能把朱辰拉過來該有多好啊……”
朱元璋不知不覺中正在踐行著這個最好的教育方法。
去鬆江實地看了特區的變化,現在再經過朱元璋的講解,眾皇子都是聽得津津有味。
而且朱元璋講的知識可比學堂上那些老夫子講的四書五經有趣多了。
原來王朝更迭中還蘊藏著這樣的規律。
原來元兇是土地兼並。
原來咱們老朱家也是土地兼並的受害者。
原來改良後的紡紗機和織布機叫做生產力提升,而生產力的提升正是改變整個社會的根本……
……
朱元璋享受著教育兒子的樂趣,而這些新奇的知識,則是讓眾皇子的三觀顛覆,不時發出驚歎之聲。
就是馬皇後也聽進去了。
馬皇後並非一般女子,她也是喜歡看書之人,並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她發現朱元璋說的,初聽之下有些古怪,但細細一想便不得不為之震撼,竟似乎直達曆史的本質。
原來還能從這個角度去看待事物,看待曆史。
“重八,你上哪學了這麽多新奇的知識啊?”馬皇後美眸詫異的看著朱元璋。
朱元璋笑笑,故作高深迴道:“秘密。”
馬皇後忍不住白了朱元璋一眼,不過她也銳敏的覺察到,朱元璋的背後定是有高人指點,因為她知道的,朱元璋這個不愛看書,但他喜歡聽別人講,這些直達曆史本質的知識,不可能是他自個想出來的。
既然朱元璋不說,她也沒有追問。
一家子其樂融融,大明現在又蒸蒸日上,她又何必去究其根源呢?那樣隻會自討沒趣……
……
從鬆江特區迴來,朱元璋的心情明顯變得好了很多。
馬皇後原本想著節儉過年的,朱元璋又拿出了一筆錢,讓馬皇後好好過個年,給皇子們添一些新衣裳,壓歲錢多給點,讓他們自己想要買啥就買,後宮那邊的妃嬪們也都添一些首飾和衣裳。
往年國庫年年虧空,這讓朱元璋不敢鋪張浪費,宮裏的吃穿用度能壓縮的就盡量壓縮,馬皇後更是勤儉持家,以身作則,平常穿的衣服,洗了又洗,早已破舊不堪,也不願換新的,甚至命人在後宮架起織布機,親自織些衣料,被麵什麽的。
但是今年,朱元璋卻從劉基交上來的鬆江特區交上來的三百多萬兩銀子中將零頭給扣了出來。
這筆二十多萬兩的銀子不僅讓他可以帶一大家子下了一趟江南好好的玩了一迴,見到了鬆江特區的變化,還足夠讓宮裏過上一個好年。
得到了比往年更多的賞賜,妃嬪們開心得不行,給朱元璋伺候得那叫一個舒服,來年恐怕又要添皇子公主了。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明立國以來,年年財政困難,講真的,朱元璋打了那麽多年的仗,即使是立國了,都還沒有好好享受享受過。
今年總算是過上了一個還算可以的肥年。
有錢的感覺真是好。
朱元璋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感覺到這一點。
過年。
整個大明上下沉浸在祥和的氣氛當中,朱元璋一家子也不例外。
洪武四年正式來到。
年關一過,大明這個龐大的機構從上到下也都開始重新運轉起來,百姓們也都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生活當中。
新年新氣象,大家都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
朱元璋也不例外。
他新年的第一件事,便是安排朱慡去山西。
山西的安太堡有一處很大的露天煤礦,已經開采,不過開采的規模並不大,因為這個時候的大明對煤炭的需求量並沒有那麽大。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如果煤炭真的可以用於燒火取暖,那麽對於煤炭的需求量將會激增。
如果朱樉真能將安太堡經營得跟劉基的鬆江特區一樣,那朱元璋都能想象得到那樣的畫麵,當地的百姓都參與到煤炭的開采以及蜂窩煤的製作當中,一車車製好的蜂窩煤沿著官道運向全國各地特別是北方地區,掀起一陣搶購潮,黑色的蜂窩煤轉換成白花花的銀子……
朱元璋現在對白花花的銀子有些越來越癡迷了。
為了保證朱樉能夠順利開展煤炭開采工作,朱元璋把剩下的幾個去年科舉錄取的年輕進士都派給了朱樉。
朱元璋不想給朱樉派老臣,而且老臣也不行。
一來年老力衰,動動嘴皮子還可以,讓他們做事難,就算想做也有心無力了,二來思想頑固,不像新人那樣聽話,恐怕非但沒有助力,反而成了阻力。
“父皇放心,兒臣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
帶上啟動資金和由年輕人組成的班底,朱樉信心滿滿的向山西方向出發了……
另外一邊,劉基也迴到了鬆江特區。
事實上,剛過完年,劉基就有些迫不及待的迴到這裏了,不過他並沒有太過於著急,而是先去應天府和皇上匯報了相關情況以及闡述了對新一年的展望。
他不想表現得太心急,但是朱元璋還是看出來劉基的心已經飄到鬆江特區了,因為他半句沒有提朝堂的其他事情,句句不離鬆江特區,這不像以前事事都想要操心的劉基。
不過朱元璋並沒有點破,反而是對他主持的鬆江特區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伯溫,好好搞,放心大膽的去做,咱給你撐腰。”
“謝皇上!”
劉基深深一拜,發自肺腑的感激。
“好了,迴你的鬆江特區去吧,盡快把棉花的問題解決了,不要讓咱操心。”
“臣一定竭盡全力!臣告退!”
望著劉基離去的背影,朱元璋輕歎一聲。
“劉伯溫啊劉伯溫,這麽多年了,你這是為數不多的真心感謝咱吧?如果不是朱辰,不是鬆江特區,你恐怕早就想告老還鄉離開咱了吧?”
朱元璋看過明史,知道劉基其實在洪武四年,也就是今年就已經告老還鄉了,但是現在,劉基卻還在滿懷熱情的操持著鬆江特區。
事實上,劉基跟了朱元璋多年,但是君臣之間的關係並沒有想象中的和睦。
劉基是前朝的官員,中途才跟的朱元璋,這比從一開始就入股的李善長從出身這點上就差了許多,這一點從分封功臣的時候就充分體現出來了。
而劉基也是自視清高,嫉惡如仇,不懂得或者說不屑於去搞好和皇上的關係,加上和李善長多有不睦,立國之初就因為立法的問題數次在朝堂上公然爭吵,這更是讓他遭到了淮西黨的排擠。
這些年,劉基可以說是鬱鬱不得誌,空有一身抱負,卻不得以施展。
漸漸地,劉基就有些心灰意冷,萌生退意了。
直到那一天,朱元璋帶著他去見了朱辰,一切就都悄然發生了改變……
劉基並不知道朱元璋會想那麽多,不過遠離朝堂,迴到鬆江特區的他仿佛蛟龍入淵,一下子迴到了自己的舒適區。
因為在這裏,沒有朝堂上那麽多的爾虞我詐,不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而是可以腳踏實地的做事,施展抱負。
所以,甫一迴到鬆江特區的劉基便馬不停蹄的開展股份製合作的事宜。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
想要參與進來的民間資本,熱情比他想象中的還要高漲。
紡織業是一個收效很快的行業,從棉花到布匹再到銷售,並不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而且現在整個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朝廷放開讓民間的資本參與進來,資本逐利,就像聞到血腥味的鯊魚,蜂擁而至。
劉基發售的三萬支股票很快就被認購一空。
大明朝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股份製紡織集團正式掛牌成立,經請示朱元璋,最終叫做四海紡織集團,寓意走向五湖四海。
鬆江特區的紡織產業正式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而橫亙在他們麵前的難題依舊還是棉花的產量跟不上。
縱然已經全國各地的去收購棉花了,但依舊不夠四海紡織集團這頭巨獸吃的。
這頭巨獸吃下的是棉花,吐出的是銀子,沒有人不著急這頭巨獸吃不到棉花了怎麽辦。
股東大會上,劉基果斷提出了走向海外的建議,得到了股東們的一致讚同。
這一次,劉基不再是一個人了,而是所有股東群策群力,策劃從海外搞棉花的事情……
而朱元璋就是一個人在頭痛了。
說句實話,相較於紡織和煤炭,他現在最想做出來的是槍和炮,而想要做出這兩樣東西,就必須要有好的鋼鐵。
朱元璋年初做預算的時候,要求戶部劃撥出一百萬兩銀子,五十萬兩給了朱樉去搞煤炭,另外五十萬兩自然是想改造鋼鐵廠,搞焦炭煉鐵。
但是他實在是想不到讓誰去主持這件事情了。
讓老三朱棡去?
可是朱棡過了年才十四歲,十四歲還隻是個孩子啊,讓一個孩子去主持這麽重大的事情,怎麽想都不靠譜。
可是總不能讓他的標兒去吧?
朱標現在承擔著朝廷這個中樞的大大小小事務,肩上的擔子比誰都重,朱元璋現在想著的都是幫他減負,哪能再給他加上擔子?
朱元璋想來想去,能夠想到的竟然是當初被他下詔獄的葉伯巨。
葉伯巨本是平遙訓導,頗有學識和才幹,當初上書反對封王,差點兒被朱元璋當場射死。
不過,朱元璋能想到的還有一個人。
那就是朱辰。
“如果能把朱辰拉過來該有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