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紫禁城的宮殿內,氣氛凝重。崇禎皇帝朱由檢滿臉憂慮,坐於龍椅之上,對一眾大臣說道:“澄城、宜君之亂,致使縣令身亡,地方無主,此乃心腹大患。今當速選賢能之士前往赴任,以安百姓,平亂事。眾卿家有何良策?”


    吏部尚書站出,恭敬迴道:“陛下,按我朝規製,新縣令之選,由吏部從有資格之人中遴選,再經內閣審議,最後由陛下定奪。然當下局士緊迫,臣以為可先從在京候任之進士中挑選,令其即刻赴任。”


    崇禎皇帝坐在龍椅之上,麵色凝重地看著下方跪著的吏部尚書,嚴肅地下旨道:“朕命你從眾多進士之中選拔出真正有才能之人,委以重任。”


    吏部尚書恭敬地領了旨意,退下後便著手操辦此事。


    然而,當消息傳到那些進士耳中時,他們之間頓時炸開了鍋。


    這些平日裏飽讀詩書、自視甚高的進士們,聚集到一起,開始交頭接耳地議論起來。


    “聽說此次所派之任極為艱險,稍有不慎便會身陷囹圄啊!”一個進士憂心忡忡地說道。


    另一個進士附和著點頭:“是啊,這可不是什麽好差事,弄不好連性命都難保呢!”


    有的進士眉頭緊鎖,心中暗自思忖:“這等渾水,一旦踏入,怕是有去無迴,我多年苦讀,難道就要葬身在那混亂之地?”


    一位較為年長的進士輕聲對身旁的年輕進士說:“賢弟,你我苦讀詩書,本想在京城謀個安穩前程,這地方之事如此棘手,你可莫要衝動啊。”


    年輕進士微微點頭,低聲迴應:“兄台所言極是,隻是陛下旨意難違,若是被點了名,又該如何是好?”


    而在另一邊,有幾個熱血的進士則在悄悄議論:“我等讀聖賢書,學的不就是治國安邦之道嗎?如今地方有難,若是能前去化解危機,說不定能成就一番大業。”


    “兄台且莫要天真,流民群情激憤,豈是那麽容易安撫的?一個不小心,便是身首異處啊。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紛紛表示不願前往赴任。


    盡管吏部尚書多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這些進士們依然不為所動。


    眼看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任務卻毫無進展,吏部尚書不禁勃然大怒。


    他拍案而起,指著那些進士怒斥道:“你們身為國家棟梁之才,如今皇上有令,需要爾等挺身而出之時,竟然如此貪生怕死,成何體統!”


    可任憑吏部尚書如何發怒,那些進士們依舊我行我素,堅決不肯前去。


    早朝之上,吏部尚書將所有前因後果向崇禎皇帝匯報。


    內閣首輔聽聞,微微搖頭,進言道:“陛下,既然京城的進士們不願意去。臣聞有諸多舉人,久居地方,深知民生疾苦,其中不乏賢能之士,或可堪此任。”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即將發怒的脾氣才稍有好轉。


    陝西籍的一位禦史出列,拜倒奏道:“陛下,臣乃陝西之人,對當地舉人略有所聞。有一劉舉人,年逾六十有五,雖未得官職,然在當地頗孚眾望。常為百姓排憂解難,且頗具謀略,或能擔此重任。”


    崇禎皇帝目光投去:“此劉舉人有何事跡,卿且細細道來。”


    禦史迴道:“陛下,臣曾聽聞,昔日其家鄉遇洪災,劉舉人親率鄉民築堤防洪,日夜操勞,救百姓於水火。又曾在當地開辦學堂,教化子弟,使民風漸淳。”


    吏部尚書思索片刻,說道:“陛下,即便此劉舉人有賢名,然按製仍需其赴京參加考核,方能確定是否勝任。”


    崇禎皇帝眉頭緊皺:“如今災亂,路途遙遠,若待其來京考核,恐誤大事。可否特事特辦?”


    內閣首輔道:“陛下,可令陝西巡撫先對劉舉人進行考察,若屬實,再由吏部破格錄用,隨後補行考核之禮。”


    崇禎皇帝點頭應允:“就依此策。速傳令陝西巡撫,令其即刻著手考察劉舉人。”


    在陝西的一處宅邸中,劉舉人正在書房內讀書。管家匆匆而入,神色慌張:“老爺,老爺,外麵都在傳澄城和宜君縣被流民攻破,縣令被殺之事,如今朝廷怕是要派人去收拾這爛攤子呢。”


    劉舉人放下書卷,長歎一聲:“此乃大災之年的必然結果。百姓無活路,才會鋌而走險。我雖有心報國,然年事已高,不知能否擔此大任。”


    管家忙道:“老爺,您素有賢名,若能前往治理,必能救百姓於水火,成就一番大業。”


    劉舉人苦笑道:“談何容易。這縣令之職,責任重大,且如今局勢混亂,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複。”


    數日後,陝西巡撫衙門。巡撫端坐於大堂之上,劉舉人前來拜見。


    巡撫審視著劉舉人,問道:“劉舉人,本撫聽聞你有意出任澄城縣令,然你可知當下澄城之艱難?”


    劉舉人抱拳迴道:“大人,在下深知澄城之亂象,然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在下在地方多年,不忍見百姓受苦,願盡綿薄之力,赴任治理。”


    巡撫點頭:“你既有此心,本撫自當如實上奏朝廷。隻是你若赴任,有何計劃?”


    劉舉人侃侃而談:“大人,到任之後,當務之急乃是安撫百姓。先開倉放糧,賑濟災民,使百姓有食可果腹。再整飭治安,招募鄉勇,抵禦流民之亂。而後興修水利,恢複生產,使百姓有生計可依。”


    巡撫麵露讚許之色:“若真能如此,澄城有望恢複太平。本撫這便為你上書朝廷。”


    在京城,崇禎皇帝收到陝西巡撫的奏報,再次召集大臣商議。


    吏部尚書奏道:“陛下,陝西巡撫奏報劉舉人之事,臣以為此人可堪任用。然為防萬一,可遣一能臣同往,輔佐劉舉人。”


    崇禎皇帝問道:“何人可當此任?”


    戶部侍郎出列:“陛下,臣舉薦李縣丞。此人精明能幹,於錢糧之事頗為精通,且有多年地方治理經驗。”


    崇禎皇帝道:“既如此,便任命劉舉人為澄城縣令,李縣丞為輔,速赴澄城上任。務必平定亂事,恢複地方安寧。”


    劉舉人接到朝廷任命,帶著李縣丞及一眾隨從,踏上了前往澄城的路途。一路上,隻見災民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劉舉人心中越發堅定了治理澄城的決心。


    到達澄城,隻見城牆破敗,城內一片狼藉。劉舉人在縣衙大堂上,召集城中士紳及幸存的官吏。


    劉舉人神色凝重:“諸位,如今澄城遭此大難,我受朝廷之命前來治理。首要之事,便是開倉放糧。然糧倉空虛,還需諸位慷慨解囊,共渡難關。”


    一老士紳站出:“大人,我等自當盡力。”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比幹無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比幹無心並收藏明末風雲:亂世殤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