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的各級官府衙門內,氣氛卻顯得格外壓抑與詭異。地方官員們聽聞起義的消息,一個個如坐針氈,他們心中有著雙重的恐懼。
一方麵,他們深知朝廷的嚴苛,如果這股起義的風潮不能迅速平息,一旦追究起責任來,自己必定會遭受嚴厲的製裁,仕途乃至身家性命都將毀於一旦。
另一方麵,他們看著那些饑寒交迫的農民,心中又懷著一絲僥幸,暗自幻想或許等到來年夏收之後,這些為了一口吃食而被迫起義的農民們,能夠因為有了新糧的收獲而自動解散,迴歸到各自的家鄉,繼續過著往昔那種雖貧苦卻安穩的日子。
“這亂事一起,怕是要捅破天了,朝廷那邊定會嚴查,咱們的腦袋可都懸在褲腰帶上了。”一位年長的州官麵容愁苦,聲音沙啞地說道。
“哼,那些泥腿子,不過是餓了些,能成什麽氣候?等熬過這陣,來年有了收成,自然就散了。”一位年輕氣盛的縣令接話,可那話語裏雖帶著不屑,眼神中卻難掩一絲慌亂。
“你說得輕巧,如今他們鬧得這般兇,如何能挨到來年?若再不想辦法,怕是禍事將至。”一位武官出身的都司皺著濃眉,大聲嗬斥道。
“都司大人,您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您手底下有兵,自然不懼。可我等縣衙,就那幾個衙役,能頂什麽用?”一位知縣不滿地嘟囔著。
“莫要再爭吵,當務之急是要想個法子應對。是該安撫,還是鎮壓,總得有個章程。”知府終於開口,試圖穩住局麵。
“安撫?拿什麽安撫?府庫空虛,無糧無銀,拿空話去哄那些饑民嗎?”一位通判冷笑著反問。
“若要鎮壓,兵力又不足,且一旦動武,死傷必多,朝廷若追究起來,誰能擔此罪責?”另一位推官憂心忡忡地說道。
“那依你之見,就這麽幹等著?”都司瞪著眼睛,有些惱怒。
“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與那些起義的頭目談談,許他們些好處,勸其歸降。”一位縣丞小心翼翼地提議。
“你這是癡人說夢,他們如今勢頭正盛,怎會聽你幾句空話就歸降?”年輕縣令不屑地駁斥。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不成坐以待斃?”一位主簿急得直跺腳。
孫大人眼睛一亮,似乎想到了什麽:“諸位大人,我想或許可以先暗中組織些鄉勇,進行防禦,盡量不讓事態擴大。”
趙大人搖搖頭:“孫大人,這不過是權宜之計。鄉勇能有多大作用?若真遇大股起義軍,無異於螳臂當車。再說,這幾個月誰能擔保不出事?”
錢大人搓著手:“但除此之外,我們似乎也別無他法。除非……朝廷能及時撥下救災糧款,安撫百姓,可這……”
眾人皆沉默,他們深知朝廷如今財政緊張,撥糧款之事希望渺茫。
趙大人長歎一聲:“罷了,先按孫大人所言,組織鄉勇吧。再派人密切關注起義軍動向,若有機會,或許能與他們的首領談談,勸其歸降。”
錢大人質疑道:“談何容易?那些人如今已對官府恨之入骨,怎會輕易歸降?”
孫大人接話:“不試試怎知?總好過坐以待斃。也許許以重利,給些承諾,他們會心動。”
趙大人無奈地聳聳肩:“也隻能如此了。但願天可憐見,讓這風波早日平息,否則,你我皆在劫難逃。”
然而,現實卻不會因為他們的掩耳盜鈴而有所改變。
農民起義的聲勢如同洶湧的潮水,一天比一天高漲。
那些衣衫襤褸卻眼神堅定的起義農民們,在三秦大地的山川溝壑間穿梭,他們的隊伍不斷壯大,所到之處,官府的權威被徹底撼動。
崇禎皇帝大為震怒,立即下旨令兵部查核此事。兵部領旨後,迅速展開調查,然而在調查過程中,卻發現地方官們之間相互推諉扯皮,混亂不堪。
陝西巡撫胡廷宴為了推卸責任,聲稱是延綏巡撫嶽和聲管轄的邊兵作亂,仿佛這一切都與自己毫無幹係。
延綏巡撫嶽和聲聽聞後,自然不肯背這個黑鍋,趕忙辯解說是陝西內地的饑民為“盜”,與自己的邊兵毫無關聯。
陝西巡按禦史吳煥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對這兩位巡撫的行為深感不滿,他憤怒地寫道:“早在七月白水就發生了起義事件,當時就可以看出大多是本地的饑民,而並非邊兵。”
“而如今上報的盜賊都是裝備精良的騎兵,動輒七八千人,如此龐大的規模,完全是兩位巡撫的推諉隱瞞,才導致事態發展到如今這般嚴重的地步。”
在朝廷的朝堂之上,氣氛也是異常緊張。崇禎皇帝麵色陰沉地坐在龍椅上,目光冷冷地掃過殿下的群臣,說道:“陝西盜亂之事,朕已命兵部查核,然地方督撫相互推諉,成何體統!”
就在朝廷官員推卸責任的時候,崇禎年間的災荒,已經演變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甚至將人性之惡,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極致。
往昔的災荒,雖也極度悲慘,但至多不過是聽聞路上餓死之人接連不斷,家庭因饑餓難捱,無奈之下隻能交換子女來果腹,劈開屍骨當作柴薪來煮飯。
可如今,這世間竟出現了更為恐怖的景象。人們為了求得生存,不惜屠割活人,以供每日的飲食所需。
在一座破敗的城鎮之中,街道上空無一人,隻有那唿嘯的寒風卷著沙塵肆意飛舞。
突然,從一間破舊的房屋內傳出一陣淒慘的叫聲。
隻見一名男子手持柴刀,瘋狂地撲向自己的妻子,妻子驚恐地瞪大雙眼,拚命掙紮,口中唿喊著:“你為何要如此,我們是夫妻啊!”
男子卻滿臉猙獰,怒吼道:“如今隻有食人才能活下去,我顧不了許多了。”
說罷,一刀砍向妻子,鮮血濺滿了牆壁。
而在另一間破舊茅屋中,傳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掙紮聲。
一位麵容枯槁、眼神絕望的父親,雙手顫抖著舉起了家中那把破舊的菜刀,對著自己年幼的兒子,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又被極度的饑餓所吞噬。
兒子驚恐地瞪大雙眼,稚嫩的臉龐滿是不解與害怕,他拚命地哭喊著:“爹爹,不要!”
那聲音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淒慘。可父親像是被惡魔附身一般,嘴裏念叨著:“兒啊,別怪爹爹,這世道不讓咱活啊!”
手起刀落,鮮血濺滿了那早已破敗不堪的牆壁,孩子的哭喊聲戛然而止,隻留下無盡的悲涼在空氣中迴蕩。
在村子的另一頭,兄弟二人本應相互扶持,共度難關。
然而此刻,饑餓使他們喪失了理智。
弟弟望著哥哥,眼中不再有往日的敬重與依賴,取而代之的是瘋狂與貪婪。
哥哥雖有一絲不忍,但在肚子咕咕叫的折磨下,也握緊了手中的木棍。
弟弟突然發瘋似地衝向哥哥,口中喊道:“哥,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兩人瞬間扭打在一起,木棍與拳頭交錯,每一下都充滿了絕望與殘忍。
哥哥畢竟體力稍勝一籌,在一番激烈的搏鬥後,他將弟弟死死地按在地上,雙手卻遲遲下不去最後的狠手。
弟弟趁機一口咬在哥哥的手臂上,哥哥吃痛,憤怒地舉起一塊石頭,朝著弟弟的腦袋砸了下去。
鮮血從弟弟的頭上汩汩流出,染紅了腳下的土地,哥哥望著死去的弟弟,整個人癱倒在地,眼神空洞,不知所措。
在集市的角落,一個骨瘦如柴的老嫗正守著一個簡陋的攤位,攤位上擺放著幾塊散發著腥味的肉。
一位路人路過,皺著眉頭問道:“這是什麽肉?”
老嫗眼神閃爍,低聲說道:“這是……這是打來的野獸肉,都醃製好了,便宜賣。”
路人心中生疑,仔細一看,發現那肉的紋理竟似人肉,頓時嚇得臉色蒼白,轉身欲走。
老嫗見狀,急忙拉住路人,哀求道:“客官,買下吧,我一家人已經多日未食,若不賣出去,我們都得餓死。”
路人奮力掙脫,倉皇逃離。
城中的縣衙內,知縣滿臉愁苦地坐在公堂之上。
師爺在一旁無奈地說道:“大人,如今這城中食人之事屢禁不止,律法在此時仿佛失去了作用,這該如何是好?”
知縣長歎一聲:“本朝以仁孝治天下,如今卻出現這等違背人倫之事,我身為父母官,卻無力阻止,實在是愧疚啊。”
一方麵,他們深知朝廷的嚴苛,如果這股起義的風潮不能迅速平息,一旦追究起責任來,自己必定會遭受嚴厲的製裁,仕途乃至身家性命都將毀於一旦。
另一方麵,他們看著那些饑寒交迫的農民,心中又懷著一絲僥幸,暗自幻想或許等到來年夏收之後,這些為了一口吃食而被迫起義的農民們,能夠因為有了新糧的收獲而自動解散,迴歸到各自的家鄉,繼續過著往昔那種雖貧苦卻安穩的日子。
“這亂事一起,怕是要捅破天了,朝廷那邊定會嚴查,咱們的腦袋可都懸在褲腰帶上了。”一位年長的州官麵容愁苦,聲音沙啞地說道。
“哼,那些泥腿子,不過是餓了些,能成什麽氣候?等熬過這陣,來年有了收成,自然就散了。”一位年輕氣盛的縣令接話,可那話語裏雖帶著不屑,眼神中卻難掩一絲慌亂。
“你說得輕巧,如今他們鬧得這般兇,如何能挨到來年?若再不想辦法,怕是禍事將至。”一位武官出身的都司皺著濃眉,大聲嗬斥道。
“都司大人,您這是站著說話不腰疼,您手底下有兵,自然不懼。可我等縣衙,就那幾個衙役,能頂什麽用?”一位知縣不滿地嘟囔著。
“莫要再爭吵,當務之急是要想個法子應對。是該安撫,還是鎮壓,總得有個章程。”知府終於開口,試圖穩住局麵。
“安撫?拿什麽安撫?府庫空虛,無糧無銀,拿空話去哄那些饑民嗎?”一位通判冷笑著反問。
“若要鎮壓,兵力又不足,且一旦動武,死傷必多,朝廷若追究起來,誰能擔此罪責?”另一位推官憂心忡忡地說道。
“那依你之見,就這麽幹等著?”都司瞪著眼睛,有些惱怒。
“我看,不如先派人去與那些起義的頭目談談,許他們些好處,勸其歸降。”一位縣丞小心翼翼地提議。
“你這是癡人說夢,他們如今勢頭正盛,怎會聽你幾句空話就歸降?”年輕縣令不屑地駁斥。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難不成坐以待斃?”一位主簿急得直跺腳。
孫大人眼睛一亮,似乎想到了什麽:“諸位大人,我想或許可以先暗中組織些鄉勇,進行防禦,盡量不讓事態擴大。”
趙大人搖搖頭:“孫大人,這不過是權宜之計。鄉勇能有多大作用?若真遇大股起義軍,無異於螳臂當車。再說,這幾個月誰能擔保不出事?”
錢大人搓著手:“但除此之外,我們似乎也別無他法。除非……朝廷能及時撥下救災糧款,安撫百姓,可這……”
眾人皆沉默,他們深知朝廷如今財政緊張,撥糧款之事希望渺茫。
趙大人長歎一聲:“罷了,先按孫大人所言,組織鄉勇吧。再派人密切關注起義軍動向,若有機會,或許能與他們的首領談談,勸其歸降。”
錢大人質疑道:“談何容易?那些人如今已對官府恨之入骨,怎會輕易歸降?”
孫大人接話:“不試試怎知?總好過坐以待斃。也許許以重利,給些承諾,他們會心動。”
趙大人無奈地聳聳肩:“也隻能如此了。但願天可憐見,讓這風波早日平息,否則,你我皆在劫難逃。”
然而,現實卻不會因為他們的掩耳盜鈴而有所改變。
農民起義的聲勢如同洶湧的潮水,一天比一天高漲。
那些衣衫襤褸卻眼神堅定的起義農民們,在三秦大地的山川溝壑間穿梭,他們的隊伍不斷壯大,所到之處,官府的權威被徹底撼動。
崇禎皇帝大為震怒,立即下旨令兵部查核此事。兵部領旨後,迅速展開調查,然而在調查過程中,卻發現地方官們之間相互推諉扯皮,混亂不堪。
陝西巡撫胡廷宴為了推卸責任,聲稱是延綏巡撫嶽和聲管轄的邊兵作亂,仿佛這一切都與自己毫無幹係。
延綏巡撫嶽和聲聽聞後,自然不肯背這個黑鍋,趕忙辯解說是陝西內地的饑民為“盜”,與自己的邊兵毫無關聯。
陝西巡按禦史吳煥在給朝廷的奏疏中,對這兩位巡撫的行為深感不滿,他憤怒地寫道:“早在七月白水就發生了起義事件,當時就可以看出大多是本地的饑民,而並非邊兵。”
“而如今上報的盜賊都是裝備精良的騎兵,動輒七八千人,如此龐大的規模,完全是兩位巡撫的推諉隱瞞,才導致事態發展到如今這般嚴重的地步。”
在朝廷的朝堂之上,氣氛也是異常緊張。崇禎皇帝麵色陰沉地坐在龍椅上,目光冷冷地掃過殿下的群臣,說道:“陝西盜亂之事,朕已命兵部查核,然地方督撫相互推諉,成何體統!”
就在朝廷官員推卸責任的時候,崇禎年間的災荒,已經演變到了難以收拾的地步,甚至將人性之惡,推到了前所未有的極致。
往昔的災荒,雖也極度悲慘,但至多不過是聽聞路上餓死之人接連不斷,家庭因饑餓難捱,無奈之下隻能交換子女來果腹,劈開屍骨當作柴薪來煮飯。
可如今,這世間竟出現了更為恐怖的景象。人們為了求得生存,不惜屠割活人,以供每日的飲食所需。
在一座破敗的城鎮之中,街道上空無一人,隻有那唿嘯的寒風卷著沙塵肆意飛舞。
突然,從一間破舊的房屋內傳出一陣淒慘的叫聲。
隻見一名男子手持柴刀,瘋狂地撲向自己的妻子,妻子驚恐地瞪大雙眼,拚命掙紮,口中唿喊著:“你為何要如此,我們是夫妻啊!”
男子卻滿臉猙獰,怒吼道:“如今隻有食人才能活下去,我顧不了許多了。”
說罷,一刀砍向妻子,鮮血濺滿了牆壁。
而在另一間破舊茅屋中,傳出令人毛骨悚然的掙紮聲。
一位麵容枯槁、眼神絕望的父親,雙手顫抖著舉起了家中那把破舊的菜刀,對著自己年幼的兒子,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卻又被極度的饑餓所吞噬。
兒子驚恐地瞪大雙眼,稚嫩的臉龐滿是不解與害怕,他拚命地哭喊著:“爹爹,不要!”
那聲音在寂靜的夜裏顯得格外淒慘。可父親像是被惡魔附身一般,嘴裏念叨著:“兒啊,別怪爹爹,這世道不讓咱活啊!”
手起刀落,鮮血濺滿了那早已破敗不堪的牆壁,孩子的哭喊聲戛然而止,隻留下無盡的悲涼在空氣中迴蕩。
在村子的另一頭,兄弟二人本應相互扶持,共度難關。
然而此刻,饑餓使他們喪失了理智。
弟弟望著哥哥,眼中不再有往日的敬重與依賴,取而代之的是瘋狂與貪婪。
哥哥雖有一絲不忍,但在肚子咕咕叫的折磨下,也握緊了手中的木棍。
弟弟突然發瘋似地衝向哥哥,口中喊道:“哥,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兩人瞬間扭打在一起,木棍與拳頭交錯,每一下都充滿了絕望與殘忍。
哥哥畢竟體力稍勝一籌,在一番激烈的搏鬥後,他將弟弟死死地按在地上,雙手卻遲遲下不去最後的狠手。
弟弟趁機一口咬在哥哥的手臂上,哥哥吃痛,憤怒地舉起一塊石頭,朝著弟弟的腦袋砸了下去。
鮮血從弟弟的頭上汩汩流出,染紅了腳下的土地,哥哥望著死去的弟弟,整個人癱倒在地,眼神空洞,不知所措。
在集市的角落,一個骨瘦如柴的老嫗正守著一個簡陋的攤位,攤位上擺放著幾塊散發著腥味的肉。
一位路人路過,皺著眉頭問道:“這是什麽肉?”
老嫗眼神閃爍,低聲說道:“這是……這是打來的野獸肉,都醃製好了,便宜賣。”
路人心中生疑,仔細一看,發現那肉的紋理竟似人肉,頓時嚇得臉色蒼白,轉身欲走。
老嫗見狀,急忙拉住路人,哀求道:“客官,買下吧,我一家人已經多日未食,若不賣出去,我們都得餓死。”
路人奮力掙脫,倉皇逃離。
城中的縣衙內,知縣滿臉愁苦地坐在公堂之上。
師爺在一旁無奈地說道:“大人,如今這城中食人之事屢禁不止,律法在此時仿佛失去了作用,這該如何是好?”
知縣長歎一聲:“本朝以仁孝治天下,如今卻出現這等違背人倫之事,我身為父母官,卻無力阻止,實在是愧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