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到大成殿內,範正源給予姚名成三個文心啟蒙選擇。
“賦得古原草送別,小池,元日你選吧,這三首啟蒙詩你能從哪首中獲得感悟,你就用哪首詩塑文心。”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姚名成首先默誦出小池詩句,按範正源交代他的那樣,閉眼沉浸式體會詩文中蘊含的意境,情感。
悄然無聲的泉眼之內,有細細水流安靜地從中流淌出來,就連遮住這片水麵的樹蔭都喜歡如此晴朗柔和的風景。
小荷葉才剛從水麵處露出它的尖尖小角,早已有一隻蜻蜓穩穩停立在小角之上。
姚名成當然能懂,這首小池詩描繪的是大自然中萬物和諧共生,極富生命力的一幅池麵荷蜓圖。
他也能從中領悟到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內心對於這片小池環境的喜愛與興趣。
可問題關鍵是,他腦海裏早就已經想象出這幅池麵荷蜓圖的畫麵,為何遲遲不見自己身邊出現幻象?
範正源說文心啟蒙的標識為橙心顯照,即吟誦詩篇者身邊出現詩文幻象。
這就代表吟誦者真正領悟了詩文當中蘊含的力量,並成功借助此詩初步塑造出自身文心,可一舉破入橙心顯照之二重境界。
“別急躁,耐心感受詩文意境,情感,將自己代入到詩人視角去感受。”
在旁密切關注著姚名成此刻動靜的範正源,見他隱隱有皺眉趨勢,及時出言提醒他。
好在姚名成那顆躁動的心很快便被他自己成功平息下來。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泉眼無聲,樹陰照水……”
眨眼又過去大半刻鍾時間,姚名成口中仍在反複默誦著小池詩文。
“好了,看來你不適合小池這首詩,換一首嚐試吧。”範正源覺得時間差不多夠了,開口打斷姚名成思緒。
“為什麽師父,我感覺還可以再試試啊,好像有點眉目。”
姚名成不解範正源做法,還想繼續嚐試。
“文心這種東西,講究的是無心栽柳柳成蔭,死求不得。你已經嚐試快一刻鍾時間,再嚐試下去,心也會亂。”
“好吧,那我接下來嚐試賦得古原草送別。”
姚名成目光移迴身前書桌,默誦出聲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原野上長滿茂盛青草,每年秋去春來,草色枯榮。縱使遭受野火焚燒,春風一過,青草亦能頑強再生……不對,不對啊!
姚名成猛然睜開眼,看向範正源。
“師父,這詩的題目叫賦得古原草送別,重點不該是送別嗎?怎麽隻寫了青草?”
“因為這首詩是殘篇,經曆前朝戰亂,李家藏書閣中隻有這詩的名字及前四句記載,我們知道後麵還有詩句,但不知是什麽。”
此話一出,姚名成頓時感到內心泄氣。
“古人用來表達送別情義的詩文,我連他寫的送別詩文是什麽都不知道,如何感悟。”
“像我那樣感悟野火燒草不就行了,或是感悟青草頑強,任你擇二者取其一,這首詩可比小池好感悟的多。”
正如範正源所說,詩不言情,光講其物,確實對感悟者的要求會降低很多。
隻需要姚名成腦海中像剛才那樣,想象出原野上青草茂盛,每逢歲末枯榮,野火焚燒,始終不改其頑強本性的場景即可。
他也確實想象出來了,無奈想的有點多,除卻這幅原野盛草圖以外……
他更想知道站立在原野之上的詩人,其看到此番景象,該是生出何等送別情義?
又是何來的送別之人?
“唿……再換首詩吧師父。”姚名成口中長籲出氣,無奈睜眼放棄。
“野火燒草,生生不息,這兩種意境你一個都體會不到?”
範正源看樣子感到極為詫異,疑惑語氣裏尚且帶有幾分質問口吻,懷疑是不是姚名成沒認真嚐試。
“想象到場景了,但我還想知道詩人後麵寫的送別內容,在野火燒草,生生不息之後……”
不等姚名成解釋完自身想法,範正源已是不悅打斷。
“你想那麽多幹什麽,拿這首詩當成文心啟蒙詩感悟即可,後麵的內容你等以後再去探索也不遲。”
“唉……”
沉默良久,姚名成終究隻能搖頭歎息。
他當不了這個睜眼瞎,就如同他先前思考大道大德那樣,他寧願對此一直抱有疑惑,不解心思。
他也絕對不願意帶著一知半解,曲解誤解的意思去理解詩文內容。
明明是首送別詩,詩人想借原野青草之景來抒發送別友人之情,現在後人反倒拋開最重要的送別之情不管。
單單感悟他前麵用作鋪墊的野火燒草,生生不息之景。
說真的,姚名成現在其實很想用範正源剛才說的那句“舍本逐末”,來反駁他此刻投給自己的異樣目光。
不過當麵頂撞師父這事,他既不敢,也不想,更不能。
因此最終他隻得在範正源滿是“孺子不可教也”的失望目光之中,忍受著無比煎熬。
“算了,還有最後這首元日你試試。”
如蒙大赦的姚名成趕忙放空自身心緒,寄希望於最後這次文心啟蒙的機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
仍舊是熟悉的話未說完,打斷聲起。
“小姑父,元日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忘了?讓他拿這個當作啟蒙詩,不妥吧。”
在旁默默看著一切發生的李易清終於忍不住開口,提醒她這個政治敏銳性極度缺乏的小姑父要慎重。
“王……隻是借他的詩來啟蒙文心,以後不在人前顯照,這應該沒什麽問題吧。”
範正源自然清楚李易清話中意思,但他仍抱有些許僥幸心理。
“橙心啟蒙詩一旦出現,或多或少都會給人帶來影響,難保以後不會有人發現,誤會。”
“這……要是三首啟蒙詩都不行的話,那不就隻有靠詞來啟蒙?問題是可以拿來用作啟蒙的詞,你爹帶來的典籍中沒有啊。”
聽著兩人談論自己完全不懂的話題,姚名成開始插話。
“師父,你們說的什麽東西,元日這首詩為何不能用作啟蒙?還有,用作啟蒙的詩詞難道有什麽特定要求嗎?”
“元日背後牽扯到一個人,這人身份比較敏感,容易為你招來禍患。
當然有要求,啟蒙詩詞是給文心未塑者初塑文心用的,倘若詩詞內容,情感太過晦澀難懂,靠你自己無法感悟,那還談何顯照。”
姚名成不信這個邪,以他之傲人天姿,未嚐不可一試所謂晦澀難懂之詩詞。
“師父你讓我試試唄,再告訴我幾首詩詞,讓我自己感悟。”
範正源笑他太過天真,不自量力。
“行,你且聽好。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係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江河中,大片蘆葦枯葉,緩緩飄落至沙洲之上,將其鋪滿。淺淺的冰冷水流,在沙洲之上安靜淌過。
時隔二十年光景,我再次經過此座南樓。柳樹下係著的小舟尚未平穩……
“賦得古原草送別,小池,元日你選吧,這三首啟蒙詩你能從哪首中獲得感悟,你就用哪首詩塑文心。”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姚名成首先默誦出小池詩句,按範正源交代他的那樣,閉眼沉浸式體會詩文中蘊含的意境,情感。
悄然無聲的泉眼之內,有細細水流安靜地從中流淌出來,就連遮住這片水麵的樹蔭都喜歡如此晴朗柔和的風景。
小荷葉才剛從水麵處露出它的尖尖小角,早已有一隻蜻蜓穩穩停立在小角之上。
姚名成當然能懂,這首小池詩描繪的是大自然中萬物和諧共生,極富生命力的一幅池麵荷蜓圖。
他也能從中領悟到詩人在寫這首詩時,內心對於這片小池環境的喜愛與興趣。
可問題關鍵是,他腦海裏早就已經想象出這幅池麵荷蜓圖的畫麵,為何遲遲不見自己身邊出現幻象?
範正源說文心啟蒙的標識為橙心顯照,即吟誦詩篇者身邊出現詩文幻象。
這就代表吟誦者真正領悟了詩文當中蘊含的力量,並成功借助此詩初步塑造出自身文心,可一舉破入橙心顯照之二重境界。
“別急躁,耐心感受詩文意境,情感,將自己代入到詩人視角去感受。”
在旁密切關注著姚名成此刻動靜的範正源,見他隱隱有皺眉趨勢,及時出言提醒他。
好在姚名成那顆躁動的心很快便被他自己成功平息下來。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泉眼無聲,樹陰照水……”
眨眼又過去大半刻鍾時間,姚名成口中仍在反複默誦著小池詩文。
“好了,看來你不適合小池這首詩,換一首嚐試吧。”範正源覺得時間差不多夠了,開口打斷姚名成思緒。
“為什麽師父,我感覺還可以再試試啊,好像有點眉目。”
姚名成不解範正源做法,還想繼續嚐試。
“文心這種東西,講究的是無心栽柳柳成蔭,死求不得。你已經嚐試快一刻鍾時間,再嚐試下去,心也會亂。”
“好吧,那我接下來嚐試賦得古原草送別。”
姚名成目光移迴身前書桌,默誦出聲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原野上長滿茂盛青草,每年秋去春來,草色枯榮。縱使遭受野火焚燒,春風一過,青草亦能頑強再生……不對,不對啊!
姚名成猛然睜開眼,看向範正源。
“師父,這詩的題目叫賦得古原草送別,重點不該是送別嗎?怎麽隻寫了青草?”
“因為這首詩是殘篇,經曆前朝戰亂,李家藏書閣中隻有這詩的名字及前四句記載,我們知道後麵還有詩句,但不知是什麽。”
此話一出,姚名成頓時感到內心泄氣。
“古人用來表達送別情義的詩文,我連他寫的送別詩文是什麽都不知道,如何感悟。”
“像我那樣感悟野火燒草不就行了,或是感悟青草頑強,任你擇二者取其一,這首詩可比小池好感悟的多。”
正如範正源所說,詩不言情,光講其物,確實對感悟者的要求會降低很多。
隻需要姚名成腦海中像剛才那樣,想象出原野上青草茂盛,每逢歲末枯榮,野火焚燒,始終不改其頑強本性的場景即可。
他也確實想象出來了,無奈想的有點多,除卻這幅原野盛草圖以外……
他更想知道站立在原野之上的詩人,其看到此番景象,該是生出何等送別情義?
又是何來的送別之人?
“唿……再換首詩吧師父。”姚名成口中長籲出氣,無奈睜眼放棄。
“野火燒草,生生不息,這兩種意境你一個都體會不到?”
範正源看樣子感到極為詫異,疑惑語氣裏尚且帶有幾分質問口吻,懷疑是不是姚名成沒認真嚐試。
“想象到場景了,但我還想知道詩人後麵寫的送別內容,在野火燒草,生生不息之後……”
不等姚名成解釋完自身想法,範正源已是不悅打斷。
“你想那麽多幹什麽,拿這首詩當成文心啟蒙詩感悟即可,後麵的內容你等以後再去探索也不遲。”
“唉……”
沉默良久,姚名成終究隻能搖頭歎息。
他當不了這個睜眼瞎,就如同他先前思考大道大德那樣,他寧願對此一直抱有疑惑,不解心思。
他也絕對不願意帶著一知半解,曲解誤解的意思去理解詩文內容。
明明是首送別詩,詩人想借原野青草之景來抒發送別友人之情,現在後人反倒拋開最重要的送別之情不管。
單單感悟他前麵用作鋪墊的野火燒草,生生不息之景。
說真的,姚名成現在其實很想用範正源剛才說的那句“舍本逐末”,來反駁他此刻投給自己的異樣目光。
不過當麵頂撞師父這事,他既不敢,也不想,更不能。
因此最終他隻得在範正源滿是“孺子不可教也”的失望目光之中,忍受著無比煎熬。
“算了,還有最後這首元日你試試。”
如蒙大赦的姚名成趕忙放空自身心緒,寄希望於最後這次文心啟蒙的機會。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
仍舊是熟悉的話未說完,打斷聲起。
“小姑父,元日這首詩是誰寫的你忘了?讓他拿這個當作啟蒙詩,不妥吧。”
在旁默默看著一切發生的李易清終於忍不住開口,提醒她這個政治敏銳性極度缺乏的小姑父要慎重。
“王……隻是借他的詩來啟蒙文心,以後不在人前顯照,這應該沒什麽問題吧。”
範正源自然清楚李易清話中意思,但他仍抱有些許僥幸心理。
“橙心啟蒙詩一旦出現,或多或少都會給人帶來影響,難保以後不會有人發現,誤會。”
“這……要是三首啟蒙詩都不行的話,那不就隻有靠詞來啟蒙?問題是可以拿來用作啟蒙的詞,你爹帶來的典籍中沒有啊。”
聽著兩人談論自己完全不懂的話題,姚名成開始插話。
“師父,你們說的什麽東西,元日這首詩為何不能用作啟蒙?還有,用作啟蒙的詩詞難道有什麽特定要求嗎?”
“元日背後牽扯到一個人,這人身份比較敏感,容易為你招來禍患。
當然有要求,啟蒙詩詞是給文心未塑者初塑文心用的,倘若詩詞內容,情感太過晦澀難懂,靠你自己無法感悟,那還談何顯照。”
姚名成不信這個邪,以他之傲人天姿,未嚐不可一試所謂晦澀難懂之詩詞。
“師父你讓我試試唄,再告訴我幾首詩詞,讓我自己感悟。”
範正源笑他太過天真,不自量力。
“行,你且聽好。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係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江河中,大片蘆葦枯葉,緩緩飄落至沙洲之上,將其鋪滿。淺淺的冰冷水流,在沙洲之上安靜淌過。
時隔二十年光景,我再次經過此座南樓。柳樹下係著的小舟尚未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