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
姚名成從出生到現在,總共才活了不到二十年光景,如何能感悟得了詞人此句“二十年重過南樓”中含有感情?
既連此句蘊含悵惘之情,他都無法切身體會,感悟到,更別提後麵這段詞了。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為何要稱此舊江山中渾是新愁?詞人作詞時內心的愁究竟從何而來,這些姚名成統統搞不明白。
“師父,這詞作者是誰,他的生平經曆,以及他作詞前後經曆的事情,能告訴我嗎?”
光給他一篇莫名其妙的言愁之作,不言愁從何來,讓他怎麽感悟體會。
“詞作者姓劉,字改之,興紹年生人,詞作於淳德年間,恰逢韓節夫主張北伐,他本人一生四次應舉不中,布衣終生。”
範正源麵無表情說完這些,仍舊負手立於原地。
意思很明顯,他準備看姚名成表演。
不管姚名成問範正源什麽問題,隻要不妨礙到文心啟蒙,他全都可以告訴姚名成。
他就想看看姚名成到底還能自信多久。
“一生應舉不中,布衣終生。恰逢韓節夫主張北伐蠻夷……”
姚名成嘴裏小聲念叨著範正源講述的詞人作詞背景,試圖從中找出詞人“新愁”來由。
倘若劉改之他是因為屢試不中,滿腔壯誌無法施展出來而感到新愁,那他為何要寫這“舊江山渾是新愁”一句?
將自身科舉不中的愁緒予以眼前整片江山,難不成劉改之他還是個悲觀消極的人。
不對,百之萬分的不對啊!
姚名成這時想起詞作背後還蘊含有強大力量,再加上範正源方才親口給予它的“晦澀難懂”四字評價。
如果隻是一首詞人因為屢次科舉不中,而感到極度悲傷地寫來發牢騷的詞作。
那他憑什麽可以登上名傳錄,又憑什麽當得起“晦澀難懂”此四字評價?
這不稍微知道一點劉改之生平經曆的人都能懂他意思嗎?
姚名成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推測被他自己迅速推翻掉。
或許劉改之“新愁”裏的確包含有……他自身壯誌經久不得酬的意味在裏麵,但絕不僅限於此。
他敢肯定,劉改之內心一定還有更大的“新愁”!
除了屢試不中這點,再就是韓節夫北伐。
現如今皇佑七年,當初淳德年間,韓節夫因翼戴有功,得以上任平章軍國事,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上,總攬朝政大權。
韓節夫隨即主張北伐抗金大業,意欲光複河山,然……北伐失敗。
他本人最後也淪落至命喪墳破,身首異處的淒慘下場,此事為天下儒生所熟知,姚名成當然也不例外。
難不成劉改之他心中的愁……他也是個主和派軟骨頭!
姚名成內心中此等想法出現還不到一刹那時間,他就反應過來自己想多了。
主和派麵對韓節夫北伐一事,要麽是持強烈反對態度,直接出言反駁,要麽就明裏暗裏諷刺。
哪還會像他這樣,以“愁”代指,愁什麽?愁北伐抗金失敗?
那不是主和派們一貫以來的作風。
新愁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姚名成心中開始反複咀嚼起劉改之寫的最後這句話,他能夠直觀感受到,劉改之在寫下最後這句話時候……
他內心中那股較“新愁”二字,更甚百倍的惆悵之意。
他在感慨他自己如今年華已逝,哪怕還想買上桂花,帶著酒壺外出遊玩。
照舊不複往日攜三五好友一起,在水麵上泛舟逍遙之時,那位同樣叫作劉改之的少年快樂嗎?
單從字麵意思上理解,或許是這樣吧,但姚名成覺得這句話與“新愁”二字比起來。
背後愁緒隻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者“新愁”二字中包含的愁緒都如此複雜,更何況是此句“終不似,少年遊”?
姚名成心頭處思索良久,終究體會不到劉改之心中另外的愁緒何在,無奈再次開口求助他師父。
“師父,這劉改之是個什麽樣的人,你能跟我講講嗎?我能感覺到他內心當中另有愁緒,但我不知道他除了愁自己仕途不順,愁自己年華已逝以外,還在愁些什麽。”
“知道了又能如何?你以為我說的感悟,體會幾個字這麽容易就能做到?
文心顯照,輝映二境,不僅需要後來者真正懂得詩詞作者,在創作這首詩詞之時內心的情感,能夠做到最大程度與他們共情。
甚至有的詩詞,其中還寄托有作者對後來之人的期望與希冀,需要他們做到。
我就算告訴你劉改之他從出生到去世,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你才多大年紀,你才經曆過多少事情,怎敢輕言共情二字?”
一番無情質問下來,姚名成徹底陷入沉默無言境地。
“啟蒙詩重在啟蒙二字,你現在經曆還不夠,隻能理解那些相對來說意境淺薄,情感單一的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多好啊……你說你……”
範正源說話語氣放緩道,還是希望能讓姚名成迴心轉意。
“唉……也罷,事關你自身心境修煉,我這外人不能過多幹預你內心的選擇。隻是我最後再問你一遍,你真的想好了嗎?”
姚名成剛想問他,讓自己想好什麽。
“我和易清現在能提供給你的啟蒙詩就這兩首,如果真的都不行的話,你就隻能依靠自己外出曆練,覓得文心初塑之法了。”
外出曆練?姚名成對此自然感到極為陌生,不懂他話中何意。
“尋常人想讓文心初塑,踏入橙心顯照境界,首先應該嚐試的是依靠啟蒙詩詞。但要是啟蒙詩詞對他無用,那他便隻能依靠自己外出曆練。
於滾滾紅塵之中曆練己心,或是迴歸之後再嚐試用詩詞啟蒙文心,或是在曆練途中遇到合適契機,直接跨入橙心顯照境界。”
“那……師父,我具體該如何曆練?去哪裏曆練,曆練多久?”
姚名成聽範正源這話,仿佛下一秒就要把自己趕出嶽縣,不由得麵露擔憂問道。
總不會讓他在外麵流浪個十年八載才能迴家吧。
“常人外出曆練,通常以三年為期,不管能否尋得文心塑造契機,都能迴來趕上科舉考試。至於你,就曆練五個月迴來吧。”
“迴來剛好趕上七月解試?趕科舉考試跟塑造文心二者之間有關聯嗎?”
姚名成疑惑問他,況且參加解試難道不要自己在學堂裏坐著學習經義,策論,詞賦等諸多科目嗎?
自己要是外出曆練的話,還怎麽學習這些東西,更不可能考中舉人吧。
“此科舉考試,非彼科舉考試。我們儒道中人同樣有獨屬於自己的天門選士,考的不是經義,策論,詞賦這些最基礎的東西。
儒道天門選士考的是儒生心境,根據每個人不同心境,量身定製出不同考核內容。
天門選士與科舉考試相類似,分為殿,京,路三級,拿我們江興路的文廟儒生舉例,你首先要在江興路文廟大比上脫穎而出。
然後再進京參加舉國文廟大比,最後走到當今聖上麵前,接受他親自考核。”
僅僅聽見範正源口中吐出的“天門選士”這四個字,姚名成內心深處就已感到一陣心潮澎湃,乃至於等他說完最後這段話。
姚名成完全忘了問“天門選士”選出來的人,和普通科舉考試選出來的人有何區別。
姚名成從出生到現在,總共才活了不到二十年光景,如何能感悟得了詞人此句“二十年重過南樓”中含有感情?
既連此句蘊含悵惘之情,他都無法切身體會,感悟到,更別提後麵這段詞了。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為何要稱此舊江山中渾是新愁?詞人作詞時內心的愁究竟從何而來,這些姚名成統統搞不明白。
“師父,這詞作者是誰,他的生平經曆,以及他作詞前後經曆的事情,能告訴我嗎?”
光給他一篇莫名其妙的言愁之作,不言愁從何來,讓他怎麽感悟體會。
“詞作者姓劉,字改之,興紹年生人,詞作於淳德年間,恰逢韓節夫主張北伐,他本人一生四次應舉不中,布衣終生。”
範正源麵無表情說完這些,仍舊負手立於原地。
意思很明顯,他準備看姚名成表演。
不管姚名成問範正源什麽問題,隻要不妨礙到文心啟蒙,他全都可以告訴姚名成。
他就想看看姚名成到底還能自信多久。
“一生應舉不中,布衣終生。恰逢韓節夫主張北伐蠻夷……”
姚名成嘴裏小聲念叨著範正源講述的詞人作詞背景,試圖從中找出詞人“新愁”來由。
倘若劉改之他是因為屢試不中,滿腔壯誌無法施展出來而感到新愁,那他為何要寫這“舊江山渾是新愁”一句?
將自身科舉不中的愁緒予以眼前整片江山,難不成劉改之他還是個悲觀消極的人。
不對,百之萬分的不對啊!
姚名成這時想起詞作背後還蘊含有強大力量,再加上範正源方才親口給予它的“晦澀難懂”四字評價。
如果隻是一首詞人因為屢次科舉不中,而感到極度悲傷地寫來發牢騷的詞作。
那他憑什麽可以登上名傳錄,又憑什麽當得起“晦澀難懂”此四字評價?
這不稍微知道一點劉改之生平經曆的人都能懂他意思嗎?
姚名成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推測被他自己迅速推翻掉。
或許劉改之“新愁”裏的確包含有……他自身壯誌經久不得酬的意味在裏麵,但絕不僅限於此。
他敢肯定,劉改之內心一定還有更大的“新愁”!
除了屢試不中這點,再就是韓節夫北伐。
現如今皇佑七年,當初淳德年間,韓節夫因翼戴有功,得以上任平章軍國事,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之上,總攬朝政大權。
韓節夫隨即主張北伐抗金大業,意欲光複河山,然……北伐失敗。
他本人最後也淪落至命喪墳破,身首異處的淒慘下場,此事為天下儒生所熟知,姚名成當然也不例外。
難不成劉改之他心中的愁……他也是個主和派軟骨頭!
姚名成內心中此等想法出現還不到一刹那時間,他就反應過來自己想多了。
主和派麵對韓節夫北伐一事,要麽是持強烈反對態度,直接出言反駁,要麽就明裏暗裏諷刺。
哪還會像他這樣,以“愁”代指,愁什麽?愁北伐抗金失敗?
那不是主和派們一貫以來的作風。
新愁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姚名成心中開始反複咀嚼起劉改之寫的最後這句話,他能夠直觀感受到,劉改之在寫下最後這句話時候……
他內心中那股較“新愁”二字,更甚百倍的惆悵之意。
他在感慨他自己如今年華已逝,哪怕還想買上桂花,帶著酒壺外出遊玩。
照舊不複往日攜三五好友一起,在水麵上泛舟逍遙之時,那位同樣叫作劉改之的少年快樂嗎?
單從字麵意思上理解,或許是這樣吧,但姚名成覺得這句話與“新愁”二字比起來。
背後愁緒隻可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前者“新愁”二字中包含的愁緒都如此複雜,更何況是此句“終不似,少年遊”?
姚名成心頭處思索良久,終究體會不到劉改之心中另外的愁緒何在,無奈再次開口求助他師父。
“師父,這劉改之是個什麽樣的人,你能跟我講講嗎?我能感覺到他內心當中另有愁緒,但我不知道他除了愁自己仕途不順,愁自己年華已逝以外,還在愁些什麽。”
“知道了又能如何?你以為我說的感悟,體會幾個字這麽容易就能做到?
文心顯照,輝映二境,不僅需要後來者真正懂得詩詞作者,在創作這首詩詞之時內心的情感,能夠做到最大程度與他們共情。
甚至有的詩詞,其中還寄托有作者對後來之人的期望與希冀,需要他們做到。
我就算告訴你劉改之他從出生到去世,身上發生的所有事情。你才多大年紀,你才經曆過多少事情,怎敢輕言共情二字?”
一番無情質問下來,姚名成徹底陷入沉默無言境地。
“啟蒙詩重在啟蒙二字,你現在經曆還不夠,隻能理解那些相對來說意境淺薄,情感單一的詩詞,賦得古原草送別多好啊……你說你……”
範正源說話語氣放緩道,還是希望能讓姚名成迴心轉意。
“唉……也罷,事關你自身心境修煉,我這外人不能過多幹預你內心的選擇。隻是我最後再問你一遍,你真的想好了嗎?”
姚名成剛想問他,讓自己想好什麽。
“我和易清現在能提供給你的啟蒙詩就這兩首,如果真的都不行的話,你就隻能依靠自己外出曆練,覓得文心初塑之法了。”
外出曆練?姚名成對此自然感到極為陌生,不懂他話中何意。
“尋常人想讓文心初塑,踏入橙心顯照境界,首先應該嚐試的是依靠啟蒙詩詞。但要是啟蒙詩詞對他無用,那他便隻能依靠自己外出曆練。
於滾滾紅塵之中曆練己心,或是迴歸之後再嚐試用詩詞啟蒙文心,或是在曆練途中遇到合適契機,直接跨入橙心顯照境界。”
“那……師父,我具體該如何曆練?去哪裏曆練,曆練多久?”
姚名成聽範正源這話,仿佛下一秒就要把自己趕出嶽縣,不由得麵露擔憂問道。
總不會讓他在外麵流浪個十年八載才能迴家吧。
“常人外出曆練,通常以三年為期,不管能否尋得文心塑造契機,都能迴來趕上科舉考試。至於你,就曆練五個月迴來吧。”
“迴來剛好趕上七月解試?趕科舉考試跟塑造文心二者之間有關聯嗎?”
姚名成疑惑問他,況且參加解試難道不要自己在學堂裏坐著學習經義,策論,詞賦等諸多科目嗎?
自己要是外出曆練的話,還怎麽學習這些東西,更不可能考中舉人吧。
“此科舉考試,非彼科舉考試。我們儒道中人同樣有獨屬於自己的天門選士,考的不是經義,策論,詞賦這些最基礎的東西。
儒道天門選士考的是儒生心境,根據每個人不同心境,量身定製出不同考核內容。
天門選士與科舉考試相類似,分為殿,京,路三級,拿我們江興路的文廟儒生舉例,你首先要在江興路文廟大比上脫穎而出。
然後再進京參加舉國文廟大比,最後走到當今聖上麵前,接受他親自考核。”
僅僅聽見範正源口中吐出的“天門選士”這四個字,姚名成內心深處就已感到一陣心潮澎湃,乃至於等他說完最後這段話。
姚名成完全忘了問“天門選士”選出來的人,和普通科舉考試選出來的人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