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善嘿嘿一笑,道:“郭大人也說了,江南恢複需要的一年半載而已,可開了海禁,再下西洋就不是一年半載了,若是下官沒記錯的話,我大明下西洋是從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迴國,耗費整整兩年三個月。


    第二次是從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迴,永樂七年夏迴國,同樣是耗費兩年,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莫不是耗費一年半載,有這兩年的功夫,江南的經濟怕是也恢複了差不多了,到那時候再收點銀子,隻怕江南百姓也無可厚非的事情,大明的國庫還不能充盈麽?“


    這話兒被楊善笑吟吟的問出來,卻也極有說服力。


    一時眾人紛紛點頭不止,尤其是那些言官,禦史,可是堅決擁護祖宗規矩的中堅力量,楊善的這番話兒可算是說出了他們要說的話兒。


    “話雖不錯,可咱們也不能年年指望江南吧,江南也不是鐵打的,就沒有一個災年什麽的,再說了江南水災可不少,這些年朝廷投入江南的銀子可不少,與江南的收入相比,可是差不多的,兩年後江南到底能收入多少稅收,還是個未知之數,楊大人讓朝廷為了一個未知的江南上登上兩年,結果如何,相信不用邊關的將士催促,咱們的天下的官兒就坐不住了?”郭資冷聲道。


    “可咱麽也不能為了銀子,壞了祖宗規矩!”楊善毫不退讓,步步緊逼的道。


    朝廷之上本就這次開海禁、下西洋多有微詞,尤其是下西洋,永樂年六次,朝廷看似是萬國來朝,麵子上很瘋狂,可朝廷送出去的東西可不少,做的也都是賠本的買賣,早就引起了朝廷官員不滿的,所以一聽下西洋,沒多少官兒同意,因此,多數人還是站在楊善這一旁,慢慢加入的官員也越來越多,實力自是大了幾分,而郭資則與戶部幾個官員苦苦支撐,與對方唇槍舌劍、各不相讓,但舌戰人多自有人多的好處,一來聲音大,二來,加入的都是言官、禦史之類的清流,他們飽讀詩書,對於祖宗規矩清清楚無比,說話之餘引經據典,罵人與無形,很快就控製了局麵,穩穩的占領了上風,而郭資這邊,看著人數不少,但也隻是戶部的侍郎、戶部巡官,主事;度支主事;金部主事;倉部主事,這些人雖也是讀書人,讓他們掌稽核版籍、賦役實征等會計統計還行,讓他們吵架,那就不靈光了,幾個陣仗下來,除了郭資一人獨自在支撐外,其餘眾人都已敗下陣來。


    如此一來,局麵就是一邊倒,言官的抱著祖宗規矩這把尚方寶劍,可謂是無往不利,而郭資的理由倒是不掃,可在祖宗規矩麵前,不免有些畏手畏腳,一時之間,落在眾人的耳朵裏也就是七個字——祖宗規矩大於天!


    龍椅上的朱瞻基一直關注的著局麵,他今日的重點幾放在了楊崢的身上,所以從一開始就表現得不急不躁,可不急並不代表不燥,尤其是說了大半天,堂堂戶部尚書就是沒突破祖宗規矩這把尚方寶劍,反而讓局麵向更不利的方麵發展,不免有些著急起來,掃了一眼楊崢,見這位主事人仿佛沒搞清狀況一樣,正伸長著脖子四處張望,不時隨著那些言官吆喝幾句,更是動怒。


    而文官之首的楊士奇,自從剛才說了幾句話兒,表現了一番見解後,就一直沒說話,整個內閣毫無作為,讓他忍不住哼了聲。


    到是鄭和、王景弘、馬歡等人幾次想要說話,均被楊崢不可輕舉妄動的眼神給壓製了下來,所以朱瞻基等待的主力幹將,一個都吭聲,任由這幫蝦兵蟹將吵了大半天,如何不氣惱。


    到不是楊崢不想讓鄭和說話,而是眼下的局麵,首先要突破的祖宗規矩這道防線,鄭和功勳不少,這無人否認,可終究是一個太監,一旦參與到祖宗規矩四個字上,少不了被人攻擊,因為他們本身就是違背了祖宗規矩,再說了他們的戰場是在下西洋上,而不是在這種耍嘴皮上。


    爭吵的局麵還在繼續,朱瞻基等了一會兒,仍沒見動靜,也不好多說,幹脆將挺直的身子向後輕輕一靠,落在軟軟的靠背上,舒服了哼了聲,貼著一雙眼皮子看著台下一幫人爭來爭去。


    要說大明官員吵架的水平可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明明可以三言兩語罵完的事兒,愣是罵了半柱香的功夫,讓人佩服之餘,也讓人好生煩惱。


    最先不快的楊榮,他看了一眼爭吵的官兒,道:“我說幾位大人,你們這麽爭來爭去有意思麽,我看還是迴到正經事兒上吧,咱們還是商量商量,這開海禁重要,還是祖宗規矩重要?”


    要說楊榮這幾句話兒就是說得好,隻是輕輕這麽一帶,就將話兒帶到了主事兒上來了。


    眾人先各自看看,楊善伸出舌頭舔了舔幹裂的嘴唇,說了這麽大半天的話兒,早已口幹舌燥,偏生皇帝也不給杯茶湯喝喝,讓他好生難受,聽了楊榮這話兒,沒好氣的道:“這還用說麽,當然是祖宗規矩重要?”


    “胡說,開海禁是為朝廷謀取福利,當然是海禁重要?”郭資揣著粗氣道,他畢竟年紀大了,與眾人爭吵了這一番,早已累得上氣不接下氣,已經沒多少氣力說話,可一聽楊善說話,也不知哪兒的氣力,硬是氣衝衝的說出了這句話。


    一聽這兩大人又要爭吵起來,朱瞻基大幹頭疼,皺著眉頭看了一眼楊崢,見他似笑非笑的看著局麵,登時心頭有氣惱,忍不住對著金英嘀咕了聲。


    金英點了點,先前走了一步,朗聲道:“皇上問吏部侍郎楊大人,對這事兒有什麽看法?”


    這話兒一出,眾人先是一愣,吏部侍郎的官兒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可比起內閣大學士、皇親國戚,以及六部尚書、都察院來說的確小了些,眾人怎麽也沒想到這一個吏部郎中,竟獲得皇帝的青睞。


    郭璡更是驚訝,他本就對楊崢進入吏部多少有些不滿,但礙於人家的麵子大,又在安南立下的大功,內閣有楊士奇幫撐著,就是英國公對他也是禮遇有加,所以才忍住了,對於他這兩日沒去當值,也沒怎麽在意,卻沒想到,皇帝今日將這麽大的事兒不問內閣,不問自己這個吏部尚書,直接問了自己下屬,那張老臉登時紅了一下。


    楊崢早就知道皇帝不會這麽輕易的放過自己,剛開始裝孫子,說到底還是了解情況,一來他兩年沒上朝,局麵如何一無所知,二來麽,讓這些蝦兵蟹將先跳出來,也好看清楚形勢,從中看出有沒有讚同的人,如今這兩個目的無疑是達到了,所以也沒必要繼續裝孫子了,聽了皇帝的話兒,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走了出來,先是對朱瞻基行了人臣之禮,才開口道:“《禮記•經解》:“規矩誠設,不可欺以方圜。”孔穎達疏:“規所以正圓,矩所以正方。”《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榘而改鑿!”晉葛洪《抱樸子•辭義》:“乾坤方圓,非規矩之功。”《史記•禮書》:“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動靜有節,趨步商羽,進退周旋,鹹有規矩。”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七:“疆父為相清正,謹守規矩,自奉如寒士,書卷不釋手。這麽多先哲都說規矩,足見其規矩的重要,更何況是祖宗留下的規矩,所以微臣看,祖宗規矩很重要!”就在眾人紛紛點頭,鄭和驚訝,朱瞻基遲疑之餘,聽得楊崢又道:“可咱又覺得郭大人說的沒錯,朝廷的情況如此,戶部年年沒銀子,開海禁既能獲得好處,開一下似也說得過去!”


    自從有了開海禁、下西洋的想法,他就一直在為這件事準備,所以從一開始他就定下了溫和的調子,目的就是想通過和平的爭論來解決這件事?


    “好一個耍滑頭的小子!”楊善忍不住嘀咕了聲,先前還以為他還以為楊崢支持自己,可誰知人家話兒一轉,竟說出兩邊都不得罪的話兒來,他自問曆經磨礪,為人圓滑,學會了一套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本領,算一個人精,可今兒才發現,人家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本事悄無聲息就展現了出來,頗有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比起自己可不在一個境界,不由得汗顏了一把。


    楊士奇則嘴角牽動了一下:“好個楊小弟,耍滑頭都耍到金鑾殿上了……這下怕是有好戲看了?“


    鄭和到也罷了,身後的王景弘、馬歡二人則咋了咋舌:“這個楊大人還真見風使舵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