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是麽,那你說說看,朕是要維護祖宗規矩,還是開海禁,充盈戶部呢?”朱瞻基笑眯眯的道,趁著旁人不注意,狠狠瞪了他一眼,那意思在明顯不過了,差不多得了,再不拿出點實際行動來,小心朕收拾你!


    能站在這座大殿上的人,莫不是在官場上摸爬打滾了大半輩子,才有了一席之地,可謂是人精中的人精了,皇帝雖笑著說話兒,可誰都聽得出來,皇帝這是在逼著人家楊大人做出選擇。一時之間,不管是好奇,還是驚訝,甚至茫然也好,都將目光紛紛看了過來。


    楊崢麵上帶著笑容,那精致的五官將那一抹笑容堆砌到恰到好處,配上那一身大紅的官袍,落在眾人的眼裏,竟說不出的舒服。


    楊崢對朱瞻基拱了拱手,笑著道:“其實微臣剛才已經亮明了自己的態度?“


    朱瞻基哦了聲,好奇的道:“朕怎麽沒看出來?“


    眾人奇怪朱瞻基為何會對一個小小的三品吏部侍郎這麽有這麽好的耐心,好奇歸好奇,但誰讓人家是皇帝呢,總不能皇帝對旁人表現耐心,需要問一下自己吧。


    楊崢臉上的笑容依舊掛著,而且是呈現蔓延的趨勢,不多時笑容滿麵,他笑吟吟的道:“微臣覺得,這兩件事其實就是一件事,開海禁既不違反祖製,而下西洋好像也不是賠本的買賣,而且海禁一開,沿海居民也老老實實本分的做他的漁民,用不著去做海盜,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下官實在想不明白,為何諸位大人就是不同意呢?”


    眾人麵上一熱,開海禁的好處,眾人那會看不明白,可下西洋給他們帶來的惡劣影響不大,可他們背後的人就大了,所以他們才一直反對,說到底不是他們反對,實則是他們身後的人反對罷了,所以楊崢這話兒一出,滿朝文武百官忍不住臉紅了一下。


    楊善可是人精,楊崢的這話兒看似沒有偏向哪一方,但後麵的話兒,誰都聽得出來,那是實打實的在為開海禁在說話了,可人家高明幾高明在,這幾句話兒說的含蓄,說他是為開海禁,下西洋說話也不無不可,可要說他不是,也沒人否認,可謂是頂級的太極高手了,推來推去,就是不見真章,他這個反對的頭號人物,也不好說什麽,隻要將目光看向了郭璡,那意思很明顯,這人不是你手下麽,怎麽不能與你這個尚書答應站在統一戰線,你到底是站在那一邊的!郭璡剛剛坐上這吏部尚書的位置,由於能力不足,加上人望也不足以號令百官,所以就任後,一直很注意給自己打造聲勢,似楊善這樣八麵玲瓏的官兒,自是自己拉攏的對象,更別說下麵還有一幹言官,禦史,以及其他六部的官兒,自己這個天官首領,還不如自己的手下,這麵子還往哪兒擱,所以楊善的一個眼神,他立即會意,狠狠瞪了楊崢一眼,若不是他關係複雜,又立下大功,他還真不待見,可如今朝廷的聖旨已經下了,況且不僅是皇帝,就是內閣、英國公、黃福、以及錦衣衛都對他很認可,所以他也隻好不情不願的接受了這個事實,可如今他一個侍郎,竟與自己對著幹,多少有些說不過去了,但畢竟大家都是同僚,他也不好撕破麵皮,隻是哼了聲道:“說得好聽,別忘了我洪武爺早就下了規定片板不下海,你莫不是想讓皇帝棄祖宗規矩於不顧吧,你把皇帝看做了什麽人了,不忠不孝之人?”


    這幾句話兒說得極重,事實上這也是祖宗規矩為何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畢竟這是一個以孝為大的國家,一個不孝順的人不僅被士林看不起,就是尋常百姓也多看不起,這也是朱瞻基一直猶豫不前的原因之一了,誰也不想被人罵成不忠不孝之人。


    朱瞻基皺了皺眉,想要說什麽,看了看楊崢,終究是一言不發。


    楊崢微微一笑,道:“郭大人這話兒從何說起!“


    “哼,從何說起,你比我清楚?“郭璡沒好氣的道。


    楊崢聽這語氣與火藥一樣,忍不住心道:“哪兒來的那麽大的火氣!“這話兒自不敢多問,微微一笑,道:”下官的確清楚,可下官清楚,郭大人未必就清楚,是不是?“


    郭璡怒道:“胡說,本官出身太學生,為福建布政司左參議、山東布政司左參政,永樂年間升戶部主事,此後晉升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後,兼詹事府少詹事,於我大明洪武爺定下的規矩是一清二楚,何來不清楚之說?“


    眾人紛紛點頭附和,當然了這其中沒少拍這位天官的馬屁。


    楊崢笑了笑,不急不緩的道:“大人清楚是不假,隻是沒理解洪武爺這規矩的精髓罷了?“


    “哼,少得狡辯,洪武爺已說得清清楚楚,隻要是我大明官員,那個看不明白?唯獨你說什麽精髓,本官到是好奇的很,不知楊大人這話兒從何說起?“郭璡道。


    楊崢嗬嗬一笑,那溫暖的笑容落在眾人的眼裏,竟說不出的舒服,他的目光一一從眾人的臉上掃過後,最後落到了郭璡的臉上道:“郭大人乃我朝老臣,想來知道我大明洪武爺當年為何而下了禁還令了?“


    這話兒一出,年輕的官員到也罷了,年紀大的官兒可是一清二楚,尤其是郭資這種老一輩的官兒,先前他被眾人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會兒好不容易見有一個支持自己的,一直心生好感,不等郭璡說話,搶先道:“這個我知道,當年我洪武爺雖坐了天下,但天下還不太平,當初參加造反的各種勢力並沒有全部歸順臣服,張士誠、方國珍兩支武裝力量逃往海島或鄰近的海國,成為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我洪武爺為了消除方國珍、張士誠之流,不得不有所防範,可那會兒北方的蒙古人還在,大明的主要威脅,倒不是海外,而是自逃往蒙古的元朝殘餘勢力,洪武爺雄才偉略,一眼就看出了誰輕誰重,當即將重點軍事力量放在北部邊疆,防衛和追剿並重。而東南海疆的反抗勢力威脅在其次,輕重緩急的選擇,使得當時對於東南海岸線上的敵對勢力,隻采取防守政策,這也是我大明建國之初,就下了禁海令了!郭大人所說的“片板不許入海”的禁海令也是一種軍事政策。防止與不願歸順的“逆賊”相通相濟,不過是洪武爺順應當時的局麵罷了!“


    “何止啊?“一直忍著沒說話的黃福這時走上前道:”當年我大明可是在夾縫中得以生存,下官可聽說了,當年東陽的倭國正是南北對峙時期。大小諸侯們各自割據一方,為爭奪土地與人口,彼此攻伐,狼煙四起。


    那些將軍,大名、武士、以及浪人都在這場戰事中失利,使得這些人在本國失去了耐以生存的土地,這也難怪,東洋乃彈丸小國,土地不足我大明三分之一,要養活這麽多人,自是不堪重負,那些將軍、大名、武士在本國沒有活下去的機會,就自發組織起來,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兼營燒殺搶掠的勾當。那會兒我洪武爺正與元朝韃子爭鬥,無暇顧忌這幫東洋人,這到給了他們肆無忌憚的可乘之機。以致於那些年,從遼東到海南,數千裏的海岸線上,“島寇倭夷,在在出沒”。


    當時的“海患”,除了倭寇以外,還有一直主要勢力,加上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的殘餘勢力都流亡海外,他們與東洋人勾結起來,占領沿海的一些島嶼上麵,構成了對我大明海防的嚴重威脅,一般俗稱之為“島寇”。


    隨著實力越來越大,漸漸成了我大明東南的隱患,洪武爺在解決了北方韃子隱患後,就著手對付這些海患了,先是以重兵武力進行鎮壓,但這些人常年漂泊海上,加上島嶼不少,他們神出鬼沒,朝廷花費銀子不少,人力物力也不少,可效果卻微乎其微,朝廷不得已放棄了以武力鎮壓了,改為懷柔的策略,先是派遣使者前往東洋,照會東洋國王,敦促他製止自己的臣民對大明沿海的騷擾。


    但這會兒的東洋的國王,已經不再具備號令全國的能力,諸侯們根本不服從他的命令。在接到洪武爺的詔書後,也隻是應付了下,他給的答辭,也就顯得相當簡漫和毫無誠意,這讓我大明皇帝好生氣惱的很,當即要出兵東洋國,但元朝屢次進攻東洋,卻損失慘重,無功而返的教訓,加上大明剛剛建立,朝廷還不富裕,讓洪武爺一時半會兒也不敢輕易下這個決定,最後在群臣的勸說下,以天下百姓為先,采取了對東洋國忍讓的態度。


    但洪武爺其眼光,自古少有,在一番思索後,他決定釜底抽薪,他采取了兩條措施。其一,為斷絕中外海盜的耳目與內應,他下令禁止濱海居民私自出海。其二,他決定大量招納原張士誠、方國珍部下的軍士,以及瀕海的船戶、島人、漁戶為兵,自淮、浙至閩、廣,朱元璋在這片廣闊的海岸線上,共招收到了十多萬部隊,自此開始實行海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