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王振麵上露出得意,卻不說話,楊崢也能猜出幾分。


    好一會兒王振才歎了聲,道:“關係再好又如何,太子是太子不假,可未必能做皇帝……?”這話兒有些犯渾,但王振這麽說出來,也足見他對楊崢的信任。


    王振能說這樣犯渾的話兒楊崢有些意外,但通過這犯渾的話兒,他倒也明白了王振內心深處擔心的所在,曆史上太子和皇帝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矛盾。一方麵,皇帝需要有繼承人,但繼承人的存在又會對皇權構成一定威脅。由於皇太子有極大權力,所以往往會和皇帝發生衝突,從而導致被廢或被殺。例如漢景帝廢太子劉榮、漢武帝太子劉據,隋文帝廢太子楊勇等,而力量強大的皇太子由於不滿皇帝約束、也會有叛逆、乃至弑君。前者如戾太子不滿漢武帝寵幸佞臣江充、發東宮兵欲誅之;後者如宋文帝劉義隆為太子劉劭所殺。另一方麵,由於覬覦皇太子儲位,皇帝的兒子們往往相互傾軋、甚至兵戎相見,這樣的例子就更加平常了。


    通常,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皇太子順利冊立、順利繼承皇位的並不多見。隨著皇帝權力的不斷加強,皇太子的權力越來越被削弱。但是反過來,正是由於皇太子的權力不再對皇帝構成威脅,皇帝有足夠的權力來約束他的其他兒子們,所以後期的皇太子順利繼位的反而比較多。眼下朱祁鎮年紀還小,與皇權構不成什麽威脅,可小孩不會永遠是小孩,他有長大的一天,況且皇帝的年紀不大,等太子登基少說也有好幾年,那時候發生什麽誰也不知道,況且如今宮中流傳,皇帝當年邂逅了賢妃,在兩年前,也生下了一個皇子,雖說皇帝讓他們住在宮外,那是怕人說閑話,畢竟那賢妃可是自己叔叔朱高煦的妃子,皇帝讓其懷孕生子,麵上不好看,但對其疼愛可絲毫不輸給太子,皇帝的時日還長,誰知道會不會有什麽變故,曆史上是太子後來被廢的也不少,漢景帝太子劉榮漢武帝太子劉據,隋文帝太子楊勇,唐高祖太子李建成,唐高宗太子李弘,李賢,唐玄宗太子李瑛,唐文宗太子李美成,那個不是最初當了太子,後來被廢的,這麽多活生生的例子在前,由不得王振不擔心。


    王振自然不知道後來的事情,但楊崢心知肚明,見王振如此戰戰兢兢的,誰會想到,今日這般模樣的王振,日後是權傾一時,禍國殃民的大太監呢,可見這人也不是生來就是禍國殃民的壞人,越發讓他覺得自己是可以改變對方,避免日後的那場災難的發生。


    “公公太悲觀了,太子與皇帝存在糾紛不假,可那是前朝,在我朝,尤其是在當今聖上上,這個問題上,公公大可放心?“楊崢開始安慰王振道。


    王振其實也隻是自己嚇唬自己,依著當今皇上對皇太子的愛護,顯然已超過了曆朝曆代,加上皇上這個年歲上得了兒子,不必尋常,況且太子還是當今皇後李氏所出,這一切就注定了這個太子的地位是穩固的,前朝那些所發生的事情,雖不能說有這種可能,但幾率並不大,這也是王振無比賣力伺候的原因之一了。“


    見王振似也迴過神來,楊崢繼續道:“敢問公公,我朝在太子的問題上,以什麽為準則!“


    王振在宮中年頭不淺,加上有心,大明的規矩,還是知道的不少,聞言立即道:“嫡長子繼承製!“


    “公公既知道,就該知道他的力量?“楊崢盯著王振道。


    王振也是個聰明人,與這皇宮待了這麽多年,那還不知道這“嫡長子繼承製“的力量有多大,縱觀整個中國曆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製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製度),是維係宗法製的核心製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製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在奴隸製(禮製)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一體,宗祧繼承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這種製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製度、妻妾製度相表裏;但在當時多妻(妾)製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商代的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西周初年,周公製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周製: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製。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這種製度下,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後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哥哥的母親為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為妻(王後),隻要有妻(王後)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為太子。如妻(王後)沒有兒子,就隻能立妾的兒子(在這中間仍然以妾中較為貴的一人的兒子為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曆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母親是一個。


    這種製度雖說未必全都正確的,但延續的力量是無窮的,足以讓任何有非分之想的人望而卻步。


    朱元璋是這個製度的忠實粉絲,從登基之初,就一直維護這個製度,這也是為何,他在朱標死後,一定要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允文,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其實,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文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選立大子的兒子(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係心。”後來明成祖舍去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的認識。雖然朱棣到後來有這樣的認識,在位時也有很多曆史功績,但仍遭人非議,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的皇位不是合法繼承的。無獨有偶,唐朝剛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製度應該由大子李建成任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戰功上都高出太子,但他還是沒有權利繼承皇位。而且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射殺了太子和弟弟。不久,李淵就退位,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後,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唐朝第一個比較清明的時期,即“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一個著名的傑出皇帝,但是,他也遭來了非議,原因是他的皇位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大義滅親後取得的,在封建社會來看,是不義之舉,他不是嫡長子。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成功並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但是,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度也有它的缺點。比如三個兒子,大兒子上白癡,小兒子聰明過人,能力,為人處世都勝人一籌,但按照祖宗之法皇位應由白癡兒子來繼承,朱棣謀反,李世民大義滅親的事件,說到底就是出於內心深處的不滿了,同樣是兒子,不過是比我早出來了幾日,就能坐上那把椅子,晚出來反而沒有,這是什麽道理,然而讓人感到好笑的時候,通過謀反取得帝位的朱棣反而是這種製度的最強有力的維護者,讓人大感意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逍遙江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一景之月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一景之月並收藏逍遙江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