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河東郡民眾,地節四年是相當平順的一年,他們在新的期望中迎來地節五年。
於南方諸郡民眾,地節四年並不安寧,地節五年卻更為暗淡無光。
自正旦起,南方終日大雪連綿,偶有雪停也是凍雨霏霏,不過十餘日,就已釀成了災。
積雪太厚,雨雪不化,民眾們居住的並不堅固的泥屋土棚多有坍塌,農戶們去歲秋季種下,今歲等著收獲的宿麥多被凍死。
南方諸郡對這場天降的雪災,初時防範不能,後又貽誤時機救災不力,因此死傷的民眾不在少數。
而僥幸得活的貧苦民眾,近乎一無所有,生不如死。
賑災救濟,隻能救他們須臾,待到雨雪徹底消融,多的是無法重迴往昔的民眾。
之後的陽春日,溫暖明媚,萬物生機勃發,好似天降的雨雪未曾對世間造成一絲傷害。
但瘡傷到底存在,沒有隨著雨雪消融。
四月起,南方諸郡暴亂頻發,盜賊為患,屢屢被打壓,屢屢又複起,一時竟不能絕。
九月中,消息傳至都城,至尊震怒。
大司馬宗瑢為帝解憂,黜免了不盡責的郡守,升三輔地的都尉為南方諸郡郡守,特許以軍法從事。
新郡守們到任後,執法嚴峻,手段狠厲,一月間,盜賊奔逃,不法之徒再不敢犯,南方諸郡好似安定了。
十二月,都城卻又出了樁異事。
上林苑中,一株早已枯萎倒地的柳樹複生,不僅自行立了起來,新生的枝葉上還布滿了“立”字,蟲蟻啃噬出的“立”字。
(注:這是西漢昭帝時期(霍光輔政)的事,不過樹葉上寫的是“公孫病已立”,漢宣帝劉病已;同時還有泰山石自立一事。)
此異象一出,滿朝聚訟紛紜,輕易沒有個定論。
其實,哪裏是定論不易有,是不敢有啊。
“立”之一字,實在是隱晦又直白,新生的立:廢除舊王,另立新君;除此之外,能有更契合的解法嗎?
這解法誰人敢說呢?
但,世上總不缺抗直之輩。
符節令上官氏,推演春秋,以為柳乃屬陰物,意指匹夫庶民,此一異象非人力所為,是天命欲立庶人為天子。
因此上書至尊,請求至尊往民間尋覓聖賢,待尋得聖人後,禪讓帝位,退居朝堂。
(注:漢代,尤其是西漢,忠君思想和後世很不同,禪讓說在西漢算流行,前中後期都發生過臣子勸皇帝禪位的事。)
符節令官位不高,上官氏上書起初並未被至尊知曉,大司馬宗瑢憐他性篤,又頗有才情,特攔了他的諫議。
可此人實在剛直,一次上書不成,二次又來,還專尋了侍中替他上書,但這到底不是好事,侍中也拒了他。
兩次上書沒成,上官氏便預備著在正旦的大朝會,當朝向至尊進諫。
這一迴,沒人攔他,上官氏順利進諫。
至尊聽後,雷霆大發,當即將上官氏下獄,又命廷尉嚴查此人可有同黨,誓要將他們處以重刑。
廷尉一番徹查後,沒查出同黨,隻證實了上官氏是孤臣,敬奉天命的孤臣,無朋無黨,獨獨信奉上天。
當今至尊雖昏聵,卻不是嗜殺之人,得知真相,本想饒上官氏不死,但到底茲事體大,終是賜了他死罪。
近些年,天下日漸不太平,如今連朝中都出現了這等“禪位”的妖言,隻怕沉在底下,默不作聲的異動也不少啊。
至尊心有所感,處死上官氏後,於地節六年二月改元為“永始”,期冀王朝長治久安,永世昌盛。
同時下詔,永始年間,不再征收口賦,算賦一算則由九十錢調為八十錢。
地節五年受災嚴重的各郡,額外再免去三年的田租。
這到底是極好的消息,詔令下至各郡後,民眾們歡欣一片。
而河東郡的民眾們,在感念至尊聖恩的同時,又盛讚了他們的郡守宗壽。
這兩年,河東郡在郡守的治理下,民眾們終於得以安居樂業,富貴不至於,但飽食暖衣總是有的。
同之前相比,同臨郡相比,他們如何不感念郡守啊。
好比免口賦一事,許多民眾甚至覺著其中有他們郡守的功,不然為何先前不免呢?
郡守免了他們兩年算賦,新的一歲,至尊就免了他們口賦,這如何沒有郡守的功啊。
郡守是仁德之人,蒼天庇佑他,也因他庇佑了他們啊。
不然,為何隻有在郡守來了河東後,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先前河東的富庶,可從不與他們相幹;再富庶也有人凍死,餓死,但這兩年卻是當真沒有。
先前河東的富戶豪強們,恃強淩弱的多,佃農見他們望而生畏,尋常民眾見他們也是畏畏縮縮,生怕惹他們注目。
引來了注目,可從沒有好事發生。
可這兩年,不知為何,他們格外知禮,講禮,連欺壓奴仆的名聲都再沒傳出,哪裏又會無故欺壓外人呢?
民眾們不知內情,不知這些豪強們在追求什麽,總之統統歸功於郡守宗壽,雖然,的確是因為宗壽。
郡守巡視那年,他們還不敢設想如今的日子,可他們沒設想,郡守卻當真讓他們過上了這樣的日子。
這讓他們如何是好呢?
郡守還無償給他們提供穀種,提供蠶種,躬身勉勵他們農桑,再沒有這樣仁善的郡守了。
河東的民眾們,對宗壽的敬重是一年勝過一年。
因此,當宗壽將要離開河東時,這些敬重的情緒一下轉為了不舍與無措,中間還夾雜了些許恐慌。
恐慌宗壽離開河東後,蒼天也再不能庇佑他們了。
宗壽迴都城,是高升,他們又不能將他挽留下,沒道理攔著郡守高升啊。
可是,他們該如何是好啊?
人的恐慌是會蔓延的,極快的時間,這恐慌從治所萍鄉一路感染到郡內各縣,河東的民眾們都被傳染上了。
郡守府每日正門前擠滿了民眾,每個人都想問,他們今後該如何是好呢?
但這話到底是說不出的,說出口的隻有不舍之情,他們心中期冀著郡守還能迴應他們的欲求。
自宗壽任了河東郡郡守,他一次沒有令民眾們失望過,這一迴也一樣。
因他也不願將自己親手造出的果實,輕易分與旁人,一分也不願。
於南方諸郡民眾,地節四年並不安寧,地節五年卻更為暗淡無光。
自正旦起,南方終日大雪連綿,偶有雪停也是凍雨霏霏,不過十餘日,就已釀成了災。
積雪太厚,雨雪不化,民眾們居住的並不堅固的泥屋土棚多有坍塌,農戶們去歲秋季種下,今歲等著收獲的宿麥多被凍死。
南方諸郡對這場天降的雪災,初時防範不能,後又貽誤時機救災不力,因此死傷的民眾不在少數。
而僥幸得活的貧苦民眾,近乎一無所有,生不如死。
賑災救濟,隻能救他們須臾,待到雨雪徹底消融,多的是無法重迴往昔的民眾。
之後的陽春日,溫暖明媚,萬物生機勃發,好似天降的雨雪未曾對世間造成一絲傷害。
但瘡傷到底存在,沒有隨著雨雪消融。
四月起,南方諸郡暴亂頻發,盜賊為患,屢屢被打壓,屢屢又複起,一時竟不能絕。
九月中,消息傳至都城,至尊震怒。
大司馬宗瑢為帝解憂,黜免了不盡責的郡守,升三輔地的都尉為南方諸郡郡守,特許以軍法從事。
新郡守們到任後,執法嚴峻,手段狠厲,一月間,盜賊奔逃,不法之徒再不敢犯,南方諸郡好似安定了。
十二月,都城卻又出了樁異事。
上林苑中,一株早已枯萎倒地的柳樹複生,不僅自行立了起來,新生的枝葉上還布滿了“立”字,蟲蟻啃噬出的“立”字。
(注:這是西漢昭帝時期(霍光輔政)的事,不過樹葉上寫的是“公孫病已立”,漢宣帝劉病已;同時還有泰山石自立一事。)
此異象一出,滿朝聚訟紛紜,輕易沒有個定論。
其實,哪裏是定論不易有,是不敢有啊。
“立”之一字,實在是隱晦又直白,新生的立:廢除舊王,另立新君;除此之外,能有更契合的解法嗎?
這解法誰人敢說呢?
但,世上總不缺抗直之輩。
符節令上官氏,推演春秋,以為柳乃屬陰物,意指匹夫庶民,此一異象非人力所為,是天命欲立庶人為天子。
因此上書至尊,請求至尊往民間尋覓聖賢,待尋得聖人後,禪讓帝位,退居朝堂。
(注:漢代,尤其是西漢,忠君思想和後世很不同,禪讓說在西漢算流行,前中後期都發生過臣子勸皇帝禪位的事。)
符節令官位不高,上官氏上書起初並未被至尊知曉,大司馬宗瑢憐他性篤,又頗有才情,特攔了他的諫議。
可此人實在剛直,一次上書不成,二次又來,還專尋了侍中替他上書,但這到底不是好事,侍中也拒了他。
兩次上書沒成,上官氏便預備著在正旦的大朝會,當朝向至尊進諫。
這一迴,沒人攔他,上官氏順利進諫。
至尊聽後,雷霆大發,當即將上官氏下獄,又命廷尉嚴查此人可有同黨,誓要將他們處以重刑。
廷尉一番徹查後,沒查出同黨,隻證實了上官氏是孤臣,敬奉天命的孤臣,無朋無黨,獨獨信奉上天。
當今至尊雖昏聵,卻不是嗜殺之人,得知真相,本想饒上官氏不死,但到底茲事體大,終是賜了他死罪。
近些年,天下日漸不太平,如今連朝中都出現了這等“禪位”的妖言,隻怕沉在底下,默不作聲的異動也不少啊。
至尊心有所感,處死上官氏後,於地節六年二月改元為“永始”,期冀王朝長治久安,永世昌盛。
同時下詔,永始年間,不再征收口賦,算賦一算則由九十錢調為八十錢。
地節五年受災嚴重的各郡,額外再免去三年的田租。
這到底是極好的消息,詔令下至各郡後,民眾們歡欣一片。
而河東郡的民眾們,在感念至尊聖恩的同時,又盛讚了他們的郡守宗壽。
這兩年,河東郡在郡守的治理下,民眾們終於得以安居樂業,富貴不至於,但飽食暖衣總是有的。
同之前相比,同臨郡相比,他們如何不感念郡守啊。
好比免口賦一事,許多民眾甚至覺著其中有他們郡守的功,不然為何先前不免呢?
郡守免了他們兩年算賦,新的一歲,至尊就免了他們口賦,這如何沒有郡守的功啊。
郡守是仁德之人,蒼天庇佑他,也因他庇佑了他們啊。
不然,為何隻有在郡守來了河東後,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
先前河東的富庶,可從不與他們相幹;再富庶也有人凍死,餓死,但這兩年卻是當真沒有。
先前河東的富戶豪強們,恃強淩弱的多,佃農見他們望而生畏,尋常民眾見他們也是畏畏縮縮,生怕惹他們注目。
引來了注目,可從沒有好事發生。
可這兩年,不知為何,他們格外知禮,講禮,連欺壓奴仆的名聲都再沒傳出,哪裏又會無故欺壓外人呢?
民眾們不知內情,不知這些豪強們在追求什麽,總之統統歸功於郡守宗壽,雖然,的確是因為宗壽。
郡守巡視那年,他們還不敢設想如今的日子,可他們沒設想,郡守卻當真讓他們過上了這樣的日子。
這讓他們如何是好呢?
郡守還無償給他們提供穀種,提供蠶種,躬身勉勵他們農桑,再沒有這樣仁善的郡守了。
河東的民眾們,對宗壽的敬重是一年勝過一年。
因此,當宗壽將要離開河東時,這些敬重的情緒一下轉為了不舍與無措,中間還夾雜了些許恐慌。
恐慌宗壽離開河東後,蒼天也再不能庇佑他們了。
宗壽迴都城,是高升,他們又不能將他挽留下,沒道理攔著郡守高升啊。
可是,他們該如何是好啊?
人的恐慌是會蔓延的,極快的時間,這恐慌從治所萍鄉一路感染到郡內各縣,河東的民眾們都被傳染上了。
郡守府每日正門前擠滿了民眾,每個人都想問,他們今後該如何是好呢?
但這話到底是說不出的,說出口的隻有不舍之情,他們心中期冀著郡守還能迴應他們的欲求。
自宗壽任了河東郡郡守,他一次沒有令民眾們失望過,這一迴也一樣。
因他也不願將自己親手造出的果實,輕易分與旁人,一分也不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