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了不論她內心是如何,她的外在確實是個孩子。
可她又實在不像個孩子,尤其自她來了郡守府徹底卸去偽裝後,更不像了。
有時身邊人覺她是神女,不全是因她那獨一的容色,更是因她本身足夠與容色匹配,甚至她本身其實遠勝於容色。
由此,她們反倒更覺她就是神女,不然如何解釋此女如此不俗,她甚至隻是“人奴之生”啊。
好比此時,叢柏和婢女們瞧著吉了迎風而立,愈覺她不似凡人,生怕她隨風而去。
喚作原能、原非的兩名婢女,緩緩上前,一左一右虛扶著吉了,“起風了,女郎小心些。”
“好。”吉了無奈,她不欲乘風而去啊。
得話,原能、原非小心翼翼將吉了攙離了風口。
欣賞過景兒後,一行沒在山頂多待,沿著主山道返迴了山腳。
這會兒的山腳沒有民眾等候,隻隊列前多了兩匹馬,吉了環顧,瞧著多了個小管事,另一人不知在哪。
沒讓婢女攙扶,吉了自行進了馬車,果然,車廂裏多了個宗壽。
宗壽占據了吉了原本的位,吉了瞧他一眼,不與他爭,坐在了靠窗的位。
吉了不理,宗壽就主動搭話,問她,“女郎今日可都見了什麽?”
吉了看窗外,“見了山,見了樹。”
“哦?可還見了什麽?”
“見了萍鄉的渺小。”
吉了說出的這話,實在令宗壽訝異,她居然有此一語。
“女郎大材。”
馬車緩緩駛動,吉了未再與宗壽答話。
吉了這般冷淡,宗壽並不覺失落,因小女郎的反應雖在他意料之外,可也在他意料之中。
不論他如何預想,小女郎總與他預想不同。
若是世間庸常女子,知曉自己的未婚夫婿是個仁德的君子,數萬民眾對他萬分崇敬,絕不會是小女郎此番態度。
她竟說,她見了萍鄉的渺小。
他也覺這萍鄉,這河東渺小至極。
宗壽實在好奇,世間怎會造出了個小女郎,容顏似玉琢般的溫潤,心卻好似鐵石堅。
偏又如此合他心意。
吉了望著窗外,宗壽望著吉了,心中歡喜溢於言表。
此女是他宗壽的妻!
雖同坐車廂,兩人所思所想卻截然不同。
吉了所說之“渺小”,哪裏又是宗壽所想之“渺小”。
……
登山歸來後,除了照舊埋在書堆,吉了還勻出了些許時間留意宗壽。
這留意並不需要她額外做些什麽,囑咐叢柏每日將宗壽的動向告知她即可。
沒人覺她這樣的舉動異常,被她留意的宗壽更是格外得高興。
宗壽知曉小女郎對他沒有情意,但,在意他總是好過漠不關心,在意不正是關心的前兆嗎?
吉了清晰能感知他們所想,但她留意宗壽哪涉及什麽男女之間,她隻是得知道宗壽做了些什麽,僅此而已。
吉了有時也好奇,就因著她與宗壽是未婚夫妻,她的行事在旁人眼中居然是另一種模樣了,他們甚至自發替換她的初衷。
這是另一種的異見嗎?還是有了層掩飾,世上大多人輕易就障目了?
罷,任他們想,總之利她就是了。
叢柏每日的通稟,讓吉了發現,宗壽的確是位稱職的郡守,若她一無所知,隻怕真會當他一心為民。
不過,這“民”涵蓋頗廣,下及鰥寡孤獨,上及望族著姓。
宗壽他,極用心的在河東郡經營著他追求的“名”,他迴應了“民”的欲求。
贍養鰥寡孤獨,免去農戶算賦,而對於富戶豪強,則是給了他們接觸權力的機會。
舉薦望族著姓的子弟入太學,為賢良,為孝廉,為秀才,讓他們得以步入仕途。
且因宗壽重名,不可能毀名,這些子弟確實是真材,日後待他重迴都城,這些子弟其實又能為他所用。
如此,他與子弟們背後的家族已然緊密相連。
可他終歸是會迴到都城的,河東郡的望族於他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或者說,他在河東郡揚的名究竟能有多大作用?讓他如此用心。
宗壽背後是宗家,宗家已然會扶持他,迴到都城他定會任九卿,他又何須如此矜矜業業?
輕易能得到權利,他卻在兢兢業業維係名聲。
雖然合理,但總有一絲不尋常的意味。
吉了極認真的思索著,河東郡有什麽特殊之處嗎?當初宗壽為何會選擇來河東郡任郡守?
若論地位,除三輔之地外,最重要的其實是河南郡(全國郡之首,有陪都洛陽)。
宗壽為何沒有選擇河南郡?
以宗家權勢,他任河南郡郡守並不是難事。
同樣的手段用在河南郡照樣會奏效,照樣能得到好名聲。
且,河東郡的望族著姓哪裏能與河南郡的相比,收買他們的心豈不是更有益?
宗壽為何會放棄了更大的利,選擇了次重的?
除非,這次重的利,在他那兒卻可以實現最大,或者,避免了利減損的可能。
沿河四郡,河東郡的優勢,在其商業興盛,樂舞繁盛(作者胡編亂造,不對應曆史),因此匯集了各地商人,也聚集了一批批儒生。
據吉了所知,這些儒生多是求仕無門,失意惆悵之輩。
河東郡的這些優勢,似乎與權力並不直接相幹,可又或多或少與權力有著細密牽連。
這些是宗壽所求嗎?這些能為他帶來什麽呢?將他在河東郡得到的名,宣揚至各郡嗎?
大肆宣揚的好名聲,能助他得到什麽?官至大司馬?
宗壽不是迂腐之人,若是背靠家族能任大司馬,他不會借助外人。
宗家族中有人同他相爭嗎?亦或是朝中有人與他為敵?
可從河東郡到都城,是否太過曲折?
吉了如今對都城、朝堂所知不多,她暫時還想不明白。
吉了以為的想不明白,若是宗壽知曉,定要高唿,此女知他太甚啊。
僅僅是知悉他每日的動向,居然就將他的目的推斷出了大半,這是何等的知他啊。
以宗壽如今所為,在郡內,幾乎不會有人會質疑他的為民之心,哪怕是在朝中,輕易無人會疑心他的動機。
偏吉了不是如此。
因她是先識得了宗壽,後才見識了他的所為,輕易不會被迷惑。
可她又實在不像個孩子,尤其自她來了郡守府徹底卸去偽裝後,更不像了。
有時身邊人覺她是神女,不全是因她那獨一的容色,更是因她本身足夠與容色匹配,甚至她本身其實遠勝於容色。
由此,她們反倒更覺她就是神女,不然如何解釋此女如此不俗,她甚至隻是“人奴之生”啊。
好比此時,叢柏和婢女們瞧著吉了迎風而立,愈覺她不似凡人,生怕她隨風而去。
喚作原能、原非的兩名婢女,緩緩上前,一左一右虛扶著吉了,“起風了,女郎小心些。”
“好。”吉了無奈,她不欲乘風而去啊。
得話,原能、原非小心翼翼將吉了攙離了風口。
欣賞過景兒後,一行沒在山頂多待,沿著主山道返迴了山腳。
這會兒的山腳沒有民眾等候,隻隊列前多了兩匹馬,吉了環顧,瞧著多了個小管事,另一人不知在哪。
沒讓婢女攙扶,吉了自行進了馬車,果然,車廂裏多了個宗壽。
宗壽占據了吉了原本的位,吉了瞧他一眼,不與他爭,坐在了靠窗的位。
吉了不理,宗壽就主動搭話,問她,“女郎今日可都見了什麽?”
吉了看窗外,“見了山,見了樹。”
“哦?可還見了什麽?”
“見了萍鄉的渺小。”
吉了說出的這話,實在令宗壽訝異,她居然有此一語。
“女郎大材。”
馬車緩緩駛動,吉了未再與宗壽答話。
吉了這般冷淡,宗壽並不覺失落,因小女郎的反應雖在他意料之外,可也在他意料之中。
不論他如何預想,小女郎總與他預想不同。
若是世間庸常女子,知曉自己的未婚夫婿是個仁德的君子,數萬民眾對他萬分崇敬,絕不會是小女郎此番態度。
她竟說,她見了萍鄉的渺小。
他也覺這萍鄉,這河東渺小至極。
宗壽實在好奇,世間怎會造出了個小女郎,容顏似玉琢般的溫潤,心卻好似鐵石堅。
偏又如此合他心意。
吉了望著窗外,宗壽望著吉了,心中歡喜溢於言表。
此女是他宗壽的妻!
雖同坐車廂,兩人所思所想卻截然不同。
吉了所說之“渺小”,哪裏又是宗壽所想之“渺小”。
……
登山歸來後,除了照舊埋在書堆,吉了還勻出了些許時間留意宗壽。
這留意並不需要她額外做些什麽,囑咐叢柏每日將宗壽的動向告知她即可。
沒人覺她這樣的舉動異常,被她留意的宗壽更是格外得高興。
宗壽知曉小女郎對他沒有情意,但,在意他總是好過漠不關心,在意不正是關心的前兆嗎?
吉了清晰能感知他們所想,但她留意宗壽哪涉及什麽男女之間,她隻是得知道宗壽做了些什麽,僅此而已。
吉了有時也好奇,就因著她與宗壽是未婚夫妻,她的行事在旁人眼中居然是另一種模樣了,他們甚至自發替換她的初衷。
這是另一種的異見嗎?還是有了層掩飾,世上大多人輕易就障目了?
罷,任他們想,總之利她就是了。
叢柏每日的通稟,讓吉了發現,宗壽的確是位稱職的郡守,若她一無所知,隻怕真會當他一心為民。
不過,這“民”涵蓋頗廣,下及鰥寡孤獨,上及望族著姓。
宗壽他,極用心的在河東郡經營著他追求的“名”,他迴應了“民”的欲求。
贍養鰥寡孤獨,免去農戶算賦,而對於富戶豪強,則是給了他們接觸權力的機會。
舉薦望族著姓的子弟入太學,為賢良,為孝廉,為秀才,讓他們得以步入仕途。
且因宗壽重名,不可能毀名,這些子弟確實是真材,日後待他重迴都城,這些子弟其實又能為他所用。
如此,他與子弟們背後的家族已然緊密相連。
可他終歸是會迴到都城的,河東郡的望族於他究竟能有多大作用?
或者說,他在河東郡揚的名究竟能有多大作用?讓他如此用心。
宗壽背後是宗家,宗家已然會扶持他,迴到都城他定會任九卿,他又何須如此矜矜業業?
輕易能得到權利,他卻在兢兢業業維係名聲。
雖然合理,但總有一絲不尋常的意味。
吉了極認真的思索著,河東郡有什麽特殊之處嗎?當初宗壽為何會選擇來河東郡任郡守?
若論地位,除三輔之地外,最重要的其實是河南郡(全國郡之首,有陪都洛陽)。
宗壽為何沒有選擇河南郡?
以宗家權勢,他任河南郡郡守並不是難事。
同樣的手段用在河南郡照樣會奏效,照樣能得到好名聲。
且,河東郡的望族著姓哪裏能與河南郡的相比,收買他們的心豈不是更有益?
宗壽為何會放棄了更大的利,選擇了次重的?
除非,這次重的利,在他那兒卻可以實現最大,或者,避免了利減損的可能。
沿河四郡,河東郡的優勢,在其商業興盛,樂舞繁盛(作者胡編亂造,不對應曆史),因此匯集了各地商人,也聚集了一批批儒生。
據吉了所知,這些儒生多是求仕無門,失意惆悵之輩。
河東郡的這些優勢,似乎與權力並不直接相幹,可又或多或少與權力有著細密牽連。
這些是宗壽所求嗎?這些能為他帶來什麽呢?將他在河東郡得到的名,宣揚至各郡嗎?
大肆宣揚的好名聲,能助他得到什麽?官至大司馬?
宗壽不是迂腐之人,若是背靠家族能任大司馬,他不會借助外人。
宗家族中有人同他相爭嗎?亦或是朝中有人與他為敵?
可從河東郡到都城,是否太過曲折?
吉了如今對都城、朝堂所知不多,她暫時還想不明白。
吉了以為的想不明白,若是宗壽知曉,定要高唿,此女知他太甚啊。
僅僅是知悉他每日的動向,居然就將他的目的推斷出了大半,這是何等的知他啊。
以宗壽如今所為,在郡內,幾乎不會有人會質疑他的為民之心,哪怕是在朝中,輕易無人會疑心他的動機。
偏吉了不是如此。
因她是先識得了宗壽,後才見識了他的所為,輕易不會被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