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軍此次南侵其總兵力達到了驚人的二十萬,在保州他們被宋軍幾路先鋒連續擊敗,就連耶律隆緒的禦營大帳都被田敏打劫過,而此時他們在一個小小的瀛州城下就已經死傷了近十萬人,這前後相加遼軍的戰損已經超過了一半。可是,王超的定州大軍可是未損一兵一卒,宋朝京城裏十餘萬禁軍這時候可是還沒有趕赴戰場,如果趙恆真的禦駕親征,然後再會合王超的定州大軍一起向遼軍南北夾擊,那麽在宋朝境內已成深入之勢的蕭燕燕和她的兒子耶律隆緒還能迴得了遼國嗎?


    萬般無奈之下,蕭燕燕隻得下令停止對瀛州的攻擊。她想要對宋朝以戰迫和,她本想通過占據瀛州讓宋朝屈服或是在談判桌上為遼國贏取更多的籌碼,可瀛州這隻刺蝟反而讓她咬得滿嘴是血甚至是已經讓她傷筋動骨。按理說,在這種情況下蕭燕燕應該撤軍才對,可這個女人或許是真的瘋了,他不但不撤軍反而還率領大軍撇下身後的瀛州繼續南下。


    蕭燕燕這是找死嗎?她真的是瘋了嗎?不!她沒有!她現在就是在豪賭,就是在孤注一擲,因為這個時候她終於等來了趙恆的主動示好——趙恆來信說他已經同意派遣使者前來與她議和。


    當初剛開始攻打瀛州之時,蕭燕燕就命王繼忠再次寫信給趙恆,她要趙恆速派使者前來議和並明確表示自己現在正在攻打瀛州,如果等到瀛州被打下來後再議和,那麽到時候議和的條件可就會與之前有所不同。趙恆在接到王繼忠的書信後再次召集大臣商議應對之策,不過,他對瀛州倒是很有信心。


    趙恆說道:“瀛州長期戰備,朕倒是不擔心遼國人能把它怎麽樣。不過,既然那邊執意要我們先派使者過去,朕覺得此事也未嚐不可,這對我們來說也沒什麽損失。”


    不過,對於史書的這一段描述我個人持懷疑態度。趙恆之前可是執意不肯先期派出使者,這時候為何會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呢?而且,他憑什麽就堅信小小的瀛州可以抵擋得住二十萬遼軍的圍攻呢?難道就因為瀛州長期素有防備?很明顯,這個說辭站不住腳。在當時,京城裏關於瀛州的傳言可是滿天飛,傳得最厲害的一種說法就是瀛州已經陷落了,而趙恆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局勢之下才被迫拉下天朝上國的身段主動派遣使者過去議和。


    趙恆在寫給王繼忠的信裏說他已經同意派人去遼營商討議和之事並希望遼國方麵做好迎接的準備。禁軍神勇軍裏的一個名叫李斌的軍士帶著趙恆的書信和令箭策馬北上奔向遼軍的禦營,同時向遼國說明宋朝這邊需要一些時日來選派議和的使者,一旦確定好人選就會即刻前來議和。


    與此同時,宋朝方麵還有另一手準備,那就是趙恆的禦駕親征。為了保證皇帝陛下的絕對安全,宋朝方麵決定讓定州的王超率軍趕到澶州前來為趙恆護駕。可是,王超一旦挪窩就會造成定州兵力的空虛,為此,宋朝不惜下令此時正在遼國境內作戰的魏能、田敏和張凝所部的騎兵立馬迴國並趕赴定州以補充王超在當地留下的防守空缺。


    恕我直言,這又是一個愚蠢且不切實際的安排。讓王超的十幾萬人馬在二十萬遼軍的密切注視下長途行軍趕到澶州,王超如果真有這種本事就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遼軍從他眼皮子地下溜走,更不會在十餘天的時間裏坐視瀛州被圍攻且毫無作為。事實上,直到宋遼雙方在澶州達成和議之時王超的軍隊也沒有挪動半步——沒錯,麵對皇帝發來的要求其出兵的詔令,王超像當初的傅潛一樣選擇了拒不執行:不好意思,皇帝陛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至於原因,這就太簡單也太直觀和血腥了,宋朝的軍人誰不知道當年雍熙北伐時十餘萬宋朝的開國精銳在華北平原上被耶律休哥的騎兵給殺得滿地屍骸。你讓王超的十餘萬步兵遠涉數百裏去接你趙恆親征,這路上如果被遼軍給咬上了,那後果會是什麽?簡直難以想象啊!


    王超顯然不想重複曹彬的悲劇,他寧可像傅潛那樣落得個發配流放的命運也不想做第二個曹彬。這不是說王超也變成懦夫了(盡管他也算不得是什麽勇士,但相比他的那個神勇無敵的兒子,他的確應該感到羞愧),而是這裏麵的實力對比太明顯不過了。想當初曹彬以及他手下的十餘萬宋朝最精銳最勇武的開國之師都差點全軍覆沒,你王超敢說自己比曹彬更厲害?你敢說你的這些兵能比曹彬手裏宋朝最後一撥開國精銳更厲害?很顯然,他不敢,他沒這個自信和能力,所以他寧可背負懦夫的罵名也不想讓自己和十幾萬大兵白白送死。或許,也隻有在這個時候王超才真正明白了傅潛當時的處境和掙紮。


    當然,趙恆在命令發出之時是不會知道王超會拒不奉詔。在給王超下詔之時,趙恆又下令讓宋朝的那位超級軍事太監、入內副都知秦翰即刻前往澶州去主持澶州的軍務並許其便宜從事之權。具體來說,秦翰的任務就是為皇帝陛下打前站,讓他先去澶州建立阻截遼軍繼續南下的防線並等待趙恆親征大軍的到來。


    秦翰雖然是一個太監,但久經戰陣的他早已是一名合格且出色的統兵將領。到了澶州,秦翰立馬組織人手在城外挖溝掘壕以備來日阻擋遼軍騎兵的衝鋒,同時他又在城內廣集軍需物資並大量打造守城器械。之前並不起眼的澶州城從這時候起成為了整個東亞的目光匯聚點,它的沉浮將決定宋遼兩國往後百餘年的國運走向。


    現在我們轉過頭再來說宋朝這邊派遣議和使者的事。


    趙恆將選派和談使者的活兒交給了樞密院,領受皇命後,樞密使王繼英就把這話傳達給了樞密院的各位大小官員並詢問有誰願意擔此重任。去遼營議和這種事無疑很少有人願意主動去幹,這一趟公差搞不好的話會連腦袋都給弄沒了,於是乎樞密院的議事大廳裏就此一陣沉默,誰都不敢挺身而出更不敢抬頭。


    命運這個東西有時候似乎真的是存在的,關於這一點我們已經反複提及過。就在王繼英氣得吹胡子瞪眼的時候,有一個樞密院的小官站了出來,他牢牢地把握住了命運賜給他的這個機會——這個將會讓他名垂青史並在以後讓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不過,此時的他根本沒去想這些以後的事,他現在隻是一個想著要為國出力的心懷熱血的青年官員。


    此人名叫曹利用,他此時的官職是鄜延路走馬承受公事,這個官職雖然品級不高但卻極有權力,類似於皇帝派到地方上去監察地方軍政民情的一個非正式的小欽差。這時候的曹利用剛從西北公幹完畢迴朝複命,偏偏就在這個當口他遇到了這種事,但誰說這不是命運刻意的安排呢?


    有人主動站出來扛刀自然是讓王繼英頓時大喜,他隨即把曹利用的個人資料遞交給了趙恆,可趙恆一看樞密院選出來的議和使者竟然是這麽一個官職微末的小官立馬就拉黑了臉:眼下國家有難,偌大的樞密院竟然沒有一個有分量的高官站出來為國分憂,居然選了這麽一個小官兒來擔此重任,這是在逗我玩兒嗎?人家中書省好歹還出了一個參知政事去大名府守城呢!看看你們!


    趙恆命令樞密院重新選人,可第二天王繼英還是力薦曹利用並說此人絕對可以不辱使命。有了王繼英打包票也就讓趙恆不再堅持換人,但曹利用的官職確實太小了,為了體現宋朝對此次議和的重視,趙恆馬上提拔曹利用為合門祗候並崇儀副使,然後趙恆還特意破例屈尊召見了曹利用。


    趙恆語重心長地對曹利用說道:“遼國此次提出議和其條件無非就是要地和要錢,但關南地區早已歸我朝所有,這個是絕對沒有商談的餘地,至於錢財嘛,當年漢朝就曾經以金帛許以匈奴以換取和平,這個我們是可以效仿的,這其中的分寸你自行拿捏。”


    曹利用聽罷滿臉的激昂和憤慨,他迴道:“陛下,如果遼國人果真對關南之地存有非分之想,那麽微臣就算是死在遼國人刀下也絕不答應!”


    好臣子!趙恆立馬對曹利用是刮目相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