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接連在西線取得大勝的戰報傳入開封已是這年的十月初,而這時候河北方麵王超的最新戰報也傳入了開封。王超在戰報裏說蕭燕燕並沒有來找他決鬥,而是已經帶著遼軍主力奔向了定州以東的關南地區。


    宋朝除了通令嘉獎西線的宋軍外,同時還下令折惟昌繼續在遼國境內對遼軍保持攻擊態勢,另外再命保州前線的魏能、田敏、張凝以及楊延昭率部越過邊境進入遼國境內作戰,其聲勢和動靜要越大越好以達到牽製甚至是讓遼軍被迫迴撤的作用。你遼國人在河北燒殺搶掠攻城掠地,那我宋朝也可以在你的境內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遺憾的是,宋朝方麵的想法很美好,但實際上宋遼的這種相互傷害並不是一個重量級的,人家遼國人是數十萬人握成了一個拳頭,這堪稱一記所向無敵的鐵拳,而你宋朝卻是分路進擊且人數才數千,對於遼國而言不過就是後背挨了幾拳而已。


    更無奈的是,對於定州以東的關南地區,宋朝的應對措施隻能是命令各地守軍據城而守,朝廷這時候根本不可能抽調兵力前來支援他們,王超手握十萬重兵都不敢挪窩,別的人也就更別說了。宋朝現在能做的就是趕緊補充更南方的大名府等重要州府的兵力,關南地區的城池和百姓這時候說難聽一點就是隻能自求多福。


    再來看此時遼軍主力的動向。


    脫離了與王超的接觸後,蕭燕燕率軍東行,向宋朝皇帝展示和炫耀兵威的目的她現在已經達到了,而王繼忠請和的書信也發出去了,蕭燕燕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待趙恆派來的使者前來與她進行和談。


    結合後麵的史料來看,蕭燕燕此次出兵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能夠從宋朝手中拿迴關南之地。所謂的關南之地就是當年柴榮北征幽燕時從遼國手裏攻占的三關三州十七縣之地,這些地方從那之後就一直掌握在後周以及宋朝的手裏。但是,蕭燕燕以及她的臣屬們都認為這片地方是當年石敬瑭進獻給他們的,是他們的合法財產,而柴榮是通過非法手段奪取了他們的財產,所以他們要求重新拿迴自己的財產——以武力或者以武力加談判的方式。


    遼國之所以要加入談判的選項是因為蕭燕燕從王繼忠那裏知道趙恆有讓宋遼兩國息兵止戰的意願,如果能通過談判的方式拿迴關南之地,那又何必要動刀兵呢?至於和平,她蕭燕燕又何嚐不想要呢?


    此時的蕭燕燕已經是一個五十多歲的中年婦女了,即使是一個大男人到了這個年紀也早就在渴望安穩日子,作為遼國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蕭燕燕也希望自己的子孫和子民能夠生活在平安祥和的世界裏,而不是整日準備著南下伐宋或是時刻擔心宋朝哪天又會舉著收複燕雲的大旗興兵北伐。所以,如果這一次既能拿迴關南的土地又能與宋朝訂立和平盟約,那豈不是兩全其美?可是,作為政治上的一根超級老油條,蕭燕燕也清楚此事不是那麽容易辦到的,通過嘴皮子去威嚇宋朝肯定不行,必須得以戰迫和,必須讓宋朝在遼國的鋼刀和鐵血麵前瑟瑟發抖,然後才能逼迫宋朝不得不簽下盟約。


    那麽,宋朝人發抖了嗎?答案很明顯——沒有!


    在通過王繼忠表達了己方的和平意願後,宋朝的種種舉動都無法讓蕭燕燕感到滿意,反而讓她大怒。趙恆對於她拋出去的橄欖枝竟然隻是漫不經心地迴了一句“同意”,然後就再無任何表示,尤其是趙恆拒絕了王繼忠提出的由宋朝方麵先行派出議和使者的提議更是讓她覺得自己受到了羞辱。按照她的思維,我大遼國主動向你宋朝拋媚眼,你趙恆就應該欣喜若狂然後迫不及待地派人前來議和,可你趙恆竟然不溫不火地隻是迴了一個“同意”,這搞得倒像是遼國人在自作多情似的。


    更讓蕭燕燕感到憤怒的是,我遼國在山西戰場吃了虧,你宋朝竟然不依不饒地進入我遼國境內展開軍事報複,而且你還讓保州的宋軍也進入了遼國境內實施報複,你趙恆這樣做哪裏像是有議和的誠意?


    強盜的邏輯就是這樣,我可以打你,但你不可以打我,我打你是在以戰迫和,而你打我則是在破壞和平。在蕭燕燕看來,宋朝之所以這樣還是因為被打得不夠疼,隻有真的讓宋朝感覺到疼了之後,這和平才有可能達成。既然如此,那就打吧!


    正是抱著這樣的心理和想法,蕭燕燕決定對近在咫尺的瀛州動手。她之所以要選擇瀛州也是有講究的,這關南之地主要指的正是瀛州和莫州,但莫州眼下是不能動的,因為王繼忠正是通過駐守莫州的石普才和趙恆搭上話,所以攻擊的目標隻能是瀛州。


    瀛州(今河北河間),還記得這個地方嗎?當年的君子館之戰,劉廷讓的數萬大軍全軍覆沒,而他們當時的駐防地正是瀛州。此時瀛州城的守將名叫李延渥,此人在此之前也是像高瓊的兒子高繼勳一樣默默無名,而他也是像高繼勳一樣是一個憑借父親的恩蔭進入帝國官場的衙內,他的父親正是太祖朝時期跟隨劉廷讓一起攻滅後蜀並在後來官至禁軍步軍都指揮使兼靜江軍節度使的李進卿。如前所說,古往今來衙內裏麵廢物不少,但強人乃至於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人也是不少,高繼勳如此,李延渥也是如此,曆史將會證明這二人都沒有辱沒他們父親的赫赫聲名。


    早在遼軍進入關南地區威逼瀛州之時,李延渥就開始著手準備守城事宜,他一麵組織城內的州兵守城,一麵又大量招募城中的青壯年走上城頭共同參與防守。關鍵時刻,他又得到了一支援軍,貝、冀兩州的巡檢使史普率領所部及時地進入了瀛州幫助其守城。


    公元1004年10月6日,蕭燕燕率領近二十萬遼軍圍攻瀛州,小小的瀛州瞬間被遼國人淹沒在人海之中。相比趙光義攻滅北漢的太原之戰以及趙光義圍攻幽州的戰役,蕭燕燕以如此雄厚的兵力去攻打一個在各方麵都不如太原和幽州的瀛州毫無疑問是手拿把攥,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殺雞用牛刀。瀛州肯定死定了,這在當時幾乎沒有人會有異議,甚至包括李延渥以及瀛州城裏的軍民恐怕也沒想著他們能夠在這場即將來臨的浩劫麵前與城池共存下來。


    攻城開始!


    遼軍像無數隻碩大無比螞蟻一樣圍著瀛州四麵攀爬,他們呐喊著、怪叫著,一邊衝向城牆一邊不斷地向城牆上發射箭矢,而宋軍對他們的迴應則是滾木礌石以及弓箭。開戰之初,不管遼軍有多少人爬上了城牆,但最後都無一例外地死在了牆根底下。


    麵對宋軍的頑抗,遼軍全軍上下全都怒不可遏,於是更加猛烈和慘烈的攻城行動開始了,遼軍開始不分晝夜地輪番攻城。同時,遼國人也開始臨時趕製一些攻城器具,雖然這些玩意兒比不了宋朝這邊的專業設備,但總算是好過徒手攀爬。


    瀛州城的真正考驗就此來臨了!


    鳥槍換炮之後,遼軍在聲震四野的擊鼓聲和喊殺聲中一次又一次地向著瀛州的城牆挺近,還是四麵攻城,還是做出一副要把瀛州殺得雞犬不留的恐怖架勢。為了防禦宋軍的弓箭,遼軍的士兵舉著或背著通過伐木而臨時打造出來的木板向城牆靠近,而到了晚上他們甚至舉著火把也在進攻。宋軍同樣要防禦遼軍的弓箭,這十幾萬敵人每人射出一支箭就足以讓城樓上的守軍大喊救命,而宋軍的應對策略則是將城內居民家中的木板甚至是房門拿到城樓上來做擋箭牌。遼軍的箭雨之密集從兩個細節上就可以看出:戰後宋軍的士兵在一塊護板的不過方圓數寸之地就先後取下了二百餘支箭矢,而在遼軍撤走後,出來打掃戰場的宋軍從護城壕裏收集到的箭矢竟然高達四十萬支!


    麵對遼軍近乎瘋狂的進攻,抱定必死之心的宋軍將士已然是無所畏懼。瀛州判官陸元凱雖是一個文人,但他也在城樓上與守城將士共同拒敵,遼軍的箭矢射中其麵頰讓他瞬間血流如注,但這個看似文弱的書生依然不下火線繼續朝城下的遼軍猛砸石頭——這是一個已經殺瘋了的鐵血硬漢!


    陸元凱的行為深深地震撼著守城的每一個將士和百姓。戰爭進行到這個份上即使是一個懦夫也足以蛻變成為一名勇士,而瀛州城裏的每一個人都明白他們已經沒有了退路,即使他們現在投降也肯定會被遼國人戰後清算。更何況,就在不遠處的君子館,曾經集體英勇戰死的數萬宋軍英靈也正在看著他們呢!


    遼軍的攻城行動持續了將近十日之後,貴為遼國皇太後的蕭燕燕麵對宋軍的拚死抵抗以及遼軍的死傷累累也變得失去了理智。這個女人也瘋了,她帶著他的兒子、此時已經三十二歲的遼聖宗耶律隆緒一道親臨一線,母子倆做了一個讓遼軍感到不可思議的事——遼國的皇太後和皇帝親自拿起鼓槌奮力擊鼓讓遼軍再次攻城!


    遼軍全軍上下隨之也都跟著瘋了,他們不計生死地向瀛洲發起了強攻,可結果是除了在城下扔下更多的屍體以及將城下的土地浸染成一片血紅外,他們什麽也沒辦成。他們確實向城牆上射出去了數以百萬計的箭矢,但同時宋軍也反過來借用這些箭矢射向了他們,而那些比箭矢更嚇人的滾木和擂石更像是永遠都使不盡也砸不完。


    又是連續數輪的狂攻之後,遼軍仍然沒有一個人爬上了瀛州的城樓,瀛州似乎成了遼軍不可攀越的擎天巨柱。更要命的是,這十幾天打下來,遼軍在城牆下已經丟下了三萬多具屍體,而他們的傷員更是達到了六萬餘人!


    壯哉!瀛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宋帝國興亡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海曆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海曆並收藏北宋帝國興亡史最新章節